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高秀杰;邓中平;徐伟文;高旭年;李明
目的 描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压力、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的总体情况,并探讨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方便抽样方法,应用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慢性肝病问卷(CLDQ)和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调查162名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并与108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WHOQOL-BREF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的压力和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在CPSS的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在WHOQOL-BREF的4个领域和CLDQ的6个维度的得分均与压力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压力和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较高;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压力呈负相关.
作者:杨莉;林细吟;高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病例基本情况患者于2009年11月25日15:40接种甲流疫苗1h后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右膝关节痛等症状,经现场临床医生查体,仅有下腹部轻压痛,右膝关节皮肤稍触及疼痛明显的阳性体征,经双侧内关、足三里穴针炙后,欲吐止,腹痛及右膝关节痛缓解,但30'后在操场等候其母时感畏冷,四肢稍有抖动,右膝关节又感疼痛,随之上肢抖动幅度越来越大,遂送市医院治疗.
作者:黄彩虹;陈雅红;詹惠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也称应激蛋白,具有分子伴侣活性.外源性HSP70能被宿主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识别,引起前炎症反应及获得性免疫应答,而自体HSP70则具有抗炎效应.在近的研究中还发现HSP70具有佐剂功效,能增强机体对其他抗原肽的免疫应答反应.HSP70在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何思杰;吕志跃;吴忠道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表达家蚕蚕蛹过敏原几丁质酶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 提取家蚕的总RNA,RT-PCR克隆家蚕过敏原几丁质酶的全长基因,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家蚕几丁质酶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结果 成功克隆家蚕主要变应原几丁质酶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该基因含有长度为1 6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5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1 500,电点为5.78,编码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的家蚕几丁质酶基因的同源性为99%.结论 成功克隆家蚕蚕蛹主要过敏原几丁质酶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为家蚕蚕蛹过敏原几丁质酶的重组表达和免疫活性鉴定等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硕;黄钟;罗新萍;刘志刚;陈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玲;麦伟麟;伍浩荣;曹虹;张复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院内感染的重要代表菌及临床分离率较高的菌株,在我院PA占所有菌株检出率的24.5%、占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的35.4%.通过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期间4个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并与同期非重症监护室的病区进行比较,分析PA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对其他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icro 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数据的分析采用WHONET软件.结果 4年间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数为559株,依次为:内科ICU 272株、外科ICU 149株、急诊ICU 126株、儿科ICU 12株.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感染菌株.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耐药的菌株产生多重甚至广泛耐药的几率较高.结论 4年间我院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严重,尤其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增加.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机制,产生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检出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作者:冯雪琴;兰海丽;卢兰芬;吴秀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十堰地区恶性肿瘤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恶性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十堰市太和医院217例恶性肿瘤患者粪便,采用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 217例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8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49.58%和47.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放疗、化疗+放疗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8.46%、37.88%和6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别的肿瘤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是:呼吸系统为37.50%、消化系统为60.78%、乳腺为38.89%、其他(包括脑瘤、肾上腺瘤、甲状腺瘤等)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隐孢子虫感染,可能与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作者:朱敬;朱名胜;王绍基;宋明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心房钠尿肽(ANP)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基因表达产物为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样本中的心房钠尿肽含量进行相对定量,比较不同样本组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熔解曲线中熔解峰单一.肺癌患者胸腔样本的ANP含量为对照样本的4.68倍,血清样本为对照样本的16.03倍.结论 所建立的ANP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肺癌患者胸腔液和血清中ANP的含量明显增高.
