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伟珍
目的:探讨针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 C1组与 C2组,各65例。C2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的方法,C1组采用有效方法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产妇完成干预后,在护理质量评分、出血情况以及产妇满意度评分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在护理质量评分、出血情况以及产妇满意度评分方面,C1组明显优于 C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阴道分娩产妇,研究有效方法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产妇的负担,提高出血风险意识,降低出现危险事件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娟;周晓雪;王晶;林建双;冯军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减少 CT 增强扫描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放射科接受检查的2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对比剂的形式进行诊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在 CT 增强扫描对比剂诊断时给予优质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孙丽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助产士对初产妇实施产前教育护理干预,研究产前教育对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范围的9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和实验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由助产士实施产前教育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初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及分娩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的产程时间远远低于对照组,剖宫产例数大大降低,心理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分娩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初产妇分娩前,由助产士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前教育,可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的几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分娩质量。
作者:周慧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断肢再植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将断肢重新接上,恢复其血液循环,使断肢得到生存和恢复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虽然经手术将血液循环接通,但仍可由于肢体肿胀、血液循环受阻、血管栓塞、感染等导致失败。术后的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是再植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探讨断肢再植术后病人的科学护理方法,现将我院20例再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润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居民对尘肺病病因、危害、治疗的认知情况,通过此次调查提高攀枝花市居民对尘肺病的认知意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攀枝花市米易县640人进行尘肺病病因、危害、治疗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攀枝花市居民对造成尘肺病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对病因、危害、治疗的知晓度偏低。结论:应积极采取措施,以多种途径对该地居民进行尘肺病相关知识的宣讲,以提高群众对尘肺病的认知度。
作者:张丽;胡婷;杨雪莲;魏朝勇;冯俊;林正涛;李萍;傅梦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发病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接诊的79例小儿 CVA 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 CVA 的发病特点及诱因,总结不同阶段护理内容。结果:小儿 CVA 春、冬两季发生率(44.3%、20.3%)高于夏、秋两季(12.7%、10.1%),夜间发生率(65.8%)高于白天(31.6%),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多由气候变化诱发,经常规治疗及有效护理,总有效率为98.7%。结论:小儿 CVA 的治疗是一个持续、规范的过程,重视院内急性期护理和院外缓解期护理,可促进患儿病情好转,降低复发率。
作者:韦化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发展也加深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也导致肿瘤患者人数急速增长,。然而对于肿瘤患者重要的是医生诊断清楚并对症治疗,更重要的是医院护理工作,一个很舒适科学的护理会给患者营造一种积极的富有正能量的环境。现在社会医患矛盾突出,这个护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为此,本文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讨论护士应该如何科学有效护理,如何更好的为呼吸科肿瘤患者做好应有的护理服务,仅供参考借鉴。
作者:毕梦甜;丁翠丽;王维;刘颖;王海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采供血机构是为临床采血与供应血的特殊机构,它有着独特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方法,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每天暴露在采集的血液样本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本文对基层采供血机构职业暴露现状及预防进行分析探究,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确保身体健康。
作者:张世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在现今的医疗手段中,我们面对牙髓病、根尖周病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根管治疗术。但是治疗过程中有一些细节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后的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四手操作护理配合根管治疗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笔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四手操作护理的步骤和重要性,并分析了四手操作护理的重要性。通过本文可以引起根管治疗术重视四手操作护理配合的重要性。
作者:佟新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 X 组和 Y 组,每组各40例,X 组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Y 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Y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 X 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义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探讨护理程序干预对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1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程序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实施后,观察组的产程、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程序干预对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新波;张春素;赵飞;陈晓存;吴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 p)感染的关系进行探究,为临床治疗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本院2015年收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患者经过活检病理诊断与H p检测,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全部患者的 Hp感染率为42%,与患者的性别、胃黏膜炎症程度、活动性有紧密的关系P<0.01,但是与患者的年龄、炎症部位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紧密的联系,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抗H p根除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
作者:王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观察中医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分设常规护理组与中医护理组,每组各随机分配28例患者。在相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分组对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中医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其中医护理。结果经分组临床护理与观察后发现,中医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可以显著改善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加强推广与实践。
作者:黄丽芬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核素全身骨显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患者中选取84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2例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探究84例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干预后出现抑郁、恐惧例数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抑郁、恐惧例数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接受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应用推广。
作者:刘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压电击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促进电击伤患者康复。方法:对72例高压电击伤患者,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关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和细致的心理护理等各种临床护理措施。结果:除4例合并重型脑损伤的患者死亡之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94.4%。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细致有效的护理是促进电击伤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杨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一、手术室护士沟通的对象(一)与患者的沟通①术前沟通:手术室对于患者来说是陌生的、是恐惧的。这源于患者的手术的恐惧,这就体现了术前访视的重要意义了,首先要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基本情况,医疗设备及负责该患者手术的麻醉医师和护士,沟通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对手术室有一个初步的客观认识,以减少陌生感,并讲解该疾病的手术方式、采用何种麻醉,可能的结果及该治疗方式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并让同类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及各种心理障碍,使患者以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说明医师诊断,各种检查,手术等需要的情况,即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并认真倾听患者意见,准确回答问题。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使患者具有佳的心理状态,消除护患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与医护人员密切的配合。以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患者需要关心、爱护和理解,缺少沟通会加重患者的紧张,恐惧感,缺乏自信心,加重了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度。因此护患之间的沟通是护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②术中沟通: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环境的陌生以及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对患者很不利,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像亲人一样给患者关怀和照顾,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用轻揉和蔼的语气,并进行耐心而细致的回答,使护患之间的距离缩短,信仰感增强,进行各项操作中尽量让患者知晓,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很好的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完成。在诸多的护理中,尤其是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护士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掌握好语言的技巧,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护理。③术后沟通:手术结束后携带好患者的物品将患者安全的送回病房或苏醒室,与病房护士严格交接,并向患者及家属沟通麻醉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饮、特殊体位等,这不仅是手术后恢复的需要,也是为了预防麻醉后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后不适,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安排术后访视时间,访视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麻醉恢复情况、对手术室的意见与建议等。通过语言的沟通、发放调查表、随访患者家属等方式,了解患者对于医疗过程的满意度,希望患者和家属多提意见和建议等,促进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沟通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给予耐心解释疏导,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作者:张雪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重症观察室(ICU)患者气管切开术时病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 ICU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则给予全面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统计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3.8%)低于对照组(2.5%),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面综合护理能充分提升 ICU 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我国9.4%,国外报道7%~12%。本病命名强调生育年龄妇女发生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与妊娠之间的因果关系。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在分娩后即随之消失。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温凯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分析优质护理对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气血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100例为2014年9月~2014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气血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采用随机奇数偶数法,将其分成研究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胸外科胸腔闭式引流术传统护理,研究组的护理方式为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结果:研究组伤者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气血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促进伤者快速康复,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10例的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感染、溃疡致子宫切口裂开,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结论:对病因的防治、诊断值得重视。剖宫产术后期产后出血针对出血主要原因应选择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林喜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