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细胞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与表达水平研究

袁建辉;周建孟;黄海燕;周丽;徐新云;杨淋清;刘建军;庄志雄

关键词:肾细胞癌, RASSF1A基因, 启动子, 甲基化
摘要:目的 检测19例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Ras相关区域家族蛋白1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19份,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以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 PCR, MSP)法检测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以QPCR法检测了RASSF1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19例中有10例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存在高甲基化, mRNA表达水平表达降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8734, P<0.01).结论 肾细胞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存在高甲基化,并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西部分地区褐家鼠自然感染路氏锥虫情况调查及形态学观察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褐家鼠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以及路氏锥虫形态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方法 从南宁、百色、靖西、桂平4个地区野外和住户周边捕捉褐家鼠,取血涂片染色检查、测量虫体.结果 在4县市共检查褐家鼠137只,路氏锥虫自然感染率平均为11.68%,来自南宁、百色、靖西、桂平县市鼠感染率分别为23.08%、2.5%、35.29%和0.除在百色、靖西发现肥胖形虫体外,其他绝大多数虫体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广西部分地区褐家鼠路氏锥虫自然感染相当普遍,建议在路氏锥虫流行区,对不明原因的高热、贫血患者应做相关检查排除本虫感染.在百色、靖西发现的肥胖形虫体是否是路氏锥虫的变异,或是不同种属虫体,有待于进-步研究确认.

    作者:莫秀玲;张鸿满;江河;谭裕光;施维;黄维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脏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个月至6年,再出血率为6.1%(6/99).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董国徽;李玉勤;袁德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诊治输卵管结核性不孕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诊治输卵管结核性不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院7年中经腹腔镜确诊的输卵管结核性不孕症患者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29.6±3.5)岁,原发性不孕33例,继发性不孕9例.腹腔镜术前常规行诊刮术排除宫腔结核.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受累者28例,单侧受累14例,镜下主要表现有输卵管肿胀、卷曲、僵硬、表面有粟粒样结节,管腔内有干酪样物质,盆腔存在不同程度粘连.对于轻度粘连者行分离粘连后予以通液治疗,输卵管梗阻严重者镜下作输卵管间质部电凝结扎,术后本组自然妊娠率5.5%.13例患者接受IVF-ET治疗,4例妊娠.结论 腹腔镜检查可提高输卵管结核诊断准确性,并行初步治疗.输卵管结核术后复通并有正常功能者较少,术后自然妊娠率低.病变严重者作输卵管电凝结扎并抗结核治疗,通过辅助生育治疗有希望解决不孕症问题.

    作者:谭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云浮市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探讨

    目的 研究云浮市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监测、收集2006-2007年云浮市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结合两年云浮市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气压、日照时数等5个气象因素变化,分析疾病发生与气象因素两者的关系.结果 两类传染病发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气候发生变化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亦产生很大的变化.结论 气象因素是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两者关系较密切.

    作者:陈伟文;谭雪芳;崔楚平;胡慧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与吸人糖皮质激素(ICS)对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效果.方法 54例2~5岁患儿随机分为LTRA组(27例)和ICS组(27例).LTRA组口服孟鲁司特钠,每次4mg,睡前服用1次;ICS组患儿规律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每日200~400μg,采用储雾罐辅助吸入.药物治疗3个月后继续随访观察15个月.结果 LTRA组与ICS组比较,控制症状所需的平均天数为(8.31±3.69)d和(7.20±2.78)d;症状缓解率为92.6%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的18个月LTRA组复发率(36.0%)显著高于ICM组(15.4%).转化为典型哮喘者, LTRA组7例(28.0%), ICS组2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LTRA控制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与ICS相当,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接受LTRA治疗的患儿远期复发率或者转化为典型哮喘的比率高于ICS治疗的患儿.

    作者:袁安波;樊毅坚;李超雄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实时荧光定量PT-PCR检测肝细胞癌中PTCH基因的表达

    目的 探讨PTCH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提取手术切除18例不同病理分级的人肝癌、癌旁组织和6例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中的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人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TCH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观察人正常肝组织中PTCH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PTCH在所测1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在6例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且在病理分级为Ⅰ和Ⅱ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在病例分级为Ⅲ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4).结论 随着肝癌恶性程度的增加PTCT的mRNA表达量呈递减趋势,提示PTCH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的早期癌变过程.

