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刘泽;张源源;孙杰;郭振辉;王鲁妮;苏磊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ast,CA)是急救医学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而脑复苏成功与否,是心肺复苏后成功的关键.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以及复苏后组织再灌注则是CA后脑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脑红蛋白(nueorglboin,Ngb)是德国学者Burmester等[1]在2000年发现的一种主要位于脑内神经元的携氧球白,能可逆地结合O2,在脑缺血缺氧时,Ngb在神经元中表达增加,作为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可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性损害.本实验通过建立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研究复苏后不同时间点Ngb在mRNA水平表达变化规律,探讨Ngb在CA后脑缺血缺氧损伤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氯化血红素(Hemin)防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孙江丽;孙志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是目前生产和应用多的农药,具有用药量小、毒力强和杀虫谱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常因防护不当或自杀等原因引起中毒.世界上每年大约有300 000人发生急性有机磷中毒,尽管应用特效解毒剂,但病死率仍高达40%[1].本研究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作者:石汉文;宫玉;崔晓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缺血期亚低温对常温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取50只SD新生1~2d乳鼠心脏,建立心肌细胞体外模型,利用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和氧糖恢复(oxygen and glucose restoration,OGR)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将细胞随机(随机数字法)分入常温对照组、32℃OGD-37℃OGR组(低温组)、37℃OGD-OGR组(常温组),并在OGR 0,0.5,1.0,1.5,2.0h分别测定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和平均收缩速率;在OGR0,2h分别收集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以及线粒体变化,同时采取差速离心法制备心肌细胞线粒体匀浆液,使用Clark氧电极测定上述两个检测时点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e,RCR).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D1 h后都出现收缩频率和收缩速率下降,但是常温组下降更明显(P =0.000).随着OGR时间延长,两组的收缩参数都呈上升趋势,但低温组在1h后收缩功能接近正常,而常温组在观测时点始终低于对照组和低温组(P=0.000).心肌细胞超微结果提示,常温组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RCR测定提示,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R 0 h都明显降低,但后者损伤效应显著延长,持续到OGR2h.结论 单纯缺血期亚低温可以减轻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并有助于心肌细胞早期恢复收缩功能.
作者:李恒;杨正飞;符岳;朱军;姜骏;余涛;方向韶;黄子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示踪损伤肺组织中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 将清洁级健康同遗传背景雌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10):PBS处理组、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给予LPS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假损伤组给予等量PBS; 30 min后假损伤组和细胞移植组大鼠经静脉移植雄性大鼠EPCs(2×106/0.5 mL),PBS处理组给予等量PBS;7 d后取肺组织,采用RT-PCR和原位杂交(ISH)的方法检测Y染色体基因在损伤肺组织中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移植组肺内皮系统成功检测到Y染色体阳性信号,其它两组为阴性.结论 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可作为示踪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检测手段.
作者:毛梅;王博;王艺;徐剑铖;傅祖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男性,53岁,因“心悸7年”入院.2003年2月起,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咳嗽,不能平卧,行心电图示”房颤“,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左室造影示“心脏不大,室壁运动异常”,结合患者大量饮酒,考虑诊断“酒精性心肌病房颤”,既往2003年发现血压增高,高血压184/113 mmHg(1 mmHg=0.133 kPa),饮酒30年,平均每天100 g.查体:T36.3℃,P64次/min,R20 次/min,BP 130/90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房颤律,无杂音,腹部无异常.辅检:传染病筛选、凝血功能、血糖、肝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脂、肾功能、D二聚体均正常,血常规正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脏超声示“双房扩大,升主动脉增宽,三尖瓣轻-中度返流,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室性早搏(600余次),ST-T改变,长RR间歇2.87s.
作者:吴明祥;刘成伟;陈国洪;苏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01年《急诊医学》杂志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迄今已过去10年,而这10年,也是我国急诊医学高速发展的10年.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会刊,我刊的办刊宗旨就是要实现杂志与学会的互动发展.本文通过分析2001-2010年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有刊登的论文,分析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刊的发文情况与国际科研评估数据对未来急诊医学的研究热点方向作一展望.
