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黄良富;王信伟
目的 探究肠内营养联合茵陈蒿汤对老年性阻塞性黄疸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行ERCP术的梗阻性黄疸老年患者90例,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患者共4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共4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术后第3天服用茵陈蒿汤)、肠内营养组(术后第3天行营养支持)和联合治疗组(术后第3天服茵陈蒿汤,行营养支持),各组30例.于术前、术后第3天、1周、2周记录三组患者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急性炎症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3天,三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术后1、2周,联合治疗组肝肾功能指标AST、ALT低于其他组,肾功能指标尿TRF高于其他组,NAG低于其他组;术后1周,联合治疗组IgG、IgA为三组中高,术后2周,联合治疗组IgG、IgA、IgM、CD4 +/CD8 +均为三组中高;术后1、2周,联合治疗组急性炎症指标IL-6、PGE2、CRP均为三组中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中药组、肠内营养组、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83.33%、96.67%,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χ2=17.60,P =0.0000)和肠内营养组(χ2=10.83,P =0.0010).结论 ERCP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茵陈蒿汤能改善老年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肝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炎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建伟;王明亮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青海省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71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对HBeAg阴性和阳性患者中HBV-DNA、HB-sAg和ALT进行比较,观察HBV-DNA与HBeAg结果之间的关系;不同HBV-DNA组别(<3 copies/ml组、3~5 copies/ml组、>5 copies/ml组)中HBeAg、HBsAg和ALT比较进行分析;研究HBV-DNA与HBeAg、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相关性.结果 HBeAg阴性组的HBV-DNA、HBsAg和ALT均显著低于阳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的阳性率(P <0.05).在不同水平的HBV-DNA组别发现,在>5 copies/ml组和3~5 copies/ml组的HBeAg和ALT均显著高于<3 copies/ml组(P <0.05).3~5组的HBsAg与<3 copies/ml组的HB-sAg无显著差异(P >0.05),>5 copies/ml组HBsAg显著高于<3 copies/ml组(P <0.05).对HBV-DNA与HBeAg、HBsAg和ALT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BV-DNA与上述指标均呈正相关.结论 HBV-DNA与血清中的HBeAg、HBsAg和ALT均为正相关,上述3种指标可以作为HBV复制的重要因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余大莲;王敏;赵蕾;王鑫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小柴胡汤对实验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量效关系.方法 将1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四组给予不同剂量的小柴胡汤,其余各组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伪实验组、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对照组(A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给予正常饲养观察;伪实验组(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每3天1次,共6周,同时给予1. 5 ml 纯净水灌胃,每天1 次;模型组(C 组)大鼠及其余各干预组(D 组?E 组?F 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40% 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溶液,每3 天1 次,同时,给予D 组?E 组?F 组三组大鼠分别8. 5 g/ kg?26. 5 g/ kg?44. 5 g/ kg 小柴胡汤灌胃,每天1 次;G 组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每3 天1 次,但是灌胃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溶液143. 6 mg/ kg.6 周时处死大鼠,取肝脏病理切片,分析各组病理损害情况;对Masson 染色标本用Image - pro plus6 对镜下图片进行图像分析,得到各组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结果 A 组及B 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索排列规则有序;C 组示肝小叶结构破坏,广泛脂肪变性及空泡变性;G 组肝小叶结构较正常,肝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可见肪肪变性及空泡变性,坏死程度较模型组稍轻;D 组?E 组?F 组病变程度介于C 组及G 组之间.小柴胡汤治疗组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小柴胡汤各治疗组间两两相比,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 05);小柴胡汤治疗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的ALT?AST?TBIL 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大剂量小柴胡汤与多烯磷脂酰胆碱两组作用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小柴胡汤对实验性肝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按照经方所述的剂量(大剂量)给药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佳,与多烯磷脂酰胆碱作用相当.
作者:张健;杨雪亮;张曦;张凯;陈芸茹;刘晓静;唐甜甜;蔺淑梅;叶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对照组行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腰腿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椎功能[(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4]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小、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大(P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患者腰腿痛缓解与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较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更佳,值得推广.
