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英;叶古祥
目的 观察快速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对50a以上人群乙肝免疫的效果.方法 健康受试者分两组,组137名,年龄59.3(51-71)a,组2(对照组)41名,年龄58.6(51-69)a.组1按d 0、7、14程序,组2按mo 0、1、6程序三角肌内接种20μg乙肝疫苗.于首针接种后1、3、7、12、24和36 mo分别检测HBsAb滴度等.结果 组1(100%)全程接种完成率显著高于组2(31/41,75.0%)(P<0.05).首针接种后1、3 mo组1 HBsAb阳转率(78-4%和81.1%)显著高于组2(4.8%和17.1%)(P<0.01),12~36mo各时段者两组接近(P>0.05);组1 HBsAb有效保护率(75.7%、78-4%)显著高于组2(0%和9.8%)(P<0.01);组1血清HBsAb几何平均滴度(GMT)(76.5IU/L和80.6IU/L)显著高于组2(2.6IU/L和30.5IU/L)(P<0.01).对标准方案无反应者改用d0、7、14方案接种后HBsAb阳转率(66.7%)明显提高(P<0.05).结论 d0、7、14方案接种方便;全程接种完成率高;HBsAb阳转和GMT峰值出现早;对中老年人群总体效果较标准方案为优.
作者:陈仕珠;姚茹;温风玲;韩永战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2005~2006年我院收治的68例流行性腮腺炎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年龄、预防接种史、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时间集中在5~7月,全年有散发病例,发病年龄在3~48a,高热持续1wk有35例(51.5%),并发有脑膜脑炎8例(11.8%),并发睾丸炎5例(7.3%),并发胰腺炎14例(20.6%).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出现的高峰时间后移,青少年发病率上升,男多于女,外来流动人口发病率高.
作者:张银华;杜秀萍;薛建华;曹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影响脑卒中后遗症老年人易患肺炎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分析117例脑卒中后遗症老年人因肺炎而反复住院的病史资料,对存活与病死不同转归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 53例死亡,占45.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卧床不起时间、吞咽反射障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脑卒中后遗症老年病人易患肺炎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遗症老年人患肺炎及其影响预后有多方面因素,对吞咽反射障碍的病人置入鼻饲管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秦家榕;吴亚静;徐卫刚;沈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观察、问卷形式或交流、观察病人对周围环境有关的人、事及其家属的反应,根据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 通过对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的病人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心理,使病人鼓起生活的勇气,处于康复的佳状态.结论 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病人的休息、睡眠及食欲,而加重病情,导致疾病反复,予针对性护理,对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食欲、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徐菲;辛婵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股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例病人,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 000U,1次/12h,sc,连续用2d;后改5 000U,sc,1次/d,连续8d.观察股深静脉血栓所致下肢水肿和疼痛变化情况.结果 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患肢水肿逐渐消退,疼痛渐减轻至消失.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以扩大临床应用.
作者:胡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印度尼西亚丝虫病流行一位卫生官员说,可以预防,但是能够毁损面容的象皮病在Jambi发病人数正在增加,过去的5a中已经有277人诊断为该病.
作者:张友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类球孢子菌病1 流行病学类球孢子菌病由巴西类球孢子菌引起,该菌为一二形态霉菌,在土壤以菌丝体期存在,而在感染组织为芽生酵母菌.类球孢子菌病是在中南美洲为流行的霉菌病.易感宿主的感染推测是以菌丝体期的霉菌吸入所致.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蓝藻抗病毒蛋白(CV-N)全长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根据Gene Bank中CV-N的全基因序列,人工合成CV-N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的PCR产物经双酶切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CV-N.重组质粒经核苷酸测序鉴定后,转化宿主菌BL21(DE3)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结果 CV-N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1Kd,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CV-N原核表达载体,为CV-N的纯化及其抗病毒的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庞峰;于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我院2003~2006年临床标本分离的粪、屎肠球菌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粪、尿肠球菌感染的治疗对策.方法 应用VITEK-32微生物系统回顾性分析近4a我院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432株粪、屎肠球菌在临床分离的所有肠球菌中占77.0%,其中粪肠球菌为274株(48.8%),屎肠球菌为158株(28.2%).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部位有差异,前3位分离粪肠球菌的临床标本依次为尿液46.0%、脓性分泌物31.0%、痰液18.6%.分离屎肠球菌的临床标本依次为尿液75.9%、脓性分泌物15.8%、痰液5.1%.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力奈唑烷、万古霉素敏感率>90%,对高浓度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和莫昔沙星敏感率<50%.屎肠球菌对力奈唑烷、万古霉素敏感率>90%,对四环素敏感率78%~88%.对高浓度的庆大霉素、链霉素敏感率<50%,对左氧氟沙星、莫昔沙星、青霉素-G敏感率<10%.结论 临床分离的肠球菌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对四环素敏感率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较粪肠球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89.8%和91.6%.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6.9%和7.0%.
作者:沈菊英;叶古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根据糖尿病足(DF)创面分泌物标本的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探讨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以及合理选择抗生素的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自2003年10月到2006年10月因糖尿病足并发感染入住我院骨科、外科和内分泌科的128例病人,由专人采集患足创面的分泌物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137株,其中细菌135株(98.5%),真菌2株(1.5%),多株混合菌感染共17例(13.3%).前5位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粪肠球菌(17株)、大肠埃希氏菌(15株)、溶血葡萄球菌(14株)、铜绿假单胞菌(11株).结论 DF感染常为细菌性感染和多病原菌的混合感染,临床上应选用杀菌性广谱抗生素为主的联合用药.
