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文;罗涛;谷涌泉;汪忠镐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霉酚酸酯治疗组.霉酚酸酯治疗组给予霉酚酸酯15 mg·kg-1·d-1灌胃治疗.1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血脂,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升高(P<0.05);其肾重、肾重/体重、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细胞外基质相对面积亦明显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CTGF、TIMP-1和MCP-1的表达增强(P<0.05),而MMP-9表达则下降.霉酚酸酯治疗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均较糖尿病组好转(P<0.05).结论 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下调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CTGF和MCP-1的表达,调节MMP-9和TIMP-1的平衡来实现的.
作者:余堂宏;贾汝汉;胡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用紫河车干预后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的脑组织内β样淀粉蛋白(Aβ)、β类淀粉前体蛋白信使核糖核酸(βAPPmRNA)表达改变,探讨紫河车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症状的部分机制.方法 用Okadaic acid(OA)注于实验大鼠脑内杏仁核建立AD动物模型,用避暗法和穿梭箱法测试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实验大鼠脑组织内Aβ表达的变化,用原位杂交方法显示实验大鼠脑组织内βAPP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用紫河车治疗和预防一段时间后的AD模型大鼠,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的成绩(P<0.05),其脑组织内Aβ、βAPPmRNA表达数量也明显少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的Aβ、βAPPmRNA表达数量(P<0.05).结论 经紫河车干预后,AD模型大鼠的行为异常得到改善,同时其脑组织内Aβ、βAPPmRNA表达也受到抑制.
作者:袁梦石;陈向良;周德生;杨期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皮酚(Pae)对人大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大肠癌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Pae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Pae作用后HT-29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Pae在15.63 mg/L、62.5 mg/L、250 mg/L 3种浓度下作用48 h均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Pae作用后HT-29细胞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Pae可抑制HT-2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bax的表达比例有关.
作者:汪毅;计春燕;谭诗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住院的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行手术治疗患者163例,其中60例经腹腔镜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腹腔镜取胚组),33例经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腹腔镜下切除组),36例经腹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开腹保守手术组),34例经腹输卵管切除术(开腹切除组),进行4组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下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取胚组.开腹切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取胚组(P<0.01),住院费用低于取胚组(P<0.05),余项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快捷、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杨静;杨苏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用反相HPLC法测定其蛋白纯度的方法,更好地提高分析效果.方法 改用反相C18柱及DAD检测器、采用双流动相梯度洗脱的反相HPLC法检测其蛋白纯度,并建立了方法的系统适用性参数.结果 经系统适应性试验,证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分离效果、检测准确度、理论塔板数和主峰峰型等参数,峰纯度微观分析显示,本方法分析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反相HPLC法可用于rhGM-CSF蛋白纯度检测.
作者:唐贤斌;胡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长托宁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AOPP)的疗效.方法 用长托宁配合氯磷定治疗35例AOPP患者,并与阿托品配合氯磷定治疗37例AOPP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长托宁组较阿托品组患者M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快、用药次数少、用药剂量小、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长托宁对抗AOPP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快于阿托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少于阿托品,应作为治疗AOPP的首选抗胆碱能药物.
作者:邓跃志;刘可轩;肖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以血尿、腹痛为临床症状,B超、CT、IVP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肾盂内占位性病变,3例肾积水,1例肾结石.逆行肾盂造影发现4例肾盂、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结果 4例行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术后病理切片提示为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随诊2~8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盂内肾母细胞瘤有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其中输尿管插管逆行肾盂造影重要.手术+化疗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夭望;彭潜龙;刘小青;郑为;祖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热休克蛋白(HSP)27、70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8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4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HSP27和HSP70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HSP2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前三种状态子宫内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7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前三者状态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在子宫内膜腺癌的不同病理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27、HSP7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钟妮南;李新国;吴敏;彭晓薇;潘胜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别加入1、3或10μM DMB孵育12~48 h.细胞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Ⅰ型胶原的合成;逆转录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的HSC-T6表现为激活状态,表达α-SMA和合成Ⅰ型胶原.处理DMB能显著降低体外培养的HSC-T6表达α-SMA细胞数目和Ⅰ型胶原的合成,且呈浓度依赖性.而且,DMB能浓度依赖性降低HSC TGF-β1和CTGF mRNA水平.结论 DMB能抑制HSC的活化,其作用与抑制TGF-β1-CTGF促纤维化通路有关.
作者:李金成;姜德建;吕冬;谭桂山;谭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16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初行放疗前鼻咽癌组织中PCNA和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63例鼻咽癌组织中PCNA和p16蛋白表达阳性者分别有62例(98.41%)和13例(20.63%),高表达者分别有22例(34.92%)和7例(11.11%);鼻咽癌组织中PCNA表达与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79,P<0.01);PCNA及p16蛋白阳性表达水平越高,则鼻咽癌对放射治疗越敏感,放疗后鼻咽局部癌肿完全消退率越高(P>0.05);PCNA和p16蛋白同时高表达者比单一指标高表达者,对放射敏感性更高(P<0.05).结论 PCNA和p16蛋白是反映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和预测其放疗疗效的重要指标,在作为放疗敏感性的指标上,PCNA可能较p16更有意义.
作者:伍海军;申良方;肖华平;廖遇平;袁君;涂青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30只6~8周大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SP纤维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与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的表达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SP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92,P<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和SP纤维的高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激素能同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SP纤维的表达.