作者:米盼盼;陈胜乐;许雅芳;樊国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棒状杆菌属细菌的流行学特点和药物敏感性特征,为临床治疗棒状杆菌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分离的166株棒状杆菌通过MADI-TOF MS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结合患者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参照CLSI M45 (第3版),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166株棒状杆菌以纹带棒状杆菌为主(146/166),标本主要来源为干部保健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的老年患者,尤以80岁以上患者占比高(93 /166).药敏结果显示,166株棒状杆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红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利奈唑胺耐药.结论 棒状杆菌属细菌为临床重要的机会致病菌,以纹带棒状杆菌为常见,且具有较高比率的不同程度的耐药,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孙伟;李亚娜;苏建荣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α(PKCα)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后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和一氧化氮(NO)分泌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AngⅡ组(AngⅡ处理)、实验组(PKCα抑制剂D4681和AngⅡ处理).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中的PKCα mRNA和蛋白水平.用PKCα抑制剂和AngⅡ共同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硝酸还原法测定细胞分泌的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含量,羟脯氨酸法测定细胞合成胶原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Ⅰ型胶原(COLLⅠ)、Ⅱ型胶原(COLLⅡ)水平.结果 Ang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PKCα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Ang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升高,细胞分泌的NO含量和iNOS活性均下降,细胞合成胶原蛋白水平升高,细胞中的MMP-1、MMP-2蛋白水平下降,COLLⅠ、COLLⅡ蛋白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分泌的NO含量和iNOS活性升高,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细胞中MMP-1、MMP-2蛋白表达增多,COLLⅠ、COLLⅡ蛋白表达减少,与AngⅡ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α在AngⅡ作用后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升高,抑制PKCα可以减弱Ang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促进细胞分泌NO.
作者:闫世林;罗永百;朱浩峰;徐超;吴萌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在外痔切除术后的镇痛时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至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40例择期接受外痔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0.375%组(应用0.375%的罗哌卡因)和0.750%组(应用0.750%的罗哌卡因),在配合镇静和镇痛法的情况下完成手术.记录术后第一次感觉疼痛的时间.术后采用盲法评估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后2 h、4 h、6 h、8 h、12 h)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实施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结果 0.750%组初始感觉中度以上疼痛时间是术后(8.2 ± 1.3)h,显著晚于0.375%组的(4.7 ± 2.1)h,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无显著差异(240.15 ± 7.94 μg vs. 235.75 ± 12.46 μg,P >0.05).术后4 h、6 h、8 h、12 h,0.750%组VAS评分均低于0.375%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外痔切除术后局部使用0.750%罗哌卡因较应用0.375%的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延长镇痛时间并减轻疼痛程度.
作者:陈洪飞;许兰兰;夏碧;郭佳瑜;李桂凤;陆慧红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10例,在患者入院当天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并记录院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T-proBNP对老年髋部骨折死亡的预测价值,明确佳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1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死亡23 例(20. 91% ),生存87 例(79. 09% ),23 例死亡患者伤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 18 ±3. 16)d.生存组保守治疗?合并心肌损害?受伤7 d 后治疗占比低于死亡组,且生存组血浆NT -proBNP 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浆NT - proBNP 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 885,以大于佳截断值347. 503 pg/ L 时死亡风险更高.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心肌损害?治疗时机(受伤7 d 后治疗)?治疗方式(保守治疗)以及血浆NT - proBNP(> 347. 503 pg/ 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 血浆NT - proBNP 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它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NT - proBNP 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作者:周朝波;王欣彤;梁立格;杨丽晖;席少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45例,为重叠感染组,回顾性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治疗的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生化指标、嗜肝性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球蛋白(G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中GLB(对照组34.5 ± 7.0 g/L、重叠感染组36.3 ± 6.5g/L)与AST(对照组460 ± 100 IU/L、重叠感染组470 ± 115 I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叠感染组患者的ALT(1210 ± 360)IU/L、TB(281 ± 95)μmol/L、PT(20.0 ± 3.0)s、HBeAg阳性率(22.22%)、ALB(26.8 ± 4.8)g/L,对照组患者ALT(693 ± 288)IU/L、TB(105 ± 41)μmol/L、PT(14.3 ± 2.2)s、HBeAg阳性率(40.0%)、ALB (49.5 ± 5.0)g/L,重叠感染组患者ALT、TB 、PT显著高于对照组,AL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BeAg呈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比率较小,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病情明显加重.
