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莹;蔡东联
读者在《大众医学》杂志论坛发的帖子我是一名35岁的男性,患过尖锐湿疣,后经过治疗,现在基本上好了.局部的疣体消除,没有复发.前几天看报道,说很多女性因感染了HPV而患了尖锐湿疣,而HPV会导致宫颈癌变.我想,既然能导致宫颈癌变,男人患病当然也可能发生癌变.为此,我非常担心,也很后悔自己没注意,感染了这种病.请教专家:患尖锐湿疣后,癌变的可能性有多大,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有没有办法能补救、预防癌变的发生?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非常理解这位读者焦急的心理.首先要告诉您的是,请放心,绝大多数外生性尖锐湿疣可防可治,也没有癌变可能,绝不像您想的那么可怕.其次,不要轻信一些不实报道.有些医院和个人以营利为目的,过度渲染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的严重后果,导致恐慌、焦虑,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其危害远远超过尖锐湿疣本身.更有一些医院的所谓医生,弃医德于不顾,利字当先,利用病人治病心切的心理,诱导尖锐湿疣患者使用价格非常昂贵,甚至某些副作用极大的“无用治疗”,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致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疾病迁延不愈,反而会引发各种疾病.
作者:周平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斑块形成因素医学专家提醒人们,呵护血管健康,要从青年开始.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都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条件.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的颗粒细小,很容易透过血管内膜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者要警惕,例如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绝经妇女、少运动、吸烟、体质指数超标、感染、血小板聚集等.
作者:林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新生小凯的压力小凯今年顺利考上了某知名大学.本来以为上大学是件轻松的事,但是一看课程表,并不轻松.他这学期共有24学分的课程,每天大概有8小时在上课或小组讨论、写作业.而且,这个专业学习的内容与他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他感觉到学习内容格外枯燥.另外,老师对怎么学、学什么等说得也很少,有时让他无所适从.考虑到还有四年的学习任务,将来还要找到好的工作,小凯觉得大学生活让他有些感到沉重.他不敢轻易放松自己,生怕学不好,影响将来毕业、考研、就业.他现在每天睡觉时间也有点不够,感觉压力很大.近,小凯在家长陪同下,来做心理咨询.
作者:赖佑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旦气候稍有变化,有的人就容易打喷嚏、流涕、咳嗽,甚至发生哮喘;有的人吃了虾蟹、水果则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过敏症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令人不快,严重时还会致人死亡.过敏体质源于肠道垃圾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以及腹痛、腹泻等肠道过敏.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医生往往让患者服用一点激素或消炎药来治疗.但事实证明,这些药物只能控制症状,停药后若再次接触过敏原,会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作者:彭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由医护人员为患者测量的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不少人认为,到医院测血压比自测血压更准确,因此往往忽视了家庭自测血压.那么,到医院测血压一定比自测血压更准确吗?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家庭自测血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医院血压测量结果的重要补充,应该引起高血压患者的重视.自测血压更准确、更重要患者到医院测血压,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测量3次以上达到高血压标准(≥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有的患者平常血压完全正常,但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下,看到穿白大衣的医生、护士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从而使血压升高,通常收缩压比平时高20毫米汞柱、舒张压比平时高10毫米汞柱,这就叫“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只是暂时性的反应性血压升高,这种假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10%左右.有的人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在自己家里自测的血压虽然也高于正常值,但要比医院测量的血压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大衣效应”.
作者:吕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早期发现癌症并积极治疗,是攻克癌症的关键.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检查方法层出不穷,使癌症早发现成为可能.内镜与影像:提早发现“异物”在癌症引起症状前,采用X线、CT以及内镜等手段,可使癌症的早发现成为可能.乳腺钼靶检查可以使乳腺癌早发现0.5~4年,美国癌症协会推荐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该检查;大于55岁、大量吸烟人群(吸烟年数×每天包数≥30)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比单纯行X线胸片筛查的人群死亡率降低20%;40岁以上人群进行胃镜筛查,可早期发现胃癌,提高生存率.
作者:季加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分别与五脏通过经络相联系.而五脏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体貌之美,生理病理状态可以直接通过面容和形体表现出来.若五脏功能正常,则面容色美质佳,反之亦然.养脾补心:使面色红润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而面部血脉丰富,所以面部色泽能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反之,则面部苍白或萎黄无华.而心血源自脾胃.[养心食疗方:枣豆黑米粥]配方:红枣25克、红豆50克、黑米100克、红糖适量.制法:把红枣、红豆、黑米洗净后加水,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慢煮,至米豆粒烂透,后加入红糖即可.
作者:魏睦新;郭亚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癌王”称号“名副其实”:5年存活率仅6%近年来,被胰腺癌击倒的名人不在少数,其中为著名的莫过于创建了苹果公司、改变了世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以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癌症的疗效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49%,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56%,再上升到如今的67%.然而,医学科学进步的曙光却始终没能照亮胰腺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胰腺癌的5年存活率为2%~4%,如今30多年过去了,胰腺癌的治疗却始终没有明显突破,疗效依然非常差,胰腺癌患者的一年存活率仅为20%,五年存活率仅为6%.与此同时,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全球每年新增胰腺癌患者20万人.发病率不断攀升而疗效极差,“癌王”称号非胰腺癌莫属.
