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军;王孝雅;项美香;王建安
目的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早期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其发生率、病死率高,较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急诊创伤外科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创伤病死率的关键.血栓弹力图能够全面评估血液凝固的各个阶段,早期诊断凝血障碍,指导治疗,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减少医疗成本,已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外科、肝移植、心脏外科手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和指导治疗.本文主要就血栓弹力图(TEG)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价值做一综述.
作者:胡贵锋;尹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华医学留学生日益增多;因此,留学生教学水平高低成为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的又一重要指标[1].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于2007年招收国际学员,全程英语教学,开创了建校五十多年来全程英语教学的历史.医学是实践性科学,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具有紧急、危重、复杂等特点[2].同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牵头承担了留学生急诊医学的教学与实习任务,对比国内五年制、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富有挑战性.由于教学对象与教学大纲均有别于既往的急诊实习教学,因此,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达到留学生实习大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吴彩军;何新华;李春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世界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罹患数百万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其唯一救治措施,但救治成功率低,出院存活率<7%,神经系统损伤是其主要致死和致残原因[1-3].“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ia),国内习惯称为“亚低温”(mild hypotherima)是为了减轻患者神经系统损伤而进行诱导的轻中度低温(32~ 34℃),是CA患者经过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进一步脑复苏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唯一被临床证实能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
作者: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共识专家组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常见的几类临床指标在评估热射病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自2008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余姚市人民医院,入院离发病不超过24h的热射病患者31例.按照患者的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常见几类临床指标的差异并用ROC曲线分析其在评估热射病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入院体温、乳酸脱氢酶、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在预测热射病患者死亡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08(0.617~0.998)、0.831 (0.686~0.975)、0.831 (0.679 ~0.982)和0.831 (0.673 ~0.989),佳诊断界值分别是38.65 ℃、892U/L、16.7 s和1.445.格拉斯哥评分和入院纤维蛋白原在预测热射病患者存活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5 (0.664~0.967)和0.885 (0.746~1.000),佳诊断界值分别是4.5分和2.11g/L.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体温显著升高[(39.4±1.3)℃vs.(37.8±1.1)℃,P=0.01];入院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24.1±9.5) svs.(17.0±5.2)s,P=0.021];国际标准化比值显著增高[(2.35±1.25) g/L,vs.(1.46±0.63) g/L,P=0.022];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1.92±0.58)vs.(3.18±1.04),P=0.014].其余观察指标入院APACHEⅡ评分、人院格拉斯哥评分、24 h体温、24 h体温下降幅度、入院乳酸脱氢酶(U/L)、入院肌酸激酶(U/L)、入院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入院乳酸(mmol/L)和入院肌酐(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院体温、乳酸脱氢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格拉斯哥评分等指标可以有效预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汪正权;屠旭旦;陆雯;方雅;高金丹;俞森韬;何瑞钦;史科佳;褚汉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常见、具有较高病死率的危重症,其发患者群占总人口的1%、住院人数的8% ~ 15%[1].这些患者通常住院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出院后往往需要继续透析治疗.多国ICU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CU内AKI的总发病率达到57.3%,透析依赖性AKI的发病率亦达13.5%,此外,急性肾损伤2期和3期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2].
作者:韩攀;黄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生育等作用,近年来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同时其毒副作用报道也日益增多.笔者近发现一例雷公藤制剂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梅华;姜赛平;李盈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现代救护强调在伤病突发的第一现场,由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可简称为三个“一”.它是有效实施初步紧急救护措施的基础,其目的是挽救生命、控制病情恶化、减轻伤残和痛苦,争取进一步救治的机会,达到提高急救成功率的目标.现场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极为关键、不可替代的首要环节.因此,三个“一”就成为大众救护与培训时需把握的核心.