作者:常莉;周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结果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根据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法(CTFC),回顾性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造影并确定冠脉慢血流患者385例,分析其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并采用Cox生存分析对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共纳入385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其中男性263例(68.3%),女性122例,平均年龄54.45岁(30~78岁).其中高血压病史者181 例(47. 0% ),糖尿病史者64 例(16. 6% ),高脂血症史者200 例(51. 9% ),吸烟史者187 例(49. 1% ),饮酒史者89 例(23. 1% ),冠心病家族史者63 例(16. 3% ).②完成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ST 段压低者31 例(8. 6% ),一过性ST 段抬高者5 例(1. 4% ),非特异性ST - T 改变者58 例(16. 0%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10 例(2. 8%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2 例(0. 6% ),心电图正常者264 例(72. 9% );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中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者12 例(3. 9% ),左心室肥厚者27 例(8. 7%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平均47. 1 mm,平均射血分数为65. 6% .③左前降支CTFC 平均为32 帧,左回旋支CTFC 平均为46 帧,右冠状动脉CTFC 平均为46 帧.④完成电话随访378 例(98. 2% ),平均随访时间为3. 6 (0. 2 ~8. 2)年,随访过程中有5 例(1. 3% )患者死亡,其中3 例(0. 8% )为心源性死亡;36 例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9. 5% ).单因素分析显示,MACE 风险与性别?年龄?糖尿病?体重指数?吸烟等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P = 0. 023,HR = 2. 193,95% CI:1. 096 ~ 4. 389).结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表现并不特异,但MACE 发生率高,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高血压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MACE风险相关,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血压控制.
作者:朱小刚;高霏;申华;吴思婧;马茜;贾硕;赵子威;赵迎新;周玉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大鼠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组.变应性鼻炎组采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制作大鼠实验性AR模型;对照组则给予TDI溶剂醋酸乙酯滴鼻.取两组大鼠下鼻甲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JAK1、JAK2、STAT1和STAT3 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JAK1、p-JAK2、p-STAT1和p-STAT3蛋白表达.结果q-PCR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组JAK1、JAK2、STAT1和STAT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组p-JAK1、p-JAK2、p-STAT1和p-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发生后JAK/STAT信号通路被激活,可能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靶点.
作者:彭炜;周明;赵艾君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阿司匹林对血流动力学诱导的颅内动脉瘤模型瘤壁炎性反应及病理重塑的影响.方法 38只SD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未行外科手术)、动脉瘤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颈外动脉、翼颚动脉)和动脉瘤+阿司匹林组(动脉结扎后饮用溶解阿司匹林的饮水).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颈外动脉、翼颚动脉,改变左侧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采血分析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获取大鼠经心脏灌注后的左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ACA/OA)分叉部,行病理切片,EVG染色;免疫组化分析环氧化酶-2(COX-2)及炎性细胞在瘤壁浸润情况;RT-PCR分析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结果 诱导3个月后ACA/OA分叉部出现动脉瘤样重塑,动脉瘤+阿司匹林组内弹力层、中膜平滑肌层动脉瘤样重塑较动脉瘤组减轻(P <0.005).阿司匹林处理后COX-2表达较动脉瘤组明显减少,相应的浸入动脉瘤壁的巨噬细胞明显减少.RT-PCR表明动脉瘤诱导后NF-κB、TNF-α、MCP-1、MMP-9明显上调,而口服阿司匹林后其表达明显下降.口服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而血小板计数没有影响.结论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动脉瘤壁COX-2,进一步抑制炎性因子激活及巨噬细胞浸入动脉瘤壁,从而降低炎性反应减轻动脉瘤壁破坏性重塑.
作者:姚鹏飞;程刚;王向阳;王洪运;赵昱;赵富贵;吴信笃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成人CAP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 CAP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人类疾病总死亡率中排第5位.
作者:郝小飞;姜春燕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青年患者首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非手术治疗后的复发因素,帮助临床医师筛选出高复发风险的患者,为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急诊收治的首次发作的154例青年(15~40岁)PSP患者的病例资料.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上研究青年PSP患者非手术治疗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从病历中提取,影像学特征从病人就诊时拍摄的胸部正侧位平片中提取,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影像学特征包括:胸廓纵/横径比值、胸膜异常(主要包括胸膜不规则、胸膜增厚、胸膜粘连).用Kaplan-Meier法对有胸膜异常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复发的因素.结果 在随访期间,154例患者中,复发62例,复发率为40.2%,平均复发时间为32个月.临床特征方面: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BMI,这些基线特征在复发率上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0.05).影像学特征方面,X线上有胸膜异常者复发率为46.3%,X线无胸膜异常者复发率为26.1%,X线有胸膜异常较无胸膜异常复发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X线胸片提示有胸膜异常的首次发作的青年PSP患者较X线胸片上无胸膜异常的首次发作的青年PSP患者非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X线胸片提示有胸膜异常的首次发作的青年PSP患者可能更适于手术治疗.
作者:蔡先启;侍管;刘春全;崔永;常栋;龚民 刊期: 2018年第20期
食物过敏是指人体对食物中某种物质成分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过敏原主要为食物蛋白,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易于发生.食物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为0.02% ~8%,因年龄、地区、过敏原而不同[1].