作者:沈柏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措施开始在世界各地以舒缓医学、姑息医疗、宁养疗护、安宁缓和等多种模式铺开,并不断得到完善与加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临终关怀事业从天津、汕头、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创建并陆续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600多所收治和照顾临终患者的医疗场所.临终关怀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所进行的积极而全面性的医学人文照顾,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解决心理-精神等问题,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达到好的生存状态.概括起来,临终关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医疗护理内容.临床“治”痛资料表明,终末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病率高达65%~85%,重度疼痛患者占40%以上.患者终日处在“痛不欲生”和生不如死的极端恐惧与痛苦之中,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此时,医生会采取科学、规范和强有力的止痛治疗,以尽快减轻患者疼痛带来的心身痛苦,这是临终关怀首先要完成的基础性医疗工作.
作者:孙建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三大纪律1 预防心脏疾病 心脏通过冠状动脉获取营养,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引发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n-3不饱和脂肪酸能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经常食用n-3不饱和脂肪酸的女性因冠心病和心脏功能衰竭所导致的死亡风险减少46%,心源性猝死风险降低68%.原产于南美秘鲁的美藤果中n-3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43.8%,是理想的植物膳食营养补充来源.
作者:戴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癌症是慢性病?许多人对此存有疑惑.癌症常在毫无前驱征象的情况下悄然袭来,一旦被确诊往往病情已晚,治之不及,简直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何以说是慢性病?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多先有自轻到重、各自不一的相应前驱症状,经历一相对漫长的“酝酿”过程后,才慢慢演变成慢性病的.事实上,正常细胞经长期“正邪”之争(“正”衰或“邪”盛,则易发生癌症)逐渐演变成癌前病变,再发展至癌细胞,常需经历漫长的20年左右时间.癌细胞一旦形成,所谓“单木难成林”,并非即是患者所认识的癌,而要经过癌细胞不断繁殖“倍增”,累积至一定数量才能成为所谓的“癌”,而此时的癌仍局限于黏膜表面,尚未穿透黏膜的固有层,更未侵入含有血管及淋巴管的黏膜下层,一般称之为“原位癌”.此时的癌细胞形态虽已具有癌细胞的特征,但不会发生转移及浸润,故人们将其归为癌前病变.由此也不难看出,正常细胞的癌变过程需历时数年.即使已演变成原位癌,也需经过若干年才会发展成具有浸润及转移能力的癌症.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定义为慢性病,是非常贴切的.
作者:徐光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生活实例张女士是位年轻白领,工作、生活节奏很快.近几天,她一直感到左耳胀胀的,但没有放在心上.昨天,她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急匆匆地往公共汽车站赶.远远看到车子快进站了,她赶紧往前跑.隐约间,她听见有人在后面叫自己,便转过头去看,顿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袭来,一个踉跄,扑倒在地.张女士努力睁开眼,发现街道、行人、汽车等,都在上下翻转.她觉得一阵阵恶心,忍不住要呕吐,额头也破了,感觉血在不停往下流.她想挣扎着站起来,却完全没有力气,只能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幸亏有好心人过来,帮她按住了伤口,并打电话呼叫救护车,把张女士送到了医院.经紧急处理后,张女士的眩晕症状渐渐缓解.经进一步检查,医生诊断张女士患有“内耳迷路积水”,即梅尼埃病.回想起发病时的经历,张女士至今仍感到心有余悸……
作者:时海波;于栋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鱼油几十年来岿然不动,被誉为美国保健品市场的常青藤品种.鱼油进入中国市场也已几十年了,但目前在售的鱼油,其实大多与美国FDA界定的“鱼油”毫不相干,这里有3个你必须知道的秘密.第一个秘密:只选择鱼皮下3毫米脂肪层鱼油鱼油的价值在于其中所含的n-3脂肪酸.n-3脂肪酸不是鱼自身合成,而是鱼通过进食富含n-3脂肪酸的藻类,将n-3脂肪酸逐渐富集在体内脂肪层中.正版的深海鱼油,使用紧贴鱼皮的皮下3毫米厚的脂肪层,通过低温离心获取鱼油,从而保证鱼油中的活性成分不被破坏,原有的各种活性成分比例忠实保存.而山寨版的鱼油,则是将去除鱼肉后的鱼头、鱼骨、鱼皮,经高温蒸煮后分离出来,再经浓缩提取,提高鱼油中的n-3脂肪酸浓度.两种鱼油,虽然都含n-3脂肪酸,但本质不同.在美国市场,两种鱼油同时存在.大凡在美国买过鱼油的人,都曾被问过“是自己吃还是送人?自己吃,买这个(37美金/瓶);送人,买那个(3.7美金/瓶)”.两者质量,天差地别.在中国,消费者多数没有那么幸运,需要自己练就火眼金睛,判断正版与“山寨”鱼油.
