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ConA所致肝损伤小鼠Bcl-2/Bax表达的影响

刘冬梅;张晶;王晓非

关键词:EGCG, 小鼠, 肝损伤,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肝损伤小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EGCG对肝脏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GCG组、ConA模型组、EGCG+ConA组4组.通过静脉注射ConA建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予EGCG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Westem-blot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结果 ConA模型组小鼠肝组织Bax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EGCG治疗后Bax表达下降,与ConA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A模型组小鼠肝组织Bcl-2的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CG+ConA组Bcl-2的表达增多,与ConA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G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cl-2及Bax的表达有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佐辛与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地佐辛和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BM和VIP中从建库到2014年1月发表的关于地佐辛和舒芬太尼用于PCIA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RCT 9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视觉模糊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术后1h地佐辛组低于舒芬太尼组[MD=-0.1,95%CI(-0.1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良反应:术后地佐辛组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尿潴留的发生率均低于舒芬太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95%CI)分别为0.22(0.14~0.34)、0.15(0.07~0.32)、0.14(0.05~0.45)、0.10(0.03~0.31)、0.42(0.18~0.95)].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地佐辛和舒芬太尼用于PCIA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而地佐辛较舒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但系统评价纳入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属低质量文献,因此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

    作者:陈榕;夏中元;孟庆涛;魏晓冬;李文澜;薛锐;冷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钙粘蛋白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P-钙粘蛋白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乳腺癌患者6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46例及健康对照组3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中P-钙粘蛋白水平与乳腺癌病理指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36.98 ±4.53) ng/ml,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20.24±6.32) ng/ml和对照组(10.31±1.8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临床分期Ⅲ期患者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48.49 ±3.87) ng/ml,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患者(26.35±2.0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Ⅲ级患者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41.13±2.35)ng/ml,明显高于分化程度I~Ⅱ级患者(26.35±2.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42.26±3.32) ng/m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8.73±1.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病情监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闵玲;钟亮星;邓粤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胎粪性腹膜炎的产前诊断与新生儿结局的探讨

    目的 探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与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超声诊断、出生后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的胎粪性腹膜炎4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前动态B超监测,并且对分娩前末次超声表现进行评分分级:0级为单纯腹腔钙化灶(6例);1级包括腹腔内钙化灶伴腹水(9例)或伴假性囊肿(1例)或伴肠管扩张(4例);2级为腹腔钙化灶伴2种相关异常声像(19例);3级为存在以上所有的相关异常声像(4例).新生儿出生后再次评估,有肠梗阻或腹膜炎者,行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及非手术组产前超声声像的差异及不同分级的胎儿出生后的临床结局.结果 0级者无需手术,分级≥1者共37例,其中33例行手术治疗,新生儿病死率为4.7%.手术组的产前超声表现:腹腔钙化100%、腹水78.8%、肠管扩张63.6%、假性囊肿39.4%、羊水过多39.4%.非手术组10例中无1例有肠管扩张及假性囊肿的表现.结论 早期诊断对MP的预后至关重要,产前超声声像能预测新生儿预后及手术风险.三级医院产检分娩、出生后再次评估病情、对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MP新生儿病死率.

    作者:梅珊珊;张广兰;钟微;何秋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台山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分析及干预研究

    目的 了解台山市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为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并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40岁以上的台山市户籍人口1 800名,首先采集基本信息,然后对筛查出的285名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高,入选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危险因素越多者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5);规范治疗对减少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风险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在基层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并建立干预体系,对脑卒中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伍颖华;梁侨任;伍伟雄;陈伟湛;段龙;雷春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衣霉素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抑制乙型肝炎e抗原分泌

    目的 研究N-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抑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分泌的机制,为今后探索直接抑制HBeAg分泌的高效抗HBV方法提供基础.方法 观察衣霉素在HepG2.2.15细胞模型上对HBeAg分泌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比较研究衣霉素对胞质和包含内质网的非胞质中的HBeAg前体的影响.结果 在HepG2.2.15细胞上,衣霉素显著减少HBeAg在培养上清中的含量,并诱导代表内质网应激的拼接xbp-1 mRNA形成.衣霉素在不显著影响胞质中HBeAg前体和β-肌动蛋白的情况下显著减少非胞质中这些蛋白的水平.结论 衣霉素抑制HBeAg分泌不是糖基化抑制的直接结果,而是诱导内质网应激的效应.

