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莹;王曼;来学惠;舒波;李晓莹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易感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 研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293例住院患者中符合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BP组与非SBP组的易感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93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发生SBP者136例,占46.4%.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病史、白蛋白(ALB)、血Na+、总胆红素(TBIL)、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Cr)、Child-Pugh评分和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是诱发SBP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SBP死亡组进行的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重叠感染是导致死亡常见原因,而上消化道出血、血清ALB、血Na+、肝肾综合征是对预后有显著性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BP的发生和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适当处理以改善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序友;杨绮红;叶国荣;舒建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诊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本院急诊2017年1-11月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17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采用荧光PCR法检测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核酸,同时采集外周血检测血常规.结果 患者组血常规参数LMR比健康对照组均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NLR和PLR都比健康对照组均值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LR(OR=1.662,95%CI:1.099~2.514)和LMR(OR=0.328,95%CI:0.207~0.520)与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与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06,P>0.05).ROC曲线显示:NLR佳截断值为2.9,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和91.9%.LMR佳截断值为2.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2%和97.0%.结论 NLR和LMR与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可能给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肖四方;潘建华;向延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围产期孕产妇无乳链球菌(即B族链球菌)的耐药趋势,为围产期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防治和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门诊或住院的孕产妇送检的标本.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无乳链球菌分离株进行鉴定和抗生素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8603份标本中分离出无乳链球菌878株,检出率为10.2%.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示:B族链球菌(GBS)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100%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平均分别为87.8%、58.4%、68.8%和26.5%,耐药表型中,诱导表型占15.6%.结论 围产期无乳链球菌预防感染首选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因耐药率高不推荐作为预防和治疗的二线药物;临床应加强围产期孕妇的GBS耐药性监测及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实施.
作者:李娟;刘海英;高坎坎;邓秋连;钟华敏;龙燕;高秀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于本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生长抑素治疗.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尿胰蛋白酶原-2(Try-2)、铜蓝蛋白(CER)、淀粉酶(AMY)、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胰腺血流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Try-2、AMY、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C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 d后研究组血容量(BV)、血流量(B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生长抑素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可有效改善Try-2、CER及AMY水平,同时降低TNF-α、IL-6水平.
作者:吴艳朋;丁勇;候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症状监测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预警预测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症状监测存在传染病甄别能力有限、监测数据预警滞后、数据来源不够广泛等局限.全覆盖全症状实时化监测应是传染病症状学监测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陆剑云;李铁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miR-145对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子宫颈癌细胞和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检测细胞中miR-145表达水平;将SiHa细胞分为miR-145过表达(mimics)组和阴性对照(NC)组,转染48 h后,CK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应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45的靶基因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蛋白免疫印记(WB)检测miR-145过表达对肌球蛋白Ⅵ(MY0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iHa、Hela、MS751人子宫颈癌细胞中miR-145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颈上皮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145 mimics后,SiHa细胞中miR-145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NC组比较,mimics组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显示MY06是miR-145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二者存在靶向关系.WB结果显示miR-145过表达后,MY0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miR-145能通过下调MY06表达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贺晶;孙延霞;鲍慧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复苏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30例)和单纯液体复苏组(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腹内压、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免疫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腹内压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腹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降低腹内高压的发生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李江利;龚冠闻;张传灼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胸腺肽α1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探讨糖类抗原125(CA125)和D-二聚体的变化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诊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08例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胸腔穿刺抽液和2HRZE/10HRE方案抗结核治疗),实验组给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速度及缓解率、影像学吸收时间、胸水CA125和血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应用胸腺肽α1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速度更快,缓解率更高,影像学吸收明显加快,胸水中CA125及血D-二聚体的下降速度也明显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应用胸腺肽α1可明显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动态监测胸水CA125和血D-二聚体的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转归.
作者:焦昕;刘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脂血症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血浆中9种主要胆汁酸的分布差异.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别测定广州地区2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人群和20例健康人群的血浆中9种胆汁酸,并对两组人群血浆胆汁酸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浆中的胆酸(CA)、甘氨胆酸(G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和牛磺脱氧胆酸(TDCA)不符合正态分布,熊去氧胆酸(UDCA)、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鹅脱氧胆酸(CDCA)和脱氧胆酸(DCA)符合正态分布.同一组别,不同个体之间的同一种胆汁酸含量存在差异,浓度分布范围较宽;同一个体不同种类胆汁酸的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两组研究对象胆汁酸的浓度水平存在差异,原发性高脂血症组的UDCA、GUDCA、CDCA、GCDCA的均值都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仅有DCA的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他胆汁酸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脂血症人群血浆中DCA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作者:李维;林良鑫;赵蓓蓓;林士茵;高咏璇;霍志婷;何巧怡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转移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其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减少与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及中位总生存(mOS)间的关系.方法 133例转移复发性三阴乳腺癌患者一线化疗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数目.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探讨T细胞及其亚群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转移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mPFS、mOS长短与外周血中T细胞及CD4+T细胞数量相关(P<0.05);mPFS、mOS长短与CD8+T变化无关(P>0.05).结论 转移复发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数量和CD4+T数量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段博识;李晓睿;梁颖;郭燕陶;张秀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细胞因子变化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500 g早产儿的55例患者,符合BPD的早产儿20例为研究组,不符合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非BPD)的早产儿35例为对照组,对入选早产儿生后24 h、生后2周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因子水平应用CBA法流式细胞仪上样进行检测.结果 从监测动态指标来看,生后24 h非BPD早产儿外周血清IL-1β、IL-6、IL-8细胞因子水平比BPD早产儿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后2周BPD早产儿外周血清IL-1β、IL-6、IL-8细胞因子增长的幅度与非BPD早产儿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BPD早产儿生后早期外周血清IL-1β、IL-6、IL-8细胞因子变化,在BPD早期动态监测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贺娟;陶莉;吕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对河源市2012-2017年麻疹血清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流行特点,及时发现易感人群和免疫接种薄弱人群,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麻疹监测病例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捕获法(ELISA)检测IgM抗体.结果 2012-2017年共检测麻疹标本524份,阳性285份,阳性率为54.39%.麻疹发病及检出高峰在2012-2014年,2015-2017年相对偏低;5个年龄组中,0~7月组阳性率高,为74.36%,8月~6岁组次之,为60.00%,其后依次是>22岁组(54.02%),7~14岁组(39.51%),15~22岁组阳性率低(16.27%),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333,P<0.05);132例无免疫史的阳性病例中,6岁以下占85.61%(113/132).结论 河源市近三年麻疹活跃度明显降低,但是感染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重点人群管理.
