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DCA模式在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PDCA模式, 甲型H1N1流感, 管理
摘要:目的 为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探讨了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管理模式.方法 应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建立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根据疫情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管理.结果 依照我国卫生部政策.完善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保证医疗质量,人性化管理隔离病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流行.结论 导入PDCA循环法,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是收治新发传染病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治疗后血浆TXA2/PGI2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前后其血浆TXA2/PGI2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中共收入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及治疗组,以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TXA2与PGI2的水平,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4周厄贝沙坦治疗后其血浆TXA:水平(319.65±38.7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342.12±48.22)pg/mL(P<0.01),而PGI2水平(40.04±4.95)pg/mL则显著高于治疗前(32.13±4.47)pg/mL(P<0.01),治疗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后(36.42±4.95)mg/Lv.s.治疗前(43.99±11.27)mg/L,P<0.01];对照组中患者的TXA2/PGI2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接受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治疗后血浆TXA2/PGI2水平产生变化,同时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下降,提示TXA2/PGI2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而厄贝沙坦则可能阻断此过程并产生肾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RNA干扰在吸血媒介研究中的应用

    吸血媒介不仅危害动物健康,而且还能传播各种虫媒疾病,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究吸血媒介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研究如何控制吸血媒介以及其对病原体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要介绍RNA干扰(RNAi)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在吸血媒介基因功能研究、保护性抗原筛选及鉴定、抑制病原体感染吸血媒介及其在吸血媒介中的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心功能、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将64例65岁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常规使用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d),疗程3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与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与BNP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CO与血浆BN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的LVEDD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改善心功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静脉导管相关性栖稻黄单胞菌脓毒症15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静脉导管相关性柄稻黄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脓毒症时,即采外周血和导管内血液行细菌培养,拔除静脉导管时送导管内容物及导管尖端行细菌培养.结果 15例患者导管人口处均无红肿、疼痛、分泌物,临床表现为突然不规则发热、寒战,体温37.8~40℃.11例(73.3%)超过38.5℃,2例伴(13.3%)咳嗽、咳黏液脓性痰;栖稻黄单胞菌在15例患者外周血、导管内血液培养中均为优势生长菌,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5株栖稻黄单胞菌均对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氧氟沙星敏感,均对头孢西丁、头孢呋辛钠、头孢唑林、氨曲南耐药.3株对阿莫西林耐药,2株对头孢噻吩、头孢曲松耐药.15例患者中,12例痊愈,3例死亡.结论 导管相关性栖稻黄单胞菌脓毒症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对Ⅰ代、Ⅱ代头孢霉素、氨曲南耐药性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临床分离的4379株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379株细菌念珠菌中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10.2%)、铜绿假单胞菌(9.4%)、金黄色葡萄球菌(7.7%)、鲍曼不动杆菌(7.7%)、白色念珠菌(7.0%)和肺炎克雷伯菌(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比例分别为47.8%和41.3%.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8.1%、82.8%、83.6%和73.1%.G-杆菌中耐药率较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G+球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的为氯霉素.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均低于2.0%.结论 本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水平、非发酵G+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和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居高不下,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州市35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调查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各类公共场所使用中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卫生检测,了解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情况.方法 抽取广州市35间公共场所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检测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微生物指标和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微生物指标.结果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均未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空调送风中可吸人颗粒物、细菌总数超标率高达54.6%和37.5%,而送风中真菌总数超标率为7.3%;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全部合格,真菌总数超标率只有1.9%,只有细菌总数超标率较高,为7.7%;各类公共场所中医院和图书馆卫生状况较好,商场、宾馆酒店和餐厅较差.结论 广州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卫生状况较好,空调送风可吸人颗粒物浓度较高,且存在微生物污染,而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较好可能与其使用了中效过滤器有关.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2002-2008年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目的 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探讨消毒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医院感染监控力度.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按照统一的技术方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消毒质量监测,收集2002-2008年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的数据,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8年惠州市区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总数依次为3270、2399、3861、5206、5054、5267、4584份,合格率依次为87.40%、93.25%、89.48%、90.34%、87.73%、87.98%、91.19%,总合格率为89.41%.二级以上、一级和社会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1.13%、88.05%、87.74%,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0,P<0.01).监测样品中病房物体表面合格率高(97.07%),低为空气中细菌含量(70.42%).结论 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较低,因此,一级和社会医疗机构是消毒监测工作的重点.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PDCA模式在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为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探讨了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管理模式.方法 应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建立收治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根据疫情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管理.结果 依照我国卫生部政策.完善甲型H1N1流感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保证医疗质量,人性化管理隔离病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流行.结论 导入PDCA循环法,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是收治新发传染病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反向斑点杂交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及其基因分型的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方法 应用生物软件针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的膜蛋白(Matrix Protein)基因和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及探针,通过优化PCR和杂交的反应条件.建立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与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对相同的临床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该方法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3型、鼻病毒和腺病毒3型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2~103 copies/μL.在111例发热门诊病人的咽试子标本中.免疫荧光检测出3例甲型流感病毒、0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7%;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出3例甲型流感病毒,其中1例H1、2例H3、0例H5、0例H9,4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3%.结论 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的反向斑点杂交方法具有特异、灵敏的特点,为该方法的后续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2007-2008年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安徽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效果与费用-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8个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91.8%,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了97.2%和89.9%;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8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06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15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并对其费用-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粉尘螨第五组主要变应原(Der f5)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鉴定

