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分析3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以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腰痛、咽干咽痛、疲劳者较多.病理特征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Lee病理分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结论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病率较高,全身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容易造成漏诊,应引起临床诊治的足够重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引起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病例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对感染的环境进行实地现场勘察.结果感染的环境主要为通风换气不良,无新风补给.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结论与传染源在同一个相对密闭、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内密切接触是引起此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的主要原因.公共场所的通风设施不健全应纳入公共场所管理的卫生问题范围中,并应引起卫生监管部门重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的主要变应原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通过SDS-PAGE分析短穗鱼尾葵花粉蛋白质组份.采用Westem blotting鉴定主要变应原,以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包板,摸索出其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和酶结合物浓度.采用BSA-ELISA法对短穗鱼尾葵花粉过敏患者血清进行初步检测,并与皮肤挑刺试验比较.结果 短穗鱼尾葵花粉粗浸液SDS-PAGE显示有30余条蛋白条带,其中主要蛋白条带有10条.Western blotting显示5例短穗鱼尾葵花粉过敏患者的混合血清能与其中3条蛋白条带起反应,分子量分别是26000、14000和12000Mr.BSA-ELISA检测短穗鱼尾葵花粉特异性IgE,适粗浸液稀释度为1:100,血清稀释倍数为1:5,生物素化抗体为1:1000,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trepavidin-HRP)为1:1000.在此条件下BSA-ELISA与浸液皮试比较.检出结果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符合率为90%,与皮试阴性患者符合率为80%,与健康人对照检测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实验对短穗鱼尾葵花粉主要变应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BSA-ELISA法测定结果与皮肤挑刺试验初步比较符合率较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从化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发生过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09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病例潜伏期74 h,体温37.5℃,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临床症状较轻;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未见续发二代病例.结论 本事件为输入性二代病例引发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感染者在无防护的环境下,接触保留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被褥或尘埃后导致感染.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社鼠是东洋界种,不仅一直被认为是农林业有害动物.而且被怀疑为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为了了解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多样性,我们研究了89只社鼠体表寄生虫的群落组成.方法 选取云南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并检获其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在显微镜下鉴定寄生虫的种类.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用统计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分析雌雄小兽宿主间寄生虫数量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体表寄生虫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的关系.结果 捕获89只社鼠.其中70只社鼠侵染体表寄生虫,总侵染率为79%.采集到体表寄生虫51种,包括31种恙螨、13种革螨、4种蚤及3种吸虱.攸氏无前恙螨为优势恙螨种,占恙螨总数的66.23%;土尔克厉螨为优势革螨种,占革螨总数的38.48%;绒鼠怪蚤为优势蚤种,占蚤总数的42.86%;太平洋甲胁虱为优势吸虱种,占吸虱总数的80.07%.这51种体表寄生虫中,有11种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U检验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在雌雄宿主体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个体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体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社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其中有11种曾经报道与人类疾病有关.社鼠主要的体表寄生虫为吸虱、蚤类、革螨和恙螨,社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灌丛斑疹伤寒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前后其血浆TXA2/PGI2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中共收入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及治疗组,以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TXA2与PGI2的水平,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4周厄贝沙坦治疗后其血浆TXA:水平(319.65±38.7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342.12±48.22)pg/mL(P<0.01),而PGI2水平(40.04±4.95)pg/mL则显著高于治疗前(32.13±4.47)pg/mL(P<0.01),治疗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后(36.42±4.95)mg/Lv.s.治疗前(43.99±11.27)mg/L,P<0.01];对照组中患者的TXA2/PGI2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接受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TXA2/PGI2水平产生变化,同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下降,提示TXA2/PGI2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而厄贝沙坦则可能阻断此过程并产生肾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M2-3EELISA)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体在原发性胆汁化肝硬化(PBC)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 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L)、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C)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PDC ELISA)、以三联体(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3E ELISA)、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BPO)为靶抗原的ELISA法(抗-M2-3E ELISA)检测107例PBC、167例疾病对照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的AMA-M2抗体.结果 107例PBC患者用抗-M2-3E ELISA、抗-3E ELISA、抗-PDC ELISA和IFL 4种方法检测AMA-M2的检出率(敏感性)分别为99/107(92.5%)、94/107(87.9%)、78/107(72.9%)、87/107(81.3%),特异性分别为97.3%、98.5%、98.5%、97.3%.抗-M2-3E EUSA法AMA-M2的检出率(92.5%)显著高于抗-PDC ELISA法(72.9%)(P<0.001)、IFL法(81.3%,P<0.001),高于抗-3E ELISA(87.9%).在20例IFL检测AMA-M2为阴性的PBC患者中,用抗-M2-3E ELISA法AMA-M2的检出率为11/20(55%).抗-M2-3E ELISA和IFL的重叠度为85.0%(91/107).结论 抗-M2-3E ELISA法具有比IFL、抗-PDC ELISA法和抗-3E ELISA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达97.3%.因此.抗-M2-3E ELISA法可作为第一轮AMA-M2的筛查,但不可以单独用于诊断PBC的标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宜州市2000-2007年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0-2007年宜州市丙型肝炎174例报告卡进行分析.结果 丙型肝炎发病率波动在0.49-6.3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3.53/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1;年龄分布以15~49岁组发病率高;职业构成以农民病例比重较大.