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蓉;李卓成;陈剑雄;熊鹰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诊治输卵管结核性不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院7年中经腹腔镜确诊的输卵管结核性不孕症患者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29.6±3.5)岁,原发性不孕33例,继发性不孕9例.腹腔镜术前常规行诊刮术排除宫腔结核.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受累者28例,单侧受累14例,镜下主要表现有输卵管肿胀、卷曲、僵硬、表面有粟粒样结节,管腔内有干酪样物质,盆腔存在不同程度粘连.对于轻度粘连者行分离粘连后予以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严重者镜下作输卵管间质部电凝结扎,术后本组自然妊娠率5.5%.13例患者接受IVF-ET治疗,4例妊娠.结论 腹腔镜检查可提高输卵管结核诊断准确性,并行初步治疗.输卵管结核术后复通并有正常功能者较少,术后自然妊娠率低.病变严重者作输卵管电凝结扎并抗结核治疗,通过辅助生育治疗有希望解决不孕症问题.
作者:谭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提高粉尘螨1类变应原(Der f 1)的可溶性表达.方法 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Der f 1的全长序列与成熟肽序列(mDer f 1);以已知Der P 5基因的前导序列替换Der f 1前导序列和原酶序列,重新构建出rDer f 1基因;将上述3个基因分别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表达,经Western-blot对三者的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Western-blot表明, pGEX-Der f 1与pGEX-mDer f 1的表达产物分别为分子量约63000与51000的重组蛋白质,重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裂解液的沉淀中.pGEX-rDer f 1大量表达了可溶性目的 蛋白质,分子量约53000,并被成功地分离纯化.三种表达产物均可被鼠抗GST抗体与螨过敏患者血清特异地识别.结论 表达了含Der f 1, mDer f 1与rDer f 1的三种GST融合蛋白质,它们均具免疫反应性,纯化获得了CST-rDer f 1融合蛋白质,为后期的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甘明;何蔼;李卓雅;郑小英;吴瑜;王玲;张瑞琳;詹希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加强监测,掌握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现状及进展,完成水氟可疑超标地区的饮用水氟含量筛查.方法 按照GB/T5750-2006检测饮用水氟含量,并计算算术均值;如发现饮水氟含量超标 (大于1mg/L),则运用Dean法调查病区村8~12岁所有儿童氟斑牙情况,计算氟斑牙检出率,以及根据<地方性氟骨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调查病区村16岁以上人群氟骨症情况,计算氟骨症检出率.结果 共检测了150份饮用水,有6份水氟含量超过国家水氟含量标准(1.00mg/L),合格率为96%;鹅颈关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6.10%;氟骨症病人检出率为0.结论 重庆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用水水氟含量合格,病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作者:陈亚林;晏维;罗兴建;天谢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脏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个月至6年,再出血率为6.1%(6/99).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董国徽;李玉勤;袁德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东莞地区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感染现状,为HB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分别检测2001-2007年高考体检学生共50387人的HBsAg,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城乡间的HBsAg感染的差异.结果 2001-2007年高考学生HBsAg的携带率分别为23,69%、18.58%、16.22%、14.88%、10.98%、6.68%、4.04%,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乡镇学生HBsAg平均阳性率为12.65%,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平均阳性率8.75%(P<0.01);男性的HBsAg阳性率为12.86%,显著高于女性的阳性率9.2%(P<0.01).结论 被调查的东莞市2001-2007年高考学生的HBV感染率(平均感染率11.14%)高于全国的HBV平均感染率(10%), HBsAg的携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乡镇学生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男生高于女生.
作者:万德胜;陈万宁;廖小莲;郑和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褐家鼠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以及路氏锥虫形态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方法 从南宁、百色、靖西、桂平4个地区野外和住户周边捕捉褐家鼠,取血涂片染色检查、测量虫体.结果 在4县市共检查褐家鼠137只,路氏锥虫自然感染率平均为11.68%,来自南宁、百色、靖西、桂平县市鼠感染率分别为23.08%、2.5%、35.29%和0.除在百色、靖西发现肥胖形虫体外,其他绝大多数虫体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广西部分地区褐家鼠路氏锥虫自然感染相当普遍,建议在路氏锥虫流行区,对不明原因的高热、贫血患者应做相关检查排除本虫感染.在百色、靖西发现的肥胖形虫体是否是路氏锥虫的变异,或是不同种属虫体,有待于进-步研究确认.
