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林;彭志强;卓玛央金;刘采;张睿
目的 了解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探讨校园暴力行为学校水平和个人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14所公办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4~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学生为第一水平,学校为第二水平,拟合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5 834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1.49 ±1.17)岁,男、女生分别为3 281、2 553人,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分别为4 234、1 600人,分别占72.60%、27.40%.在近1年里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率为72.51% (4 230/5 834);在施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高,为71.94%(4 197/5 834),其次为躯体暴力为44.31% (2 585/5 834);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6.10% (3 220/4 234)、63.10%(1 010/1 600);男、女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5.59%(2 480/3 281)、68.55%(1 750/2 553).公办性质学校(OR=2.20)、健康教育不足(OR=1.73)、男生(OR=1.27)、学习成绩一般(OR=1.29)、打网络游戏(OR=1.93)、父母当面吵架(OR=1.56)和打骂的教养方式(OR =l.60)均是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作者:张容;孙群露;林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黄埔区2012年健康人群中C群脑膜炎奈瑟菌血清杀菌力抗体水平,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黄埔街、鱼珠街、长洲街作为本次流脑健康人群监测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血清杀菌力试验检测血清中杀菌力抗体水平.结果 共采集250份健康人群血清样本,C群Nm血清杀菌力抗体平均阳性率为54.40%(136/250),保护率为47.20%(118/250);不同年龄组血清杀菌力抗体阳性率及保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其中7~14岁年龄组杀菌力抗体阳性率(30.00%)和保护率(13.33%)低,15~19岁组的阳性率(83.33%)与保护率(76.67%)高.结论 广州市黄埔区健康人群对C群脑膜炎奈瑟菌存在易感性,应普及适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
作者:夏丹;吴新伟;刘美真;张欣强;侯水平;王小溪;刘方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福田区某公司发生的1起可疑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明中毒原因.方法 收集中毒患者及公司其他人员资料,采集患者肛拭子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凌晨2时,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0日11时,共发生病例15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15例)、腹泻(15例)、恶心伴呕吐或不伴呕吐(10例)、发热(6例).病例均为该公司员工,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1~33岁.从6份患者肛拭子样本中分离出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基因,未携带trh基因.结论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作者:赖植发;张勇;李波;梁伟;陈润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潮州市居民对登革热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价登革热防控措施和效果,为制定和完善全市登革热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潮州市范围内的乡镇/街道按城市、农村,疫区、非疫区进行分层,利用Excel中rand函数在每层各随机抽取4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100名年龄≥20周岁、在潮州市居住时间≥3个月的居民进行登革热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登革热知识认知情况(登革热症状、蚊虫滋生地、防蚊灭蚊方法)、就医习惯、宣传途径等4个部分.结果 调查1 480名居民,其登革热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7.55%(13 773/17 760).其中男性知晓率为77.40%(6 622/8 556),女性知晓率为77.69%(7 151/9 204);城市居民知晓率为77.96%(5 697/7 308),农村居民知晓率为77.27%(8 076/10 452);男、女性别及城市与农村地区居民的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疫区居民知晓率为79.13%(6 970/8 808),非疫区居民知晓率为75.99%(6 803/8 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O.01).居民的就医习惯以“到医院治疗”为主,占54.26% (803/1 480),其次为“到附近诊所或药店就诊”,占31.96%(473/1 480).获取登革热相关知识的途径以通过传统媒体(电视、广播)为主,占52.91%(783/1 480),其次为通过新媒体(网络、微博、微信等),占45.34%(671/1 480).结论 潮州市居民对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总体不高,且存在地区(是否疫区)、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应结合不同地区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同时进行.
