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佑华
一旦气候稍有变化,有的人就容易打喷嚏、流涕、咳嗽,甚至发生哮喘;有的人吃了虾蟹、水果则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过敏症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令人不快,严重时还会致人死亡.过敏体质源于肠道垃圾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以及腹痛、腹泻等肠道过敏.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医生往往让患者服用一点激素或消炎药来治疗.但事实证明,这些药物只能控制症状,停药后若再次接触过敏原,会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作者:彭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由医护人员为患者测量的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不少人认为,到医院测血压比自测血压更准确,因此往往忽视了家庭自测血压.那么,到医院测血压一定比自测血压更准确吗?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家庭自测血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医院血压测量结果的重要补充,应该引起高血压患者的重视.自测血压更准确、更重要患者到医院测血压,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测量3次以上达到高血压标准(≥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有的患者平常血压完全正常,但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下,看到穿白大衣的医生、护士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从而使血压升高,通常收缩压比平时高20毫米汞柱、舒张压比平时高10毫米汞柱,这就叫“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只是暂时性的反应性血压升高,这种假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10%左右.有的人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在自己家里自测的血压虽然也高于正常值,但要比医院测量的血压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大衣效应”.
作者:吕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生活实例张女士是位年轻白领,工作、生活节奏很快.近几天,她一直感到左耳胀胀的,但没有放在心上.昨天,她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急匆匆地往公共汽车站赶.远远看到车子快进站了,她赶紧往前跑.隐约间,她听见有人在后面叫自己,便转过头去看,顿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袭来,一个踉跄,扑倒在地.张女士努力睁开眼,发现街道、行人、汽车等,都在上下翻转.她觉得一阵阵恶心,忍不住要呕吐,额头也破了,感觉血在不停往下流.她想挣扎着站起来,却完全没有力气,只能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幸亏有好心人过来,帮她按住了伤口,并打电话呼叫救护车,把张女士送到了医院.经紧急处理后,张女士的眩晕症状渐渐缓解.经进一步检查,医生诊断张女士患有“内耳迷路积水”,即梅尼埃病.回想起发病时的经历,张女士至今仍感到心有余悸……
作者:时海波;于栋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此案中的郭老伯每日适量饮用白酒,确能发挥通风散寒、舒经活血之效,但其之所以长寿还得益于平素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家庭和睦,饮食营养也较丰富等.此仅属个例,不可推而广之,人人均饮白酒求长寿.关于我国酒的历史,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先民就已经学会并开始酿酒.自人类开始饮酒起,酒便潜移默化地给人们的健康、生活、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祝峻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变化,癌谱也在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肿瘤发病率显著上升,而另一些肿瘤发病率显著下降了.以上海市区近40年来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为例,由于人口老龄化,上海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有显著升高,男性发病率上升了80.8%,女性发病率上升了103.3%.不过,若除去人口老龄化对发病率的影响,而用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表示时,上海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水平整体变化并不大.
作者:高玉堂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前阵子回家,拜访儿时伙伴,见九十多岁的同学父亲郭老伯正在院里劈柴,手起斧落,将碗口粗的下脚料劈碎码好.老伯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若洪钟,一口牙齿完好整洁,看上去顶多像七十岁的人.我既惊又疑,与老伯聊起了他的养生经.郭老伯今年93岁,老伴何老太今年正好“米”寿(八十八岁).夫妇俩生养了三儿五女,大的已六十七八岁,小的也近五十岁.老伯70岁时骑自行车被拖拉机撞倒,肝破裂引发大出血,两次手术后痊愈.除此以外,夫妇俩几乎没进过医院、吃过药,但至今眼不花、耳不聋,吃得好、睡得香,思路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流利,底气充盈.老伯90岁时体检,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作者:明翠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措施开始在世界各地以舒缓医学、姑息医疗、宁养疗护、安宁缓和等多种模式铺开,并不断得到完善与加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临终关怀事业从天津、汕头、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创建并陆续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600多所收治和照顾临终患者的医疗场所.临终关怀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所进行的积极而全面性的医学人文照顾,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解决心理-精神等问题,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达到好的生存状态.概括起来,临终关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医疗护理内容.临床“治”痛资料表明,终末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病率高达65%~85%,重度疼痛患者占40%以上.患者终日处在“痛不欲生”和生不如死的极端恐惧与痛苦之中,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此时,医生会采取科学、规范和强有力的止痛治疗,以尽快减轻患者疼痛带来的心身痛苦,这是临终关怀首先要完成的基础性医疗工作.
