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人禽流感H5N1亚型的体会

滕小宝;韩明锋;时建;冉献贵;孙耕耘;胡杰贵;徐晓玲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 鸟,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策略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2月成功救治1例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于2月18日以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肺炎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入院.经鼻导管、面罩吸氧及应用CPAP无创通气,低氧血症未能缓解,2月20行经鼻气管插管,采用容量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VCV+PEEP),2月22日行气管切开.改模式为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PCV+PEEP),病情稳定后,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3月1日撤机,3月23日,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早期以PCV+小潮气(VT)+PEEP的方式进行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成功救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ALI/ARDS的一项有效措施.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经验体会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经验体会.方法 对3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腹膜代阴道成形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3个月随诊复查:阴道可容纳窥阴器,阴道黏膜光滑,顶端无肉芽形成,性生活满意.结论 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作者:朱根海;杨舒盈;贺国丽;吴秀荣;郑碧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阴道液HCG定性检测对胎膜早破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阴道液HCG的定性测定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胎膜早破孕妇和80例正常孕妇的阴道液进行早早孕试纸检测.结果 应用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的准确率93.99%、敏感性89.1%、特异性100%.HCG定性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PH值试纸法.结论 阴道液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晞;高淑琴;杜秀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T诊断贲门癌外侵138例报告

    目的 探讨CT检查判断贲门癌外侵邻近器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贲门癌侵犯邻近器官138例的CT表现.结果 贲门癌侵犯肝脏38例次,CT判断准确率89.5%(34/38);侵犯脾脏16例次,准确率93.8%(15/16);侵犯胰腺69例次,准确率92.8%(64/69);CT表现为受侵脏器界面模糊不清及强化不均匀;侵犯主动脉14例次,准确率85.7%(12/14),CT表现为脂肪间隙消失且接触角大于90度;侵犯膈肌50例次,准确率70%(35/50),CT表现为膈肌不规则增厚和强化不均,多脏器侵犯40例.结论 CT判断贲门癌外侵邻近脏器基本可靠,CT检查能够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手术难度的估计.

    作者:许建生;姚沛旭;周旭文;陈卫鹏;陈曙;郑锡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对94例T2DM(45例HP感染者、49例无HP感染者)和43例正常对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叶酸、维生素B12(VitB12)及血小板膜表面GMP-140(GMP-140)进行了测定.结果 2组T2DM患者HCY、vWF、GMP-1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HP感染组明显高于无HP感染组(P<0.01);叶酸、VitB1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且HP感染组明显低于无HP感染组(P<0.01);T2DM患者HCY与vWF、GMP-140呈正相关(P<0.01),与叶酸、VitB12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多元回归Hp感染与T2DM血管病变直接相关.结论 HP感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T2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盛春永;郭殿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控制微炎症反应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姜黄控制微炎症反应后对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慢性肾脏病(CKD)分期3~4期患者共158例,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下简称CRP)的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分为微炎症状态组(58例)和非微炎症状态组(100 例),微炎症状态组再分为治疗组29例和非治疗组29例,治疗组给予姜黄9 g,水煎服1次/d,观察3个月后CRP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姜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CRP水平(3.18±1.74)mg/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6.39±3.17)mg/L,其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1).结论 姜黄可通过控制微炎症反应而延缓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进展.

    作者:李秀珍;王鸿泰;李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Graves病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Graves病(GD)治疗前后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与GD的关系.方法 88例GD患者治疗前hs-CRP与200例正常人对照(对照组),观察GD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hs-CRP、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的变化,比较用丙基硫氧嘧啶(PTU)或赛治(MM)治疗hs-CRP的差异及hs-CRP与FT3、FT4的相关性.结果 GD者治疗前hs-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相比hs-CRP、FT3、F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周FT3外),用PTU或MM治疗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与炎症有直接关系.

    作者:廖利珍;龙国文;刘飞奇;李国华;冯霓;胡慧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30只6~8周大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SP纤维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与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的表达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SP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92,P<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和SP纤维的高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激素能同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SP纤维的表达.

    作者: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解脲脲原体生物一群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讨在不同女性生殖道中解脲脲原体(Uu)生物一群的耐药性.方法 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和244例妇产科疾病患者,排除衣原体、滴虫、念珠菌、淋球菌及以加德纳菌感染.取其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并同时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培养结果阳性的样本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确定其血清型.结果 (1)Uu生物一群分离阳性率为60.5%(172/284).其中健康体检者、不孕症、不良孕产、盆腔炎及阴道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20/40),46.3%(38/82),58.3%(28/48),66.7%(24/36),79.5%(62/78).提示Uu生物一群在女性不同妇科疾病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2)药敏试验结果 显示对Uu生物一群较为敏感的药物分别为:强力霉素98.8%,阿歧霉素97.7%,交沙霉素96.5%.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62.8%,司帕沙星44.2%,可乐必妥43%.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生殖道中Uu生物一群主要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敏感药物主要为强力霉素,阿歧霉素及交沙霉素,尤其强力霉素的敏感性达到了98.8%,近期内可作为治疗Uu生物一群的一线用药.