作者:祝益民;刘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降钙素原(PCT)联合测定对外伤性肠破裂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4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腹部外伤患者58例,其中肠破裂21例(肠破裂组),非肠破裂37例(非肠破裂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定IFABP及PCT水平,对两组患者血清学结果进行动态比较分析.结果 外伤性肠破裂组IFABP及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肠破裂组,肠破裂组IFABP及PCT水平术后明显下降,入院时、入院后4h、术前、术后24 h IFABP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采用两者联合检测,准确率92.4%,敏感性96.3%,特异度72.8%,明显高于IFABP及PCT单独测定.结论 联合、动态测定血浆中IFABP及血PCT水平对外伤性肠破裂有早期诊断价值,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戴佳文;尤建权;于情;钱飞;汪丁松;刘宇;顾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无论治疗急性血栓栓塞事件还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均需权衡抗凝治疗获益和潜在出血风险.长期以来,首选和标准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药物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VKA主要通过影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发挥抗凝作用,同时因影响蛋白C、蛋白S、蛋白Z合成,故在抗凝初期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发展趋势是作用于单一靶点、直接发挥抗凝作用、方便长期口服.
作者:陆艳辉;李雅敏;王静;米玉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女,24岁,主因“发热、干咳20余天”入院.外院抗生素治疗效果差.既往肾病综合征,口服激素.查体:T38℃、P 105次/min,RR 20次/min,BP 102/73mmHg(1 mmHg=0.133 kPa),双肺未闻及啰音.辅助检查:WBC 1.52×109 L-1、NE 78.3%;CRP 71 mg/L;ALT248 U/L、AST 118 U/L;动脉血气(未吸氧):pH 7.44,PaCO2 34 mmHg,PaO2 69 mmHg;胸部平片未见异常.
作者:辛彩焕;熊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PQ)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特点,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毒后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中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中毒距就诊时间、中毒距血液灌流时间等一般资料.在患者入院第1,3,7天分别测其血清PCT等生化指标.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PCT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PCT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28例患者存活72例,死亡56例.其中,有90例患者入院第1天测得PCT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后死亡48例.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PCT动态水平与生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d:(0.96±0.13)vs.(0.08±0.01),3d:(1.12±0.14)vs.(0.28±0.05),7d:(1.22±0.14)vs.(0.20±0.03),P<0.01];动态观察发现,死亡组PCT呈逐步上升趋势,生存组于第3天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病程早期PCT水平与中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CRP、WBC、ALT、CR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4、0.724、0.723、0.332、0.700、0.414,P均<0.01).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早期PCT水平升高与中毒剂量及尿百草枯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反映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的指标;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发展、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凡;李莉;兰超;黄丽;段国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鹅膏菌属(amanita)中的部分种是我国主要的致死性毒蘑菇品种,其中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和致命鹅膏(a.exitialis)比例较高.本文报道一起进食灰花纹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2015年6月16日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齐某从同村村民处买了大约3 kg野生蘑菇,中午加工蘑菇时放了较多大蒜,中餐2个小孩未进食蘑菇,2个大人吃了.晚饭前观察到大蒜没变黑,并且下午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晚18时晚餐全家4人均进食此蘑菇.晚上20时至凌晨全家人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
作者:韩小彤;周茜;陈芳;胡泽彪;陈作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山西河津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置过程,为做好蘑菇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并对蘑菇样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毒事件患者均食用炒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0.5~1.5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流涎、乏力,其中4例出现瞳孔缩小、视物模糊,2例肝功能指标异常.给予洗胃、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8d后全部治愈出院.通过鉴定蘑菇样本为墨汁鬼伞、毛头鬼伞和丝盖伞属.结论 墨汁鬼伞、毛头鬼伞和丝盖伞属均属毒蘑菇,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判定此事件是一起因食用多个种属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