作者:莫秀玲;张鸿满;江河;谭裕光;施维;黄维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草酸铂、卡培他滨三药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110例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病人入组:试验组55例患者,第1天应用紫杉醇135mg/m2、草酸铂130mg/m2静脉滴注,口服卡培他滨1650mg/m2/d,连服1~14d,每3周为一个周期,连用2~4个周期;对照组55例患者,第1~5天应用DDP 20mg/m2、5-Fu 0.5g/m2静脉注射,3周为一个周期,连用2~4个周期;治疗结束2~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试验组疗效可评价55例,对照组疗效可评价53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CR+PR)50.9%(28例)和32.1%(17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6个月和8.6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Ⅳ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8例(14.5%)、骨髓抑制2例(3.6%)和消化道毒性4例(7.3%);对照组Ⅳ反应主要为消化道毒性8例(15.1%)、骨髓抑制2例(3.8%).结论 紫杉醇联合草酸铂、卡培他滨三药方案对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较DDP+5-Fu有优势,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谭洁媚;黄河;陈丽昆;李明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对107例血液病人及100例正常人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例ITP病人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测量结果为(28.87±8.91)%(范围从15.16%~44.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9.06±3.87)%,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2例AA的RP%为(5.96±3.01)%(范围从2.50%~14.49%),低于正常对照组, RP绝对值为(1.57±1.90)×109/L,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例ALL组RP%为(12.20±5.33)%.30例ANLL组RP%为(10.83±5.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P绝对值为(139.67±80.06)×109/L, RP绝对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例MDS病人RP%为(21.75±7.3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了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检测结果,并与RP%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6例病人的网织血小板的检查结果与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RP%及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孙德华;裘宇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晚期氧化蛋白(AOP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动态观察6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AOPP的含量.结果 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血浆AOPP的含量为(143.51±32.83)μmol/L和(56.55±14.4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3.14±8.24)μmol/L, P均<0.01:在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浆AOPP的含量越高,心功能Ⅳ级者(157.03±41.09)μmol/L心功能Ⅲ级者(104.25±24.47)μmol/L心功能Ⅱ级者(33.93±12.91)μmol/L及对照组(P均<0.01);另外,在急性加重期患者AOPP含量与PaO2(5.08±2.65)kPa和pH值(7.29±0.31)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5和-0.58, P均<0.01),而与PaCO2(7.92±2.69)kPa呈显著正相关(r=0.65, P<0.01). 结论 AOPP可能参与了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AOPP的含量对评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意义,拮抗AOPP的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作者:许衍硕;唐皓;陈志斌;李振宇;胡光;梁艳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 结果 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 P<0.05).另外, 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R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 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作者:叶欣;肖露露;易燕;张伟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脱髓鞘脑病的疗效.方法 5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以甲泼尼龙1000mg/d静脉滴注3~5d,冲击治疗结束后,予泼尼松60mg,1次/d,逐渐减量至停药;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地塞米松20~40mg/d,3~5d后逐渐减量致停药.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1,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和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9, P<0.05).结论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是治疗急性脱髓鞘脑病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瑾;王永红;何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调查和评价伴有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的男科病人的心理状况.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选出20~39岁的患者236例,其中曾经或现在诊断为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者106例,阴性者130例.主要统计资料为该量表的10个症状因子分和统计指标,如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总分及均分、总分及总均分等;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统计和管理数据,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曾经或现在诊断为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组所有统计指标和因子分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有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的男科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心理方面规范的咨询和辅导,并对一些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加入适当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玺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在小鼠小肠组织、实质器官内的动态分布.方法 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8组,0d组用0.5ml PBS/只灌胃,其余组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104个灌胃感染,感染后2、4、6、8、10、12、14d处死小鼠,每次处死12只,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肝脏、脾、肾、肺、心和脑做组织印片,吉-瑞氏染色,镜检.结果 感染后2d 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肺和心,4d在脾,6d在肾和肝脏发现虫体,脑内未发现虫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内虫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第6天达高峰后稍有下降.肝内虫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第6天多;脾内虫体数量在6d达峰值后保持较高水平;实验期间肾、肺和心内虫体数量保持较低水平.结论 弓形虫经口感染小鼠后2d,小肠组织出现大量速殖子;同时肺和心内有少量速殖子;4d在脾、6d在肾和肝脏发现虫体;速殖子在上述组织内增殖,并形成假包囊,脑内未发现虫体.