    作者:傅新晖;黄晓卉;陈锡林;曹良启;谭浩翔;汪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警监测试点的评价

    目的 描述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早期预警监测试点的运作情况,探索并评价监测方案的敏感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两间试点医院的监测数据并运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区间估计、相关分析和wilcoxon非参数检验.结果 两个试点在监测期间(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的发热呼吸道病例数占监测科室病例,总数比例的95%容许区间(单侧)分别为(0,1.36%)和(0,0.51%),发热肺炎病例数占监测科室病例总数比例的95%容许区间(单侧)分别为(0,0.42%)和(0,0.28%);预警病例数占发热肺炎病例的12.98%,占监测科室门诊病例总数的0.20‰;预警病例从发病到隔离治疗间隔时间平均为4.8d.发热呼吸道病例主要就诊于监测试点医院的发热门诊和内科急诊.结论 以科学选择的预警监测点为基础来建立的高度敏感预警监测系统对早期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和蔓延有重要作用,但应与其他监测系统资源的进行整合,既可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又能提高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秦鹏哲;刘于飞;李泽荣;辜洁妮;区伟波;叶丹;聂俊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口感染弓形虫在小鼠组织内的动态分布

    目的 观察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在小鼠小肠组织、实质器官内的动态分布.方法 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8组,0d组用0.5ml PBS/只灌胃,其余组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104个灌胃感染,感染后2、4、6、8、10、12、14d处死小鼠,每次处死12只,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肝脏、脾、肾、肺、心和脑做组织印片,吉-瑞氏染色,镜检.结果 感染后2d 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肺和心,4d在脾,6d在肾和肝脏发现虫体,脑内未发现虫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内虫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第6天达高峰后稍有下降.肝内虫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第6天多;脾内虫体数量在6d达峰值后保持较高水平;实验期间肾、肺和心内虫体数量保持较低水平.结论 弓形虫经口感染小鼠后2d,小肠组织出现大量速殖子;同时肺和心内有少量速殖子;4d在脾、6d在肾和肝脏发现虫体;速殖子在上述组织内增殖,并形成假包囊,脑内未发现虫体.

    作者:申金雁;杨莎莎;殷国荣;马广源;孟晓丽;刘红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探讨活化素B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活化素B(activinB)在离体(In vitro)和载体(In vivo)上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原代角朊细胞创伤划痕实验在细胞水平上探索不同浓度activinB对细胞划痕愈合的作用,进一步观察activinB对小鼠皮肤创伤模型愈合的影响.每日观察小鼠伤口并记录小鼠创伤愈合面积,断髓处死小鼠取材制作石蜡切片,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皮肤动态愈合过程.结果 用浓度为10ng/mL的activinB刺激细胞,发现细胞创伤愈合的速度快,而100ng/mL孵育细胞,反而对细胞创伤划痕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利用细胞上的佳浓度10ng/mL的activinB刺激小鼠创伤切口,发现其能加速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创面闭合率数据:实验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F=70.462, P=0.000).相同时间点比较实验组创面闭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大体观察实验组创面较对照组愈合速度快, 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实验组上皮化速度要快于对照组,至创伤后第5天时,实验组上皮化已经完成,而对照组尚未完成,并且activinB能促进毛囊生长.结论 activinB对皮肤角朊细胞创伤愈合有浓度依赖性;适中浓度的细胞因子activinB(10ng/mL)有加速皮肤创伤愈合,促进毛囊生长的作用.

    作者:李庆林;肖能坎;张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山市2005-2007年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

    目的 了解中山市登革热相关蚊媒密度动态及蚊媒孳生地情况,为预测登革热暴发流行提供基础资料,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血清学、布雷图相关指数、登革热蚊媒孳生地等监测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健康人群血清441份, IgC抗体阳性的16例,总阳性率为36.28%;各监测点5~11月份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4.53、15.78、17.62、21.37、18.92、15.83、14.70.8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媒介孳生地调查仅发现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结论 登革热在中山市部分地区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作者:夏生林;汪涛;舒波;张瑞红;吴海东;罗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对107例血液病人及100例正常人进行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例ITP病人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测量结果为(28.87±8.91)%(范围从15.16%~44.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例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9.06±3.87)%,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2例AA的RP%为(5.96±3.01)%(范围从2.50%~14.49%),低于正常对照组, RP绝对值为(1.57±1.90)×109/L,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6例ALL组RP%为(12.20±5.33)%.30例ANLL组RP%为(10.83±5.1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P绝对值为(139.67±80.06)×109/L, RP绝对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例MDS病人RP%为(21.75±7.3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析了6例病人骨髓巨核细胞检测结果,并与RP%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6例病人的网织血小板的检查结果与骨髓巨核细胞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RP%及RP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RP%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孙德华;裘宇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江门地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部分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培养分离的1591株病原菌,从种类、药物敏感性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列前3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表型确证试验ESBL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53.4%(62/116), 肺炎克雷伯菌为30.6%(48/157).革兰阳性球菌占16.7%,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检出率分别为72.0%(90/125)和82.5%(80/9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真菌占20.6%.结论 本次研究中肠杆科细菌产ESBL水平、非发酵菌的耐药率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郑艳芬;邓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可卡因滥用所致的心血管系统病理损害

    目前通常认为可卡因滥用所致的死亡是由于单次大剂量使用引起的,事实上除了少数是药物过量而引起急性中毒外,多数可卡因引起的死亡和可卡因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并不紧密相关.长期应用可卡因,使机体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可导致猝死.其中,可卡因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可卡因引起心脏的改变包括冠状动脉硬化、痉挛、动脉夹层,心肌肥大、坏死等病变.本文对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吕国丽;周亚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肾细胞癌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与表达水平研究