作者:郎楠;吴黎明;李海蛟;周静;袁媛;孙健;何仟;孙承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与讨论血清可溶性ST2(sST2)浓度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AHF患者75例,并收集38例正常查体人员为对照,所有病例随访1年,记录患者生存是否或再次因心衰入院.临床资料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sST2 (pg/mL)在AHF组中较正常对照有明显升高(1 698.9±797.0 vs 596.9±181.2,P<0.01),sST2水平在不同心功能临床分级(轻组-Ⅰ和Ⅱ级,重组-Ⅲ和Ⅳ级)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9.5±694.5) vs.(2 057.8±1 428.6),P=0.026];75例AHF患者中,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组sST2明显高于非事件组[(2234.4±1 308.5) vs.(1 162.3±452.6),P=0.000].经独立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sST2、NT-proBNP和心功能临床分级三个协变量对AHF预后有独立预测意义,OR值分别为1.003、1.001、7.46;以sST2 1 760 pg/mL为cutoff值评估不良预后,其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2%、阳性预测率89%,阴性预测率70%,正确率77%;若联合NT-proBNP评估预后,则结果更优,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结论 sST2在老年AHF患者入院早期即有显著升高,并且随心功能临床分级而相应升高,提示sST2水平可评价AHF病情严重程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AHF患者的sST2水平明显高于无事件发生者,表明sST2可以评估AHF患者的预后;若结合NT-proBNP等相关生物学标记物,sST2可以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
作者:胡振;张新超;张堃;全锦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的CT血管造影(CTA)征象,为CTA诊断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积累经验.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诊治的37例经手术或主动脉造影证实的钝性胸主动脉损伤患者CT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的征象特点.结果 37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部位分别为主动脉峡部83.8% (31/37)、主动脉弓5.4% (2/37)、主动脉降部8.1% (3/37)、主动脉升部2.7% (1/37).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征象表现为内膜瓣34例(91.8%),主动脉轮廓改变或腔异常37例(100%),动脉收缩17例(45.9%),主动脉夹层10例(27.0%),假性动脉瘤21例(56.7%),血栓1例(2.7%).结论 CTA征象是诊断钝性胸主动脉损伤的重要依据,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储诚兵;曾红;李家开;王岩;黎檀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古人把长在树上的称为“蘑”,长在地上称为“菇”,近代逐渐模糊了蘑和菇的区别,统称为蘑菇,而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则多把这一类生物称为“蕈菌”或“菌子”,所以在蘑菇名称中多以这3个字为词尾,如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皱马鞍菌(helvella crispa)、叶状耳盘菌(ionomidotis frondosa)等,也有直接以蘑菇形态、质地特征作为字尾的,如盔孢伞(galerina spp)、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致命鹅膏(amanita extialis)、胶陀螺 (bulgaria inguinans)、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等.现代概念中的蘑菇一般泛指大型真菌,指菌物中能够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足以让肉眼辨识和徒手采摘的种类.其中被人体摄入或其他方式接触后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和)器质性损害的称为毒蘑菇[1].
作者:孙承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南华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事件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2h,出现呕吐、抽搐、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结论 本事件是因误食名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作者:章轶哲;孙承业;李海蛟;孙健;张宏顺;马沛滨;姚群梅;余成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血管损伤是创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下肢血管损伤通常有比较高的截肢率和病死率[1].运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穿透性、钝性和医源性血管损伤代表了现代创伤医学的划时代进步.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通过腔内介入技术处理的68例下肢血管损伤患者的诊疗经验,探讨腔内介入技术在血管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指征和临床效果.
作者:李春孟;张鸿坤;何杨燕;王晓辉;田路;李栋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院前急救患者通常病情急、变化快,是否能够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并给予及时准确的处理,有赖于医护人员对病情的正确评估[1].但是院前急救处置患者时间短,医疗设备条件有限,因此迫切需要一项准确快速,简单易行的评分标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是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为评价指标的快速病情评估系统(表1)[2].它能快速评估病情与预后,因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率高,受到国内外急诊医学界的广泛认可[3-7].
作者:王建岗;周梅亚;徐卫华;张军根;付卫林;应旭旻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和心瓣膜病等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不同的心衰模型,其作用原理、制备方法和模型特点各异,目前常用的造模方法有:药物腹腔注射[1-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4]、快速起搏致心动过速心肌病[5]及通过缩窄主动脉造成压力超负荷[6-7]等.其中缩窄主动脉弓可以通过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导左室向心性肥厚并终导致心衰.Rockman等[8]首先通过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建立该小鼠动物模型,之后TAC模型就被广泛用于临床实验动物研究.
作者:王迎超;赵菁;张玲;南金良;钟智伟;朱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