结论 宜州市丙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加强监测、健康教育、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措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8个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91.8%,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了97.2%和89.9%;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8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06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15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并对其费用-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1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给予以利巴韦林10~15 mg/kg·d,每日1次静脉输入,疗程7 d;治疗组给予炎琥宁10 mg/kg·d,每日1次静脉输入,疗程7 d,并对临床有效率及有效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72例,治愈42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69例,治愈3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5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热、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比较,治疗组热退时间为(2.23+1.22)d,皮疹消退时间为(3.31±1.35)d;对照组热退时间为(4.98±1.82)d,皮疹消退时间为(5.84±1.93)d,经统计学处理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组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但应用时需注意炎琥宁注射液本身所存在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血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症状等,一般疗程应<1周,每1 ml溶媒中使用炎琥宁≤1 mg,连续使用>1周的患者,应注意密切观察加强监测,避免超剂量及高浓度静脉滴注给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盐酸坦索罗辛和硝苯地平与双氯芬酸钠联合用药治疗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的疗效.方法 365例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坦索罗辛0.4 mg 口服.硝苯地平片10 mg舌下含服,加双氯芬酸钠50 mg口服益;对照组患者用阿托品0.5 mg加哌替啶50~100 mg肌内注射,两组均常规输液.分别在30、60、120 min及4 h观察患者镇痛效果.结果 用药后30 min及60 min时,观察组分别有93、44例有效,对照组分别有109、46例有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于用药后120 min时,观察组173例有效,对照组152例有效;在4 h内完全缓解者观察组有162例,对照组有121例;复查B超,观察组共63例结石排出,而对照组只有26例结石排出.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坦索罗辛、硝苯地平片加双氯酚酸钠组对肾绞痛缓解有效率明显优于阿托品、哌替啶组.其不良反应少,不受麻醉药品限制,还明显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及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以34只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及对照组(C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后12~13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采用清肝口服液(DHT)进行干预治疗;感染后18周,按吡喹酮剂量300 mg/kg体重对3组动物进行杀虫治疗,以病理学和血清HYP、HA水平作为模型评估指标.结果 感染后第12~13周,肝纤维化模型形成,从病理学结果、生化指标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A组、B组干预治疗后血清中的HYP/H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依次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P<0.01),且血清HYP、HA含量随着病理肝纤维化程度增高而升高.结论 检测血清HYP和HA水平是评价和考核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简便、快速、可靠、又无损伤的指标,而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静脉导管相关性柄稻黄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脓毒症时,即采外周血和导管内血液行细菌培养,拔除静脉导管时送导管内容物及导管尖端行细菌培养.结果 15例患者导管人口处均无红肿、疼痛、分泌物,临床表现为突然不规则发热、寒战,体温37.8~40℃.11例(73.3%)超过38.5℃,2例伴(13.3%)咳嗽、咳黏液脓性痰;栖稻黄单胞菌在15例患者外周血、导管内血液培养中均为优势生长菌,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5株栖稻黄单胞菌均对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氧氟沙星敏感,均对头孢西丁、头孢呋辛钠、头孢唑林、氨曲南耐药.3株对阿莫西林耐药,2株对头孢噻吩、头孢曲松耐药.15例患者中,12例痊愈,3例死亡.结论 导管相关性栖稻黄单胞菌脓毒症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对Ⅰ代、Ⅱ代头孢霉素、氨曲南耐药性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采用Family APGAR问卷和患者行为方式调查表调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与行为方式的关系.结果 45.0%为功能良好家庭,41.0%为中度障碍家庭,14.0%为严重障碍家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良好家庭和障碍家庭行为方式积极组及消极组各项目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与家庭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379株细菌念珠菌中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10.2%)、铜绿假单胞菌(9.4%)、金黄色葡萄球菌(7.7%)、鲍曼不动杆菌(7.7%)、白色念珠菌(7.0%)和肺炎克雷伯菌(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比例分别为47.8%和41.3%.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8.1%、82.8%、83.6%和73.1%.G-杆菌中耐药率较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G+球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的为氯霉素.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均低于2.0%.结论 本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水平、非发酵G+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和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居高不下,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各类公共场所使用中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卫生检测,了解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情况.方法 抽取广州市35间公共场所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检测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微生物指标和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微生物指标.结果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均未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空调送风中可吸人颗粒物、细菌总数超标率高达54.6%和37.5%,而送风中真菌总数超标率为7.3%;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全部合格,真菌总数超标率只有1.9%,只有细菌总数超标率较高,为7.7%;各类公共场所中医院和图书馆卫生状况较好,商场、宾馆酒店和餐厅较差.结论 广州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卫生状况较好,空调送风可吸人颗粒物浓度较高,且存在微生物污染,而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较好可能与其使用了中效过滤器有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苜蓿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病毒、细菌、寄生虫、抗逆基因、品质改良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单克隆抗体和工业原料等转基因苜蓿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为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探讨了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管理模式.方法 应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建立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根据疫情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管理.结果 依照我国卫生部政策.完善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保证医疗质量,人性化管理隔离病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流行.结论 导入PDCA循环法,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是收治新发传染病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揭示其亲源关系及基因差异.方法 采集了中国部分城市,即广州、深圳、阳江、南京、长春、宜昌、北京、武汉、成都等地的常见嗜尸蝇类:家蝇(Musc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cda),黑尾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棕尾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等.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嗜尸蝇类的rDNA-ITS2基因片段.结果 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Chrysomya megacephata,Aldrichina grahami(巨尾阿丽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Muscdomestica,Boettcherisca peregrina rDNA-ITS2基因的单链DNA(ssDNA)迁移率均有明显差异,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rDNA-ITS2基因单链DNA迁移图型呈现多态性.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的rDNA-ITS2基因存在种内、种间及地理的基因多态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