    目的 检测19例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Ras相关区域家族蛋白1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19份,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以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 PCR, MSP)法检测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并以QPCR法检测了RASSF1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19例中有10例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存在高甲基化, mRNA表达水平表达降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8734, P<0.01).结论 肾细胞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存在高甲基化,并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作者:袁建辉;周建孟;黄海燕;周丽;徐新云;杨淋清;刘建军;庄志雄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应用流式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技术检测肾移植病人HLA抗体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 结果 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 P<0.05).另外, 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R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 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作者:叶欣;肖露露;易燕;张伟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阿奇霉素冲击疗法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阿奇霉素冲击疗法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平行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口服阿奇霉素500mg,每天1次,每月连续用药4d,对照组患者口服多西环素100mg,每天2次,4周后改为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同时外用0.025%维A酸霜,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 试验组治愈率为25.58%,总有效率为79.07%;对照组治愈率为22.50%,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 P0.05和χ2=0.489, P0.05).结论 阿奇霉素冲击疗法联合0.025%维A酸霜治疗中度痤疮疗效确切,用药简单,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莫家亮;马福生;叶伟;陈绍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东莞地区50387例高考学生HBsAg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东莞地区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感染现状,为HB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分别检测2001-2007年高考体检学生共50387人的HBsAg,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城乡间的HBsAg感染的差异.结果 2001-2007年高考学生HBsAg的携带率分别为23,69%、18.58%、16.22%、14.88%、10.98%、6.68%、4.04%,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乡镇学生HBsAg平均阳性率为12.65%,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平均阳性率8.75%(P<0.01);男性的HBsAg阳性率为12.86%,显著高于女性的阳性率9.2%(P<0.01).结论 被调查的东莞市2001-2007年高考学生的HBV感染率(平均感染率11.14%)高于全国的HBV平均感染率(10%), HBsAg的携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乡镇学生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男生高于女生.

    作者:万德胜;陈万宁;廖小莲;郑和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1基因的改造与可溶性表达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提高粉尘螨1类变应原(Der f 1)的可溶性表达.方法 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Der f 1的全长序列与成熟肽序列(mDer f 1);以已知Der P 5基因的前导序列替换Der f 1前导序列和原酶序列,重新构建出rDer f 1基因;将上述3个基因分别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表达,经Western-blot对三者的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Western-blot表明, pGEX-Der f 1与pGEX-mDer f 1的表达产物分别为分子量约63000与51000的重组蛋白质,重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裂解液的沉淀中.pGEX-rDer f 1大量表达了可溶性目的 蛋白质,分子量约53000,并被成功地分离纯化.三种表达产物均可被鼠抗GST抗体与螨过敏患者血清特异地识别.结论 表达了含Der f 1, mDer f 1与rDer f 1的三种GST融合蛋白质,它们均具免疫反应性,纯化获得了CST-rDer f 1融合蛋白质,为后期的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甘明;何蔼;李卓雅;郑小英;吴瑜;王玲;张瑞琳;詹希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BV YMDD模序突变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癌病人HBV YMDD模序突变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流过式反向斑点杂交结合血清生化指标分析慢乙肝组(CHB)、肝硬化组(LC)和肝癌组(HCC)中HBV YMDD模序突变情况.结果 HCC组、LC组、CHB组HBV YMDD模序突变率分别为1.67%(1/60)、4.44%(2/45)和63.82%(30/47).HCC组、LC组及CHB组中ALT(谷丙转氨酶)活性分别为(66±25)、(66.98±113)、(105土170)U/L,而AST(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为(152±108)、(74.13±58)和(57.2±56.6)U/L.HBV YMDD模序突变的产生与用药时间长短显著相关, HBV YMDD模序突变与ALT升高相关性不显著,但与AST升高显著相关.60例肝癌中有HBV YMDD模序突变的只有1例,突变率为1.67%.结论 HBV YMDD模序突变的发生与肝癌发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仅与拉米夫定用药时间长短显著相关.同ALT相比, AST更好地反映了HBV引起的肝病肝脏损坏的严重程度.ALT是拉米夫定用药过程中与HBV YMDD突变有关的较为敏感的肝功能生化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欧志英;张耀军;张韧;何蕴韶;何晓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松萝酸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病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索治疗弓形虫病的有效药物;初步观察(+)-松萝酸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病的疗效.方法 小鼠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500个,建立急性弓形虫病动物模型;设立(+)-松萝酸治疗组(50mg/kg,每日2次)、乙酰螺旋霉素治疗组(50mg/kg,每日2次)、DMSO及淀粉对照组(含1%DMSO的5%淀粉溶液0.5ml,每日2次),分别于感染2h后灌胃,每日2次,连续10d,观察对比疗效.结果 50mg/kg(+)-松萝酸治疗组明显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长存活时间达15d,平均存活时间为10.63d;而螺旋霉素治疗组小鼠长存活时间为10d,平均为7.37d;对照组仅5.42d.(+)-松萝酸治疗组与螺旋霉素治疗组及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松萝酸具有治疗急性弓形虫病的潜在作用,并且疗效优于螺旋霉素.

    作者:程彦斌;魏琳琳;司开卫;李小其;李琛;袁育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