学术投稿

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汪梅

关键词:消化道大出血,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病患临床护理内容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015年间我院收治的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共计90例.将上述患者均分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5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结果 护理组中显著例数29例,好转例数1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6%;对照组中显著例数12例,好转例数15例,无效18例,有效率60.0%.比较发现护理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优质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颈椎病临床护理方法,为患者康复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除了安排治疗方案外,对患者拟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结合X线检查掌握颈椎组织病变情况.按照患者诊治情况,本次主要制定非手术护理方案,结合患者发病时间、病症程度、康复周期等提出具体措施;持续护理6个月后,回访调查,按照优、良、中、差等4个级别进行划分,详细统计5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综合评价.结果 颈椎病是因先天性畸形、后天性劳损等为主要因素的病变形式,对患者颈椎组织产生了严重性病患;除了治疗以外,临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对颈椎组织结构康复具有促进意义;本次50例评估中,优36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患者对本次护理均表示满意,仅1例患者由于病况严重,护理效果不满意.结论 对颈椎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提高其颈椎组织的康复效果.

    作者:黄淑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骨关节痛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

    目的 探究临床骨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骨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骨关节痛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布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每组30例.按照患者的自主意愿,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常规疗法+中医热敷).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疗法治疗2个疗程和12个疗程后的疼痛改善情况和疼痛评分差值.结果 根据临床数据比较,骨关节痛患者经常规疗法和中西医疗法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状况(P<0.05).但在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组疼痛评分差值(4.20±1.55)明显高于对照组(2.32±0.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关节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医疗法(即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患者疼痛情况明显改善,临床长期应用缓解疼痛效果更好.

    作者:杨丽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用药效果初步评定

    目的 对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用药效果进行评定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患儿采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药物静脉滴注治疗,而研究组于此基础上采取盐酸氨溴索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研究组中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的高热消退时间、咳嗽消退时间、肺部啰音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盐酸氨溴索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有较好临床价值.

    作者:周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28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进行抢救,对患者使用前和使用后20分钟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口咽通气管后能减慢昏迷患者的呼吸频率,提高血氧饱和度.结论 口咽通气管能改善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通气,提高抢救质量.

    作者:孙卓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舒适护理在高校医院门诊输液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在高校医院门诊输液病人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门诊输液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舒适护理的门诊输液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与不良事件分别为95.45%、4.55%,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则分别为77.25%、18.18%.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校医院门诊输液病人护理中舒适护理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赵汝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随机分2组.观察组患者选择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的分象限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对比两组探诊出血率、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探诊深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探诊出血率分别为20.00%(8/40)、22.50%(9/40),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均下降明显,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来说,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与常规的分象限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疗效相同,医生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作者:吴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3%双氧水联合制霉菌素碳酸氢钠溶液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病,其中真菌性外耳道炎极易反复发作,尤其患者依从性差时,治疗效果差,病程时间长,常引起患者耳痒、疼痛伴耳闷不适,因其易复发性使患者痛苦难忍.致病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丝状菌及念珠菌引起者较常见.

    作者:许丽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48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中输血安全性探讨

    目的 为了探索出相对安全可靠的输血方式,实践理论依据和找到实践材料,我院对普外科手术中的输血存在的问题对输血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手术治疗中的安全输血找到合理的方法.方法 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共60例,其中,有48例患者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进行了输血,护理人员对48例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在输血后是否出现不良情况[1].结果 在接受输血的4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过调查,该患者接受我院输入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的冰冻血浆600ml,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为1.28%.结论 在患者进行普通的外科手术输血时,应选择成分输血,该方式的安全性较其他方式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并深入研究.

    作者:张宝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40例缺铁性贫血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共收录30例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妇产科收录的缺铁性贫血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诊断进行综合评估,对确诊者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本次对患者主要采取饮营养补充、铁元素补充疗法等,积极补充铁元素、维生素等有益物质;维持1个月治疗时间,后期对患者进行跟踪调查与回访,统计贫血治疗效果.结果 妊娠合并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等因素造成,且与孕妇个人体质存在很大关联,临床主要出现于妊娠晚期,以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等为主要症状;及时补充铁元素及营养元素,症状基本得到控制.结论 妊娠晚期贫血对母婴均有不利影响,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况.

