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杨苏安
目的 总结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对2000例病人胆囊B超显像结果(包括胆囊大小、囊壁厚度、结石大小、囊内赘生物、胆囊周围有无积液、胆总管直径等)与LC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与LC的符合率为99.7%.超声正确诊断提供了LC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结论 超声诊断胆囊疾病准确,对选择LC适应证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红丽;陈再荣;李忠;代胜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姜黄控制微炎症反应后对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慢性肾脏病(CKD)分期3~4期患者共158例,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下简称CRP)的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分为微炎症状态组(58例)和非微炎症状态组(100 例),微炎症状态组再分为治疗组29例和非治疗组29例,治疗组给予姜黄9 g,水煎服1次/d,观察3个月后CRP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姜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CRP水平(3.18±1.74)mg/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6.39±3.17)mg/L,其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1).结论 姜黄可通过控制微炎症反应而延缓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进展.
作者:李秀珍;王鸿泰;李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皮酚(Pae)对人大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大肠癌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Pae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Pae作用后HT-29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Pae在15.63 mg/L、62.5 mg/L、250 mg/L 3种浓度下作用48 h均可诱导HT-29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Pae作用后HT-29细胞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Pae可抑制HT-2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bax的表达比例有关.
作者:汪毅;计春燕;谭诗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盂内生长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以血尿、腹痛为临床症状,B超、CT、IVP影像学检查提示2例肾盂内占位性病变,3例肾积水,1例肾结石.逆行肾盂造影发现4例肾盂、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结果 4例行肾母细胞瘤根治术,术中术后病理切片提示为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随诊2~8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盂内肾母细胞瘤有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其中输尿管插管逆行肾盂造影重要.手术+化疗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夭望;彭潜龙;刘小青;郑为;祖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Graves病(GD)治疗前后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与GD的关系.方法 88例GD患者治疗前hs-CRP与200例正常人对照(对照组),观察GD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hs-CRP、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的变化,比较用丙基硫氧嘧啶(PTU)或赛治(MM)治疗hs-CRP的差异及hs-CRP与FT3、FT4的相关性.结果 GD者治疗前hs-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相比hs-CRP、FT3、F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周FT3外),用PTU或MM治疗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与炎症有直接关系.
作者:廖利珍;龙国文;刘飞奇;李国华;冯霓;胡慧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策略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2月成功救治1例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于2月18日以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肺炎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入院.经鼻导管、面罩吸氧及应用CPAP无创通气,低氧血症未能缓解,2月20行经鼻气管插管,采用容量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VCV+PEEP),2月22日行气管切开.改模式为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PCV+PEEP),病情稳定后,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3月1日撤机,3月23日,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早期以PCV+小潮气(VT)+PEEP的方式进行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成功救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ALI/ARDS的一项有效措施.
作者:滕小宝;韩明锋;时建;冉献贵;孙耕耘;胡杰贵;徐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AMI对照组.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联合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制模后第24 h、第2周和第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动员剂使用前(即制模前)和AMI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动员组太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重量/体重均比AMI对照组明显低(P<0.05);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AMI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闫纯英;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患者198例,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6个月的观察,治疗组在改善脂肪肝程度、降低空腹胰岛素及改善肝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7.5%、48.0%、75.5%,而对照组分别为14.6%、33.3%、47.9%,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吡格列酮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较为理想和安全的药物之一.
作者:张云良;张润兰;王君;李志红;李红星;王翯;马锐;张军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配合血肿粉碎器,对经CT定位的颅内血肿进行早期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微创治疗脑出血其病死率及重残率接近于以往相关文献报道的水平.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安全、简便、损伤轻微,不受场地限制且疗效明显.
