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报告

郝振忠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 预防接种, 过敏性紫癜, 病例报告
摘要:2010年我中心发生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现报告如下.1 接种及发病情况患者,女性,2002年9月26日出生.2010年9月12日在本村卫生所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0.5 ml.[2] ,接种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MV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0030401,有效期至2011年9月30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防治作用.方法 7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连续使用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空腹血糖、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量、三酰甘油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周,治疗组患者的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量、三酰甘油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以上项目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张琴;凌凯;徐月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情况及防控对策

    目的 了解某医院住院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控产ESBLs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2010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010年住院患者中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82例,检出前两位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34例(18.7%)和泌尿外科29例(15.9%),医院感染病例58例占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31.9%,其中重症医学科18例(31.0%)、泌尿外科13例(22.4%).结论 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高发科室.应依据产ESBLs大肠埃希菌特点,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医院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

    作者:陈惠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STA无痛麻醉仪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比较临床体会

    目的 通过STA无痛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的比较,总结STA微创拔牙的优越性.方法 将286例患者312颗患牙平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法和传统拔牙法拔除.从注射过程是否疼痛紧张,血压、心率变化,拔牙时间,术中、术后患者感觉不适率来比较分析.结果 STA麻醉仪辅助下微创拔牙较传统拔牙来说,患者因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心率变化较小,术后疼痛肿胀反应小,拔牙时间缩短.结论 STA麻醉仪辅助微创拔牙法患者的感受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拔牙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7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Miller的分型方法,ⅠA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Ⅲ型10例,Ⅳ型3例.采用后入路对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等进行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Hardegger的疗效评价标准,优13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4%.结论 采用后入路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治疗肩胛骨骨折效果确切,利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柳现飞;何纯青;熊琦;唐佩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乳腺卵巢双原发癌病例2例报告

    双原发癌是指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先后或同时发生组织学不同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我科近年来收治2例发生部位均为乳腺-卵巢的双原发癌,均经病理证实,现予报告如下.

    作者:范凡;朱正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老年急性肠梗阻高热病人1例手术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参数,是结合了脑电波形中频率和幅度的无量纲的数字化信息.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BIS是目前评价麻醉中镇静深度的非常可靠的指标[1].老年急性肠梗阻病人,因常合并其它系统的疾患,术前又无法得到纠正,术中容易出现突发变化,给麻醉带来了许多难题.

    作者:槐庆元;王静;李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6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检测比较换血前后患儿的胆红素、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换血前比较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尽早的进行换血治疗,换血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电解质、胆红素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尽可能保证供血新鲜,如出现高血钾症、贫血、感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应对处理.

    作者:郭江洪;林妃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小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钠及血清钙浓度的关系

    小儿热性惊厥多表现为良性,一般不留后遗症,且不影响生长发育,但热性惊厥频繁发生或惊厥呈持续状态,且治疗不及时也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引发癫痫.3岁以下幼儿热性惊厥发病多,确切原因尚未清楚.

    作者:王菊芳;朱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乙状窦距外耳道的距离与迷路后间隙的关系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及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的距离,为经迷路后间隙进行的内镜辅助下的桥小脑角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 (30侧,性别不限),乳突轮廓化,迷路骨骼化,乙状窦全程解剖.测量乙状窦前缘至后半规管弧顶之间及其到骨性外耳道后壁之间短距离.经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5.65±1.26 mm,乙状窦前缘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距离的平均值10.83±0.85 mm,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672,P<0.01).结论 通过测量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可用于评估迷路后间隙的大小,从而对桥小脑角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作者:王少植;夏寅;周兵;王政委;贺飞;韩德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报告

    2010年我中心发生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现报告如下.1 接种及发病情况患者,女性,2002年9月26日出生.2010年9月12日在本村卫生所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0.5 ml.[2] ,接种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MV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0030401,有效期至2011年9月30日.

    作者:郝振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用TP-ELISA、RPR与TP-PA法检测梅毒的价值评价

    本研究将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3种血清学方法进行比较,以获得3种方法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诊断中联合应用时的评价价值,为临床上术前病人常规梅毒检查,提供积极可行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世江;姜海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术中同种异体输血对肝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中同种异体输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103个患者经历了肝癌切除术,分为术中输血组和未输血组,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输血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低于未输血组,除1年生存率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输血组平均无瘤生存时间和平均术后总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未输血组(P<0.05).结论 肝癌术中同种异体输血缩短患者无瘤生存期,增加肝癌复发的机会.临床上肝癌手术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减少输血.