作者:吴培标;杨少逵;王小英;许奕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梅州市某镇1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病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描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患者饮食史,分析可能的暴露因素,并针对可疑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部分病例的粪便、肛拭子和呕吐物及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山泉水和井水等水样进行病原学及水质卫生学检测.结果 2012年10月20日至28日,该镇共报告131例病例,罹患率为0.7%(131/18 597);首例发病时间为10月20日23时,高峰在10月21日至22日,占总数的80.2% (105/131);病例主要表现以呕吐、腹泻;男、女性别比为0.7∶1,以农民(38.9%)、学生(23.7%)和散居儿童(14.5%)为主;病例分布在该镇的13个村,发病数居前5位的村依次为A村30例(罹患率2.7%,30/1 121)、B村24例(0.8%,24/2 849)、C村21例(1.3%,21/1641)、D村18例(1.4%,18/1246)和E村10例(1.5%,10/692).88.5%(116/131)的病例有采用集中式供水作为日常用水,使用自来水人群的8个村罹患率(1.0%,116/11 135)较仅使用分散式供水人群(0.2%,15/7 462)高,腹泻发病相对危险度(RR值)为5.2(95%CI:3.0 ~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镇共有3个自来水厂,其中供水范围广的为X水厂,供应6个行政村(包括A、B、C、D、E和H村),人群罹患率为1.3%(106/8 166),Y水厂和Z水厂仅供应本村范围,其罹患率分别为0.4%(9/2 149)和0.1%(1/820).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仅使用分散式供水人群比较,使用X水厂自来水是危险因素(RR =6.5,95% CI为3.8~11.1).采集12份患者标本以及15份水样检测显示:8份患者标本(2份粪便标本、5份肛拭子和1份呕吐物)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8份X水厂水样(包括1份水源水、2份出厂水和5份管网末梢水)的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超标;7份X水厂水样(包括1份出厂水、3份管网末梢水和3份水源水)和1份井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论 该起疫情可能为水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建议全市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的监测与监管,确保饮用水安全.
作者:杨翼龙;谭小华;廖伟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东居民对凉茶的认知情况、饮用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居民正确饮用凉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现居住于广州市和肇庆市的居民,用社区街头拦截和入户面对面调查方式对抽中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等,对凉茶属性、主要成分的认知,凉茶的饮用状况及饮用习惯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凉茶饮用习惯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2 154名居民,其中广州1 005人(占46.7%),肇庆1 149人(53.3%).男性957人(占44.4%),女性1 197人(55.6%);以12~19岁组人数多(522人,占24.2%);籍贯以广东为主(1 781人,占82.7%).调查对象中98.7%(2 127/2 154)知道1种及以上的凉茶,49.2%(1 047/2 127)认为凉茶属于中草药.43.7% (942/2 154)知道6种及以上凉茶成分.99.1%(2 108/2 127)知道任1种凉茶的调查对象曾喝过1种或以上凉茶,其中,有799人(37.6%,799/2 127)具有较为固定的凉茶饮用习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30~39岁(OR=1.47)、40~49岁(OR=1.58)、>50岁(OR=1.70),籍贯为广东(OR =2.92),现居广州(OR =2.97),知道凉茶成分的种类1~5种(OR=2.28)及≥6种以上者(OR =3.40)具有饮用凉茶习惯的可能性更大(P<0.05或P<0.01).结论 凉茶在广东2城市居民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年龄、籍贯、现居地和对凉茶成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凉茶饮用行为的因素,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宣教及干预,以促进凉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作者:高雪;白卢皙;杨杏芬;赵敏;卢次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Gen)对HepG2人肝癌细胞胆固醇代谢和SREBP-2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epG2细胞,将HepG2细胞在含有0、0.01、0.10、1.00、10.00、50.00、100.00 μmol/L Gen的培养液内分别培养24、48、7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分别含0、0.01、1.00、10.00、50.00 μmol/L Gen的完全培养液培养HepG2细胞24 h,收集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内总胆固醇(TC)含量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印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SREBP-2的表达.结果 0.01、0.10、1.00、10.00、50.00、100.00 μmol/L Gen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24h,0.01、0.10、1.00 μmol/L Gen组细胞增殖率高于溶剂对照组(均P<0.05);作用48、72 h,1.00、10.00、50.00、100.00 μmol/L Gen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溶剂对照组(均P<0.05).1.00、10.00、50.00 μmol/L Gen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24 h,HepG2细胞内TC水平分别为(1.81±0.15)、(2.29±0.17)、(2.88±0.08) mmol/L,均高于对照组[(1.44±0.17) mmol/L],且随着Gen浓度升高,呈增加趋势(R2=0.48,P<0.01);各Gen实验组的hmgcr和ldlr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Gen浓度升高而升高(R2分别为0.53、0.79,均P<0.01).1.00、10.00、50.00 μmol/L Gen组蛋白表达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染料木黄酮能够调节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REBP-2通路有关.