    作者:李冬梅;顾琳;谭晓菁;郑乃青;彭晓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江门市首起少数民族学生B型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调查江门市首起少数民族学生暴发的一起B型流感,分析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流感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本起B型流感暴发共报告病例25例,罹患率为14.88%.采集8份现症病人咽拭子,B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全部阳性.整个疫情流行过程为10日,男女发病比例为0.56∶1,发病年龄介于18~19岁,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男女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明显的班级聚集性.结论 此次为一起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暴发疫情,流行季节应做好流感的监测工作.

    作者:苏华安;陈茂余;杨玉芳;洪海波;许坚锋;王立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消化内科门诊的274例患者,入组前所有患者停用PPI、H2RA、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至少4周,行电子胃镜检查并于距幽门2 cm左右处取活组织2块,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及HP感染情况,对合并中性粒细胞感染的HP感染阳性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根除HP,1个月后81例患者复查胃镜并重新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及HP感染情况.结果 中性粒细胞浸润对HP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2.3%、83.5%、77.4%、94.7%,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00).中性粒细胞浸润2~3级的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浸润1级的患者(P=0.002);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与HP感染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性粒细胞浸润可预测HP是否根除.结论 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做为HP感染的一种预测标志.

    作者:程正位;熊建光;吴娟;吴杰云;李湘楚;詹磊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8-2012年广州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广州市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39起,发病12 236人,死亡22人.事件级别以未分级事件为主,占报告事件总数的89.98%.呼吸道传染病占事件总数的82.56%.报告居前4位的病种为甲型H1N1流感、水痘、流行性感冒和手足口病.2009年是事件发生的高峰,占事件总数的59.55%,其中甲型H1N1流感占70.09%.事件的月份分布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分布基本一致,6、9、11月份报告较多.学校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0.52%,其中小学占学校发生总数的52.07%,中学占20.97%,幼托机构占15.21%.结论 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学校为主要发生场所,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董智强;胡文穗;刘翔翊;刘于飞;袁俊;傅传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检验分析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一起食物中毒原因,为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GB/T 4789-2003、GB 4789-2008、GB 4789-2010、GB 4789-2012适时版本)和WS/T 80-1996对所采集的食物中毒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检测.结果 20份样品中检出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菌均检出A型肠毒素,未检出其他病原菌.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是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丽雯;杨慧;朱春秀;李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10-2013年呼和浩特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调查分析

    目的 对呼和浩特市市售食品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调查并分析,为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提供该菌对本市食品污染的科学数据.方法 根据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及GB/T 4789-2010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结果 监测8类744份食品样本,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0株,阳性率为1.34%,生肉制品和散装食品阳性率分别为4.71%和1.63%,农贸市场检出率为2.56%.结论 呼市市售食品一定程度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尤以生肉制品较为突出,散装食品污染严重,农贸市场检出率高.建议加强对这几类食品的监督以及对农贸市场的管理.

    作者:周虓;李萍;胡瑞林;杨海荣;杨月清;邢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狼疮肾炎患者血脂水平的研究探讨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血脂水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06-2013年在本院住院的15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中,伴狼疮性肾炎者83例为LN组,不伴狼疮性肾炎者72例为non-LN-SLE组,另抽取门诊健康体检者46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各组人群肾功能指标与血脂水平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线性分析.结果 LN组与其余两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24h尿蛋白定量(24hU-Pr)与血脂水平明显相关,高TG及低HDL-C是LN患者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LN患者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脂质异常与肾功能恶化密切相关,因此,及早对LN患者血脂水平的干预有助于延缓患者肾脏损害的进程.

