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司他丁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NF-κ Bp65及MMP-2表达的影响

何芳;彭再梅;贺志飚

关键词:乌司他丁,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NF-κ Bp65, MMP-2
摘要: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失鼠急性肺损伤中肺组织NF-κ Bp65及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kg;急性肺损伤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乌司他丁干预组大鼠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00 ku/kg,30 min后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给药后4h处死大鼠,测动脉血氧分压、肺湿干重比、行肺组织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NF-κ Bp65及MMP-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急性肺损伤组和乌司他丁干预组肺组织NF-κ Bp65及MMP-2的表达均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乌司他丁干预组较急性肺损伤组NF-κBp65及MMP-2的表达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NF-κ Bp65及MMP-2在急性肺损伤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乌司他丁可抑制NF-κ Bp65及MMP-2表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力导航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磁力导航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用磁力导航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2例:其中胫骨干骨折上段7例,中段22例,下段3例.结果 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28例正常愈合,4例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11个月,平均3.5个月.伤肢功能评价优良率93.8%.结论 磁力导航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符和BO生物力学固定的理论,定位准确,不用透视,创伤小,术后愈合好,较传统内固定方法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洪琪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重组人KGF基因减毒沙门氏菌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携带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减毒沙门氏菌,并进行稳定性检测及体外表达鉴定,为探索制备针对高原急性肺损伤的细胞因子保护剂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法从正常人皮肤组织总RNA扩增出KGF cDNA全长,测序正确后将其定向插入到pcDNA3.0(+)质粒BamH Ⅰ和EcoR Ⅰ之间;以电转化法将构建成功的质粒转化入减毒沙门氏菌Ty21a中,获得重组减毒沙门氏菌菌株TPK,并将其在卡那霉素(+)和卡那霉素(-)的LB培养板上分别传代培养40代,每隔10代提取质粒进行PCR及酶切鉴定;TPK菌株转染A549细胞,转染24 h及48 h后以RT-PCR及ELISA法检测KGF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携带KGF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TPK,其可稳定遗传,不因无选择性压力而使质粒丢失,并能在体外稳定表达KGF基因及蛋白.结论 携带KGF基因减毒沙门氏菌TPK的成功构建和体外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角质细胞因子KGF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尚弟;哈小琴;胡永浩;刘春杰;李戈;杨志华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肾发育中血管球毛细血管生长曲线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肾发育中血管球毛细血管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光镜连续切片技术并结合体视学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和小鼠血管球毛细血管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体视学测量.结果 P21d~P40d大鼠血管球毛细血管长度增长快,而表面积和体积在P5d~P7d增长快;小鼠血管球毛细血管的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在P5d~P7d增长快.结论 肾发育的早期,肾小体以血管球毛细血管的增生为主,此后则以生长成熟为主.

    作者:宋小峰;郭敏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经外侧裂入路大骨瓣减压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大骨瓣开颅减压,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随访资料.术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估(GOS)标准评定预后.结果 治疗组:预后良好10例,轻度残疾24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6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预后良好8例,轻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9例,死亡3例.结论 大骨瓣开颅减压,采用外侧裂入路是治疗重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术中清除血肿和术后功能恢复.但需要术者具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

    作者:付华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胶质瘤中GDNF基因启动子Ⅱ区甲基化修饰发生变化

    目的 检测胶质瘤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启动子Ⅱ区甲基化修饰水平,以期探讨其与目的基因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转录的关系.方法 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胶质瘤组织中GDNF基因启动子Ⅱ区碱基序列是否发生突变;采用BSP检测GDNF基因启动子Ⅱ区的甲基化修饰水平;通过qPCR检测胶质瘤组织中GDN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GDNF基因启动子Ⅱ区没有发生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启动子Ⅱ区总甲基化修饰率在正常组、低级别、高级别胶质瘤中分别为:25.57%,15.42%,42.19%,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低级别组中增强子的甲基化水平低,而高级别组中沉默子甲基化水平高;qPCR结果显示胶质瘤组织中GDNF mRNA水平较正常脑组织显著升高.结论 在胶质瘤组织中,GDNF基因启动子Ⅱ区甲基化修饰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此甲基化修饰形式的变化可能参与目的基因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高表达机制.