作者:黎虎;纪桂元;王宇琦;邓颖勋;林方瑜;蒋卓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方法同时测定畜禽肉组织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及β-受体激动剂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 试样经HyperSep Retain PEP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与富集,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阳离子模式、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检测方式定性和定量.结果 该方法测定畜禽肉组织中的沙丁胺醇、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残留的线性范围为0~1.0 mg/L,相关系数为0.995 0 ~0.999 8,检出限为0.1~1.0μg/kg,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5%~ 105.0%,RSD为2.0% ~7.9%.结论 该方法能同时测定畜禽肉组织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β-受体激动剂残留,操作简单,精确度好,结果较满意.
作者:肖雪花;梁斯;雷宇绯;庞智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某中学1起甲型H3流感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该中学医务室学生缺勤缺课登记资料搜索因发热或感冒等缺勤缺课的学生,采用《流感样病例聚集性发病调查一览表》对搜索到的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确认流感样病例;对发病3d内的流感样病例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4月13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4月28日,历时16 d,累计发病42例,罹患率为1.71%(42/2 462).男生26例,女生16例,男女性别比为1.63∶1;病例年龄为13~ 17岁,平均年龄14岁;发病集中在初一(21例,占50.0%)和初二年级(21例,占50.0%).采集32例病例的鼻咽拭子样本,检出8份为流感病毒甲型H3阳性.结论 该起疫情为发生在该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甲型H3流感聚集性疫情.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未能及时有效采取隔离措施是发生此次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原因.
作者:黎桂福;林长坡;高红梅;戴燕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叶酸对运动人群炎症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广东省某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运动员在均衡膳食基础上给予口服补充叶酸3个月(1.0 mg/d),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3 d24h膳食调查和血液样本采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及既往病史、营养剂服用等情况;运用中国CDC开发的营养计算软件(2.1版)对获得的膳食资料进行日均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叶酸摄入量计算;实验室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及IL-10/TNF-α比率,比较叶酸干预前后运动人群血浆叶酸及炎症因子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114名运动员,其中男性56名(49.1%),女性58名(50.9%).平均年龄为(22.24±4.16)岁,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2.70±4.19.叶酸干预3个月后,研究对象血浆TNF-α,IL-1β,IL-.8水平明显降低(干预前分别为87.90、2.85、20.29 pg/mL,干预后分别为47.92、1.89、12.39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血浆叶酸水平从3.86 ng/mL升高到9.59 ng/mL;干预后IL-10/TNF-α比率为3.54,高于干预前的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叶酸可减低运动员血浆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8的水平,升高IL-10/TNF-α比率,降低长期高强度运动训练人群体内炎症水平.