    作者:阮小贞;陶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20例,并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组,另选取2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并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PCT对诊断CAP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CAP肺炎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肺炎患者血清中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以1.5 ng/ml为临界点时,PCT诊断C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和84.6%,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95%可信区间:0.814~0.962),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cRP(0.826,95%可信区间:0.7 21~0.895).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且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区秀燕;袁小玲;郭伟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One Health”和人兽共患病

    “One Health”是一个新的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它是针对人类、动物和环境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的一个跨学科协作和交流的全球拓展战略,致力于结合人类医学、兽医学和环境科学以改善人和动物的生存、生活质量.近年来人兽共患病的疫情在世界各地有所回升,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都构成了极大威胁.为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应用“One Health”理念来解决人兽共患病问题.本文以畜牧业中发生的人兽共患病为立足点,阐明如何利用“One Health”方法解决人兽共患病问题及其产生的巨大成效.

    作者:丁小满;Gregory Charles.Gray;陆家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ST2、hs-CRP、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抑癌蛋白2(ST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重度粥样硬化组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对ST2、hs-CRP、IMT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37例、31例、49例)和103名正常人血清ST2和hs-CRP含量,高分辨率超声观察IMT和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IMT(0.87±0.19)、ST2(1283.44±197.52)和hs-CRP(7.35±3.94)较正常对照组IMT(0.29±0.13)、ST2(692.68±175.84)和hs-CRP(2.64±2.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组重度和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IMT、ST2和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患者与稳定斑块患者相比IMT、ST2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ST2和hs-CRP与IM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5和0.363,P均<0.01).结论 高水平IMT、ST2和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以预测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作者:莫莉;姜健;华建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白色念珠菌细胞壁酸碱不溶性(1,3)-β-D-葡聚糖的分离、提取和分析

    目的 研究用酸-碱法制备白色念珠菌细胞壁酸碱不溶性β-葡聚糖,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进行分析,获得结构明确的酸碱不溶性(1,3)-β-D-葡聚糖.方法 用沙氏肉汤培养白色念珠菌,经离心收集和干燥后,先后用NaOH溶液和乙酸进行处理,提取酸碱不溶性葡聚糖,采用薄层层析分析、高碘酸氧化分析和红外光谱法测定多糖的基本结构,并计算用该种方法提取的酸碱不溶性(1,3)-β-D-葡聚糖的提取效率.结果 与标准的(1,3)-β-D-葡聚糖红外光谱相比,提取的多糖红外光谱在890 cm-1有特征吸收峰,表明多糖为β-构型;经苯酚-硫酸法鉴定,样品显桔红色,为多糖阳性反应.多糖经薄层层析分析,比较样品与单糖标准品的R值,确定多糖的构型为D-型;多糖经高碘酸氧化后,测定消耗高碘酸量和甲酸生成量,从而测定其多糖的主链键型为1,3位键合.经计算酸-碱法提取的酸碱不溶性(1,3)-β-D-葡聚糖效率为20.9%.结论 用酸-碱法可以从白色念珠菌细胞壁中提取到高纯度的酸碱不溶性(1,3)-β-D-葡聚糖,为建立新型高特异(1,3)-β-D-葡聚糖的检测试剂提供关键物质基础.