    作者:王建村;任庆先;高殿帅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一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掌握南京地区某大学短期内增多不明原因腹泻病例的病原学特点,为科学防控可能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地区某大学2011年3月3日~8日因腹泻就诊的12例患者的肛拭子或咽拭子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及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 细菌分离鉴定未发现致病菌.病毒学检测,6例(3例肛拭子和3例咽拭子)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经测序分析为GII.4亚型.未检测到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腺病毒.结论 南京地区存在诺如病毒的威胁,导致该大学短期内腹泻病例增多的病原是诺如病毒.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GII.4亚型为主要感染亚型,应加强相应的抗病毒感染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张洪英;祁贤;洪镭;吴斌;丁洁;江晓;何敏;石利民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对小儿癫痫血清瘦素及体重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PA)与托吡酯(TPM)诱导小儿癫痫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以及血清瘦素水平的改变.方法 将50例小儿癫痫患者随机分为VPA组与TPM组,另选择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5个月测定三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并计算BMI.结果 TPM组在治疗后1、3、5个月的血清瘦素水平呈下降趋势,3、5个月的瘦素分别为(3.83±0.30)ng/mL和(3.57±0.25)ng/m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PM组BMI指数略下降,治疗后5个月的BMI指数为(14.8±0.42)kg/m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PA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1、3、5个月的瘦素分别为(5.21±0.26)ng/mL、(5.81±0.38)ng/mL和(6.12±0.27)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PA组的BMI指数同样呈上升趋势,1、3、5个月的BMI指数分别为(17.2±1.02)kg/m2、(18.3±1.01)kg/m2和(19.3±1.12)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丙戊酸钠能够使小儿癫痫患者的瘦素水平升高,增加患儿的体重,托吡酯可以降低患儿的瘦素水平,抑制患儿的体重增长.

    作者:杨理明;陈波;宁泽淑;江志;郭峰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重组人白介素-11(Ⅰ)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Ⅰ)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强化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Ⅰ)治疗,25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连续2 d>50×109/L或>100×109/L.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升血小板药物.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缩短,血小板输注量减少,血小板绝对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头痛、肌痛和浮肿.结论 重组人白介素-11(Ⅰ)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蒋锐;谢明;王龙;杨波;江炳东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肾移植术后受者CD4+CD28nullT淋巴细胞的表达和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CD4+CD28nullT淋巴细胞的表达和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肾移植术后3年以上无明显排斥反应受者以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CD4+CD28nullT淋巴细胞数量.对21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干预3月后再次检测外周血CD4+CD28null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人相比,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CD28null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通过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其表达可以明显下降(P<0.01).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CD28nullT淋巴细胞表达增加可能是移植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其作用.

    作者:周仑;操明;徐仁德;涂玲;张存泰;陈实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钼酸盐对人肝癌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钼酸氨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钼酸氨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钼酸氨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随着钼酸氨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和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及G2/M期细胞减少,并出现凋亡峰.结论 钼酸氨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将细胞特异性地阻滞在G1期.

    作者:吴银侠;陈新胜;宋少武;王淑媛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在急性肝坏死中TNF-α的作用和肠道IgA、SC的变化

    目的 IgA和SC是SIgA的重要组成,肠黏膜的SIgA是肠免疫屏障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急性肝坏死的发病原因,研究TNF-α在急性肝坏死中的作用和肠道SIgA变化.方法 用TNF-α/GalN代替LPS/GaLN诱导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用Anti-TNF-α和anti-TNF-R1封闭由LPS/GaLN诱导的急性肝坏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肠道IgA、SC的变化.结果 TNF-α/GalN诱导了急性肝坏死,Anti-TNF-α和anti-TNF-R1封闭了由LPS/GaLN诱导急性肝坏死.急性肝坏死肠组织IgA、SC明显减弱.结论 TNF-α在急性肝坏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肝坏死肠道SC、IgA减少导致肠道SIgA的减少,肠道SIgA的减少可能是急性肝坏死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原由之一.

