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文;谭雪芳;崔楚平;胡慧芬
目的 加强监测,掌握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现状及进展,完成水氟可疑超标地区的饮用水氟含量筛查.方法 按照GB/T5750-2006检测饮用水氟含量,并计算算术均值;如发现饮水氟含量超标 (大于1mg/L),则运用Dean法调查病区村8~12岁所有儿童氟斑牙情况,计算氟斑牙检出率,以及根据<地方性氟骨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调查病区村16岁以上人群氟骨症情况,计算氟骨症检出率.结果 共检测了150份饮用水,有6份水氟含量超过国家水氟含量标准(1.00mg/L),合格率为96%;鹅颈关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6.10%;氟骨症病人检出率为0.结论 重庆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用水水氟含量合格,病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作者:陈亚林;晏维;罗兴建;天谢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治疗弓形虫病的有效药物;初步观察(+)-松萝酸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病的疗效.方法 小鼠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500个,建立急性弓形虫病动物模型;设立(+)-松萝酸治疗组(50mg/kg,每日2次)、乙酰螺旋霉素治疗组(50mg/kg,每日2次)、DMSO及淀粉对照组(含1%DMSO的5%淀粉溶液0.5ml,每日2次),分别于感染2h后灌胃,每日2次,连续10d,观察对比疗效.结果 50mg/kg(+)-松萝酸治疗组明显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长存活时间达15d,平均存活时间为10.63d;而螺旋霉素治疗组小鼠长存活时间为10d,平均为7.37d;对照组仅5.42d.(+)-松萝酸治疗组与螺旋霉素治疗组及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松萝酸具有治疗急性弓形虫病的潜在作用,并且疗效优于螺旋霉素.
作者:程彦斌;魏琳琳;司开卫;李小其;李琛;袁育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部分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培养分离的1591株病原菌,从种类、药物敏感性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列前3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表型确证试验ESBL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53.4%(62/116), 肺炎克雷伯菌为30.6%(48/157).革兰阳性球菌占16.7%,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检出率分别为72.0%(90/125)和82.5%(80/9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真菌占20.6%.结论 本次研究中肠杆科细菌产ESBL水平、非发酵菌的耐药率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郑艳芬;邓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把实验教学内容相关、方法近似的实验室进行重组合并,使形态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上完成了重大的变革.从此,改变了实验室为一门课程服务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形态学实验室.体制上的重大变革,促进了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者:何芳;沈浩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活化素B(activinB)在离体(In vitro)和载体(In vivo)上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原代角朊细胞创伤划痕实验在细胞水平上探索不同浓度activinB对细胞划痕愈合的作用,进一步观察activinB对小鼠皮肤创伤模型愈合的影响.每日观察小鼠伤口并记录小鼠创伤愈合面积,断髓处死小鼠取材制作石蜡切片,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皮肤动态愈合过程.结果 用浓度为10ng/mL的activinB刺激细胞,发现细胞创伤愈合的速度快,而100ng/mL孵育细胞,反而对细胞创伤划痕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利用细胞上的佳浓度10ng/mL的activinB刺激小鼠创伤切口,发现其能加速小鼠皮肤创伤愈合.创面闭合率数据:实验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F=70.462, P=0.000).相同时间点比较实验组创面闭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大体观察实验组创面较对照组愈合速度快, 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实验组上皮化速度要快于对照组,至创伤后第5天时,实验组上皮化已经完成,而对照组尚未完成,并且activinB能促进毛囊生长.结论 activinB对皮肤角朊细胞创伤愈合有浓度依赖性;适中浓度的细胞因子activinB(10ng/mL)有加速皮肤创伤愈合,促进毛囊生长的作用.
作者:李庆林;肖能坎;张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TCH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提取手术切除18例不同病理分级的人肝癌、癌旁组织和6例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中的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人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TCH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观察人正常肝组织中PTCH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PTCH在所测1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在6例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且在病理分级为Ⅰ和Ⅱ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在病例分级为Ⅲ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4).结论 随着肝癌恶性程度的增加PTCT的mRNA表达量呈递减趋势,提示PTCH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的早期癌变过程.
