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春期学生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曾鸿毅;余佩玲;李兵;韦春凌;杨文定;邹劲涛;刘泽凌

关键词:青春期, 骨量,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青春期学生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生命早期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柳州市区初中学生353名,年龄为12~17岁,男生164人,女生189人.采用24 h回顾法了解膳食摄入、体力活动问卷了解体力活动情况.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全身骨量及体脂百分比.用Tanner五分期法评价第二性征发育.采用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研究对象的营养状况.结果 与男生全身BMD关系大的是体重,其次是体力活动强度、Tanner期、膳食钙摄入量、年龄和碳水化合物,与BMC关系大的是体重,其次是身高、Tanner期和体力活动强度;与女生全身BMD关系大的是体重.其次是乳房发育分期、年龄、月经初潮、体力活动强度、膳食钙摄入量、身高和脂肪摄入量,与BMC关系大的体重,其次是身高、乳房发育分期、营养状况、月经初潮、蛋白质摄入量、膳食钙摄入量和磷摄入量.结论 影响青春期学生骨量主要决定因素为体重、青春发育状况、身高和体力活动强度,并且体力活动强度和膳食钙对男生全身骨量的影响大于对女生的影响.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庆市网络型与非网络型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梅毒、丙肝感染率及其相关行为特征比较研究

    目的 了解网络型与非网络型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梅毒、丙肝感染率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招募MSM人群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样检测HIV、梅毒、丙肝.对比分析网络型与非网络型MSM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行为特征以及HIV、梅毒、丙肝感染率.结果 共调查了网络型MSM 587人和非网络型MSM 358人.网络型MSM人群较非网络型MSM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未婚比例较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自我同性性取向认同度好.非网络型MSM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的比例、买性史、卖性史以及与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均高于网络型MSM(70.6%vs 61.3%)、(6.2%vs 1.4%)、(14.4%vs 3.4%)、(32.4%vs 10.7%).非网络型MSM近1次以及近6个月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于网络型MSM(28.4%vs 54.0%)和(21.6%vs46.0%).网络型与非网络型MSM人群HIV感染率都较高,分别为14.7%(4.5%~24.8%)和17.6%(0.6%~3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报性病感染率非网络型MSM高于网络型MSM(22.1%vs 16.7%,χ2=4.22,P=0.04).结论 网络型与非网络型MSM人群HIV感染率均较高.非网络型较网络型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无保护性性行为比例更高、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更低,这部分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更大,是艾滋病由MSM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因此,探索针对网络型与非网络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将是当前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的迫切任务.

    作者:冯连贵;丁贤彬;徐静;欧阳琳;徐世明;郑建琼;郭晓嘉;杨明芳;刘晓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7-2008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方法 选择每日排便≥3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大便细菌病原学检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1 017份标本,检出病原菌133株,阳性率为13.07%.133株病原菌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产毒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分离出43株(32.34%)、37株(27.82%)、19株(14.28%)、18株(13.54%)和13株(9.77%).夏秋季检出肠道致病菌90株(67.66%),高于春冬季节的43株(32.34%).结论 不仅要针对各病原菌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还要结合地域的特点对特定的病原菌进行重点监测.

    作者:王德;苏琪;杨虹;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 fluomimmunoassay,TRFIA)是一种新型的体外超微量分析技术,被公认为是目前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之一,并以其独特的优势近些年迅速发展,已延伸至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某些寄生虫病检测诊断中的相关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邓传欢;吴英松;徐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816株真菌感染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医院感染真菌分布的特点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ATB真菌试剂盒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结果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临床共分离真菌816株,其中白色念珠菌(占53.2%)是引起真菌感染的常见菌种,其次是热带念珠菌(21.6%)、光滑念珠菌(15.6%)、近平滑念珠菌(5.0%)和克柔念珠菌(2.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各种真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的敏感性高,分别达98%和99%,其次是氟康唑、伊曲康唑.结论 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率也逐渐增高.因此应及时对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多重耐药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晶;耿穗娜;芮勇宇;裘宇容;苏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及脾细胞增殖的变化.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内接种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同时设有空载体、Bb和MRS对照.结果 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疫苗接种组的脾细胞明显增殖:鼻腔内接种和口服免疫组的脾细胞增殖显著高于皮下和肌肉注射组.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周必英;陈雅棠;李文桂;杨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鼻内镜鼻窦术后醋酸曲安奈德注射迎香穴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研究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醋酸曲安奈德注射迎香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住院准备行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中随机设置对照组A、B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A术后予常规处理,对照组B术后强的松30 mg口服14 d,研究组术后第1天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双侧迎香穴1次(每侧各20 mg),在术后第3、6、12个月进行症状和鼻内镜评分,监测血糖和胃肠道症状等副作用.结果 术后第3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B的症状和鼻内镜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A(P<0.05),但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12个月症状和鼻内镜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对照组B血糖高于另外两组(P<0.05),术后第30天,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对照组B患者和1例研究组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在抗酸治疗后症状消失.未观察到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醋酸曲安奈德注射迎香穴可促进症状和术腔恢复,安全性好.

