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环祥;李碧娟;王智纯;舒向武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39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39例病人中7例早期通过肠系膜上动脉或腹主动脉造影确诊,5例检测血D—Dimer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而考虑到本病。经应用抗凝、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后12例病人中8例治愈,避免了手术,有效率达75%。4例无明显好转而手术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碱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冲;房学东;吕国庆;何尔斯泰;李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原位缝合术后,用高压氧、扩血管、抗凝治疗的方法效果及优势。方法:收集1996~2000年21例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的病例,所有病倒均有骨、肌腱、钢板外露,术中均采用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高压氧、抗凝、扩血管治疗。结果:术后皮瓣大部分成活,术后皮肤功能均保护良好。结论:在不完全皮肤撕脱伤中,原位皮瓣缝合,术后采取积极的抗凝、扩血管、高压氧治疗,效果较好,对伴有肌腱、骨等外露的不完全皮肤撕脱尤其有优势。
作者:曹燕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化脓性胆管炎胆汁中的主要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93例化脓性胆管炎胆汁细胞培养阳性的670株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70株胆汁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509株(75.9%);革兰氏阳性球菌149株(22.2%)。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和亚安培南的敏感率为78.8%和90.6%,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亚安培南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77.2%和91.3%。结论:化脓性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头孢他啶和亚安培南可作为治疗化脓性胆管炎的首选用药;及早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可以减少抗茼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张轶群;秦新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9年5月~2000年10月采用GDC栓塞治疗41例43个颅内动脉瘤。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7.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头痛3倒,术前Hunt和Hess分级,37例为Ⅰ、Ⅱ级,4例Ⅲ级。结果:栓塞治疗的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00%)35个,次全栓塞(90%~99%)4个,不全栓塞(<90%)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正常,1例遗留轻偏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弹簧圈部分脱入载瘤动脉内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赵振伟;高国栋;秦怀洲;李永林;赵继培;陈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测定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探讨血液透析疗法对SOD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OD活性以比较血液透析前后SOD精浆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浆SOD浓度分别为(285.31±68.41)u/ml与(196.53±45.42)u/ml(P<0.05),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前后血浆SOD浓度分别为(196.53±42.42)u/ml与(293.76±61.61)u/ml(P<0.05)。结论:血液透析法可激活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活性,消除体内过多氧自由基,达到延缓肾衰的治疗目的。
作者:杨京芝;付君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对SD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征象进行分析讨论,SDS的病因一般认为是以植物神经为主的原发性广泛变性疾病,包括脊髓侧角、橄榄核、桥脑小脑、黑质、迷走神经背核、基底节等。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植物神经广泛变性,压力感受器反射弧被阻断,直立时不能产生反射性心率增加和周围小动脉收缩,因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临床征象是以直立性低血压为核心症状的一组植物神经症兼躯体神经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或晕厥、阳萎、尿便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步态不稳、Hormer’s征、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等。对中年以上表现为长期头晕、阳萎、排尿障碍、震颤、步态不稳等,在找不到明确原因情况下要想到SDS并及时测卧立位血压,以免延误诊断。
作者:王建筑;刘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1988~1997年收治60岁以上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45例,就其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5例中,男173例,女72例,年龄61~90岁。均有呕血(和)黑便,单纯大便潜血阳性者未列入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4例,胃溃疡76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21例,胃癌及食道癌17例,其它23例。并发症:心律失常35例,心绞痛18例,肺部感染22例,肝性脑病12例,脑血栓形成4例,抽搐2例,脑梗塞2例。从病因看:消化性溃疡组发生160例、并发症48例,癌症组17例、并发症13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并发症21例,其它组44例,并发症13例。
作者:毕超;陈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写论文是总结交流科研成果的方法之一。它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步骤,是用理性认识来整理感性材料,从感性材料中发现和总结科学规律的科学过程。它不同于工作总结,必须在研究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新理论观点和新的技术方法等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有时为了别人查阅和借鉴,科研工作中有意义的阴性结果也可报导。不论是交流推广成果或阴性结果载人文献档案,都要经受别人的重复和历史的考验。因此必须目的明确,认真严肃,实事求是,不可沽名钓誉,粗制滥作,更不可剽窃。