作者:何小军;邵菊芳;张斯龙;沈惠云;马岳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接触大量高浓度的毒物或服用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迅速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属于危急重症范畴.1 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与诊治机构1.1 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世界范围内化学品和药物的不断研发与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与毒物接触的机会,从而导致近年来急性中毒患者和群体中毒事件不断上升.
作者:宋维;黎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根管治疗是目前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可靠的方法.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术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为关键的一步.在根管预备过程中容易造成对根尖周组织的刺激,在根管预备完成后,患牙有时会出现局部疼痛和根尖区肿胀的情况.在整个根管治疗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患牙疼痛和根尖区的肿胀,被称为根管治疗期间急症(endodontic interappointment emergencies,EIAE)[1].
作者:汪国华;丁奕健;席景燕;王竣瑾;龚励军;姚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干出血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基底节出血意识障碍的患者,其需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保证良好的氧供是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治疗基础重要的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共有三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通气的患者出现突发窒息,诊断为气管黏膜剥脱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雪海;高亮;胡锦;金毅;吴惺;周良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脏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4周龄近交系纯种Balb/c小鼠14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1)健康组(n=18);(2)VMC组(n=60),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3)对照组(n=18),只给予阿托伐他汀;(4)VMC药物治疗组(n=50),给予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并给以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用药2周.接种病毒后3,7,10,14,21,30 d,检测超声心动图、收集血样检测血清cTnI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炎症浸润程度,电镜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心肌细胞及各种细胞器的变化.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ost-hoc检验用于比较各组生存间的差异.结果 VMC组比VMC药物治疗组的30 d累计生存率低(59.2% vs.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VMC药物冶疗组与VMC组比较,在第10,14,21,30天的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C药物治疗组比VMC组心肌损伤的病灶数量少,心肌线粒体和肌浆网改变也较同期VMC组轻.腹腔注射病毒后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VMC组小鼠出现心功能减低[(69.82±5.12)vs.(89.23±2.01),P<0.01].与VMC组比较,VMC药物治疗组EF值明显增高[(78.99±5.23)vs.(69.82±5.12),P<0.01];与VMC组比较,VMC药物治疗组的cTnI值明显下降.结论 阿托伐他汀改善VMC小鼠生存率,改善组织病理学表现,减少心肌受损程度,提高心脏功能.阿托伐他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VMC的方法.
作者:关键;孙妍;孙筱璐;梁岩;王国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和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MGB1和ENA-78血中含量,回顾性分析110例急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伤后12 h内、伤后第3,5d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采用t检验并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12h内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随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颅脑损伤越严重,HMGB1和ENA-78升高越明显,脑水肿程度越重,并且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越长(P<0.01).颅脑损伤早期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与脑水肿严重程度(r=0.69,0.62,P<0.01)和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 =0.70,0.65,P<0.01).此外,不同GOS组之间HMGB1和ENA-7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不良组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在伤后5d内持续升高,而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HMGB1与ENA-78的含量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HMGB1和ENA-78的变化与继发性脑水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曙晨;黄友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世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型化合物的不断涌现,化学合成品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每年700万吨增加到目前3亿多吨.同时,毒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2008年4月29日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和农村,损伤与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两者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10.7%.在我国中毒患者中,仅职业病中毒患者就达370万,且正以每年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1].急性中毒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救治特点,尤其是对急性重症中毒的救治以及对相应毒物的认识,临床上仍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同时,急性中毒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甚至导致群体伤亡,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给各级政府造成巨大压力.
作者:陆一鸣;周伟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儿,男性,6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d入院.入院时检查患儿体温38.2℃.腹部饱满,右下腹近脐部位有固定压痛点,有反跳痛,无腹肌紧张;叩诊腹部鼓音,肠鸣音6次/min,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示:WBC 13.7×109 L-1,NE 91%.腹立位X线片示腹腔肠管积气,可见数处液-气平面.腹部超声检查示肠管部分扩张,腹腔内见液性暗区,厚约3.2cm.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诊行阑尾切除、剖腹探查术.术中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吸除约200 mL腹腔内淡黄色液体.向右下腹探查,见右侧升结肠未与后腹膜融合固定,右下腹未见盲肠,向中腹部探查,至脐周时见患儿卵黄管未闭合,残留卵黄管与小肠连接处形成纤维索包绕肠管致肠腔狭窄,右侧升结肠部分嵌入残留卵黄管与小肠间隙形成腹内疝.