    作者:谢希翔;刘洪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目的 了解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改变及其在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紊乱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3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35例正常儿童的CD4+CD25hi调节性T细胞、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8+抑制T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3-CD16+56+NK细胞进行测定.结果 HSP患儿外周血CD4+CD25hi调节性T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16+56+NK细胞的百分率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19+B淋细胞的百分率则显著增高;而两组间CD3+T淋巴细胞、CD3+CD8+抑制T细胞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P患儿体内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CD4+CD25hi调节性T细胞具有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其数量下降可能是导致过敏性紫癜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连广琬;赵明奇;李翊泉;廖伟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峡库区上、下游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线粒体cox1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目的 研究三峡库区上、下游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x1)基因的遗传变异.方法 采集三峡库区上游四川、云南及下游安徽、湖北4省共7个地、市的钉螺样本,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线粒体cox1基因并测序,用ClustalX(1.81)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4.0)软件Kimura2-parameter法计算遗传距离,邻接法(NJ)和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上游与下游不同地域株钉螺问cox1基因差异约为16%,下游地区的肋壳与光壳钉螺cox1基因差异约为3.7%,上游不同地域株钉螺碱基差异约为5.4%.遗传距离显示,上游四川与云南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022~0.050,下游安徽与湖北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014~0.027,而上游与下游各地区螺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127~0.138之间,明显大于上游或下游各地区螺群内的遗传距离.进化树结果表明,下游湖北的荆州、石首和安徽的芜湖、宁国钉螺形成一支系,上游四川的绵竹、新都钉螺同属一支系,但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在云南大理钉螺的归属上存在差异,MP法提示大理钉螺从上游的分支中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类.结论 上游与下游不同地域株钉螺cox1基因遗传差异较显著,下游肋壳和光壳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较小,而上游光壳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较大.

    作者:陈琳;张锡林;何谐;牛慧;王利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东莞市基层领导干部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东莞市基层领导干部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流行趋势判断和策略态度,分析影响因素,为改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问卷,组织领导干部集中开展自答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领导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77.6%,只有46.1%认为疫情严重,而且有继续扩散和蔓延的可能,11.9%建议成立1个艾滋病村,集中居住和管理,8.7%主张公布感染者的个人信息,防止别人被其感染.如果自己所处单位有人感染艾滋病,16.9%要求其以辞工、病退或内退等方式离开单位,16.4%认为公布其感染情况,并建议全单位进行一次健康筛查.结论 东莞市基层领导干部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某些领导干部防治态度和意识比较保守.今后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策普及、政策开发、政策倡导.