作者:杜炜;刘文颖;吴建蓉;范峻;杨杰;朱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48例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合并SBP的发生率为39.6%,致病菌为革兰阴性(G-)菌.结论 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特点是起病不典型,腹水多形核白细胞和,或细菌培养是SBP的诊断依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防止肝硬化腹水并发SBP.
作者:姚勤;陈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Buncombe县卫生中心负责的医生Steve Swearingen说,在Asheville和北卡罗莱纳州,在过去的2~3wk内,已经有30~40个病人因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的症状而来急诊室就诊,并且有10个人已经住院治疗.
作者:刘晓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Th1/Th2免疫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以上儿童血清IFN-γ(ng/L)、IL-4(ngm).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组CD4+百分率略高于对照组,CD8+百分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CD4+/CD8+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CD4+百分率高于对照组,CD8+百分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哮喘组与对照组IFN-γ、IL-4、IFN-γ,IL-4水平变化差异显著(P<0.05).哮喘组IL-4水平略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IFN-γ水平低于哮喘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均存在细胞免疫失调,以Th2型细胞占优势.
作者:吴良霞;吴珉;顾丹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其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967年研制成功减毒活疫苗并开始广泛使用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没有应用疫苗的国家中仍保持高发病率.我国缺少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完整资料,疫苗接种率不高,又缺乏系统免疫规划和高效疫苗,目前流腮在我国远未被控制.全世界有109个国家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常用的疫苗株至少有10种以上,近期应用为广泛的疫苗毒株有Jeryl-Lynn、RIT4385、L-3、L-Zagrab、S79等,均有良好的免疫效应.但儿童(二剂次)接种率<80%,不但不能阻止暴发和流行,还会导致流行年龄高峰向后推移.免疫效应突出的毒株是L3系列、Urabe株等低度减毒株免疫原性较好但往往与接种疫苗后的脑膜炎有关;高度减毒株较安全,但免疫原性可能较差.JL株系列有免疫效应好且安全的特长国产疫苗效应较JL、L3系列疫苗差.
作者:程周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乙酰肝素酶(HPSE)在酒精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时的动态表达,以探讨其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酒精-玉米油-吡唑灌胃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的蛋白和mRNA在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动态表达.HE、Masson染色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乙酰肝素酶在酒精性肝纤维化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8/17 vs 0/11,P<0.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乙酰肝素酶的蛋白、mRNA表达模式和定位基本一致.结论 乙酰肝素酶参与了早期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且乙酰肝素酶的合成与储存在同一细胞.
作者:洪洋懿;阳学风;雷军;王海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65株变形杆菌产p.内酰胺酶(β-lase)的类型与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多底物改良相邻纸片法检测65株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37株,普通变形杆菌15株,其它变形杆菌13株)所产β-lase的类型与分布情况.结果 ①65株变形杆菌β-lase总检出率为44.6%,其中青霉素酶6株(9.2%),头孢菌素酶7株(10.8%),而检出产广谱酶13株(20.0%),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3株(4.6%);②不同变形杆菌的产酶不同,奇异变形杆菌以产广谱酶为主,普通变形杆菌以产头孢菌素酶为主,其它变形杆菌以产超广谱酶为主.结论 ①本组变形杆菌产β-lase以广谱酶、头孢菌素酶为主;②不同变形杆菌的主要酶型不同.
作者:陈艳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在病毒持续感染、停药后复发及药物抵抗等方面起关键的作用.本文对cccDNA形成机制、代谢调控、研究模型、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
作者:曹婕;张占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为寻求客观、公正的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方法,本文采用模糊数学原理,设计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项目的因素集和评价集、确定评价项目的权重集,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3位医生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作者:张占卿;李海燕;徐庆年;石磊;樊大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法检测厦门市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自HBV前S1基因和S基因中区域内设计出10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条型特异性内引物分成A、B两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HBV,然后将第2轮PCR产物以用3%琼脂糖进行电泳,根据PCR产物片断大小直接判定HBV基因型.应用此法检测了154例厦门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血清中的HBV基因型,了解厦门HBV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 厦门市乙型肝炎病人HBV基因分型结果为B型60例(39.0%)、C型53例(34.4%),B/C混合型41例(26.6%).HBeAg阳性者中以B基因型占63.3%,B/C型混合感染22.0%(P<0.005);HBeAb阳性者中以:B/C型混合感染63.4%,B型25.0%(P<0.005).各基因型在疾病谱分布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提示厦门市乙型肝炎病人HBV基因型B、C型者的患病率大致相同;B/C混合感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周飞;卢雅丕;任建林;陈美娅;王琳;林逊汀;林振和;陈建民;董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的死亡原因及主要并发症,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方法 对53例重型肝炎的死亡原因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仍以慢性乙型肝炎为高.直接死亡原因以肝性脑病为高(66%),其次为肝肾综合征(52.8%)、腹腔感染(49.1%)、上消化道大出血(24.5%)、肺部感染(13.2%).结论 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首先做好预防,减少乙型肝炎病人的继发感染.早期阻止免疫病理和肠源性内毒素的继发性损伤,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任贵英;蒋音;刘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