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齐振华;曹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近年已用于某些实体瘤(如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治疗,且获得了较好效果.文献报道,大剂量化疗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淋巴瘤合并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很少见,用常规手段往往疗效和预后不佳.笔者应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合并黑色素瘤1例.国内尚未见相同报道.
作者:钟美佐;陈方平;齐振华;唐果成;张国平;欧阳红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报道一种胃镜粘膜麻醉剂复方达克罗宁混悬液的处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达克罗宁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100.80%,RSD=1.32%(n=6).样品室温留样0,30d,180 d,365 d后,观察外观变化、含量测定,结果均未见明显变化.该制剂配制简单,稳定性好,临床使用方便,插镜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廖孝和;蔡惠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本文利用Access 97软件,以精子库有关信息和数据以及供者人工授精(AID)病人治疗情况为基础,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般精子库实验室均能应用的精子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本文介绍其建立的方法,并就系统的开发应用、性能及其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文兵;卢光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方法,测定28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患者的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APL融合基因异构体分型与bcl-2基因表达、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异构体之间的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PML-RARα转录构型不影响临床特征和预后.
作者:柳金;齐振华;曹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寻找照射致弱尾蚴中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抗原.方法:用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成虫cDNA文库,并对阳性克隆的插入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经三轮筛选,获10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的Sj cDNA片段大小为1.5~1.8 kb.初步测序获5个部分序列,其中2个序列分别与Sj动力蛋白轻链5(DLC 5)及Sj线粒体基因明显同源,其余3个序列为未知的新基因片段.结论: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抗原基因.
作者:周东明;易新元;曾宪芳;周金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从神经元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以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灰度值半定量法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e, CO)活性,配合Nissl's染色和细胞计数.结果:脑溢安可维持大鼠海马CA1区CO活性,减少细胞缺失.结论:脑溢安在脑出血中的神经元保护机制可能与其维持CO活性,改善细胞有氧代谢,增加细胞供能有关.
作者:唐涛;梁清华;黎杏群;何纲;张花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D, Cath D)为一种溶酶体酸性蛋白酶,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溶解基底膜、细胞外基质及结缔组织能力[1].近年发现Cath D是评价肿瘤预后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记物指标[2~7].作者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Cath D表达及其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竹林;李永国;黄生福;罗贵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研究表明,经输血传播的新肝炎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在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液透析或多次使用血制品的病人、慢性肝炎病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病人以及静脉内吸毒者中,均有较高感染者[1,4].亦有TTV通过肠道传播的报道.但TTV经性传播的可能性仍不甚明确[5].本研究从男女无保护性性滥交者中检获若干血清TTV DNA阳性者,并对其中1例进行了分子克隆和基因序列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煜煌;郑宣鹤;杨旭;黄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90%以上生长在子宫体部,发生于子宫颈者仅5%左右,而巨大型宫颈肌瘤则属罕见,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我院于1998年9月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佳捷;徐碧泉;张怡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在口服呋喃氟尿嘧啶的基础上加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治疗组)和不加用消炎痛(对照组)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较治疗前及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P<0.01),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消炎痛能增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NK细胞的活性.
作者:袁伟建;陈凤英;张桂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的潜在药理学价值及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焦虑的动物模型,将硫代修饰c-fos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注入大鼠侧脑室;高架十字迷宫和空场实验评估大鼠焦虑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os蛋白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 c-fos反义寡核苷酸减少了下丘脑室旁核部位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抑制率57.03%.并可以拮抗应激所至的焦虑相关行为,与diazepam效果类似而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结论: 提示c-fos是焦虑形成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c-fos硫代修饰反义寡核苷酸具有潜在的抗焦虑作用.
作者:卢晓虹;李凌江;李昌琦;罗学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从5例手术切除宫颈癌标本中取材进行体外培养,并建成一个新的连续细胞系,命名为湖南宫颈癌上皮细胞系1号(HCE1).该细胞已在体外生存18个多月,传80多代.其生物学特性显示:①该细胞系接种至裸鼠后可致瘤,其移植瘤细胞形态与原实体瘤相似;②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及核糖体;③检测第25代细胞生长曲线,其倍增时间为45.8 h;④计数6个平皿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平均值为14.8%;⑤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非整倍体,众数为85条.
