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水源水、出厂水及珠江广州河段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调查

陈建玲;李文学;张全新;周颖;陈雯;朱伟;刘华章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水源水, 出厂水, 毒素污染, 毒素检测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珠江广州河段微囊藻毒素(MCs)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广州市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和珠江广州河段水样超声破碎微囊藻毒素并过滤后采用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所采水源水和出厂水各6个样品中,有2个水源水样本MCs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μg/L).出厂水亦可检出MCs,但与相应的水源水相比,浓度均明显下降且没有超出标准规定的限制.珠江广州河段的16个样品检测结果提示珠江水中也存在有MCs污染,个别河段MCs浓度大于1μg/L.结论 本调查结果提示广州市水源水、出厂水及珠江广州河段均存在MCs污染且个别样品浓度较高,应引起充分重视.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热休克蛋白70的功能及其在寄生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也称应激蛋白,具有分子伴侣活性.外源性HSP70能被宿主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识别,引起前炎症反应及获得性免疫应答,而自体HSP70则具有抗炎效应.在近的研究中还发现HSP70具有佐剂功效,能增强机体对其他抗原肽的免疫应答反应.HSP70在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何思杰;吕志跃;吴忠道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十堰地区恶性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十堰地区恶性肿瘤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恶性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十堰市太和医院217例恶性肿瘤患者粪便,采用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 217例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8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49.58%和47.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放疗、化疗+放疗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8.46%、37.88%和6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别的肿瘤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是:呼吸系统为37.50%、消化系统为60.78%、乳腺为38.89%、其他(包括脑瘤、肾上腺瘤、甲状腺瘤等)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隐孢子虫感染,可能与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作者:朱敬;朱名胜;王绍基;宋明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慢性疲劳发生过程中小鼠血清皮质酮的动态变化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的动态变化,探讨在亚健康状态中慢性疲劳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120只,完全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正常对照0、4、9、16、23 d组和模型:0、4、9、16、23 d组,每组12只.正常组小鼠自由饮食,模型各组小鼠置于水深为0.5 cm的塑料盒内18 h/d.负7%体重力竭游泳以检测疲劳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orT含量.结果 正常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体重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泳时间逐渐下降,从第9天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小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体重显著减轻(P<0.01);力竭游泳时间显著下降,第4天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orT第4天开始升高,第16天达分泌高峰(P<0.01),随后逐渐下降,但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显著升高(P<0.05).结论 随着小鼠疲劳的加重,血清CorT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提示肾上腺皮质代偿性功能亢进后有功能衰退的趋势,可能是慢性疲劳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之一.

    作者:黄建华;刘艳艳;陈淑娟;孙晓敏;杨洪玲;余克强;孙学刚;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趋势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院内感染的重要代表菌及临床分离率较高的菌株,在我院PA占所有菌株检出率的24.5%、占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的35.4%.通过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期间4个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并与同期非重症监护室的病区进行比较,分析PA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对其他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icro 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数据的分析采用WHONET软件.结果 4年间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数为559株,依次为:内科ICU 272株、外科ICU 149株、急诊ICU 126株、儿科ICU 12株.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感染菌株.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耐药的菌株产生多重甚至广泛耐药的几率较高.结论 4年间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严重,尤其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增加.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机制,产生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检出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作者:冯雪琴;兰海丽;卢兰芬;吴秀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2009年泉州市鼠疫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泉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鼠疫RPHA和IHA法等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2009年共捕获鼠形动物2134只,鼠种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分别占51.15%和26.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P=0.019);总鼠密度5.71%,其中山区和沿海地区鼠密度分别为(4.84%±1.51%)、(6.58%±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97);鼠体总蚤指数和染蚤率分别为1.16和31.52%;印鼠客蚤指数为1.06,游离蚤指数为0.008,这些指标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鼠疫实验室检测用4种方法均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泉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李锋平;张庆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1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心因性反应案例分析

    1病例基本情况患者于2009年11月25日15:40接种甲流疫苗1h后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右膝关节痛等症状,经现场临床医生查体,仅有下腹部轻压痛,右膝关节皮肤稍触及疼痛明显的阳性体征,经双侧内关、足三里穴针炙后,欲吐止,腹痛及右膝关节痛缓解,但30'后在操场等候其母时感畏冷,四肢稍有抖动,右膝关节又感疼痛,随之上肢抖动幅度越来越大,遂送市医院治疗.