作者:曾榛;张援;王力先;陈严;石珊;马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江门市新会区2010-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的情况,了解新会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新会区2010-2012年AEFI监测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新会区2010-2012年共报告AEFI个案51例,年平均报告发生率为4.94/10万剂(51/1 032 888),其中2010-2012年分剐报告20、13、18例,报告发生率分剐为5.65/10万剂(20/353 744)、3.59/10万剂(13/361 831)、5.67/10万剂(18/317 313).AEFI病例类型以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为主,分别为28(54.90%)和20(39.22%)例.全区11个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多的是会城镇,报告16例(31.37%).以0岁组多,报告13例(25.49%).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0.59.7-9月份报告病例数多,共占47.06%(24/51).AEFI病例发生在接种疫苗1d及以内的有42例(占82.35%).百白破疫苗报告发生率高,为29.27/10万剂次.临床症状以局部红肿(14例)和过敏性皮疹(12例)为主.监测系统及时报告率为90.20%(46/51);需调查病例29例,调查率为100.00%(29/29),48 h内及时调查率为100.00%(29/29).结论 新会区2010-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率较低,仍要加强培训和督导,以进一步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作者:梁健华;林卫光;曾庆生;李来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新兴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迅猛发展,使其逐步成为“组学”研究的核心.生物样品的研究是代谢组学研究的根本途径,因此对代谢组学生物样品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近年来的文献,对尿液及血液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多种生物样品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汤柳英;王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黔东南州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黔东南州2010-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黔东南州2010-2012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 711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6.40/10万、28.10/10万、59.0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3.4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每年的5-7和10-12月,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56%(1097/3 711)和41.09%(1 525/3 711);男性发病2 406例,女性发病1 305例,男女性别比为1.84∶1;病例主要集中在3~9岁年龄组,共发病2 434例,占总病例数的65.59%;职业以学生多,共2 199例,占59.26%,其次为散居儿童(662例)和托幼儿童(557例),分别占17.84%和15.01%.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56起,报告病例558例,平均罹患率为1.42%,暴发疫情集中在4-7、9-12月,均发生在学校.结论 黔东南州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主要为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做好免疫管理工作,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作者:罗涛;邓茂铭;白明书;杨斌;侯兴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11-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 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通过广东省疫苗月报告系统收集同期全省疫苗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发生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AEFI个案9 753例(报告发生率为89.77/100万剂次),男、女性分别5 945、3 808例;以≤1岁、2~7岁人群为主,分别占65.75%(6 413/9753)、32.29%(3 149/9 753).一般反应6 211例(63.68%,6 211/9753),其平均报告发生率为57.17/100万剂次,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2 969例(30.44%,2 969/9753),平均报告发生率为27.33/100万剂次,以过敏性皮疹(2 399例)、卡介苗淋巴结炎(137例)和血管性水肿(125例)为主,共占89.63% (2 661/2 969),其中严重异常反应193例(1.98%,193/9753),平均报告发生率为1.79/100万剂次,以过敏性休克(5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和过敏性紫癜(16例)为主,共占48.19%(93/193).87.41%(8 525/9 753)AEFI个案发生在接种后当天或第2天,治愈和好转占97.75%(9 534/9 753).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92.49% (2 746/2 969)由疾控机构调查组作出,89.59%(2660/2 969)由县级机构作出.结论广东省AEFI监测敏感度较高,AFEI常发生在小年龄组和接种后当天或第2天,预后良好.
作者:赵占杰;刘隽;郑慧贞;梁剑;谢莘;刘宇;邵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0 ~14岁儿童死亡资料的分析,掌握广东省儿童伤害的死亡特点,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和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4层比例基本一致的原则共抽取全省12个县(区、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4-2005年广东省12个县(区、市)的0~14岁儿童死亡个案采用“死亡原因调查表”及“死因推断量表”2种调查表进行调查.根据死因填写链结合伤害定义来判定伤害死亡,采用ICD-10死因编码对儿童伤害死亡病例进行编码(ICD-10的编码为V00~Y98),并对伤害的死亡特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东省调查点2004-2005年儿童伤害死亡640例,死亡率为17.52/10万,标化死亡率17.60/10万,占儿童总死亡例数的27.49% (640/2 328).男童死亡率(20.39/10万)高于女童(14.28/10万)(P<0.01);农村死亡率(19.33/10万)高于城市(12.15/10万)(P<0.01);无意伤害死亡率为16.18/10万,标化死亡率16.22/10万.伤害死亡率总体趋势为随年龄增高而降低(P<0.01).1~14岁年龄组儿童死亡病例中前3位的死因分别为淹溺、运输事故、意外窒息,死亡率分别为9.58/10万、3.64/10万、0.77/10万,占死因构成比分别为54.69%(350/640)、20.78%(133/640)、4.38%(28/640).<1岁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意外窒息(占36.00%,18/50),1~ 14岁年龄组伤害的主要死因均是淹溺和运输事故,分别占57.97%(342/590)和21.36%(126/590).儿童伤害标化潜在寿命损失率为69.6%‰.