作者:孙建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生手记 32岁的王先生患慢性乙肝10余年,从2007年开始服用阿德福韦酯,2012年出现耐药,加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2013年7月开始出现足跟痛、髋关节痛,继而背痛、胸骨肋骨痛,2014年1月疼痛加剧,全身多处关节疼痛,双髋受累,行走困难、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王先生的骶髂、髋等关节有炎性改变,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炎等,但治疗均未见效.后来,王先生来到我的门诊,进行肝、肾功能与尿常规等检查发现: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正常,AKP(碱性磷酸酶)、血肌酐升高,血尿酸、血磷、血钙降低,血钾、血钠、血糖正常,尿蛋白+,尿糖+++,同位素骨扫描提示为重度骨质疏松症.综合患者的情况,我给他诊断为低磷性软骨病,嘱停用阿德福韦酯,改用恩替卡韦,同时服用钙尔奇D、骨化三醇.治疗1个月后,王先生的骨痛症状好转,继续治疗1个月后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正常.
作者:尹有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带瘤”生活,这让许多患者难以接受.然而,带瘤生活却是无数恶性肿瘤患者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让无法根治而不得不”带瘤”生活的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是一大世界难题.好在这一难题正在被逐步破解.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慢性疾病,许多无法根治的晚期肿瘤已从过去平均生存期不足5个月,延长到7个月、9个月、12个月、20个月、30个月……甚至数年.抗肿瘤治疗的手段多样,而且近年来新药和新的疗法还在不断问世.这给带瘤生活的患者带来新希望,同时也带来新困惑:过急过猛的抗肿瘤治疗,可能因创伤或毒性反应而适得其反;过温和的抗肿瘤治疗,可能无法控制不断吞噬机体的恶性肿瘤细胞;过于守旧的治疗选择,可能痛失医学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不惜代价“抢救”,追求昂贵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能耗尽家产,甚至负债累累,“人财两空”.
作者:于世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截至2013年底,上海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巳达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预计到2025年左右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70万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所用年限为27年,远少于发达国家的45年平均年限.”“当你的膳食不平衡,药物也没用;当你的膳食平衡了,药物也就不需要了.”这是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高峰论坛”中探讨的中国老龄化及其营养健康问题.中国老年人应关注哪些营养问题,有哪些误区亟需走出?本刊对话各位营养学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合理膳食,才能步入健康老龄化时代.
作者:寿延慧;姚毅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癌王”称号“名副其实”:5年存活率仅6%近年来,被胰腺癌击倒的名人不在少数,其中为著名的莫过于创建了苹果公司、改变了世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以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癌症的疗效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49%,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56%,再上升到如今的67%.然而,医学科学进步的曙光却始终没能照亮胰腺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胰腺癌的5年存活率为2%~4%,如今30多年过去了,胰腺癌的治疗却始终没有明显突破,疗效依然非常差,胰腺癌患者的一年存活率仅为20%,五年存活率仅为6%.与此同时,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全球每年新增胰腺癌患者20万人.发病率不断攀升而疗效极差,“癌王”称号非胰腺癌莫属.
作者:沈柏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早期发现癌症并积极治疗,是攻克癌症的关键.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检查方法层出不穷,使癌症早发现成为可能.内镜与影像:提早发现“异物”在癌症引起症状前,采用X线、CT以及内镜等手段,可使癌症的早发现成为可能.乳腺钼靶检查可以使乳腺癌早发现0.5~4年,美国癌症协会推荐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该检查;大于55岁、大量吸烟人群(吸烟年数×每天包数≥30)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比单纯行X线胸片筛查的人群死亡率降低20%;40岁以上人群进行胃镜筛查,可早期发现胃癌,提高生存率.
作者:季加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读者来信:我是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病好几年,病情一直未能缓解.近,一位病友告诉我,她认识的一个人患腰椎病多年,后来通过穿倒跟鞋、倒走等锻炼方式,竟治好了疾病.病友说她也准备试一试,并劝我也做一做这种练习.我听后半信半疑,因为我就诊时医生只嘱咐我多卧床休息,没有提这种方法.请教专家,倒走或穿倒跟鞋真能治好腰推病吗?有没有好的锻炼方法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呢?效果因人而异我们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后弯腰活动度检查时,发现有的患者下肢痛可因腰部前弯而加重,有的患者则相反.分析原因,这可能与髓核的前后移动度,以及受累神经根是否与突出物有紧密粘连有关.向前弯腰时,髓核中心向前移动,可以减轻椎间盘后缘对神经根的压力.穿倒跟鞋(前高后低)行走时,相当于人走在上坡路,腰部必然要向前弯曲,有可能减轻某些患者的症状.但是,如果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已有严重粘连时,前弯的姿势将会加重对神经根的牵拉,反而会加重下肢症状.