作者:吴尚辉;祝和成;顾焕华;黄柏英;刘华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化学治疗(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患者初治采用化疗一般能取得疗效,但终仍然死于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这是治疗中大的难点,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将重点放在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研究上,其中研究较深入的是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170)的过度表达,而MDR与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 .本研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ABC法检测7例难治与复发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P-170表达,并观察其染色体的异常情况,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MDR与遗传学的关系,为MDR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林秀梅;谢兆霞;陈朝晖;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模型,采用干湿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ELISA测定各组脑组织水含量、钠离子含量及脑匀浆上清液中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在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感脑)组脑水含量、钠离子、IL-1β、TNF-α含量均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黄芩甙和地塞米松两组则上述指标均下降,低于感脑组(P<0.05);而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组织水含量与IL-1β,TNF-α含量成正相关(r分别为0.9381,0.8349,P<0.01).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感脑组织脑组织可见弥漫的灶性水肿区;黄芩甙和地塞米松组水肿明显减轻.结论:黄芩甙、地塞米松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有保护作用,效果相近;作用机制与抑制IL-1β,TNF-α过度产生有关.
作者:俞燕;杨于嘉;陶永光;尹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广泛寄生于所有有核细胞中.它们生存在称之为纳虫泡的囊泡内[1,2].当其进入宿主细胞时,纳虫泡也几乎同时形成,纳虫泡膜上既有宿主细胞成分又有虫体分泌的某些物质掺合与修饰.藉此弓形虫有效地逃避宿主细胞内酶的消化以及活性氧对之造成损伤,故能继续发育与增殖[3].1989年,Cesbron-Delauw等首次报道弓形虫的特化细胞器致密颗粒蛋白GRAL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5](GRA1作为可溶性蛋白分泌进入囊腔中,并与纳虫泡的周边网状结构有关[1]).研究纳虫泡膜的虫体成分对于了解弓形虫的寄生机制及研制单克隆抗体的干扰对其正常寄生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GRA1抗体可能具有作为弓形虫慢性、隐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也可能作为筛选候选疫苗.迄今从世界各地的不同宿主组织中分离到多种弓形虫虫株.它们在形态上差异并不明显,但对宿主的感染、致命性、药敏等生物特性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对弓形虫不同毒力株GRA1基因的比较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对上述2株的GRA1基因片段作了体外扩增及酶切鉴定,以比较不同毒力株间的差异,为弓形虫虫株GRA1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翠梅;谭德明;欧阳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了解抗ICA512及GAD65自身抗体在汉人中拟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选择15例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及19例健康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分析, 发现患者组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病程<1年的患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程>1年者.提示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病程长短影响抗体的检出率.
作者:张英健;陈慧玲;于立平;韩秀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蛋白质丢失[1].随着CAPD连接系统的改进,腹膜炎发生率已大大降低,导致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因此,如何提高小分子溶质转运,减少蛋白质丢失是改善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透析效能的关键.尿毒症毒素物质一般分为小分子(分子量<500!dal),中分子(分子量500~5000!dal)和大分子(分子量>5000!dal)三类.小分子毒物通常以尿素、肌酐和胍类为代表.为探讨腹膜透析中蛋白质丢失机制,预防和减少腹膜透析时蛋白质丢失而不降低小分子溶质清除的措施,本研究观察了20例CAPD患者蛋白质丢失与小分子溶质转运的关系.
作者:刘伏友;段绍斌;彭佑铭;李军;谭小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4年,Kim等人报道了癌症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之间的相互关联性[1],并在24种以上癌症组织中检测出端粒酶活性.本文检测了142例有血尿症状患者的尿脱落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包括98例不同级别的膀胱癌患者和44例非癌患者.84.7%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中可检出端粒酶活性.82.5%的低级别的膀胱癌患者的尿液中可检出端粒酶活性,而它们在细胞学检查中多呈阴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伍勇;唐银;蒋志强;陈正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位和1764位热点突变对HBeAg存在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错配引物的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90例不同HBeAg状态的HBV无症状携带者的HBVBCP热点突变.结果:60例HBeAg阴性者中HBVBCP热点突变者26例(43.3%),其中20例伴有HBV前C区(Pre-C)区1896位热点突变;30例HBeAg阳性者中仅3例(10%)出现HBVBCP热点突变;无HBV Pre-C区热点突变者中,19例HBeAg阴性者有6例存在HBVBCP热点突变(31.6%),28例HBeAg阳性者仅2例有HBVBCP热点突变(7.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HBVBCP热点突变在HBeAg阴性HBV感染者中较常见,且常伴有HBV Pre-C区1896位突变,HBVBCP热点突变可能是HBeAg阴性的另一原因.
作者:龚国忠;丁芹;郑宣鹤;李良友;赖力英;黄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血管平滑肌功能(硝酸甘油引起的血管舒张)不全与内皮功能不全的联系,并同时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害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波仪测定肱动脉对硝酸甘油(NTG)的扩张反应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结果:平滑肌功能受损与 EDD受损呈正相关(r=0.5413,P<0.01);单纯糖尿病或高血压仅EDD较对照组降低(分别P<0.05和P<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EDD和平滑肌功能均受损(均P<0.01).结论: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病理过程可能同样损害血管平滑肌机能.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相互作用加重血管舒张功能不全.
作者:马立宁;赵水平;李江;周启昌;高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