作者:郝新斌;郝新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法乐氏四联症(TOF)急性缺氧发作的急诊手术价值.方法 12例法乐氏四联症患儿因频繁缺氧发作或缺氧发作呈持续状态,积极临床内科处理后行急诊手术.结果 死亡1例,死因为严重低心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11例治愈.结论 急诊手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急性缺氧发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
作者:王玉璇;郭光伟;唐进;李家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1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到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 本组病例均释放成功,总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1~6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局部导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智明;向华;龙林;刘觉仕;方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泵注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5~80岁老年患者100例,进行前列腺、会阴部及下肢各种手术.分为2组:Ⅰ组采用泵注法,Ⅱ组采用分次注入法.Ⅰ组以0.08~0.10 ml·Kg-1·h-1的速度泵注利多卡因,直至手术结束.Ⅱ组为10 ml利多卡因5 min分2次注入,以后每60min追加6 ml.记录2组HR、MAP、SPO2及麻醉平面相对固定时间和高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用药总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麻醉效果、麻醉平面、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比Ⅱ组用药少,血压波动轻微(P<0.05).结论 微量泵硬膜外持续泵入法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影响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硬膜外给药方法.
作者:董明远;朱风鸣;朱伟波;王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类BK病毒感染非常普遍,通常情况下不会损害机体.但对于那些肾移植后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来说,就有可能导致移植肾失功.近几年,人们对BK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BK病毒近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蓝恭斌;彭龙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我国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所有参加调查的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一天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药量.结果 165所医院115143名住院患者中,55755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42%.总DDDs为282775.55,使用指数为245.59.抗菌药物使用指数排在前3位的科室为综合ICU(592.97),其次为其他科(453.81)和妇产科(445.27).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的使用指数高76.75,其次为林可类(63.46)和头孢菌素类(46.05).结论 使用指数能较准确反映抗菌药物利用情况,总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偏高.
作者:任南;文细毛;吴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血浆标本为T2DM组,以健康志愿者血浆标本(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又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30例)及非大血管并发症组(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IL-1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cy.IL-18与Hcy、hsCRP的相关性用简单相关分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血浆IL-18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Hcy、hsCRP明显升高;大血管病变组血浆IL-18、Hcy、hsCRP与非大血管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Hcy、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与Hcy、年龄、hsCRP、FPG、2hPG呈正相关;T2DM组为整体,IL-18为因变量,Hcy、hsCRP等14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后Hcy、FPG、hsCRP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IL-18、Hcy、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关,IL-18和Hcy、hsCRP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俐;张木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肾功能损害患者早期双侧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内皮素-1(ET-1)、肾上腺髓质素(ADM)的相关性.方法 将9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α1-微球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分为肾损害早期高血压组45例和无肾损害高血压组4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各组对象血浆ADM、ET-1水平进行测定,并同时用彩色超声多谱勒技术监测双侧叶段动脉(SRA)、叶间动脉(IRA)的收缩期峰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峰速加速时间(AT)、脉冲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血流参数.结果 (1)肾损害早期高血压组与无肾损害高血压组比较,血浆ET-1、ADM水平明显增高(P<0.001);SRA、IRA的Vs、Vd、Vm显著降低(P<0.05),AT明显延长(P<0.01),PI和RI明显增高(P<0.05).(2)直线相关分析,ADM、ET-1与Vs、Vd、Vm负相关(P<0.001),与PI、RI、AT正相关(P<0.001).ADM、ET-1、与Vs、Vd、AT、RI存在回归关系.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并肾功能损害患者早期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浆内皮素-1、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内皮素-1、肾上腺髓质素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泽军;魏宗德;李晚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35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参数较治疗前低,而并发冠扩组血小板参数PLT,MPV持续升高.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作者:龚萍;贺湘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C组)与55例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期(B组)及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A组)进行临床和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C组与A组相比,SBP、UAER、病程、BMI、UA高于A组(P<0.05),Fc-p、HDL-ch、ApoA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CR、UAER、年龄、病程,UA高于B组(P<0.05);B组与A组相比,UAER高于A组(P<0.05),年龄、病程,ApoA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影响力度依次为尿白蛋白排泄率>BUN>年龄>病程.结论 为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陈敏;胡湘明;朱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肺栓塞的近期发生率.方法 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辅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术后2周内29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消失,其余7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发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对全部病例临床观察3月至半年,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作者:赵东文;罗涛;谷涌泉;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X线胸片正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X线胸片、CT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病理学结果.结果 X线胸片示正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多表现为干咳、胸闷、气喘、痰中带血等,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经支气管镜检查并给予活检、刷检可得到病理学和(或)病原学依据而确诊.其中活检阳性率70%,刷检阳性率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P<0.05).结论 纤支镜对胸部X线正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双庆翠;王跃平;李远晃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