    作者:张婷;朱原菊;林勇平;吴爱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1-7)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是否可以调节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及TLR4/NF-κB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佛波酯(130 ng/ml)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0.01、0.1、1μmol/L)的Ang-(1-7)和相同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50 mg/L)联合刺激,并以A-779 [Ang-(1-7)特异性受体阻断剂,10-7mol/L]预处理以及用TLR4单克隆抗体(5 mg/L)阻断TLR4/NF-κB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实时PCR检测TLR4的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蛋白TLR4蛋白水平、Iκ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胞浆蛋白、核蛋白NF-κB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ng-(1-7)干预下调泡沫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IL-6蛋白表达,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其作用可被A-779部分抑制;当TLR4/NF-κB信号通路被TLR4单克隆抗体阻断后,Ang-(1-7)作用可被部分抑制.Ang-(1-7)干预下调泡沫细胞TLR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Iκ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抑制NF-kB蛋白由细胞质向细胞核内转位(P<0.05),其作用可被A-779部分抑制.结论 Ang-(1-7)可以抑制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该过程与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有关.

    作者:王翔;曾武涛;陈伟燕;梁美玲;孙秀亭;李政勋;杨翼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肝炎患者HBV和HCV方法的建立与意义分析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可以快速筛查急性肝炎患者HBV和HCV感染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收集596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或血浆样本,应用自主构建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HBV和HCV,同时应用HBV和HCV单管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新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可以有效地检测HBV和HCV的阳性质控品及阳性样本.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特异性较好,检测HBV和HCV时,两者之间无交叉反应,且以多种血浆病毒的核酸样品为模板进行检测时结果全为阴性;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检测HBV、HCV的灵敏度分别为20 IU/ml、50 IU/ml;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精密度好,检测HBV、HCV的CV值分别为0.11%、0.096%.在检测临床样本时,多重复合体系检测血清或血浆中HBV和HCV的检出率与单独检测HBV和HCV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HBV和HCV的一致率分别达到97.7%(k--0.952)、98.8%(k=0.976);同时有6例样本出现HBV和HCV共感染.结论 新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快速检测及筛查HBV和HCV较快捷,而且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因此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种肝炎病毒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泽惠;李欣钰;肖湘文;丁渭;刘淑园;陈华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生化特征等.方法 对242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病毒载量(HCV-RNA>4×105 IU/ml)和低病毒载量(HCV-RNA≤4×l05 IU/ml)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生化、肝纤维化、快速病毒学应答率等特征.结果 高病毒载量患者的临床表现、性别组成、年龄分布、感染途径与低病毒载量患者相似.高病毒载量患者的血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快速病毒学应答率较低病毒载量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及基因型分布、肝硬化发生率、肝纤维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病毒载量患者与低病毒载量患者具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低病毒载量患者相比,高病毒载量患者血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低.

    作者:刘新华;张春兰;陈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的降低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体检者398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和非MS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结果 MS组的SHBG水平为(19±15) nmol/L,显著低于非MS组的(35±34)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BG与甘油三酯(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空腹血糖(FBG)以及舒张压(DBP)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腰臀比、体重指数(BMI)及HOMA-IR后,男性及女性的SHBG与MS的发生风险呈显著负相关(男:OR=0.897,95% CI 0.875~0.919,P<0.05;女:OR=0.985 CI 0.930~1.040,P<0.05).根据SHBG三分位数从低到高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患病率为70.0%(84/120),B组为51.1%(70/137),C组为24.1%(34/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随着SHBG水平的升高,MS的患病率逐渐下降.结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中,SHBG降低与MS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且随着SHBG水平降低,MS发病率逐渐上升.

    作者:何巧灵;吴礼培;李肖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白藜芦醇在大鼠失血-内毒素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在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诱导的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模型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30 min内放血2ml/100 g体重,4h后腹腔内注射内毒素(5 mg/kg),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盐水组及白藜芦醇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或20 mg白藜芦醇预处理.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变化;伊文思蓝(EB)法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湿干重比(W/D)检测肺水肿;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X及Bcl-2表达;荧光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盐水组中动脉血气明显降低,HE染色见肺泡壁增厚、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中EB含量及W/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改变在白藜芦醇组中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盐水组中细胞凋亡、Caspase-3活性、BAX表达显著提高,Bcl-2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肺组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失血-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张建杏;李红英;周国斌;王庆;李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