作者:董天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晚期癌症,通俗来讲是已失去根治机会的恶性肿瘤.此时,肿瘤进展形成较大体积且出现了远处转移(扩散),并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抗癌方法不断涌现,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可能.治疗癌症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除传统的放化疗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作者:陈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癌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手术、放疗、化疗等都确有疗效,一些患者甚至有可能被治愈.但是,毋庸讳言,如今癌症真正能被治愈者终属少数,多数患者难治愈.因此,对于癌症,关键仍在于预防,能不生癌,自是上上大吉之事.遗憾的是,癌症的预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是癌症的发生有患者内在的因素作用;二是其已知的相关发病因素,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秉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生活实例因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小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小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孙子更是宠爱有加,几乎有求必应.小强的胃口好得出奇,不仅食量大,还特别爱吃肉,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大鱼大肉,吃饱了奶奶还要再给他塞上几口.小强从小贪玩,但不喜欢户外运动,放学一回家就泡在电视或电脑前,吃着零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今,10岁的小强身高不到1.4米,体重已超过50千克,活动笨拙,体育课上老是被同学甩在后面,同学们都喊他“小胖墩儿”.但在爷爷奶奶眼中,这是营养良好、身体健康的表现.近一段时期,小强尽管饭量没减,但好像明显变瘦了,精神也大不如前,老是觉得浑身没劲.爷爷奶奶放心不下,带他到医院一查,结果竟然是“2型糖尿病”.面对着医生的诊断,老人家伤心不已,同时满腹狐疑:“小强不过是个10来岁的孩子,怎么会得上中老年人才得的糖尿病呢?”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分别与五脏通过经络相联系.而五脏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体貌之美,生理病理状态可以直接通过面容和形体表现出来.若五脏功能正常,则面容色美质佳,反之亦然.养脾补心:使面色红润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而面部血脉丰富,所以面部色泽能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反之,则面部苍白或萎黄无华.而心血源自脾胃.[养心食疗方:枣豆黑米粥]配方:红枣25克、红豆50克、黑米100克、红糖适量.制法:把红枣、红豆、黑米洗净后加水,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慢煮,至米豆粒烂透,后加入红糖即可.
作者:魏睦新;郭亚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今年73岁的陈忠光老先生是上海市松江区人乐小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组长,5年来,他带领小组的成员们学习中医穴位按摩、艾灸、拔罐等保健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家收获了健康和快乐.如今,谁都看不出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十年前曾有三年时间不能自由行走.能够在因脑外伤而不能走路三年后重拾健康,主要来自于他的坚强和乐观,每天的按摩保健也功不可没.早年腰受伤 与按摩结缘与大多数人不同,按摩保健可不是陈忠光退休后才开始接触和学习的.早在50年前,他就开始自学了.
作者:王丽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蛋白质和钙——长寿的物质基础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活动量少,能量需要也相应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能量的需要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为:40~49岁减少5%,50~59岁减少10%,60~69岁减少20%,70岁以上减少30%.51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比他们在22~50岁时每日分别减少300和200千卡能量.然而,老年人虽然能量需求降低,但对必需营养素,如蛋白质与钙的需求量却不亚于中青年人,甚至对蛋白质和钙等几种营养素的要求更高.因此,蛋白质和钙是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作者:濮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三大作用,合力保护心脑血管大蒜是早被用来治疗疾病及保护健康的植物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蒜集200多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物质于一身,在保护心脑血管作用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为大蒜硫化物.1 降脂、降压、活血科学家称大蒜为“血管清道夫”.长期吃大蒜的人,血管内壁上的沉积物比不吃的人少,能有效预防循环系统疾病,如稳定血压;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减少动脉硬化、高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血管老化;调整糖代谢等.此外,大蒜硫化物还能促进一氧化氮(NO,救心丸的终端活性产物)释放,达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作者:辛晓明;缪蕾;朱依谆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