作者:李军涛;王海;周颖;杨光宇;张全新;朱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临床上提高输卵管外异位妊娠早期诊断准确率的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输卵管以外部位的异位妊娠的术前超声诊断情况.结果 33例患者22例在术前确诊,9例误诊,2例漏诊.结论 经阴道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金玉华;苏健;吴敏;程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幼儿早期益生菌的补充与后期喘息性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6个月~1.5岁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78例(毛细支气管炎53例,婴幼儿哮喘25例),另外选取78例非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采用向家长书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各组婴儿既往病史、家族及个人过敏史、怀孕出生、婴幼儿喂养情况、生活条件以及孕期和出生后益生菌补充情况等.结果 生命早期(孕期以及出生后)益生菌的补充是幼儿期喘息性疾病发病风险的独立保护因素,且这种保护作用与益生菌补充时间关系密切而与补充菌种数关系不大.结论 生命早期益生菌的补充可能有利于喘息性疾病的预防,但还需要临床干预研究予以证实.
作者:方文;郭小芳;叶鑫;门晓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嗜肺军团菌MompS抗原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B细胞表位,初步判断其活性多肽所在区域.方法 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对MompS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结果 MompS存在多个潜在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分布于三个区域:M1(353-546)、M2(1-215)、M3(216-399).体外实验证明,所预测抗原表位区域基本能与免疫血清发生抗原特异性反应.结论 应用DNA Star和胞外区在线分析软件能够成功预测MompS抗原的B细胞表位,M3区域可用于后续的活性肽表位筛选区域.
作者:许颖;陈建平;关望;牛钦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AFP增强子驱动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体外靶向杀伤肝癌细胞效应.方法 构建人AFP增强子驱动的pAFP-CDNA3.1-TK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转染肝癌细胞,检测TK mRNA和蛋白表达.MTT法检测GCV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pAFP-CDNA3.1-TK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在AFP阳性HepG2细胞中检测到TK mRNA和蛋白表达,添加GCV 可特异性地杀伤HepG2细胞,而AFP阴性的SMMC7721细胞生长不受影响.结论 AFP增强子驱动的TK/GCV自杀基因系统可以靶向杀伤AFP阳性肝癌细胞.
作者:庄树彤;秦颖;朱宝和;廖允军;王成友;夏荣;刘美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的动态变化,探讨在亚健康状态中慢性疲劳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120只,完全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正常对照0、4、9、16、23 d组和模型:0、4、9、16、23 d组,每组12只.正常组小鼠自由饮食,模型各组小鼠置于水深为0.5 cm的塑料盒内18 h/d.负7%体重力竭游泳以检测疲劳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orT含量.结果 正常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体重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泳时间逐渐下降,从第9天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小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体重显著减轻(P<0.01);力竭游泳时间显著下降,第4天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orT第4天开始升高,第16天达分泌高峰(P<0.01),随后逐渐下降,但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显著升高(P<0.05).结论 随着小鼠疲劳的加重,血清CorT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提示肾上腺皮质代偿性功能亢进后有功能衰退的趋势,可能是慢性疲劳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之一.
作者:黄建华;刘艳艳;陈淑娟;孙晓敏;杨洪玲;余克强;孙学刚;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求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2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并且符合GCS≤8分,术前以及术后行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aO2)测定;分析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经过手术的干预,8、24、48、72 h后PbtO2均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预后死亡组中,术后8、24、48 h PbtO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灵敏、可靠的局部脑组织氧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持续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预后.