    作者:施汇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预防使用抗生素与耳鼻喉切口感染的调查

    目的 调查预防使用抗生素对耳鼻喉切口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收录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耳鼻喉科收录的4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切口康复情况回顾性调查分析.本次40例采用分组法,每组20例,观察组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处理,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于术后1个月回访,统计2组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感染1例,感染率5%,对照组感染4例,感染率20%;感染因素与手术位置、切口处理、抗菌要素等相关,主要感染症状为切口胀大、疼痛、脓肿等.术后及时采取抗菌处理,炎症得到控制,感染被抑制.结论 耳鼻喉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陈安;戴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高血压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高血压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高血压病患者(实验组)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级高血压42例,2级高血压39例,3级高血压41例,同时选取80例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4月~2015年8月,两组观察对象均实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观察比较两组观察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之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但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结果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高血压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邹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陇川县2013~2015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究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为乙肝的临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陇川县2013~2015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统计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结果 结果显示,2013年本县共统计185例5岁以下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阳性0例,阳性率为0%,乙肝表面抗体(HBsAb)检测阳性78例,阳性检出率42.16%;2014年检测人数共194例,其中HBsAg阳性检出1例,检出率0.52%,HBsAb阳性检出121例,检出率62.37%;2015年检测人数共194例,其中HBsAg阳性检出5例,检出率2.58%,HBsAb阳性检出137例,检出率70.62%.并且从调查结果还可看出,不同年龄阶段,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高的年龄段为17月龄之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检出率下降,此外本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8.25%.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瞿昌生;冯麻章;莫惠萍;白协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4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路径观察,观察组顺产率,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围生期并发症,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裴淑敏;张艳平;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A3GmRNA及干扰素α在HIV、HCV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和相关性

    目的 观察HIV合并HCV患者A3G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干扰素α与A3G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均选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分为HCV感染组、HIV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A3G、IFN-α表达水平;结果 HCV患者PBMC中A3G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与HCV的复制水平无相关性.HIV组患者IFN-α表达水平为2.78,HIV/HCV合并感染组IFN-α表达水平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明显.但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A3G mRNA表达水平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3G在HIV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HIV合并HCV患者的表达水平相近.同时,A3G对丙肝病毒载量的影响不明显,与IFN-α表达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

    作者:祖力胡麦尔.马木提;努尔比亚.阿不都热西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头孢地嗪对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头孢地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58例AECOPD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甲组患者接受头孢替安等2、3代头孢菌素治疗,乙组患者给予头孢地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乙组疗效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乙组患者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地嗪对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大,有助于促进患者急性期生命体征的稳定,提高疗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文继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1月~2015年01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为(2.12±0.21)d,退热时间为(1.12±0.24)d,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为(2.12±1.54)d,手足症状消退时间为(2.01±0.54)d,皮疹消退时间为(2.11±1.01)d,短于对照组的(3.12±0.91)d、(2.69±0.63)d、(3.23±2.01)d、(3.21±0.51)d、(3.67±2.51)d;实验组CAL(冠状动脉病变)恢复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剂量相比,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更佳,更具备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段春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慢性支气管炎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5年1月~2015年7月之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5例患者接受西药口服治疗,实验组的27例患者接受中医汤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 接受中药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95%,接受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值得广大医护人员予以推广使用.

    作者:姜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对比观察POCT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对POCT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在血糖检查结果中的影响进行调查.方法 选择我院54例进行血糖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1月~2015年8月间入院治疗,调查POCT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同时选择5个浓度的指控品,采用POCT血糖仪进行分析,调查血糖仪的计算变异系数.结果 总不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7、4.4、4.3、3.5、3.8,批内不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4.2、2.9、4.3、4.4、6.1,均低于国家标准.血糖仪检测的餐前血糖水平为(5.6±2.2)mmol/L,与生化分析仪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糖仪检测的餐后2h血糖水平为(6.7±1.5)mmol/L,明显低于生化分析仪,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POCT血糖仪能够代替生化分析仪,不可将其检测结果作为实验室检查结果,但可采用其对患者血糖进行筛查.

    作者:徐昌先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患者与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经过2个月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老年肿瘤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春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灌洗治疗106例阴道炎疗效观察及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灌洗治疗阴道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 选取106例阴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臭氧多功能冲洗治疗仪灌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使用特殊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为9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阴道炎患者采用臭氧多功能冲洗治疗仪进行灌洗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郝飞;王华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主管: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