作者:曾文军;唐小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层粘连蛋白(LN)和α1-微球蛋白(α1-MG)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血肌酐(Cr)水平分为氮质血症组和尿毒症组,用放免分析法对全部患者血清LN和α1—MG进行检测。结果:氮质血症组与尿毒症组LN和α1—MG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尿毒症组血清α1-MG水平明显高于氮质血症组(P<0.01),尿毒症组与氮质血症组血清LN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血中LN和α1-MG水平测定可作为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万福俊;陆勇;李桂馥;张全;高俊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石性胆囊炎与胆囊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手术切除胆囊结石4 249例,合并胆囊癌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症状性胆囊结石为两个研究单元,对比胆囊癌的发病情况及预后。结果: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组发现NevinⅠ、Ⅱ18例,Ⅲ期1例,Ⅳ期2例。症状性胆囊结石发现NevinⅢ期胆囊癌2例。手术随访5年以上16例,5年生存率69.56%。结论:积极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治胆囊癌。
作者:张可任;丁应文;马铁祥;王云;张进;胡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加锌营养铁锅中锌、铁、铜的溶出水平。方法:以加锌营养铁锅与普通铁锅比较,在相同的炒菜条件下两种锅的锌、铁、铜的溶出量。结果:发现加锌营养铁锅炒菜时比普通铁锅能更多地溶出锌、铁、铜。在炒菜时加入适量的食醋,加锌营养铁锅与普通的锌、铁、铜的溶出均有所增加,但加锌的营养铁锅更为明显。结论:如能在家庭中使用加锌营养铁锅炒菜,人们能更多地从食物中摄取锌、铁、铜等有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对提高人体健康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京科;张阳根;周明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报告29例防止食管胃(肠)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的临床研究。方法:常规方法行食管、贲门癌切除,采用食管成形、插入胃(肠)腔、胃(肠)包套吻合方法。结果:29例无1例吻合口瘘及反流,只发生1例吻合口狭窄经扩张治愈。结论:成形、插入、包套食管胃(肠)吻合术,有效地防止了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的发生,适应于各段食管癌、贲门癌及老年营养情况差的病人,亦适应结肠代食管的吻合手术。
作者:张先家;喻驰龙;程端;黎明;何峻;李步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颞叶挫裂伤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系统分析1997年1月~2000年10月72例颞叶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结果:手术与非手术对愈后有明显影响。结论:通过对72例颞叶挫裂伤后的临床分析,手术与非手术时机的正确判断,提高了对颞叶挫裂伤的综合治疗水平,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周文江;宋仲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改良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术中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取约60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w”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31例中28例术后控排尿功能好,每次排尿量200~600ml;3例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无尿失禁病例。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新膀胱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
作者:梁蔚波;苏泽轩;钟红兴;李宁同;徐谊朝;郭泽雄;卓育敏;黄桦;苏文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胆道镜液电碎石在治疗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142例行胆总管探查和T管引流术后经T管行液电碎石及取石治疗。结果:104例(73.2%)在一次胆道镜液电碎石治疗后痊愈,32例(22.5%)2次治疗后痊愈,2例经3次治疗痊愈。结论:胆道镜液电碎石对肝胆管结石特别是手术中未能取尽的结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秋实;张宝善;周少波;万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倒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表现恶性高血压,视力明显下降,可以尿VMA水平升高为定性,以彩超、CT为定位诊断。结论:本病一旦诊断成立,手术切除患侧肾上腺及肿瘤是唯一有效办法。
作者:周成;张雪培;张向阳;齐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少儿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分次注射患部,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率100%。对病灶大于3cm×3cm的应多点多次注射。结论: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不良反应。
作者:朱久育;靳隽;孙正;杨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及误诊原因。方法:对38例经细胞学或经胃镜病理活检及低张气钡双对比食管造影综合检查确诊的早期食管癌,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总结了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对12例误诊为早期食管癌的病例,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38例早期食管癌中,食管造影检查为阴性9例(23.7%),其余29例有如下X线征:局限的食管粘膜增粗、中断、迂曲;形成小溃疡,小的充盈缺损;食管壁局限性僵硬;钡剂在病变处流速减慢,呈现滞留。误诊原因主要为:照片质量欠佳或食管粘膜钡剂涂抹不好,造成粘膜皱襞的“紊乱”或“中断”。结论:早期食管癌X线征象微细,漏诊、误诊率高,低张气钡双对比食管造影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显示。X线、胃镜及细胞学检查相互补充,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胡荫崧;陈振松;李英汉;郭文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银杏叶茶对脂质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高胆固醇饮食小鼠分为二组,一组饮用银杏叶荼,另一组常规饮水。经14周喂养后,将全部动物处死,并立即内刺取血约1.5ml,取上清液测定血脂及脂蛋白各项指标。结果:高脂膳食+银杏叶荼组TG、TC水平显著低于高脂膳食组(P<0.01),HDL-C/TC显著高于高脂膳食组(P<0.01)。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长期饮用银杏叶茶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
作者:薛慧;李玉山;谭志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解决眼睑及颜面深度烧伤后用普通手术方法难以预防再度眼睑瘢痕挛缩、眼睑闭合不全及睑外翻的难题。方法:对32例眼睑和面部深度烧伤的患者行眼睑瘢痕松解、扩张创面植皮手术,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眼睑瘢痕挛缩再度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及睑外翻。结果:眼睑瘢痕松解、扩张创面植皮后治愈了因深度烧伤引起的眼睑瘢痕挛缩。结论:扩张创面植皮为治疗眼睑瘢痕挛缩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孟忻;张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