    作者:方晓君;张巧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七总皂苷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PNS)对无糖无血清/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心肌H9e2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和PNS不同浓度(0.05、0.25、2.25 g/L)组.对照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于普通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模型组采用无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同时进行缺氧处理诱导细胞凋亡,给药组按照模型组方法处理的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PNS.细胞处理结束后收集细胞,Annexin V/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PNS干预后各组细胞的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PNS能够抑制缺血环境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对照组、模型组和PNS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01±1.44)%、(65.71±3.36)%(vs control P<0.001)、(65.00±1.24)%、(52.51±1.76)%(vs model P<0.01)、(23.99±0.76)%(vs model P<0.001).DCFH-DA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能够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而PNS组荧光信号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弱,说明PNS具有清除ROS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NS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明显抑制PNS促进p-Akt表达的作用.结论 PNS通过促进p-Akt的活性从而抑制缺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陈少贤;刘晓颖;林秋雄;单志新;余细勇;朱杰宁;杨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慢性乙肝患者肝脏Fibroscan测量值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之间关系的分析

    目的 分析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对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硬度测量值与血清纤维化指标、肝功能、血常规、HBV状态及肝脏影像学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8例慢性乙肝患者使用Fibroscan测量肝脏硬度,并同时检测血清纤维化指标(HA、LN、IV-col、PIIIP)血常规、肝功能(ALT、AST、GGT、TBIL及A/G)以及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弹性测量值与肝纤指标、转氨酶以及B超或CT结果之间以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弹性测量值与HA、LN、IV-col、AST、GGT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2,0.558,0.562,0.695,0.686).Fibroscan值在HBeAg阳性及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583).在31例影像学正常组患者中,肝脏硬度测量值为7.895±4.007,21例光点增粗中硬度测量值为10.357±4.602,16例肝硬化组为18.342±4.347,正常组与光点增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正常组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光点增粗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 Fibroscan测量值与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相关.

    作者:张倩华;高文军;程倩娜;郭炜;黎清波;卫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广州大学城流感暴发疫情及其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城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探讨暴发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杳方法,对该大学城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漱口液标本用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病毒的标本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分型鉴定;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此次暴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2所学校累计发病人数分别为376例和525例,罹患率分别为1.80%、2.14%.采集的35份现症病人咽漱液中有20份分离出流感病毒,型别鉴定均为H1N1型流感病毒.病人接触史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OR=1.86,1.09-3.18).结论 该事件为由季节性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病人接触史为此次暴发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病人是控制流感暴发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周斌;练桂雄;陈文华;张伯荣;李铁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华支睾吸虫感染兔模型治疗前后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华支睾吸虫感染兔模型的研究,了解有效治疗前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为探讨特异性抗体检测用于疗效考核的价值提供参考.方法 自感染的鱼体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7只家兔,14周后给予吡喹酮治疗,使用SPA-ELISA法检测感染及治疗前后血清IgG抗体,观察针对华支睾吸虫粗抗原的抗体消长规律.结果 7只实验兔均感染成功,抗体水平在感染后2~4周内显示不同程度的上升,至第4周均达较高水平,8~12周继续上升至峰值(0.143~0.307).经过有效驱虫治疗,特异性抗体水平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兔(71.4%)在治疗5周后下降显著.到死亡或饲养结束,71.4%的实验兔A值降至0.1以下,为感染前的1.28~1.80倍.此外,解剖观察显示,完全驱虫治疗7或10个月后的3只兔肝仍可见病理性结节.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后IgG抗体水平的上升较早,部分兔感染后约2周就有明显上升,使用高敏感度的抗体检测方法有助于对部分感染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驱虫治疗后,大部分实验动物显示抗体水平先快速后缓慢下降的规律,血清抗体滴度的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此外,本研究显示单纯驱虫治疗并不能使华支睾吸虫感染动物的肝脏病理改变很快恢复,提醒我们在防治工作中须重视该寄生虫寄生所引起的长期肝脏损害,将预防感染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对感染者的治疗应联合使用肝脏康复药物.

    作者:古梅英;裴福全;霍丽蝉;崔惠儿;王金龙;张启明;张龙杰;岑咏珍;张贤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非缺碘地区吸烟对甲状腺体积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缺碘地区吸烟对甲状腺体积的影响.方法 442例新会地区的健康志愿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嗜烟者、间断吸烟者和不吸烟者.采用超声检测甲状腺体积,结合年龄和体重分析吸烟与甲状腺体积的关系.结果 嗜烟者和间断吸烟者平均体重减轻而平均甲状腺体积增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体积与吸烟程度的加重而有增加趋势,甲状腺左侧、右侧和总体积是嗜烟者>吸烟者>非吸烟者,但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异常回声在各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非缺碘地区,吸烟并不增加甲状腺体积和甲状腺异常回声.

