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伐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326例疗效观察

江端;王靖;高俊;谢小华

关键词:水痘/治疗, 阿昔洛韦/治疗应用/类似物和衍生物
摘要:目的 观察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儿童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6例儿童水痘患者按同类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方法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和阿昔洛韦片口服治疗,观察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及疱疹基本结痂时间.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组在疱疹基本结痂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均优于阿昔洛韦片组,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服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好,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水痘药物.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30只6~8周大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SP纤维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与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的表达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SP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92,P<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和SP纤维的高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激素能同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SP纤维的表达.

    作者: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总结1997~2006年本科采用鼻内镜手术(ESS)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87例,术后分别进行0.2%氟康唑溶液和0.5%甲哨唑溶液冲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鼻内镜手术+术后0.2%氟康唑溶液冲洗)的治愈率77.3%,对照组(鼻内镜手术+术后0.5%甲哨唑溶液冲洗)的治愈率44.2%,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石祖仑;蒋柏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口山酮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别加入1、3或10μM DMB孵育12~48 h.细胞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Ⅰ型胶原的合成;逆转录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的HSC-T6表现为激活状态,表达α-SMA和合成Ⅰ型胶原.处理DMB能显著降低体外培养的HSC-T6表达α-SMA细胞数目和Ⅰ型胶原的合成,且呈浓度依赖性.而且,DMB能浓度依赖性降低HSC TGF-β1和CTGF mRNA水平.结论 DMB能抑制HSC的活化,其作用与抑制TGF-β1-CTGF促纤维化通路有关.

    作者:李金成;姜德建;吕冬;谭桂山;谭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448例儿童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肿瘤在东莞市区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48例儿童肿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8例中良性肿瘤416例(92.86%),恶性肿瘤32例(7.14%),良、恶性之比13∶1,男女之比为1.13∶1.良性肿瘤中以脉管性肿瘤(33.48%)、毛母质瘤(11.16%)、骨软骨肿瘤(10.71%)多见;恶性肿瘤中以软组织肉瘤(2.01%)、恶性外周神经肿瘤(1.34%)、淋巴瘤(1.12%)多见.结论 儿童肿瘤的发病在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等方面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65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所有参加调查的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一天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药量.结果 165所医院115143名住院患者中,55755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42%.总DDDs为282775.55,使用指数为245.59.抗菌药物使用指数排在前3位的科室为综合ICU(592.97),其次为其他科(453.81)和妇产科(445.27).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的使用指数高76.75,其次为林可类(63.46)和头孢菌素类(46.05).结论 使用指数能较准确反映抗菌药物利用情况,总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偏高.

    作者:任南;文细毛;吴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霉酚酸酯治疗组.霉酚酸酯治疗组给予霉酚酸酯15 mg·kg-1·d-1灌胃治疗.1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血脂,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升高(P<0.05);其肾重、肾重/体重、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细胞外基质相对面积亦明显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CTGF、TIMP-1和MCP-1的表达增强(P<0.05),而MMP-9表达则下降.霉酚酸酯治疗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均较糖尿病组好转(P<0.05).结论 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下调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CTGF和MCP-1的表达,调节MMP-9和TIMP-1的平衡来实现的.

    作者:余堂宏;贾汝汉;胡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附21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1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 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总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1~6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局部导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智明;向华;龙林;刘觉仕;方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早产胎膜早破适时分娩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PROM)的分娩方式、时机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64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妊娠结局与不同孕周、破膜时间、胎儿宫内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孕28~33+6周与孕34~36+6周PPROM比较,潜伏期明显延长,剖宫产率、新生儿发病率及新生儿死亡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34周前的PPROM应进行期待疗法,如须终止妊娠以剖宫产分娩为妥.34周以后的PPROM应尽可能阴道试产.

    作者:杨微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用于烧伤晚期瘢痕整形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晚期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用于烧伤晚期瘢痕整形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扩张器的有效扩张率及手术后效果.结果 本组44例97只扩张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96只扩张器达到扩张效果,扩张有效率为98.97%,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深度烧伤后引起的皮肤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瘢痕畸形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取到较好的效果.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细心操作、术后的仔细观察及及时处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扩张器的有效扩张度.