    目的 克隆表达粉尘螨第五组变应原(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er f5)基因,并鉴定纯化蛋白免疫原性.方法 提取活粉尘螨总RNA,扩增Der f5片段.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埃希菌JM109,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pMD18-Der f5阳性菌株,再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转化人大肠埃希菌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表达效果.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利用尘螨病人血清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 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Der f5和pET30a-Der f5,SDS-PAGE结果表明Der f5基因在BL21中获得良好的可溶性表达,蛋白质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纯化的蛋白与病人血清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结论 获得广州地区Der f5的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初步鉴定了该蛋白的免疫原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放疗性舌炎与其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放射性舌炎病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放射性舌炎SD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其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指数(oral mucositisindex,OMI);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CD34)鉴定放射性舌炎病损局部病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RTG大鼠舌体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数与RTG口腔黏膜炎指数(OMI)间的时相变化关系.结果 放射照射后3 d可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放射照射后的血管管腔变得明显不规则,管腔中可见有血栓形成,管腔内膜凹凸不平,血管扩张,管径变大,血管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到管内,并可看到部分血管狭窄严重、闭塞.血管内皮细胞TUNEL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5 d组凋亡内皮细胞百分数(%)为(78.3±0.31),8 d组为(89.3±0.83),14 d组为(83.5±0.41),21 d组为(69.3±0.57),28 d组为(47.3±0.59).5 d、8 d、14 d、21 d、28 d时RTG 13腔黏膜炎指数(OMI)与大鼠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比的相关系数R=0.67(P=0.034).结论 RTG病损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RTG的病情相关,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在RTG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并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家庭功能对慢性乙肝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采用Family APGAR问卷和患者行为方式调查表调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与行为方式的关系.结果 45.0%为功能良好家庭,41.0%为中度障碍家庭,14.0%为严重障碍家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良好家庭和障碍家庭行为方式积极组及消极组各项目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为方式与家庭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其参与造血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目前已知重要且有高度选择性、能量依赖性的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降解蛋白质的系统,是机体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机制.作为重要的造血调控因子,TGF-β家族诱导造血细胞的存活、增生、分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Smads是介导TGF-β家族上述功能的胞内关键信号分子,而泛素蛋白酶可调控Smads蛋白的活性,从而参与对机体造血功能的调控,本文仅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所介导Smads活性调控参与造血的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PLUNC调控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PLUNC的调控元件.方法 采用进化足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PLUNC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结果 预测的PLUNC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1~+10 bp区域间、-29 bp存在TATA盒子,启动子集中在-490 bp~+89 bp内,在人和小鼠PLUNC基因的启动子保守区内存在29个共同的转录因子结合部位及5个增强子.结论 PLUNC基因调控元件的分析可为探讨上呼吸道特异性表达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模型.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进化足迹法,在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广东从化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

    目的 探讨从化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发生过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09年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病例潜伏期74 h,体温37.5℃,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临床症状较轻;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未见续发二代病例.结论 本事件为输入性二代病例引发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感染者在无防护的环境下,接触保留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被褥或尘埃后导致感染.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转基因苜蓿的研究进展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苜蓿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病毒、细菌、寄生虫、抗逆基因、品质改良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单克隆抗体和工业原料等转基因苜蓿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感染环境的调查

    目的 了解引起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病例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对感染的环境进行实地现场勘察.结果感染的环境主要为通风换气不良,无新风补给.为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结论与传染源在同一个相对密闭、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内密切接触是引起此起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疫情的主要原因.公共场所的通风设施不健全应纳入公共场所管理的卫生问题范围中,并应引起卫生监管部门重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分析3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以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腰痛、咽干咽痛、疲劳者较多.病理特征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Lee病理分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结论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病率较高,全身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容易造成漏诊,应引起临床诊治的足够重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