作者:申金雁;杨莎莎;殷国荣;马广源;孟晓丽;刘红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50例老年患者(60~72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BVR)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例.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死亡4例;出院后随访1-48个月,心功能恢复至I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2例.结论 随着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和外科监护技术的成熟完善,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姜海明;王得坤;梁毅;郑俊猛;叶红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FK506结合蛋白12(FKBP12)进行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PPIase)活性鉴定,并比较它与26000Mr的谷胱甘肽转移酶(Sj26GST)基因在成虫、尾蚴和虫卵的转录水平.方法 从成虫RNA中RT-PCR扩增SjFKBP12基因,将其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进行PPIase活性测定.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SjFKBP12基因与Sj26GST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将SjFKBP12基因成功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后,表达、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有PPIase活性.SjFKBP12在尾蚴与虫卵期的转录水平相仿,都高于Sj26GST基因,是成虫期转录水平的1.5倍左右.结论 成功鉴定了重组SjFKBP12酶活性,SjFKBP12在尾蚴和虫卵期较高的转录水平,为将其进行疫苗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麦璟莹;朱郇悯;马长玲;陈晓湘;赵晶晶;陈姗;李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晚期氧化蛋白(AOPP)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动态检测9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的含量,并探讨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AOPP患者血浆中晚期氧化蛋白含量发病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均<0.01.血清CRP的含量在患者中毒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均<0.01.在发病的第1天, AOPP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和CRP的含量重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轻度中毒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0.01.在第1天, AOPP患者的病情程度即MODS的评分值与血清晚期氧化蛋白和CRP的含量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1=0.590和r2=0.627, P均<0.01),而血清晚期氧化蛋白和CRP的含量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3=0.792, P<0.01).结论 晚期氧化蛋白的含量随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病情和炎症反应加重而升高.晚期氧化蛋白可能参与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马诚;何景招;张家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分析深圳地区2型糖尿病(DM)相关基因浆细胞膜糖蛋白(PC-1)基因K121Q多态性,探讨其于2型DM的关系.方法 选择214例2型DM患者和295例非DM对照人群作病例对照研究,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PC-1基因K121Q多态性,并分析其与2型DM的相关性.结果 PC-1基因PCR扩增片段大小为240bp,与预期的扩增片段大小相符,扩增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AvaⅡ酶切后,产生Q与K两个等位基因,出现2种基因型条带,分别为KK型和QK型.509例研究对象中, KK基因型者433例,所占比例高,为85.07%;KQ基因型者次之,有76例,占14.93%;未见QQ基因型.K等位基因频率为92.53%, Q等位基因频率为7.47%.各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患2型糖尿病为因变量, PC-1基因K121Q基因型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KK基因型者相比, KQ基因型与2型DM存在显著相关性,其P=0.034, OR=1.84, OR 95% CI为(1.05-3.24).结论 PC-1基因K121Q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 KQ基因型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高玲;刘茂玲;吴少庭;钟严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某社区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 首例发病8月21日,末例9月3日,流行时间14d,共发病74例,罹患率为3.47%,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出现第二代病例.实验室检测74例患者中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73例,布雷图指数在采取大规模的综合控制措施前高达93.4,在采取控制措施后,蚊媒密度达到要求.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起疫情是登革热暴发流行.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迅速杀灭成蚊、清除积水和隔离治疗病人等综合措施后,该社区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李美霞;杨丽莉;范建文;杨智聪;刘于飞;李铁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把实验教学内容相关、方法近似的实验室进行重组合并,使形态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上完成了重大的变革.从此,改变了实验室为一门课程服务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形态学实验室.体制上的重大变革,促进了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者:何芳;沈浩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Celebrex(西乐葆)对胰腺癌CFPAC-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的Celebrex对CPPAC-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Celebrex作用下CFPAC-1细胞凋亡和细胞膜P-gp表达的变化.结果 8、16、32、64μmol/L的Celebrex作用于CPPAC-1细胞后,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株CFPAC-1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细胞膜MDR1(P-gp)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上述作用均成剂量依赖性.结论 Celebrex降低胰腺癌细胞株CPAC-1细胞膜表面P-gp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抑制胰腺癌细胞株CPPAC-1增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蓉;杜冀晖;苏卓娃;李佳璇;蔡安季;周蓓;麦丽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