    作者:刘冬妍;曹旭;周潇男;刘沛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肌钙蛋白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定量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2例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在心梗发作后(20.5±3.5)h抽血行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定量检测.心梗后14d按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29例,双支病变组27例,三支病变组26例,对比分析各组cTnT及CK-MB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发现,A组超过75%闭塞的为29支,B组超过75%闭塞的为50支,C组超过75%闭塞的为71支,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p<0.05).cTnT检测值中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P<0.05);而CK-MB检测值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B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EMI患者cTnT定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高(OR 26.156,95% CI:0.67~402.01,P<0.001).结论 STEMI患者cTnT定量作为一项强的危险因素参与ACS的发病过程,可对其进一步治疗策略及预后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党宏伟;余新建;闫业军;春玉虎;杨凤玲;罗晓辉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98例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膀胱颈内切开(TUIBN)治疗,而B组单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观察并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UV)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治疗A组患者IPSS明显低于B组,Qmax高于B组,RUV小于B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A组并发症发生率6%明显低于B组14.58%,两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疗效肯定,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陈琳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大麻素受体1拮抗剂AM25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 拟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失血性休克(HS)组.检测休克动物血管反应性的变化,以及动脉血管大麻素CB1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及低血压的影响.结果 HS组动物均发生血管低反应性,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2~3级分支动脉血管组织CB1受体mRNA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CB1受体拮抗剂AM251能显著提高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并可明显改善休克后的低血压.结论 大麻素CB1受体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密切相关,其拮抗剂具有抗重度失血性休克作用.

    作者:李楠;高娜;王静;侯立朝;高燕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疤痕妊娠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适宜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 13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术手术史,并都有停经后阴道流血史,且经盆腔彩超检查提示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可能.13例中3例行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及中药保守治疗下清宫术,3例行介入治疗+甲氨蝶呤化疗+B超引导下清宫术,4例行介入治疗+米非司酮口服+B超引导下清宫术,2例行介入+子宫下段疤痕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1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应尽早确认,并及时中止妊娠,以降低不良妊娠带来的危害,并且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作者:范艳兰;吴仕元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儿童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0年4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颈抵抗、嗜睡、肌阵挛、抽搐和急性弛缓性瘫痪等.3例死亡,2例出院时遗留有神经系统表现.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3岁以下幼儿,脑干脑炎患者病情为严重,可导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作者:赵宁;张凤山;李智伟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非手术因素影响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的回归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非手术因素对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的影响,为腭裂术后患者更好地开展语音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79例腭裂术后患者可能影响语音清晰度的非手术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各因素对腭裂术后恢复语音清晰度的作用.结果 有显著性意义的2个变量“语言训练”和“父母文化程度”为语音清晰度的保护性因素,其它因素与语音清晰度关系不大.结论 术后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语音训练和良好的家庭语言发育环境对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颜瑞巧;周师洁;汪鑫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检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197例住院患者分成三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6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90)、对照组(n=4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selectin和ICAM-1的血清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CS组的E-selectin和ICAM-1的血清学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ICAM-1的血清学水平在SAP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E-selectin和ICAM-1的血清学水平呈正相关性.结论 E-selectin和ICAM-1联合检测对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唐甜甜;王宝权;张蕴莉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木犀草素对COPD患者血清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索木犀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 本研究以木犀草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常规用药治疗为阴性对照组(B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前后血清TNF-α水平,同时进行MRC呼吸困难评分及肺功能FEV1(pred%)、FEV1/FVC、MVV、PEF测定,比较观察木犀草素治疗COPD患者前后血清TNF-α及肺功能的变化,并对其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①A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浓度明显下降(P<0.01),MRC呼吸困难评分明显降低(P<0.01),肺功能FEV1 (pred%)、FEV1/FVC、MVV、PEF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②A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的差值及MRC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木犀草素治疗能明显下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及肺的通气功能,由于其价格便宜,可能会大大降低COPD的治疗成本,这将会为COPD防治带来新的内涵.

    作者:唐文辉;朱荣辉;李远航;刘灼帆;宛太 刊期: 2012年第30期

  • 体外树突状细胞疫苗策略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Cs)在激活天然的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应用DCs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焦点.改善DCs疫苗的效能的方法有体外DCs策略和体内DCs策略.本文就体外DCs疫苗策略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谢军平;叶小群 刊期: 2012年第30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