作者:叶卉初;钱晨;侯安存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脱氧紫色杆菌素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将结肠癌HT29细胞分成不同组别,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实验组采用含脱氧紫色杆菌素浓度为0.5 μg/ml、1.0 μg/ml、2.0 μg/m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比率与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9和Bcl-2的表达.结果 脱氧紫色杆菌素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及时间呈相关性(P <0.05).随着脱氧紫色杆菌素浓度的增加,处于G0/G1期细胞比率增加,S期细胞比率减少(P <0.05);细胞凋亡率增加,Caspase9的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Bcl-2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脱氧紫色杆菌素可显著减少结肠癌HT29细胞S期比率,上调Caspase9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作者:樊晴伶;姚青林;张哲;张静瑜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索栀子苷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模型组制作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实验组在制作模型后给以栀子苷50 mg/(kg·d)处理,连续28 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关节肿胀和多发关节炎指数的影响;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关节软骨Bax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自第14天体重增长较慢,关节炎指数明显提高,后肢关节严重肿胀;第28天开始,实验组体重增长开始增加,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关节肿胀程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LISA结果显示,第42天,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提高,而实验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减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第42天,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Bax蛋白表达显著提高,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实验组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得到明显逆转(P <0.05).结论 栀子苷能明显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对大鼠的炎性损伤,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作者:陈曾凤;罗涛;陈汉玉;冷冬月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以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工程化子宫内膜在小鼠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SPF级昆明小鼠,分离子宫内膜干细胞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分选检测;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并在损伤后进行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模型组织形态学表现与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干细胞传代培养后生长状态好,呈梭形贴壁生长,分选的干细胞细胞占总细胞数的2.17%左右.子宫内膜损伤部位可见大量有核细胞的聚集,失去了正常的上皮及腺体结构,组织间隙水肿.子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14 d后子宫内膜能够发现生成有新的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对正常自动内膜以及侧子共内膜细胞的结构没有显著区别.病灶标本HE染色异位病灶呈囊状,囊壁由多层细胞构成,囊壁外覆盖纤维结缔组织.结论 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干细胞的比例为2.17%左右,采用100℃生理盐水处理可以构建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此种移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方法对于子宫内膜损伤的修复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董耘;朱亚;柯丽娜;曹文雅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关系及糖皮质激素(GC)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实验组小鼠通过神经血管钳钳夹联合结扎下腔静脉建立小鼠VTE模型,对照组采用假手术法处理.术后7 d,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取眼眶静脉血,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瓜氨酸化的组蛋白H3(CitH3)与细胞核共定位情况.检测血浆中游离DNA含量,及小鼠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重组人B细胞活化因子(BAFF)的含量.分离并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及对体外NETs形成的影响.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TNF-α的表达及分泌变化,检测细胞活性氧产生情况、脂质过氧化产物产生情况及细胞内NF-κB信号转导激活改变.结果 VTE术后,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无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实验组小鼠的肺组织改变明显.实验组的血浆游离DNA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明显升高,ELISA检测MPO可见实验组的血浆MPO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标记CitH3发现对照组小鼠中,CitH3的阳性信号较少,而在VTE造模实验组的小鼠肺组织中,CitH3的阳性信号显著增多.实验组的血清TNF-α水平及IL-1β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明显升高,但是IFN-γ、IL-4和BAFF无显著差异.结论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其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血栓形成.
作者:解梓琛;孙克玉;郭雪君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Ⅶ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宿主免疫力的价值.方法 4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脓毒症组(n=16)、FⅦ组(n=16),脓毒症组与FⅦ组都采用三棱针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FⅦ组小鼠在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FⅦ静脉注射,持续应用10 d.观察与记录所有小鼠存活情况,检测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变化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小鼠都成活,脓毒症组建立模型后在2 d内死亡4例,FⅦ组死亡3例,脓毒症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10 d,脓毒症组与FⅦ组小鼠的死亡率分别为50.0%和7.7%,FⅦ组显著低于脓毒症组(P <0.05).FⅦ组小鼠存活小鼠的PT、APTT、PLT值与脓毒症组存活小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Ⅶ组小鼠存活小鼠的血清MIF值显著低于脓毒症组(P <0.05),与假手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症组肺泡间隔显著增宽,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FⅦ组较脓毒症组肺损伤程度减轻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功能完整.结论 FⅦ能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宿主免疫力,改善凝血功能紊乱,促进肺病理组织恢复正常,降低脓毒症的病死率.
作者:王德元;祁秉民;鄂维建;谢海林 刊期: 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