作者:朱之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生活实例河北石家庄的张阿姨今年60岁,站了一辈子的讲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退休后本该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可她却患上了教师职业病——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经常坐立难安,苦不堪言.医院跑了不少,药也吃了不少,就是没有明显效果……在中老年人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有的妈妈肩关节时不时疼痛,拿不起东西,疼痛难忍;有的爸爸膝盖时不时疼痛,下不了楼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园丁们长时间埋头批改作业,这些动作也为日后罹患骨关节疾病埋下伏笔.那么,为什么中老年人会发生骨关节疼痛呢,疾病的根源在哪里呢?
作者:赵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9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爱牙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再次呼吁:莫忽视牙病,要重视口腔健康!不少人长期以来有个误解:牙病,如龋齿、牙周炎等,都是些小毛病,吃点消炎药、止痛药,把疼止住就好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有害的,因为牙病并不是小毛病.目前的科学研究发现了很多由牙病等口腔疾病引发的“危险疾病”.比如,有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而终末期冠心病患者普遍患有牙周炎.正因如此,牙周干预治疗有望成为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也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常见慢性病.研究发现,中度牙周炎的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1倍,重度牙周炎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则是正常人群的3.1倍.而消除牙周炎则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作者:王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生手记 32岁的王先生患慢性乙肝10余年,从2007年开始服用阿德福韦酯,2012年出现耐药,加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2013年7月开始出现足跟痛、髋关节痛,继而背痛、胸骨肋骨痛,2014年1月疼痛加剧,全身多处关节疼痛,双髋受累,行走困难、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王先生的骶髂、髋等关节有炎性改变,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炎等,但治疗均未见效.后来,王先生来到我的门诊,进行肝、肾功能与尿常规等检查发现: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正常,AKP(碱性磷酸酶)、血肌酐升高,血尿酸、血磷、血钙降低,血钾、血钠、血糖正常,尿蛋白+,尿糖+++,同位素骨扫描提示为重度骨质疏松症.综合患者的情况,我给他诊断为低磷性软骨病,嘱停用阿德福韦酯,改用恩替卡韦,同时服用钙尔奇D、骨化三醇.治疗1个月后,王先生的骨痛症状好转,继续治疗1个月后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正常.
作者:尹有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读者困惑王女士:我儿子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自从入园后,老师就让孩子们每天带一个玩具到幼儿园去与其他孩子分享.我觉得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时间长了,这种分享的范围就越来越广泛了,让我心生纠结和担忧.不少孩子经常带一些巧克力、糖果、玩具、手工材料等,给全班每个孩子都发一份,每逢节日、生日,这种“分享”就更多了.儿子放学后经常会带回其他孩子分享的东西(其中经常有我平常不让儿子吃的糖果或膨化食品),并说是某某同学发的,到家就要吃.有时候,儿子也会要求我去买几十份巧克力或者贴纸之类的带去幼儿园分发.我想,这是不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分享”,是不是助长了孩子互相攀比的习气?面对其他孩子分享的“垃圾食品”,怎样才能巧妙地阻止他吃下去?
作者:董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到“自信”这个词.那怎么样才算自信呢?心理学上的定义是:自信是人们对自己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评价的一种积极态度,它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特质.一般地说,自信的人都会比较乐观,他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会体验到一定的快乐,能看到光明的前途.这种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当然也有利于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另外,自信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加坦然地面对压力,而不是因为压力就悲观失望.
作者:陈建萍;博安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资料显示,75%~90%长期使用电脑的用户会向医生反映一系列的眼部不适症状,如眼睛酸胀、疼痛、干涩、怕光、流泪、异物感、重影、视力模糊和视力下降等.近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视光学组研究小组联合飞利浦中国研究院健康照明研究组在上百名成人和儿童中开展了一项“使用电脑时的背景光强弱对视觉疲劳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合适的背景照明有助于延缓视疲劳的发生,而保持合适的屏幕与背景亮度比,有助于提高使用电脑时的用眼舒适度.
作者:周行涛;田蜜;沈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羊奶,被忽视的高级营养品《本草纲目》中曾提到:“羊乳甘温无毒、润心肺、补肺肾气.”中医一直把羊奶看作对肺和气管特别有益的食物.国际营养学界认为,羊奶的脂肪颗粒体积为牛奶的三分之一,更利于人体吸收,且长期饮用羊奶不会发胖.羊奶中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明显高于牛奶,一些欧美国家都把羊奶视为营养佳品,欧洲鲜羊奶的售价是牛奶的7倍.与牛奶相比,喝羊奶的人较少,很多人闻不惯它的味道,对它的营养价值也不够了解.高科技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以及脱膻技术的应用给羊奶产业带来腾飞发展.中国羊奶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要进一步促进羊奶产业发展,普及羊奶知识,澄清消费误区,引导广大以奶粉为营养品的消费者科学饮奶、安全饮奶,吃得更营养、食用更好吸收、身体更加健康,使中国人的奶粉消费观念与国际潮流接轨.
作者:龙奈康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