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芳;朱亚平
目的 回顾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诊疗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眼科门诊随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发生HSK 4眼.诊断明确给予抗病毒药物及角膜修复药物治疗.结果 4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其中2眼合并2型糖尿病.1眼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缺损,3眼表现为树枝状角膜浸润,荧光素染色均为(+).经抗病毒治疗7~21 d角膜修复,荧光染色(-).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尽管白内障术后HSK发生少见,但对合并糖尿病等全身抵抗力下降的患者,医师仍须警惕术后诱发HSK的可能.发现病毒感染后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吕金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对脊柱外伤应用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两种常见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本院收治的42例脊柱外伤患者的的CT、MRI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 CT、MRI对损伤脊柱的椎体骨折检出率、椎弓骨折检出率,以及对碎骨片移位率、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能发现特殊部位的骨折及单纯无变形椎体裂纹骨折,能对显示椎体、椎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优于MRI;MRI 对显示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韧带损伤、椎体挫伤、软组织损伤比CT更敏感、更清楚,显示损伤范围比CT更大、更明确.结论 CT、MRI对显示脊柱外伤各有优缺点,MRI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准确,是外伤性脊髓病变佳的检查方法,对硬膜外出血、韧带撕裂、外伤性椎间盘脱出和椎体骨折也能很好显示,两种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作者:文承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某医院住院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产ESBLs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2010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010年住院患者中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82例,检出前两位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34例(18.7%)和泌尿外科29例(15.9%),医院感染病例58例占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31.9%,其中重症医学科18例(31.0%)、泌尿外科13例(22.4%).结论 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高发科室.应依据产ESBLs大肠埃希菌特点,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医院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
作者:陈惠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及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的距离,为经迷路后间隙进行的内镜辅助下的桥小脑角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 (30侧,性别不限),乳突轮廓化,迷路骨骼化,乙状窦全程解剖.测量乙状窦前缘至后半规管弧顶之间及其到骨性外耳道后壁之间短距离.经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5.65±1.26 mm,乙状窦前缘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0.83±0.85 mm,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672,P<0.01).结论 通过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可用于评估迷路后间隙的大小,从而对桥小脑角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作者:王少植;夏寅;周兵;王政委;贺飞;韩德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7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Miller的分型方法,ⅠA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Ⅲ型10例,Ⅳ型3例.采用后入路对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等进行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Hardegger的疗效评价标准,优13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4%.结论 采用后入路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治疗肩胛骨骨折效果确切,利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柳现飞;何纯青;熊琦;唐佩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健康个体、慢性乙肝患者以及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检测,同时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IgG、IgA、Ig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恶化组IgG、IgA、IgM以及TBIL水平显著高于改善(P<0.05),同时PTA值明显低于改善(P<0.01).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对于乙肝患者肝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覃小梅;谭晓明;秦玉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恶性胸腔积液,又称恶性胸水,指由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胸膜原发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胸水细胞病理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大量胸水所致的压迫性肺不张、限制性通气障碍、呼吸衰竭和回心血量减少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积极的综合治疗对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颖杰;俞静;曹邦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克林霉素治疗中枢神经疾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09例中枢神经疾病吸入性肺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治疗组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克林霉素治疗,对照组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2.7%),高于对照组(77.8%);临床症状改善及理化检查好转时间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结论 克林霉素可作为中枢神经疾病吸入性肺炎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作者:陈长秋;张海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85例,行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34例,男性8例,女性26例;年龄48~81岁,平均61.5±1.4岁,住院时间10~55天,平均为25.3±1.8天;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51例,男性14例,女性37例,年龄24~82岁,平均66.5±1.6岁,住院时间11~60天,平均为24.9±1.8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结果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组发生1侧(1.5%)切口不愈合;单侧膝关节置换组发生2例(3.9%)深静脉血栓,1侧(2.0%)切口脂肪液化坏死.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术前评估可以耐受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可选择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
作者:王超;孙天胜;朱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双原发癌是指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先后或同时发生组织学不同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我科近年来收治2例发生部位均为乳腺-卵巢的双原发癌,均经病理证实,现予报告如下.