作者:冯巍;孙凤秋;易梦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DE)的疗效.方法 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CO中毒昏迷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高压氧组(H),地塞米松组(D),联合治疗组(C),模型对照组(M),每组20只.空气造模大鼠12只为健康对照组(N).八臂迷宫实验训练并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含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大鼠脱髓鞘病变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八臂迷宫实验显示M,H组大鼠分别出现了6只和7只DE大鼠,而C,D两组各出现1只;中毒后第3天,除N组外各组大鼠血清MB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中毒后第10天,C,D两组血清MBP含量明显下降(P<0.01),第18天恢复正常水平,M,H两组血清MBP一直高于正常水平;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除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异常信号,其中M组出现7只,H组出现6只,C组出现1只.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MBP含量,阻止脱髓鞘发生,减轻病理损伤,起到防治DE疗效.
作者:李芹;邓颖;付旷;兰海波;王新春;王凤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百草枯(paraquat,PQ),又称对草快、克无踪,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速效触杀型除草剂,喷洒后能够很快发挥作用,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在土壤中无残留[1].随着PQ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毒病例,特别是口服中毒患者也越来越多见.由于其致死量小,无特效解毒剂,急性中毒患者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急性PQ中毒可导致机体损伤,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急性中毒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PQ可造成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性递质[2].
作者:郭景瑞;米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1-2],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多见于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出血等急症.对脑疝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加去骨瓣减压术,但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后对疝入小脑幕裂孔的脑组织复位有多种处理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应用水冲复位法取得较满意效果[3-5].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笔者行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46例,同期单纯行开颅血肿或挫裂脑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9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继承;曲鑫;韩韬;牟成志;曲元明;王鹏;张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48岁,汉族,胸闷伴头晕2h就诊.2h前无诱因出现胸闷,位于胸骨后,持续数分钟不等,无心悸及胸背痛,无放散;伴头晕、发汗,无恶心、呕吐.服“保心丸”微好转.糖尿病10余年,无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史.查体:P85次/min,R22次/min,BP 146/84 mmHg(1mmHg=0.133 kPa);神清,略淡漠;瞳孔等圆,眼震(-);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异常瓣膜杂音,未触及心尖异常搏动及心包摩擦感;腹软,四肢(-).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梗三项:CKMB<1.0 ng/mL,MYO 66ng/mL,TNI <0.05 ng/mL;快速血糖:6.4 mmol/L;血常规,D-dimer和动脉血气正常.患者胸闷持续,予硝酸异山梨酯以20 μg/min速度静脉输注.
作者:吴彩军;李春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质量浓度的影响,探讨银杏内酯B抗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75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5只,右侧尾状核注射大鼠自体血制作基底节区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于脑出血模型形成后给予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及不同剂量银杏内酯B(5,10,20 mg/kg)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共5d,在脑出血后2,6,12h和1,2,3,5d断头取血和获取脑组织,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利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浓度,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各参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脑出血后2,6,12 h和1,2,3,5d,小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12 h和1,2,3,5d,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较脑出血组显著减少(P<0.05),脑出血后2h和6h,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降低体内自由基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黄曼;胡悦育;徐秋萍;董晓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各种危重症进展至特定阶段常常累及呼吸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作为抢救严重呼吸困难的有效手段在ICU应用普遍[1].此类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尽快明确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BNP(脑钠肽)是反映心脏负荷增加的良好指标,其判断心衰预后和鉴别急诊室就诊患者呼吸困难原因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证实[2-4],但是BNP水平在危重症患者中的意义国内报道较少,笔者通过观察危重呼吸困难患者BNP水平以探讨其诊断和预后价值.
作者:张美齐;刘琼;杨向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颅脑创伤后并发精神者临床并非少见[1].精神障碍容易诱发并发症,并可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2].目前,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和安全护理多见.多发伤患者中颅脑损伤高发,多发伤精神障碍患者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未见报道.各级护理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判断患者可能出现意外风险,存在评估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处理不规范,记录不完整的问题,导致意外事件难以有效防范,影响患者康复和引发纠纷.
作者:孙红玲;孙淑英;金静芬;张巧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