作者: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PIO)对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系统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Wistar大鼠的CFs、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CFs的增殖情况、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CFs培养上清胶原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S活性.结果 (1)CFs的吸光值(A490值)和培养上清胶原含量均随着PIO干预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5×10-6 mol/L的PIO干预48 h后,CFs培养上清NO含量为(221.7±35.3)μmol/L,与对照组(112.1±8.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S活性为(15.38±1.82)U/mL,和对照组(11.24±0.49)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合成,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效应可能是通过上调NOS-NO系统的活性来实现.
作者:于心亚;孙津津;田建伟;张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晚期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用于烧伤晚期瘢痕整形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扩张器的有效扩张率及手术后效果.结果 本组44例97只扩张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96只扩张器达到扩张效果,扩张有效率为98.97%,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深度烧伤后引起的皮肤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瘢痕畸形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取到较好的效果.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细心操作、术后的仔细观察及及时处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扩张器的有效扩张度.
作者:徐丹;罗成群;陈铁夫;朱颉;李萍;贺全勇;彭浩;陈佳;徐阳成;周建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ALSS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性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ALSS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重肝各期及人工肝次数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58.88%,对照组有效率32.61%(P<0.05),TBIL值随治疗的有效率呈梯度下降;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ALSS治疗次数以2~5次为佳,占80.37%,总有效率为67.44%.结论 ALSS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一项有效措施,但要选择佳时期(TBIL≥200 mol/L、早、中期),佳治疗次数(2~5次).
作者:杜杰;谢元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牙隐裂的临床特点,评价牙隐裂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1例隐裂牙进行临床病因观察及综合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发生牙隐裂多,中老年人易发生牙隐裂,276例成功,25例失败,总成功率位91.7%.结论 综合治疗可保存牙体组织结构并恢复隐裂牙的功能,是目前牙隐裂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曾军;张卫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糖克煎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DM)模型组、糖克预防组、糖克治疗组(低、高剂量)、西药组,治疗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及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成DM及痰浊血瘀中医证候模型.分别在造模成功及成模后4周予中药灌胃.检测大鼠各项指标.结果 糖克煎剂可改善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各项指标,预防组疗效优于治疗组.结论 糖克煎剂能够预防和治疗大鼠早期DN.
作者:付晓;李敬林;卞镝;董天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检查判断贲门癌外侵邻近器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贲门癌侵犯邻近器官138例的CT表现.结果 贲门癌侵犯肝脏38例次,CT判断准确率89.5%(34/38);侵犯脾脏16例次,准确率93.8%(15/16);侵犯胰腺69例次,准确率92.8%(64/69);CT表现为受侵脏器界面模糊不清及强化不均匀;侵犯主动脉14例次,准确率85.7%(12/14),CT表现为脂肪间隙消失且接触角大于90度;侵犯膈肌50例次,准确率70%(35/50),CT表现为膈肌不规则增厚和强化不均,多脏器侵犯40例.结论 CT判断贲门癌外侵邻近脏器基本可靠,CT检查能够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手术难度的估计.
作者:许建生;姚沛旭;周旭文;陈卫鹏;陈曙;郑锡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儿童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6例儿童水痘患者按同类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方法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和阿昔洛韦片口服治疗,观察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及疱疹基本结痂时间.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组在疱疹基本结痂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均优于阿昔洛韦片组,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服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好,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水痘药物.
作者:江端;王靖;高俊;谢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SD大鼠蛋白C系统变化及活化蛋白C抵抗发生率,探讨失血性休克活化蛋白C抵抗相关因素及对失血性休克凝血紊乱的影响.方法 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休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观察2组大鼠休克后1 h、2 h、4 h、6 h、8 h血浆蛋白C活性(PC:A)、血浆总蛋白S(TPS)、血浆游离蛋白S(FPS)、血栓调节蛋白(TM)、活化蛋白C抑制剂(PCI)水平及活化蛋白C抵抗(APCR)阳性率.结果 大鼠失血性休克组血浆蛋白C活性、血浆总蛋白S、血浆游离蛋白S、活化蛋白C抑制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CR阳性组血浆蛋白C活性、血浆总蛋白S、血浆游离蛋白S水平明显低于APCR正常组,二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A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的APCR阳性率为分别为33.3%、6.7%(P<0.01).休克2 h、8 h后,APCR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 PC、PS、PCI消耗、TM异常及活化蛋白C抵抗共同导致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活化蛋白抵抗与血浆PC、游离PS下降、PCI与PC比例失调、血栓调节蛋白作用下调等多种因素有关.PCI对失血性休克过程中产生APCR影响较小,APCR的形成主要与PC、PS下降有关.
作者:张艳杰;潘景业;林锡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外周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关系.方法 将67名GD患者分为新诊断未治疗组(A组)、治疗病情未控制组(B组)、病情控制组(C组)及病情稳定组(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外周血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MDC)、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CCR3的表达;同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组以及其中A组、B组MDC、IL-8、IP-10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MDC、IP-10与FT3、FT4呈正相关(r=0.309,P<0.05;r=0.302,P<0.05;r=0.390,P<0.01;r=0.491,P<0.01);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在GD组降低(P<0.01;P<0.05),CCR5与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呈负相关(r=-0.471,P<0.05).结论 趋化因子MDC、IP-10、IL-8及受体CCR5、CXCR3参与了GD的免疫病理过程,可作为GD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李路;高茜;徐丹;张明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