    作者:区洪炎;赖瑞青;陈文娟;钟妙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小儿浆膜腔积液性质鉴别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小儿浆膜腔积液性质鉴别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2009年本院43例浆膜腔积液标本,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积液和血清的LDH及蛋白含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积液中的hs-CRP含量.结果 hs-CRP检测对于浆膜腔积液性质鉴别的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93%.结论 与常规方法相比,hs-CRP在小儿浆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可作为临床小儿浆膜腔积液性质鉴别的指标.

    作者:李文利;李娟;林淑仪;周珍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起酒楼聚餐所致的霍乱暴发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一起霍乱暴发疫情特征与影响因素,为今后预防霍乱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所有聚餐人员及接触者,按<霍乱防治手册>确定病例.结果 调查就餐者813人,发现病例4例(病原学诊断3例,临床诊断1例),带菌者116例,病原学确认均为0139血清型.感染率为14.76%,带菌率为14.27%,罹患率为0.49%;所有感染者均有同一就餐史,未就餐者未感染.结论 本次疫情为霍乱爆发,感染率高.发病原因可能为食用的甲鱼或虾污染霍乱弧菌所致.

    作者:肖邦忠;李勤;龙江;夏宇;赵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广州市海珠区76例婴儿麻疹病例分析

    目的 对广州市海珠区76例婴儿麻疹病例进行分析,以了解其不断增多的原因,制定防制策略.方法 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上报的该区婴儿麻疹病例采集静脉血测麻疹IgM抗体,并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76例病例中,有55例麻疹抗体阳性,21例抗体阴性.阳性病例中,小于8月龄26例(47.3%),而≥8月龄(麻疹免初月龄)的29例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接种史的占31.0%,其中本地病例接种率为63.6%,外地病例为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8,P<0.05).病例调查前后的诊断一致率为81.6%(χ2=25.47,P<0.05);医院未抽血检验的达19例(25.0%),其误诊率达31.6%.结论 抽血送检率低、误诊率较高、外地儿童增多且其MV及时接种率低、存在免疫失败、母传抗体低使未到MV初免月龄的婴儿发病增多等是导致该区婴儿麻疹病例不断增多的原因.

    作者:杨波;栾玉明;潘捷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T细胞凋亡状况,分析其在疾病免疫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 CT检查患者骶髂关节并分级.尼龙棉柱法分离患者外周血T细胞,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T细胞促凋亡蛋白FADD、Caspase-3、Caspase-8和抗凋亡蛋白FLIP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促凋亡蛋白FADD、Caspase-3、Caspase-8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抗凋亡蛋白FLIP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蛋白及抗凋亡蛋白表达异常和T细胞凋亡不足与患者免疫学发病机制相关.

    作者:赵丹;杨小猛;苏卓娃;马文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Sj23疫苗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制疫苗防治该病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主要针对日本血吸虫膜蛋白(Sj23)的重组抗原、蛋白质疫苗、DNA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蔡世飞;李文桂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EEP治疗310例宫颈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高频电波刀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液基细胞学(TCT)检查、阴道镜宫颈多点活检诊断为宫颈病变的310例患者进行LEEP术,其中慢性官颈炎280例,宫颈湿疣5例,CIN Ⅰ-Ⅱ级22例,CINⅢ级3例,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疗效.结果 LEEP术后2个月慢性宫颈炎95%完全愈合,CIN术后2个月88%愈合,3个月后CIN患者100%愈合.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吻合率为99%(307/310),仅3例有差异,其中1例术前CIN Ⅱ,术后CIN Ⅲ;1例术前CIN Ⅲ,术后为原位癌;1例术前宫颈炎,术后为HPV感染.310例患者中,1例CINⅢLEEP术后病理报告为原位癌,LEEP切下之标本切缘未见病灶,患者本人要求子宫切除.结论 LEEP术是目前治疗宫颈病变的佳方法,且可提供完整的病检标本,对宫颈微浸润癌及原位癌的早期诊断价值高,是预防宫颈浸润癌的有效手段.

    作者:宋冬冬;赵婧;彭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