    作者:徐丹;罗成群;陈铁夫;朱颉;李萍;贺全勇;彭浩;陈佳;徐阳成;周建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50例报告)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给予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行LC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术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B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观察术后24 h内镇痛药需求数、咽喉疼痛发生率以及恶心、呕吐、出血等副作用.结果 B组在完全清醒时、清醒后0.5、1、2 h VA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12 h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咽喉疼痛的发生率7例(28%)明显低于A组14例(56%)(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同时机使用氟比洛芬酯均能有效缓解LC术后疼痛,但麻醉诱导前用药效果更佳,提示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尚宇;刘思杰;周凯泉;范杰;杨闻宇;徐迎阳;张雅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克煎剂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并探讨糖克煎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DM)模型组、糖克预防组、糖克治疗组(低、高剂量)、西药组,治疗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及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成DM及痰浊血瘀中医证候模型.分别在造模成功及成模后4周予中药灌胃.检测大鼠各项指标.结果 糖克煎剂可改善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各项指标,预防组疗效优于治疗组.结论 糖克煎剂能够预防和治疗大鼠早期DN.

    作者:付晓;李敬林;卞镝;董天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肺栓塞的近期发生率.方法 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辅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术后2周内29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消失,其余7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发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对全部病例临床观察3月至半年,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作者:赵东文;罗涛;谷涌泉;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吡格列酮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治疗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M)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治疗组(DP组):DM组制模后用STZ(65 mg·kg-1)制成DM大鼠模型,DP组用吡格列酮20 mg·kg-1·d-1灌胃连续8周.8周后测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并取左室心肌组织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DM组与DP组FBS、TG、TC、TGF-β1均明显增高(P<0.05)、FINS降低(P<0.01);与DM组比较,DP组TG、TGF-β1均下降、FINS增加(P<0.05),但TC、FBS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显著减轻DM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该药对DM大鼠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伍先明;刘慧霞;周芳;刘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301例牙隐裂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牙隐裂的临床特点,评价牙隐裂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1例隐裂牙进行临床病因观察及综合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发生牙隐裂多,中老年人易发生牙隐裂,276例成功,25例失败,总成功率位91.7%.结论 综合治疗可保存牙体组织结构并恢复隐裂牙的功能,是目前牙隐裂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曾军;张卫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根管治疗完善、牙根形态正常、牙周组织健康的残根残冠,采用不同的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修复.结果 治疗289例患者,共417颗牙,通过1~3年的随访观察,采用铸造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修复239例失败6例,成功率97.5%;采用螺纹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修复178例失败7例,成功率96.1%.结论 修复中严格掌握适应证,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效果满意.

    作者:谢树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AMI对照组.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联合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制模后第24 h、第2周和第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动员剂使用前(即制模前)和AMI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动员组太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重量/体重均比AMI对照组明显低(P<0.05);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AMI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闫纯英;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

    目的 分析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住院的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行手术治疗患者163例,其中60例经腹腔镜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腹腔镜取胚组),33例经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腹腔镜下切除组),36例经腹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开腹保守手术组),34例经腹输卵管切除术(开腹切除组),进行4组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下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取胚组.开腹切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取胚组(P<0.01),住院费用低于取胚组(P<0.05),余项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快捷、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杨静;杨苏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107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ALSS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性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ALSS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重肝各期及人工肝次数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58.88%,对照组有效率32.61%(P<0.05),TBIL值随治疗的有效率呈梯度下降;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ALSS治疗次数以2~5次为佳,占80.37%,总有效率为67.44%.结论 ALSS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一项有效措施,但要选择佳时期(TBIL≥200 mol/L、早、中期),佳治疗次数(2~5次).

    作者:杜杰;谢元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Graves病血清趋化因子与其受体变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外周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关系.方法 将67名GD患者分为新诊断未治疗组(A组)、治疗病情未控制组(B组)、病情控制组(C组)及病情稳定组(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外周血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MDC)、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CCR3的表达;同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组以及其中A组、B组MDC、IL-8、IP-10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MDC、IP-10与FT3、FT4呈正相关(r=0.309,P<0.05;r=0.302,P<0.05;r=0.390,P<0.01;r=0.491,P<0.01);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在GD组降低(P<0.01;P<0.05),CCR5与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呈负相关(r=-0.471,P<0.05).结论 趋化因子MDC、IP-10、IL-8及受体CCR5、CXCR3参与了GD的免疫病理过程,可作为GD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李路;高茜;徐丹;张明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无痛苦胃镜检查术在上消化道息肉摘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术在上消化道息肉摘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2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分为2组:无痛内镜组(Ⅰ组)80例和常规内镜组(Ⅱ组)82例.观察2组术前、术中、术后收缩压、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操作时间及术中反应,术后感受等.结果 无痛胃镜组术中收缩压稍降低,心率、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其操作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良好.结论 无痛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是一种能缩短治疗时间、安全性好、成功率高、更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伟;时昭红;于皆平;毛德华;吴玉芳;刘怡;余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