作者:林劲芝;瞿文军;柯以铨;罗衡山;王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小鼠植烷酸氧化酶(Phyh)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NIH 3T3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方法 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Phyh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NIH 3T3细胞;使用细胞免疫化学技术对重组质粒pcDNA3/HA.Phyh在NIH 3T3细胞中的表达及蛋白定位进行分析.结果 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pcDNA3/HA-Phyh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转染实验发现,该质粒能够在NIH 3T3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结论 成功构建了带HA标签的小鼠Phyh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NIH 3T3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hyh的细胞内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作者:孙明晶;胡水旺;夏高晓;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yndecan-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syndecan-1在30例HCC原发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凶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原发灶和肝内转移灶的表达,及Ki-67在原发灶的表达.结果 与HCC癌旁组织相比,syndecan-1在原发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增高,syndecan-1在肝内转移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x2 =25.62,P<0.001).在HCC原发癌组织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r=0.386,P<0.05).在肝内转移灶中,syndecan-1表达强度与CD34-MVD呈正相关(r=0.370,P<0.05).结论 HCC组织syndecan-1表达可能影响肿瘤转移、增殖和血管生成,提示syndecan-1在HCC生长和转移中的特殊作用可能为HCC有效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静;杨洋;罗荣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并通过系统的分析性能和临床性能评价,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方法.方法 根据EV71基因组中编码衣壳蛋白VP1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荧光探针,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建立了检测EV71的方法,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标本类型共1104例临床样本对本方法和RT-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EV71,而对种属相近的或引起症状相似的其他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本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9.22×102 PFU/ml,不同浓度样本的Ct值的变异系数在1.4%~2.9%之间.1104例临床样本的研究显示本方法与RT-PCR方法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达到96.74%,阳性样本的检出率要高于RT-PCR方法.结论 本方法检测EV71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高、快速简便的特点,并与RT-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符合率,在手足口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疫情监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坤;高秀杰;邓中平;徐伟文;高旭年;李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母婴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PPROM单胎妊娠的537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孕23-32+6周PPROM患者的死产率为83.3%,新生儿死亡率为63.3%,围产存活新生儿发病率与孕33-36+6周的PPROM患者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PPROM患者的围产儿结局与破膜孕周密切相关.结论 孕23-32+6周PPROM的早产儿预后较差,在保守治疗期间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终止妊娠,而孕33-36+6周PPROM患者建议在积极期待治疗期间及时分娩,以减少早产儿并发症.
作者:陈艳红;苏春宏;贺芳;陈敦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全民食盐加碘是否影响甲亢发病升高.方法 抽取碘盐覆盖率较高的永川区1个乡和碘盐覆盖率较低的涪陵区2个乡,以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1990-2008年逐年甲亢发病情况;收集历年碘盐监测资料;采集成人尿液检测碘含量;FT3、FT4升高,TSH降低,有甲亢临床表现者诊断为甲亢;趋势检验(F)、t检验和X2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7-2008年碘盐覆盖率,永川区为93.8%~100.0%;涪陵2005年及其以前为22.5%~72.78%,2006-2008年为86.55%~97.22%.尿碘中位数永川为271.43μg/L,显著高于涪陵的130.68μg/L(P<0.05).共发现甲亢病例234例,食用碘盐前(1990-1996)年均甲亢发病率永川为5.92/10万,涪陵为4.55/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用碘盐后(1997-2008)年均甲亢发病率永川为40.51/10万,显著高于涪陵的12.19/10万(P<0.01),食用碘盐后两地的发病率显著上升(P<0.05).患甲亢相对危险度永川为6.84,涪陵为2.68.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小12岁,大82岁,症状为多食、多饮、体重下降、心悸、眼球突出、多汗和甲状腺肿.结论 全民食用碘盐后甲亢发病率升高,存在碘过量,应降低食盐加碘浓度.
作者:肖邦忠;廖文芳;李心术;罗兴建;吴成果;徐世斌;张仁平;廖云贞;陈亚琳;谢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SCNlA基因Exon 7-21 C>T多态位点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中的分布.方法 中国汉族人中收集155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和135例正常人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CNIA基因的第7编码外显子及与mRNA剪接有关的内含子进行筛查,对发现异常洗脱峰者进行测序并应用SPSS 11.5分析结果.结果 135例正常人中,SCN1A Exon 7-21 C>T 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74、0.444、0.082,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96、0.304.155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中,SCNlA Exon 7-21 C>T 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90、0.439、0.071,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10、0.290.实验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N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Exon 7-21 C>T与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无相关性.
作者:高玫梅;秦兵;石奕武;于美娟;邓维意;廖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