结论 淹溺和运输事故死亡是广东省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要根据不同年龄的伤害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宋秀玲;马文军;许燕君;许晓君;徐浩锋;聂少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IL-3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测诊断价值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将符合NAFLD诊断标准的140例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时将明确排除NAFLD,不饮酒且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性别、年龄匹配的140名健康体检人群纳入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进行测量,对空腹静脉血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和血清IL-33等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的绘制,探索IL-33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结果 共研究NAFLD患者140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为(54.51±9.08)岁.对照组140人,男性76人,女性64人,平均年龄为(52.69±9.22)岁.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AFLD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ALT、TG及血尿酸均高于对照组(P<0.01);NAFLD组HDL-C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均P<0.01).NAFLD组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以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FLD组、对照组的血清IL-33水平分别为(3.92±1.96)、(1.92±1.31) pg/mL,NAFLD组高于对照组(P<0.01).高IL-33、高ALT、高TG、超重或肥胖、高血压是NAFLD的危险因素(OR=3.678、1.091、2.557、6.437、2.383);高HDL-C是NAFLD的保护因素(OR=0.069).IL-33预测诊断NAFLD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ALT为0.665,TG为0.749,HDL-C为0.720,BMI为0.77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IL-33作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泽兰;沈天然;李真;凌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九江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率及相关行为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招募10名文化层次较高、较为热心的男男同性恋者作为种子,采用同伴驱动抽样方法找到目标人群,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性伴及性行为、预防性服务等内容;同时采集调查对象5 mL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共调查400名MSM,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97.25% (389/400);HIV感染率为2.75% (11/400);86.25% (345/400)的调查对象近6个月有同性肛交性行为,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0.00%(138/345).400名调查对象均回答近1年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以及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服务,其中有86人(占21.50%)回答从同伴教育员处接受过相关服务.结论 九江市MSM人群艾滋病感染危险意识薄弱,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应注重针对性和科学性,应大力发展同伴教育员推广安全套使用.
作者:唐义莲;何峰宁;刘军;孔飞勇;石友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被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海面突然上升,使海水登陆而泛滥也可以造成洪涝灾害.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为洪涝灾害.
作者:蔡松武;邹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灵川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灵川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29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368.27/10万(1 292/350 833),病死率为0.077%.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81.81%(1 057例).男性770例,女性522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48∶1;≤5岁儿童发病占病例总数的97.37%(1 258/1 292);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3.76%(953/1 292).全年共采集病例样本131份,检出阳性样本103份,阳性检出率为78.63%,其中CoxA 16、EV 71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分别占51.46%(53份)、26.21%(27份)和22.33%(23份).结论 灵川县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季节差异,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应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作者:董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家庭用药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广东省建立药品销售监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和等距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4所学校各3个班级的学生家长和街头拦截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家庭储备药物及购药动机、用药习惯、购药费用来源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家庭是否储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670户家庭,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9.25% (464/670),以40 ~ 59岁人群为主,占50.60%(339/670),家庭月总收入在4000~7 999元的比例大,为26.12%(175/670),无≤5岁儿童且无≥60岁老人的家庭占42.69%(286/670).49.85%(334/670)和58.06%(389/670)的家庭分别在“发热、咳嗽”和“腹痛、腹泻”选择到药店买药自我医疗.在117户有≤5岁儿童的家庭中,当儿童出现上述症状时选择到药店购药仅占13.68%(16/117)和7.69%(9/117),而到医院就诊的家庭分别占84.62% (99/117)和90.60% (106/117).被调查家庭储药比例为90.45%(606/670),家庭常备药品中,感冒药、腹痛腹泻类药物储备比例分别为91.91% (557/606)和59.74%(362/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无≤5岁儿童和≥60岁老人的家庭来说,家庭中只有≥60岁老人(OR=0.339)、只有≤5岁小孩(OR =0.061)以及前两者均有(OR =0.056)的家庭其储药意愿降低;相对于无慢性病人的家庭,有慢性病人的家庭其储药可能性增加(OR=6.093);相对于低收入的家庭,月收入高的家庭其储药可能性逐渐增加(OR=2.685~9.772).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被调查居民家庭日常储药比例较高,在出现“发热、咳嗽”和“腹痛、腹泻”症状时到药店购药比例较高.
作者:张恒秋;索贞;杜玉忠;王铁强;孙立梅;朱连开;李一鹏;康敏;何剑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