    作者:黄彩虹;陈雅红;詹惠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1-磷酸鞘氨醇受体2在LPS介导的内皮细胞高通透性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1-磷酸鞘氨醇受体2(S1PR2)在脂多糖(LPS)刺激后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LPS介导的内皮细胞高通透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和时间的LPS刺激培养的ECV 304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S1PR2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1PR2蛋白的变化,TRITC荧光标记白蛋白漏出法测定单层内皮细胞的通透系数Pa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1PR2 mRNA和S1PR2蛋白在LPS(500 ng/ml)刺激24 h后以及在LPS(1 000 ng/ml)刺激12 h显著增加(P<0.01);S1PR2拮抗剂JTE-013能显著降低LPS引起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P<0.05).结论 S1PR2在LPS引起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杜静;李巧琴;刘红霞;陈波;李强;郭晓华;黄巧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与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描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压力、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的总体情况,并探讨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方便抽样方法,应用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慢性肝病问卷(CLDQ)和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调查162名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并与108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WHOQOL-BREF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的压力和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在CPSS的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在WHOQOL-BREF的4个领域和CLDQ的6个维度的得分均与压力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压力和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较高;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压力呈负相关.

    作者:杨莉;林细吟;高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IgE低亲和力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

    目的 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建立IgE低亲和力受体(FceR Ⅱ)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方法 用RTPCR方法从过敏性疾病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扩增FceR Ⅱ cDNA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FceR Ⅱ-pGEX-4T-1,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诱导表达FceR Ⅱ蛋白,通过割胶回收纯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FceR Ⅱ的表达.结果 测序表明所扩增FceR Ⅱ cDNA基因,与已报道的序列一致.获得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可以和人IgE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FceR Ⅱ-pGEX-4T-1表达载体,获得了能和人lgE特异性结合的重组蛋白,为下一步FceR 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尹晴;陈白虹;邱国真;付琛颖;董文其;魏威;李珍;朱勇;王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某外资企业工人亚健康状态的临床亚型分析

    目的 了解工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临床表现及临床亚型.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东莞市某外资企业的2 580名工人进行整群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中医证候调查表,以文献回顾、专家讨论的方法确立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对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亚健康状态现患率为72.7%,其临床表现涉及到躯体、心理及社会等多种症状,其中疲倦乏力、头痛、头晕、容易感冒、怕热、情绪低落、时常叹气、腰背酸痛、失眠多梦等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临床表现;根据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应用因子分析,可将亚健康分为疲劳型亚健康、失眠型亚健康、疼痛型亚健康、二便异常型亚健康、眼涩咽干型亚健康、妇女经带不调型亚健康、性亚健康、体质偏颇型亚健康、社会型亚健康、心理型亚健康等10个亚型.结论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存在多种临床亚型.

    作者:陈淑娟;刘艳艳;黄建华;孙晓敏;李俊;余克强;李玉萍;杨洪玲;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广东省佛山市某镇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佛山市某镇白纹伊蚊的季节消长情况,为当地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诱捕器进行4d为一周期的成蚁诱捕以及诱卵现场实验,并根据季节的诱捕结果估算白纹伊蚊的密度消长情况.结果 2008年秋季至2009年夏季,4次实验共捕获成蚊282只,包括白纹伊蚊161只;收集蚊卵5954个.实验结果显示四个季度之间蚊媒密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诱蚊诱卵指数(MOI)(X2=52.172,P<0.000),诱蚊指数(MI)(X2=47.664,P<0.000),诱卵指数(OI)(x2=44.525,P<0.000),诱蚊密度指数(MDI)(F=17.448,P<0.000),蚊卵密度指数(EDI)(F=13.454,P<0.000).结论 当地白纹伊蚊夏秋两季的阳性指数与密度指数均比冬春两季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夏末秋初是蚊媒密度的高峰.本次实验结果与传统监测指标所反映的密度变化趋势一致.

    作者:刘彬;俞守义;陈清;任旭琦;向文龙;罗灿;胡贵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郑州市某医院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为了解郑州市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尤其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甲醛一乙酸乙酯一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该地区某医院住院病人4 836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查.结果 检出肠道寄生虫6种,总感染率为1.26%,发现了卡耶坦氏环孢子虫感染病例,且感染率高,为0.45%;蓝氏贾第鞭毛虫、圆线虫和钩虫感染率次之;混合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为0.02%.结论 郑州市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机会性原虫感染病例增加,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孙艳茹;席建伟;姚惠霞;许金玲;王鹤磊;王强;齐萌;徐利纳;张龙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益生菌抑制大肠埃希菌K1株黏附与侵袭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三联活菌片中的益生菌对大肠埃希菌K1株在肠上皮黏附和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大肠埃希菌K1株与Lovo细胞共孵育,采用黏附性抑制和竞争性排除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K1株黏附侵袭于Lovo细胞的数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益生菌对大肠埃希菌K1株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将Sprague Dawley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益生菌和致病菌)与对照组(致病菌).应用活菌计数法,对各组乳鼠肠道和血液中大肠埃希菌K1株进行定量检测,观察益生菌对大肠埃希菌K1株血行转移的拮抗作用.结果 益生菌在体外能显著抑制大肠埃希菌K1株黏附侵袭于Lovo细胞(P<0.01),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益生菌能显著降低大肠埃希菌K1株诱导的细胞凋亡(P<0.01);益生菌能显著抑制大肠埃希菌K1株的生长与血行转移,患菌血症的乳鼠数鼍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三联活菌片中益生菌能显著抑制大肠埃希菌K1株对肠上皮的黏附损伤和血行转移.

