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海军;申良方;肖华平;廖遇平;袁君;涂青松
目的 检测热休克蛋白(HSP)27、70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8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4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HSP27和HSP70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HSP2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前三种状态子宫内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7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前三者状态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在子宫内膜腺癌的不同病理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27、HSP7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钟妮南;李新国;吴敏;彭晓薇;潘胜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PROM)的分娩方式、时机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64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妊娠结局与不同孕周、破膜时间、胎儿宫内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孕28~33+6周与孕34~36+6周PPROM比较,潜伏期明显延长,剖宫产率、新生儿发病率及新生儿死亡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34周前的PPROM应进行期待疗法,如须终止妊娠以剖宫产分娩为妥.34周以后的PPROM应尽可能阴道试产.
作者:杨微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用反相HPLC法测定其蛋白纯度的方法,更好地提高分析效果.方法 改用反相C18柱及DAD检测器、采用双流动相梯度洗脱的反相HPLC法检测其蛋白纯度,并建立了方法的系统适用性参数.结果 经系统适应性试验,证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分离效果、检测准确度、理论塔板数和主峰峰型等参数,峰纯度微观分析显示,本方法分析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反相HPLC法可用于rhGM-CSF蛋白纯度检测.
作者:唐贤斌;胡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的临床表明及X线片特点,为诊治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5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血毒感染,进行X线片及梅毒血清检测进行分析.结果 诊断新生儿先天性骨梅素32例,确诊率为62.7%(32/51).X线片表现为四肢长骨的干骺炎32例,骨膜炎10例,骨干炎3例.干骺炎主要特点表现为对称性贯穿干骺部的3~8 mm透亮带,恢复期透亮带逐渐消失.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X线片检查干骺早期改变具有一定特征,能确定骨骺侵犯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期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杨建辉;徐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肺栓塞的近期发生率.方法 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辅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术后2周内29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消失,其余7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发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对全部病例临床观察3月至半年,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作者:赵东文;罗涛;谷涌泉;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以血尿、腹痛为临床症状,B超、CT、IVP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肾盂内占位性病变,3例肾积水,1例肾结石.逆行肾盂造影发现4例肾盂、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结果 4例行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术后病理切片提示为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随诊2~8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盂内肾母细胞瘤有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其中输尿管插管逆行肾盂造影重要.手术+化疗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夭望;彭潜龙;刘小青;郑为;祖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观察原位心肺联合移植(OHLT)、心脏移植(OHT)术后急性排异期、稳定期心包积液的变化,评价心包积液作为排异指标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UCG对4例OHLT、OHT患者术后进行长达五年余不等的长期动态监测急性排异期、稳定期心包积液的变化.结果 本组病例发生十几次急性排异反应,出现中到大量心包积液,从未使用过心内膜心肌活检,均由UCG定性、定量观察、评判,明确提出超声诊断.结论 UCG是测定心包积液量变化的重要方法,可作为评价OHLT、OHT急性排异期、稳定期反应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新华;胡建国;尹邦良;杨一峰;周新民;李建民;吴勤;高雷;胡练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治疗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M)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治疗组(DP组):DM组制模后用STZ(65 mg·kg-1)制成DM大鼠模型,DP组用吡格列酮20 mg·kg-1·d-1灌胃连续8周.8周后测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并取左室心肌组织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DM组与DP组FBS、TG、TC、TGF-β1均明显增高(P<0.05)、FINS降低(P<0.01);与DM组比较,DP组TG、TGF-β1均下降、FINS增加(P<0.05),但TC、FBS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显著减轻DM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该药对DM大鼠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伍先明;刘慧霞;周芳;刘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血浆标本为T2DM组,以健康志愿者血浆标本(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又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30例)及非大血管并发症组(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IL-1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cy.IL-18与Hcy、hsCRP的相关性用简单相关分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血浆IL-18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Hcy、hsCRP明显升高;大血管病变组血浆IL-18、Hcy、hsCRP与非大血管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Hcy、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与Hcy、年龄、hsCRP、FPG、2hPG呈正相关;T2DM组为整体,IL-18为因变量,Hcy、hsCRP等14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后Hcy、FPG、hsCRP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IL-18、Hcy、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关,IL-18和Hcy、hsCRP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俐;张木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晚期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用于烧伤晚期瘢痕整形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扩张器的有效扩张率及手术后效果.结果 本组44例97只扩张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96只扩张器达到扩张效果,扩张有效率为98.97%,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深度烧伤后引起的皮肤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瘢痕畸形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取到较好的效果.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细心操作、术后的仔细观察及及时处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扩张器的有效扩张度.