    作者:张洪文;陈琳;王新;陈蒲香;王丽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无痛苦胃镜检查术在上消化道息肉摘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术在上消化道息肉摘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2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分为2组:无痛内镜组(Ⅰ组)80例和常规内镜组(Ⅱ组)82例.观察2组术前、术中、术后收缩压、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操作时间及术中反应,术后感受等.结果 无痛胃镜组术中收缩压稍降低,心率、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其操作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良好.结论 无痛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是一种能缩短治疗时间、安全性好、成功率高、更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伟;时昭红;于皆平;毛德华;吴玉芳;刘怡;余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评价

    目的 评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方法 对126高胆患儿进行EEG、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EEG异常率47.62%,主要表现为:变化性缺乏、弥漫性低电压、爆发性抑制、短暂性波幅或频率不对称;BAEP异常率71.43%,2组比较,Ⅰ波、Ⅲ波、V波PL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者BAEP均异常,EEG正常者BAEP有23.81%异常.结论 (1)高胆患儿伴有脑功能异常,EEG与BAEP均可反映脑功能异常改变但非同步,BAEP临床应用价值较EEG为显著;(2)短期内EEG、BAEP无好转,提示脑功能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BAEP合并EEG异常,后遗症发生率越高;(3)血清间接胆红素与EEG、BAEP异常程度及预后有直接关系.新生儿EEG、BAEP可作为高胆早期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检查手段.

    作者:孙海峰;刘南平;周宜蓉;杨平;周立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经颅多普勒检测在儿童发作性头昏头痛应用的价值

    目的 了解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对发作性头昏头痛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指导作用.方法 对近2年发作性头昏头痛患儿103例在TCD指导下采用改善脑血管功能药治疗的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TCD正常39例,余64例的脑血管血流速度均有改变,对所有病例均采用昆明神衰果素片治疗,64例TCD异常者收到满意疗效.而TCD正常39例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结论 儿童发作性头昏头痛经TCD检测血管的血流改变具有一定特症,对诊疗和指导用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劲松;杨昌前;陈尚志;廖湘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C组)与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期(B组)及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A组)进行临床和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C组与A组相比,SBP、UAER、病程、BMI、UA高于A组(P<0.05),Fc-p、HDL-ch、ApoA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CR、UAER、年龄、病程,UA高于B组(P<0.05);B组与A组相比,UAER高于A组(P<0.05),年龄、病程,ApoA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影响力度依次为尿白蛋白排泄率>BUN>年龄>病程.结论 为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陈敏;胡湘明;朱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107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ALSS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性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ALSS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重肝各期及人工肝次数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58.88%,对照组有效率32.61%(P<0.05),TBIL值随治疗的有效率呈梯度下降;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ALSS治疗次数以2~5次为佳,占80.37%,总有效率为67.44%.结论 ALSS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一项有效措施,但要选择佳时期(TBIL≥200 mol/L、早、中期),佳治疗次数(2~5次).

    作者:杜杰;谢元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AMI对照组.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联合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制模后第24 h、第2周和第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动员剂使用前(即制模前)和AMI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动员组太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重量/体重均比AMI对照组明显低(P<0.05);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AMI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闫纯英;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301例牙隐裂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牙隐裂的临床特点,评价牙隐裂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1例隐裂牙进行临床病因观察及综合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发生牙隐裂多,中老年人易发生牙隐裂,276例成功,25例失败,总成功率位91.7%.结论 综合治疗可保存牙体组织结构并恢复隐裂牙的功能,是目前牙隐裂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曾军;张卫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以血尿、腹痛为临床症状,B超、CT、IVP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肾盂内占位性病变,3例肾积水,1例肾结石.逆行肾盂造影发现4例肾盂、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结果 4例行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术后病理切片提示为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随诊2~8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盂内肾母细胞瘤有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其中输尿管插管逆行肾盂造影重要.手术+化疗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夭望;彭潜龙;刘小青;郑为;祖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伐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32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儿童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6例儿童水痘患者按同类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方法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和阿昔洛韦片口服治疗,观察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及疱疹基本结痂时间.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组在疱疹基本结痂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均优于阿昔洛韦片组,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服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好,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水痘药物.

    作者:江端;王靖;高俊;谢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619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测及分析

    目的 了解北仑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儿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19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于入院当天患儿咳嗽后无菌操作吸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及痰液,培养、分离菌种,进行细菌测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病原菌检出171例(占27.6%),G-菌116株(67.8%),G+菌55株(32.2%).其中大肠埃希氏菌37株(21.63%),肺炎克雷伯菌29株(16.96%),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9.36%),表皮葡萄球菌14株(8.19%),铜绿假单胞菌12株(7.02%).检出的绝大部分G-菌对泰能敏感,对喹诺酮类及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所有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但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性50%以上.结论 目前G-菌逐渐上升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过度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增加.

    作者:王海燕;涂林修;马旭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与P-糖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P-糖蛋白(P-g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HIF-1α和P-g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和P-gp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在43例肝癌标本中,HIF-1α和P-gp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0.5%(26/43)、48.8%(21/43).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胆道癌栓有关;P-gp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有无门静脉、胆道癌栓有关.HIF-1α、P-gp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存在着HIF-1α、P-gp蛋白的过表达,HIF-1α过表达对肝癌的多药耐药性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舒波;雷三林;徐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口山酮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别加入1、3或10μM DMB孵育12~48 h.细胞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Ⅰ型胶原的合成;逆转录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的HSC-T6表现为激活状态,表达α-SMA和合成Ⅰ型胶原.处理DMB能显著降低体外培养的HSC-T6表达α-SMA细胞数目和Ⅰ型胶原的合成,且呈浓度依赖性.而且,DMB能浓度依赖性降低HSC TGF-β1和CTGF mRNA水平.结论 DMB能抑制HSC的活化,其作用与抑制TGF-β1-CTGF促纤维化通路有关.

    作者:李金成;姜德建;吕冬;谭桂山;谭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