    作者:彭彬;田云鸿;邓绍强;李敬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58例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58例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经过序贯超滤透析临床症状均改善.结论 高血压、容量负荷过重和贫血是诱发急性左心衰的主要原因,序贯超滤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袁丽萍;杨铁城;林茴;陈秋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冰冻诊断的意义及开放式冰冻制片技术的讨论

    冰冻诊断及制片技术是病理科三大常规工作(冰冻诊断及制片、石蜡切片诊断及制片、细胞学诊断及制片)之一,是临床医师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就与手术方案有关的疾病诊断问题请求病理医师快速进行的紧急会诊.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手术中需要快速病理诊断的病例越来越多,对指导临床医师在手术中确立手术方案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孟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疗观察

    目的 回顾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诊疗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眼科门诊随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发生HSK 4眼.诊断明确给予抗病毒药物及角膜修复药物治疗.结果 4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其中2眼合并2型糖尿病.1眼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缺损,3眼表现为树枝状角膜浸润,荧光素染色均为(+).经抗病毒治疗7~21 d角膜修复,荧光染色(-).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尽管白内障术后HSK发生少见,但对合并糖尿病等全身抵抗力下降的患者,医师仍须警惕术后诱发HSK的可能.发现病毒感染后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吕金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乌司他丁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95表达以及血浆sICAM-1、IL-8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95表达及外周血细胞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的机制及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择期肾移植患者51例,ASA Ⅱ~Ⅲ级,随机分成乌司他丁干预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两组麻醉给药前,术后第7、14天外周血T细胞亚群CD95表达水平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第7、14天外周血T细胞亚群CD95表达水平及外周血细胞因子sICAM-1、IL-8水平较麻醉给药前前显著升高(P<0.01),在第7天时点高,在第14天时点仍显著高于血管开放前水平(P<0.05);但乌司他丁组升高的幅度在第7、14天时点均对照组组小(P<0.05).结论 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95表达水平增高,CD95表达增加是肾移植患者免疫系统亢进的表现,乌司他丁能有效减少肾移植围术期CD95的表达,能够保护和恢复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肾移植围术期血中促炎因子sICAM-1、IL-8水平显著增高,可能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乌司他丁能有效减少肾移植围术期ICAM-1、IL-8的释放,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移植肾有保护作用.

    作者:龚华;刘志宏;祝捷;范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恶性胸腔积液的综合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又称恶性胸水,指由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胸膜原发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胸水细胞病理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大量胸水所致的压迫性肺不张、限制性通气障碍、呼吸衰竭和回心血量减少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积极的综合治疗对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颖杰;俞静;曹邦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85例,行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34例,男性8例,女性26例;年龄48~81岁,平均61.5±1.4岁,住院时间10~55天,平均为25.3±1.8天;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51例,男性14例,女性37例,年龄24~82岁,平均66.5±1.6岁,住院时间11~60天,平均为24.9±1.8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结果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组发生1侧(1.5%)切口不愈合;单侧膝关节置换组发生2例(3.9%)深静脉血栓,1侧(2.0%)切口脂肪液化坏死.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术前评估可以耐受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可选择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术.

    作者:王超;孙天胜;朱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门诊病人解脲支原体培养以及药敏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门诊病人非淋病性尿道炎解脲支原体培养方法以及药敏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09年性病门诊就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共250例,分别进行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的培养,并对药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液体培养基法检测出阳性85例,固体培养基法检测出阳性70例,液体培养基阳性而固体培养基阴性者23例,固体培养基阳性而液体培养基阴性者8例.进行一致性检验,两组方法有较强的吻合度(Kappa=0.758),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脲支原体对四环素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品耐药率较高.结论 解脲支原体的检测以液体培养基进行筛选,以固体培养基进行确诊,可大幅度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性.解脲原体对司帕沙星、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等药物敏感.

    作者:陈耀敏;唐喜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乳腺癌ER、PR、PS2、C-erbB2、Ki-67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S2、C-erbB2、Ki-67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底收治并经病理科常规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PS2、C-erbB-2、Ki-67的乳腺癌病例125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取大横径计算)、肿瘤性质(分类)、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TNM分期)及其与受体及相关检测(免疫组化采用SP法)结果及关系.结果 ER、PR、PS2、C-erbB-2的表达率分别为56.0%、64.0%、45.6%、78.4%;Ki-67低度增殖活性占71.2%,中高度增殖活性率28.8%.PR随肿瘤增大表达率下降(P<0.05)、Ki-67随年龄增高表达率下降(P<0.005).结论 乳腺癌ER、PR、PS2的检测对指导临床个体化内分泌治疗很关键;肿块较小者PR表达率较高、内分泌治疗相对更有效;年轻者增殖活性较高,对化疗相对敏感;C-erbB-2的免疫组化假阳性高,方法有待改进.

    作者:陈守菊;刘福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