作者:乐燕红;黄丰光;高淑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加味定喘汤联合抗痨治疗对重症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肺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84例重症肺结核患者,收集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痨治疗,病例组同时给予加味定喘汤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的结核杆菌转阴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 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CRP、IL-6、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的血清TNF-α、CRP、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气促、发热、咳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的气促、发热、咳嗽积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达到临床控制54.76%、显效30.95%、有效14.29%,对照组临床控制35.71%、显效33.33%、有效28.57%、无效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痰菌转阴率64.29%(27/42)、对照组痰菌转阴率52.38%(22/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4,P>0.05).结论 加味定喘汤联合抗痨治疗能改善重症肺结核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及临床症状,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龚惠莉;陈晨;陈振中;袁晓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孕妇尿失禁的流行现状及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3家三甲医院常规产检的孕妇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孕期尿失禁发生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036份,孕期尿失禁的患病率为36.9%(382/1036),其中压力性尿失禁占74.9%(286/382),尿失禁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占95.0%(363/382),初产妇和经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0,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孕周较大、孕前体质指数超重、糖尿病、便秘是妊娠期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期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医务工作者应针对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干预,提高孕期女性尿失禁的防治水平.
作者:唐婷婷;黄芳英;蔡舒;曾志生;曾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接收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咽痛、疱疹、发热情况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咽痛、疱疹、发热等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G、IgA、IgM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77.0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
作者:李存桂;邹德颖;杨浩;姚彦莉;陈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对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 TC)进行效果评估,为进一步完善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和2016年全市HIV抗体检测量和发现的感染者数据,以及部分医院的就诊量,对PITC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HIV抗体检测量和检测阳性数均较2012年显著增加,分别增长104.61%和54.12%,PITC途径发现的感染者构成比由40.00%上升到56.49%.HIV感染者发现主要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规模越高,HIV抗体检测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43.25,P<0.01).皮肤性病科HIV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与自愿咨询检测(VCT)相比,PITC途径发现的感染者较晚,既往检测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TC在HIV感染者发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性病门诊是开展PITC服务的重点科室,应加强在性病门诊推广PITC服务.
作者:孙修福;张兆辉;时玉军;吴丽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血清甲胎蛋白(AFP)、癌抗原(CA125)、胸苷激酶1(TK1)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64例原发性肝癌者作为肝癌组,52例其他肝病患者为良性组,此外选取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血清中AFP、CA125、TK1水平进行测定,对比三组患者间血清AFP、CA125、TK1水平以及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效能.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血清AFP、CA125、TK1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ROC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AFP、CA125、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组(P<0.05).在肝癌组患者中血清AFP、CA125、TK1三者联合阳性检出率(95.31%)明显高于单项阳性检出率(59.38%、64.06%、71.88%),肝癌组阳性检出率(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组(0,21.15%)(P<0.05).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项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后AUC值(0.906)高于单项检测(0.722、0.804、0.812)(P<0.05).结论 血清AFP、CA125、TK1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可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之处.
作者:季沈杰;龚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经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内配偶间经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进一步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配偶间HIV传播的研究方法 、传播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降低配偶间HIV传播的干预策略.
作者:陈坚;廖建英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学龄前喘息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细胞免疫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157例学龄前喘息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RSV感染情况,以哮喘预测指数(API)和RSV感染分组,比较不同组研究对象T细胞亚群和呼出气一氧化氮差异.结果 RSV感染与喘息儿童的性别及年龄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I阳性儿童RSV感染率明显高于API阴性儿童(64.0%vs.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感染对喘息儿童的CD3+无影响,感染RSV儿童的CD3+CD4+百分比显著低于未感染RSV儿童(P<0.05);API阳性的喘息儿童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FeNO水平高低与RSV感染相关(P<0.05);治疗后1个月,RSV感染组FeNO水平显著高于RSV未感染组[(23.26±5.60)vs.(20.83±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感染可影响学龄前喘息儿童体内细胞免疫,加重气道炎症,延长气道炎症的控制时间.
作者:胡冬;陈曦;吴勇;陈刚;庄利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清城区疟疾流行动态和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清城区建区后1988-2017年疟疾疫情、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发病率,分析人群、地区分布等情况,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1988-2017年共报告疟疾2332例.90年代初有1次流行高峰,年发病率高是1994年,为127.06/10万,流行虫种以间日疟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5-12月,占90.79%(2051/2259);21~50岁年龄发病占93.45%(2111/2259),男女发病比例为4.4:1;职业以沙石场和建筑工地民工为主,占73.84%(1211/1640).防治过程历经全面调查、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1999年以后年发病率控制在0.5/万以下.2008至2017年已连续9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新发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清城区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巩固消除成果.
作者:谢蔚林;陈云瑚;蓝志辉;林燕锋;徐国洪;汤嘉慧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