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波热凝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肖旭平;王继华;黎高新;冯晓辉;申付秀;赵建国;李云秋

关键词:鼻炎, 变应性, 常年/治疗, 微波/治疗应用, 热凝术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44例变应性鼻炎病人分成4组,给予4种不同方法治疗,加以对照,并随访1年.结果 4种治疗方法中以鼻内筛前神经分布区加双下鼻甲微波热凝和激光烧灼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波热凝筛前神经分布区加双下鼻甲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方便,痛苦小,无不良反应等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术前应用立止血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分析

    1998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在36例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前应用立止血减少出血,效果显著,报导如下.

    作者:张吉新;王世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咽癌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8例鼻咽癌进行了CT扫描分析.结果 28例中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出现CT像异常改变.结论 CT对帮助诊断鼻咽癌和观察放疗前后鼻咽腔局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忠;李红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报告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不伴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导手术证实的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胆固醇肉芽肿在MRI T1、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及不增强或仅轻微周边增强,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颞骨气房引流通畅是治愈关键.

    作者:傅敏;蒙翠原;宋新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幼年型喉乳头状瘤气管播散5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分析喉乳头状瘤向气管播散的机理.方法对5例幼年型喉乳头状瘤向气管内播散的摘除肿物作组织学观察,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核壳抗原及原位杂交 HPV DNA检测.结果喉乳头状瘤好发于呼吸道鳞状上皮与纤毛柱状上皮交接的移行部位.气管切开术、气管内置套管术等损伤气管粘膜形成医源性鳞纤移行部位可引起肿瘤向气管播散.结论为预防喉乳头状瘤向气管支气管播散,应尽可能避免施行气管切开术及气管内置套管术.

    作者:曾仁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自动切割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体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难题.1997~1999年12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自动切割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镭;韩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额筛窦囊性脑膜瘤1例

    病人,男,23岁,因左前额逐渐隆起13年,进行性鼻塞、嗅觉减退3年,于1997年7月8日入院.病史中无头痛、复视及鼻出血.检查:左眉弓内侧隆起,质硬,无压痛,左眼球略向外下方突出,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视力均5.2,左侧中鼻甲显著膨大,表面光滑,左下鼻甲萎缩,鼻中隔受压向右弯曲,右鼻腔狭窄,后鼻孔及鼻咽部正常.水平位及冠状位CT扫描示:左侧额窦、筛窦内囊性肿物,密度均匀,CT值为21Hu,大小约2.5cm×4cm,边界清楚 ,额窦前壁及筛窦骨壁受压变薄,眶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拟诊为左侧额、筛窦囊肿.于1997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额、筛窦囊肿摘除术.取左侧眉弓至内眦部径路,额窦前壁骨质菲薄如蛋壳,窦腔充满泥沙样肿物,中部形成一囊腔,囊腔内有棕色液体.肿物有完整的质地松脆的包膜,额窦开口及鼻额管明显扩大.在鼻内镜下开放筛窦,为一巨大的囊腔.棕色液体中悬浮许多晶亮的细小颗粒,腔壁光滑,顶部有少许泥沙样物,筛骨纸板部分缺损,中鼻甲仅剩内侧壁部分菲薄的骨壁,剥离囊膜,冲洗术腔,额、筛窦置直径8mm硅胶管1根.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病理报告:额、筛窦脑膜瘤(沙粒体型),随访3年,术腔光滑,肿瘤无复发,眼位恢复正常.

    作者:刘菁;蒋家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静脉孔区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3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在横断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5~6个层面显示,冠状断面连续7~8个层面显示,矢状断面连续10~11个层面显示.对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对颈静脉孔区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兔甲状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兔甲状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寻找适宜的软骨细胞.方法分离培养兔甲状软骨细胞,用倒置显微镜、电镜及组织学方法观察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功能及生长增殖能力.结果①原代软骨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第4代有一半变成梭形,第6代绝大部分变为长梭形;②原代软骨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阿新蓝染色阳性,具有合成和分泌糖胺多糖的功能;③第3代软骨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强于原代,第5代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第9代几乎丧失增殖能力.结论体外培养的兔甲状软骨细胞保持了其体内的基本特征,第3代软骨细胞适合用于软骨组织工程.

    作者:杨彩荣;梁传余;李胜富;郑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医用生物蛋白胶(简称FG)在耳鼻咽喉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耳鼻咽喉科手术446例,术中应用FG进行手术创面的覆盖、止血和术腔填充,观察术后出血和创面愈合情况以及FG与术腔周围组织的相容性.结果 1例术后第7d出现排异反应,6例分别在术后第3h和第2d创面出血,其他病例全部如期愈合,无出血、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FG对耳鼻咽喉科手术创面的止血,覆盖保护和预防感染效果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张学辉;黄健男;利伟军;彭树文;陈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附43例报告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43例(78侧)全部采用Messerkling's术式,视病变范围,鼻腔解剖变异情况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筛窦,酌情开放额窦.同期处理相关病变.结果 43例病人总的治愈率为86.05%,好转率为9.3%,无效为4.65%,同期成人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愈率为59.2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术腔粘连.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黎可华;邓元平;张建国;汪湘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回顾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及辐射增敏的研究.方法分析近10年相关文献59篇.结果肿瘤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及辐射增敏与辐射后细胞内DNA损伤修复水平及细胞周期有关,并受多基因调控.结论随着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势必给肿瘤细胞的辐射增敏带来光明的前景.