作者:徐丹;罗成群;陈铁夫;朱颉;李萍;贺全勇;彭浩;陈佳;徐阳成;周建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C组)与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期(B组)及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A组)进行临床和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C组与A组相比,SBP、UAER、病程、BMI、UA高于A组(P<0.05),Fc-p、HDL-ch、ApoA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CR、UAER、年龄、病程,UA高于B组(P<0.05);B组与A组相比,UAER高于A组(P<0.05),年龄、病程,ApoA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影响力度依次为尿白蛋白排泄率>BUN>年龄>病程.结论 为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陈敏;胡湘明;朱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温水压灌肠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的效果.方法 对38例肠套叠患儿,采用超声诊断实时监测下温水灌肠复位.结果 4例超声示套入肠管血运差转手术治疗,余34例患儿全部复位成功,其中2例24 h内复发行再次灌肠复位成功.结论 在超声实时监测下温水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简便易行、疗效满意、无辐射、值得推广.
作者:吴水华;何静波;周小渔;吴春尧;易朝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总结1997~2006年本科采用鼻内镜手术(ESS)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87例,术后分别进行0.2%氟康唑溶液和0.5%甲哨唑溶液冲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鼻内镜手术+术后0.2%氟康唑溶液冲洗)的治愈率77.3%,对照组(鼻内镜手术+术后0.5%甲哨唑溶液冲洗)的治愈率44.2%,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冲洗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石祖仑;蒋柏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和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的影响.方法 新生1周W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A组)吸入空气;B、C组分别吸入1.8%和1.2%异氟醚6 h,D、E组分别吸入1.8%、1.2%异氟醚3次,1次/d,2 h/次.吸入异氟醚后3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然后取大鼠海马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突触素表达.结果 吸入异氟醚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降低,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吸入高浓度异氟醚后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更明显,单次吸入和多次吸入异氟醚海马突触素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异氟醚可降低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并上调海马突触素表达.
作者:蒯建科;柴伟;孙绪德;于代华;张凤林;彭德民;杨永慧;姚立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1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 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总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1~6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局部导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智明;向华;龙林;刘觉仕;方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姜黄控制微炎症反应后对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慢性肾脏病(CKD)分期3~4期患者共158例,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下简称CRP)的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分为微炎症状态组(58例)和非微炎症状态组(100 例),微炎症状态组再分为治疗组29例和非治疗组29例,治疗组给予姜黄9 g,水煎服1次/d,观察3个月后CRP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姜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CRP水平(3.18±1.74)mg/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6.39±3.17)mg/L,其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1).结论 姜黄可通过控制微炎症反应而延缓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进展.
作者:李秀珍;王鸿泰;李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35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参数较治疗前低,而并发冠扩组血小板参数PLT,MPV持续升高.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作者:龚萍;贺湘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脊髓圆锥均低于正常水平,16例伴有脊膜膨出及脊髓脊膜膨出,9例椎管内或椎旁脂肪瘤,9例终丝增粗,16例伴有脊柱裂.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原因,明确判断脊髓圆锥的位置,准确显示局部病变和伴发脊髓畸形,并对脊柱和椎体的畸形也能较好的显示,为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和重要依据,并指导临床手术治疗.
作者:谈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皮酚(Pae)对人大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大肠癌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Pae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Pae作用后HT-29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Pae在15.63 mg/L、62.5 mg/L、250 mg/L 3种浓度下作用48 h均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Pae作用后HT-29细胞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Pae可抑制HT-2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bax的表达比例有关.
作者:汪毅;计春燕;谭诗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策略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2月成功救治1例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于2月18日以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肺炎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入院.经鼻导管、面罩吸氧及应用CPAP无创通气,低氧血症未能缓解,2月20行经鼻气管插管,采用容量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VCV+PEEP),2月22日行气管切开.改模式为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PCV+PEEP),病情稳定后,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3月1日撤机,3月23日,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早期以PCV+小潮气(VT)+PEEP的方式进行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成功救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ALI/ARDS的一项有效措施.
作者:滕小宝;韩明锋;时建;冉献贵;孙耕耘;胡杰贵;徐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