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王国蓉;段萍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并降低门诊输液区护理风险,减少投诉和纠纷.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前设为A组,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风险管理干预后设为B组,投诉与纠纷的风险(差错与事故的风险)在医生环节、药房环节、收费环节、护士环节、病人或陪人环节、环境因素A组与B组比较研究.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10 028例患者中发生5例纠纷,与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前9 365例患者中发生33例纠纷相比,有显著差异(χ2=22.661,P<0.01).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门诊输液区护理风险降低,投诉与纠纷明显减少.
作者:许美芳;范银红;徐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图书馆也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的信息中心,它拥有重要的情报信息资源,承担着搜集、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的重要任务,是医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如何加强图书馆管理,使其社会效益达到大化,更好的为医务人员服好务,是医学图书馆研究的总要课题之一.
作者:辜明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7例闭合性腹部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7例全部治愈.结论 选择及时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腹部损伤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持续有效胃肠减压、腹腔引流和术后有效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加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疗效评定标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一些专家正进行着相关的讨论、研究工作,并各自建立了与提出了相应的疾病治疗的疗效标准.因缺乏统一的领导及组织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建立一个较为合理,并能够得到中西医界广泛认可的疗效评定标准,是目前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宏;张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84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增敏放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A组42例,用甘氨双唑钠800 mg/m2给药,于30 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在60 min内进行常规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疗程结束;B组仅接受常规放疗.结果 A组完全缓解26例(45.2%),B组42例完全缓解19例(23.8%),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毒副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
作者:王坚;孙苏平;张旭光;倪新初;于静萍;李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发伤急诊救治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以来135例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5例患者抢救成功107例,抢救成功率为79.3%;28例死亡,病死率20.7%.结论 早期迅速诊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积极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措施,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一体化模式缩短了多发伤患者救治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作者:范志英;王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手术体位要求严格,它会影响到患者的神经、血管、呼吸、循环等并发症的发生.对1例已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我们从体位、气腹、生命体征的观察与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输液量的调控、环境温度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严密的管理,控制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脱落与新的血栓形成,使手术顺利完成,控制了并发症的发展与发生,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作者:邓俭美;李微微;闵登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滋肾涵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68倒患者采用滋肾涵肝法方药治疗,连续服用8周后,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痊愈21例,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5%.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滋肾涵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刘燕萍;李绍轩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子宫、阴道前后壁膨出是妇女常见的疾病,常因分娩损伤、产后恢复差、产褥期早期体力劳动,盆底组织缺乏弹性、萎缩、退化,出现子宫或阴道前后壁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1].
作者:杨丽清;朱影娴;聂建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电视腹腔镜在不孕症病因诊断及治疗中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8年3月采用电视腹腔镜诊治不孕症414例.结果 行多囊卵巢多点打孔术78例,占18.8%;行输卵管、卵巢粘连松解术144例,占34.8%;50例合并粘连,另有100例腹腔镜下示双侧输卵管阻塞,行输卵管造口术;行卵巢囊肿剔除术42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0例.414例患者有220例受孕,妊娠率53.14%.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不孕症的诊断及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迅速、准确、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缩短诊治时间,提高妊娠率.
作者:王文华;陈琳;刘香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预防高原地区电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方法 手术开始前静脉用阿托品.结果 36例均未发生胆心反射.结论 高原地区全麻下电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手术开始前静脉用阿托品,可以有效预防胆心反射的发生,使全麻下电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麻醉更加平稳、安全,适合在高原地区临床麻醉工作中使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米友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子宫术中行改良式B-Lynch外科缝合术控制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患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控制产后出血的成功率100%,无继发再次产后出血或合并严重感染,无1例急症子宫切除.结论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治疗简单有效,是治疗产后出血、保留子宫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作者:李泽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在<医护心理学>的教学过程的作用.方法 将学生分为团体心理治疗组(10人)和观察组(32人),采用团体心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结果 教学结束后,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团体心理治疗模式认同度高于其它教学形式.结论 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心理健康的程度.
作者:孟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交通工具等出现的意外所导致的创伤越来越多,创伤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原因[1].创伤中以多发伤为严重.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有2个或2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1处可能危及生命.
作者:王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张雪妍;雨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1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以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或趋于适当状态.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标准,良好55例(29.7%),中残39例(21.1%),重残37例(20.0%),植物状态17例(9.2%),死亡37例(20.0%).结论 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鹏;吕新文;宋建荣;王茂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部横行切口剖宫产术中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促进腹部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剖宫产术中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改良组104例,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照组97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改良组术后病(3.85%)及疼痛(中等疼痛7.69%)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46%、20.62%)(P<0.05).改良组甲级愈合率100%,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5.88%,改良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疼痛轻、污染少、恢复快,利于腹部切口愈合,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柏雪燕;王燕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研究生培养模式(model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方法以及表现其性质和特征的各种特点的总和,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形式范畴[1].
作者:王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东莨菪碱(FDP)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84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东莨菪碱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生后24 h)应用东莨菪碱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惊厥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CT分度和行为神经评分测定.结果 东莨菪碱治疗组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重度HIE(包括头颅CT脑白质低密度呈中、重度改变者)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生后7~8 d和12~14 d的行为神经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东莨菪碱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的病死率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东莨菪碱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并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宗菊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Fuchs综合征是一种以虹膜脱色素为特征的慢性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为我国较为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1].本病90%为单眼受累,此病也被称作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或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自1906年Fuchs首先对其进行临床总结,人们对该病的认识长期没有很大变化.
作者:冯雪;王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