    作者:余宏;肖健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纤维喉镜引导间接钳摘除喉部较大肿块2例报告

    例1,男,52岁.因持续声嘶2年于1999年7月就诊.纤维喉镜检查见左侧声带靠近前连合处有8mm×7mm×6mm大小暗红肿块,表面光滑,基底部宽.因病人体胖,颈部粗短,舌体肥大,加以肿块靠近前连合,虽用力上提支撑喉镜,仍难以暴露肿块,遂终止手术.3d后在表面麻醉下试行间接喉镜下摘除肿块,亦因暴露不良而失败.随即改用纤维喉镜引导间接喉钳摘除肿块.手术方法:病人取坐位,经右鼻腔(较宽畅侧)导入纤维喉镜至口咽部,嘱病人拉舌,右手持间接喉钳,将其自口腔伸入咽部,纤维喉镜下窥及喉钳钳口后,再将其伸向喉腔,同时指示助手推进纤维喉镜,保持钳口在纤维喉镜视野内,窥清声带肿块,钳夹其基部,提起肿块并确认钳夹准确后,予以摘除.检查声带缘创面平整.术后声嘶明显改善.病理诊断为喉淀粉样变性.随访1年无复发.

    作者:朱从月;张庆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

    目的总结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其分布、分类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以来住院治疗的5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均经手术与病理切片证实,上颌窦病变多,占94.23%(49/52),包括海绵状血管瘤29例,恶性肿瘤10例,曲菌病5例,出血性坏死性息肉3例,结核2例,其中9例累及筛窦.另3例中蝶窦曲菌病2例,筛窦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10例鼻窦恶性肿瘤者中,2例失访,2例已健康生存4年,4例生存3年,2例生存2年;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对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要加以重视,鼻窦CT扫描是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作者:周顺华;刘复平;方争胜;刘贤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颏下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颏下皮瓣在头颈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口颊癌、硬腭癌、软腭癌、唇癌、舌癌及下咽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用颏下皮瓣进行了一期修复.结果 18例头颈肿瘤病人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腭部修复皮瓣部分裂开坏死,2例腭部修复皮瓣全部坏死.结论颏下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但在腭部修复中,易出现裂开坏死.

    作者:喻建军;黄文孝;魏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相关显微解剖参数.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经斜坡入路进行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经斜坡入路可充分显露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而对基底动脉末端分支和中脑的显露,必须上抬垂体.右侧6例脊髓前动脉缺失(30%).结论经斜坡入路可以充分显露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

    作者:黄安炀;刘运生;陈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维CTA在颅底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5例颅底肿瘤病人采用3D-CTA检查,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彩色SSD法、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所有肿瘤灶均被3D-CTA所显示,并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3D-CTA特别清晰地显示了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相互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资料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 3D-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作者:胡锦清;沈建康;凌华威;赵卫国;林东;张仲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附4例报告)

    目的探讨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诊治. 方法对4例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是原发于神经干内的神经纤维瘤,主要病因为常染色体突变.结论尽早诊断,尽早手术,手术时须将受肿瘤侵犯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肿瘤周围的组织酌情切除,以防复发.

    作者:余宏;肖健云;赵素萍;刘季威;王承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K13基因5′旁侧活性与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CK13基因5′旁侧在不同细胞中的报告基因活性,探讨CK1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及上皮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与CK13基因5'旁侧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构建CK13基因5'旁侧513bp与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载体pCAT-Enhancer的重组体,并通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导入不同细胞,检测该重组体报告基因的瞬间表达,探讨CK13基因5'旁侧报告基因载体在不同细胞中的活性.同时采用Northern-blot的方法检测这些细胞中CK13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CK1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与其5'旁侧活性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细胞中的CK13基因5'旁侧报告基因活性不一,报告基因活性很低的细胞不表达CK13基因,报告基因活性很强的细胞明显表达CK13基因.结论 CK1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及上皮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与CK13基因5'旁侧活性明显相关.

    作者:林功标;肖健云;赵素萍;田勇泉;邱元正;王承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治疗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2例体会

    我科于1998年6月和1999年8月先后在鼻内镜下对2例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姚小春;严斌;黄海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阔筋膜夹层修补鼻中隔穿孔

    自1996年以来,我科应用阔筋膜夹层修补鼻中隔穿孔6例,均获成功.

    作者:桂训海;宋美荣;徐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