    作者:郝小燕;赵卫;曹虹;龙敏;张文炳;彭亮;黄胜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探索其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12 h.继之用25 μmol/L浓度的β淀粉样蛋白进行损伤,然后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采用DHE探针测定荧光强度间接反映胞内活性氧(ROS)含量,以评价白藜芦醇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受β淀粉样损伤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而用10、100 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则能提高该细胞的存活率(P<0.05),但1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的细胞存活率并无明显变化;荧光检测显示,蛋白损伤使得荧光强度增高(P<0.05),1μmol/L白藜芦醇处理组荧光强度大于阳性对照组,其余各组荧光强度均小于阳性对照组(P<0.05);蛋白损伤可导致细胞LDH漏出量增加(P<0.05),1 μmol/L白藜芦醇使得LDH漏出增加(P<0.05),而10、100μmol/L白藜芦醇处理组,细胞LDH漏出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受到β淀粉样蛋白损伤后,白藜芦醇能减少LDH的漏出及有效降低胞内ROS水平,从而显示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郭江;陈清;周浩;高璐璐;孔丹莉;俞守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肠道病毒71型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评价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并通过系统的分析性能和临床性能评价,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方法.方法 根据EV71基因组中编码衣壳蛋白VP1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荧光探针,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建立了检测EV71的方法,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标本类型共1104例临床样本对本方法和RT-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EV71,而对种属相近的或引起症状相似的其他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本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9.22×102 PFU/ml,不同浓度样本的Ct值的变异系数在1.4%~2.9%之间.1104例临床样本的研究显示本方法与RT-PCR方法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达到96.74%,阳性样本的检出率要高于RT-PCR方法.结论 本方法检测EV71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高、快速简便的特点,并与RT-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符合率,在手足口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坤;高秀杰;邓中平;徐伟文;高旭年;李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人瘦素基因的克隆及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构建人瘦素基因和蛋白转导肽Tat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转入酿酒酵母表达系统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融合瘦素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脂肪组织中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以此cDNA为模板扩增瘦素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YES2-Tat-leptin,转入酿酒酵母表达菌株INVSc1诱导表达Tat-leptin融合蛋白,利用相关在线软件对融合瘦素蛋白相关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 鉴定,酿酒酵母成功表达融合蛋白Tat-leptin.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获得了融合瘦素蛋白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结论 Tat-leptin融合蛋白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对融合瘦素蛋白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预测,为消化道基因治疗肥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韩晋云;郑文岭;宋艳斌;姜茂竹;王妮莎;马文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早期诊断输卵管外异位妊娠的临床初探

    目的 探讨临床上提高输卵管外异位妊娠早期诊断准确率的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输卵管以外部位的异位妊娠的术前超声诊断情况.结果 33例患者22例在术前确诊,9例误诊,2例漏诊.结论 经阴道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金玉华;苏健;吴敏;程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yndecan-1表达对肝细胞癌增殖、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syndecan-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syndecan-1在30例HCC原发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凶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原发灶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及Ki-67在原发灶的表达.结果 与HCC癌旁组织相比,syndecan-1在原发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增高,syndecan-1在肝内转移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x2 =25.62,P<0.001).在HCC原发癌组织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r=0.386,P<0.05).在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CD34-MVD呈正相关(r=0.370,P<0.05).结论 HCC组织syndecan-1表达可能影响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提示syndecan-1在HCC生长和转移中的特殊作用可能为HCC有效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静;杨洋;罗荣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CN1A基因Exons7-21 C》T多态位点与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SCNlA基因Exon 7-21 C>T多态位点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中的分布.方法 中国汉族人中收集155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和135例正常人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CNIA基因的第7编码外显子及与mRNA剪接有关的内含子进行筛查,对发现异常洗脱峰者进行测序并应用SPSS 11.5分析结果.结果 135例正常人中,SCN1A Exon 7-21 C>T 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74、0.444、0.082,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96、0.304.155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中,SCNlA Exon 7-21 C>T 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90、0.439、0.071,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10、0.290.实验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N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Exon 7-21 C>T与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无相关性.

    作者:高玫梅;秦兵;石奕武;于美娟;邓维意;廖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途径对骨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途径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的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为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方法 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培养体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磁珠方法纯化;用慢病毒载体制备RelB shRNA慢病毒,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观察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的表达,设LPS-DC对照组、未处理组和LPSRNAi RelB DC组.结果 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均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成熟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5),且经LPs刺激后(LPS RNAi RelB DC)DC表面上述三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仍显著低于LPS-DC组(P<0.05),与未处理组(immature 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相当.结论 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低,呈现出致耐受的树突状细胞的特点,是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包杰;王前;郑磊;熊石龙;姜朝新;裘宇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