作者:范凡;朱正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中同种异体输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103个患者经历了肝癌切除术,分为术中输血组和未输血组,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输血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低于未输血组,除1年生存率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输血组平均无瘤生存时间和平均术后总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未输血组(P<0.05).结论 肝癌术中同种异体输血缩短患者无瘤生存期,增加肝癌复发的机会.临床上肝癌手术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减少输血.
作者:彭彬;田云鸿;邓绍强;李敬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22例,评价其治疗前后桡神经功能,并作手术前后比较.结果 行屈肌腱转位代伸肌腱术后,22例患者伸腕、肌力、伸拇、伸指等功能均较术前有大幅度提高,各项功能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总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 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临床疗效确切,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作者:杨云海;林卓锋;奚江明;熊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参数,是结合了脑电波形中频率和幅度的无量纲的数字化信息.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BIS是目前评价麻醉中镇静深度的非常可靠的指标[1].老年急性肠梗阻病人,因常合并其它系统的疾患,术前又无法得到纠正,术中容易出现突发变化,给麻醉带来了许多难题.
作者:槐庆元;王静;李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STA无痛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的比较,总结STA微创拔牙的优越性.方法 将286例患者312颗患牙平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法和传统拔牙法拔除.从注射过程是否疼痛紧张,血压、心率变化,拔牙时间,术中、术后患者感觉不适率来比较分析.结果 STA麻醉仪辅助下微创拔牙较传统拔牙来说,患者因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心率变化较小,术后疼痛肿胀反应小,拔牙时间缩短.结论 STA麻醉仪辅助微创拔牙法患者的感受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拔牙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补体C3水平并分析其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就诊的未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按照血清补体C3水平、分为高C3组27例,低C3组19例.测定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IMTmean )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cfPWV).结果 与低C3组比较,高C3组患者年龄较大,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和载脂蛋白B(APO-B)较高(P<0.05).高C3组cfPWV和IMTmean高于低C3组(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谱、血糖后进行偏相关分析,补体C3与cfPWV仍呈显著正相关(r=0.367,P=0.025),与SBP亦显著相关(r=0.251,P=0.005),与IMTmea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179,P=0.269).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补体C3水平与PWV相关,可作为PWV的独立预测因子.补体C3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病理过程.
作者:王泰蓉;李燕;汤宜婷;杨春华;郭淑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将90例经头颅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45例,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头痛缓解时间和意识清醒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例数较对照组多(P<0.05),头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具有良好疗效,总并发症发生率少,方法简单,安全可靠,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超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小儿热性惊厥多表现为良性,一般不留后遗症,且不影响生长发育,但热性惊厥频繁发生或惊厥呈持续状态,且治疗不及时也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引发癫痫.3岁以下幼儿热性惊厥发病多,确切原因尚未清楚.
作者:王菊芳;朱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尿液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中的假阴性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真实依据.方法 取1 500例尿液分析仪检测完全为阴性的标本在做显微镜检查.结果 1 500例上述标本,显微镜镜检有形成分阳性标本总共103例,假阴性率占6.9%.结论 对尿液分析仪检测为阴性的应做显微镜镜检.
作者:李宝华;李凤霞;邹雪松;肖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S2、C-erbB2、Ki-67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底收治并经病理科常规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PS2、C-erbB-2、Ki-67的乳腺癌病例125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取大横径计算)、肿瘤性质(分类)、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TNM分期)及其与受体及相关检测(免疫组化采用SP法)结果及关系.结果 ER、PR、PS2、C-erbB-2的表达率分别为56.0%、64.0%、45.6%、78.4%;Ki-67低度增殖活性占71.2%,中高度增殖活性率28.8%.PR随肿瘤增大表达率下降(P<0.05)、Ki-67随年龄增高表达率下降(P<0.005).结论 乳腺癌ER、PR、PS2的检测对指导临床个体化内分泌治疗很关键;肿块较小者PR表达率较高、内分泌治疗相对更有效;年轻者增殖活性较高,对化疗相对敏感;C-erbB-2的免疫组化假阳性高,方法有待改进.
作者:陈守菊;刘福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2010年我中心发生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现报告如下.1 接种及发病情况患者,女性,2002年9月26日出生.2010年9月12日在本村卫生所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0.5 ml.[2] ,接种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MV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0030401,有效期至2011年9月30日.
作者:郝振忠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