作者:傅新晖;黄晓卉;陈锡林;曹良启;谭浩翔;汪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脱髓鞘脑病的疗效.方法 5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以甲泼尼龙1000mg/d静脉滴注3~5d,冲击治疗结束后,予泼尼松60mg,1次/d,逐渐减量至停药;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地塞米松20~40mg/d,3~5d后逐渐减量致停药.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1,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和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9, P<0.05).结论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是治疗急性脱髓鞘脑病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瑾;王永红;何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病理学、肝内Ⅳ型胶原(CIV)免疫组化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对104例CHB患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IV、PCⅢ及HA)的同步检测.结果 慢性乙肝肝内CIV及血清CIV、PCⅢ和HA检测值均随肝病理损害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其r值分别为0.995、0.985、0.980, P均<0.01.结论 [1]肝内CⅣ与血清CIV、PCⅢ、HA检测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要指标;[2]CHB患者肝窦内CIV的检出,为血清CIV的检测提供了病理学的证据;[3]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强.
作者:肖和杰;李从荣;李平;陈行军;张佳光;石次国;杨积春;姚亮;王永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FK506结合蛋白12(FKBP12)进行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PPIase)活性鉴定,并比较它与26000Mr的谷胱甘肽转移酶(Sj26GST)基因在成虫、尾蚴和虫卵的转录水平.方法 从成虫RNA中RT-PCR扩增SjFKBP12基因,将其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进行PPIase活性测定.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SjFKBP12基因与Sj26GST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将SjFKBP12基因成功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后,表达、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有PPIase活性.SjFKBP12在尾蚴与虫卵期的转录水平相仿,都高于Sj26GST基因,是成虫期转录水平的1.5倍左右.结论 成功鉴定了重组SjFKBP12酶活性,SjFKBP12在尾蚴和虫卵期较高的转录水平,为将其进行疫苗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麦璟莹;朱郇悯;马长玲;陈晓湘;赵晶晶;陈姗;李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糖耐量正常(NGT)、孤立性空腹血糖受损(I-IFG)、孤立性糖耐量低减(I-IGT)、空腹血糖受损并糖耐量低减(IFG/IGT)、新发2型糖尿病(T2DM)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同时检测胰岛素水平及血糖、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I-IFG组、I-IGT组、IFG/IGT组及新发T2DM组脂联素均明显低于NGT组(P均<0.01);新发T2DM组和IFG/IGT组的HOMA-IR均I-IGT组I-IFG组NGT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0.01);脂联素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及HOMA-IR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在I-IFG阶段已存在脂联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具有向糖尿病转化及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提高脂联素水平可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刘文星;徐丽梅;王晓军;伍蓓;杨惠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50例老年患者(60~72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BVR)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例.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死亡4例;出院后随访1-48个月,心功能恢复至I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2例.结论 随着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和外科监护技术的成熟完善,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姜海明;王得坤;梁毅;郑俊猛;叶红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前通常认为可卡因滥用所致的死亡是由于单次大剂量使用引起的,事实上除了少数是药物过量而引起急性中毒外,多数可卡因引起的死亡和可卡因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并不紧密相关.长期应用可卡因,使机体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可导致猝死.其中,可卡因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可卡因引起心脏的改变包括冠状动脉硬化、痉挛、动脉夹层,心肌肥大、坏死等病变.本文对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吕国丽;周亚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研究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与吸人糖皮质激素(ICS)对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效果.方法 54例2~5岁患儿随机分为LTRA组(27例)和ICS组(27例).LTRA组口服孟鲁司特钠,每次4mg,睡前服用1次;ICS组患儿规律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每日200~400μg,采用储雾罐辅助吸入.药物治疗3个月后继续随访观察15个月.结果 LTRA组与ICS组比较,控制症状所需的平均天数为(8.31±3.69)d和(7.20±2.78)d;症状缓解率为92.6%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的18个月LTRA组复发率(36.0%)显著高于ICM组(15.4%).转化为典型哮喘者, LTRA组7例(28.0%), ICS组2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LTRA控制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与ICS相当,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接受LTRA治疗的患儿远期复发率或者转化为典型哮喘的比率高于ICS治疗的患儿.
作者:袁安波;樊毅坚;李超雄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草酸铂、卡培他滨三药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110例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病人入组:试验组55例患者,第1天应用紫杉醇135mg/m2、草酸铂130mg/m2静脉滴注,口服卡培他滨1650mg/m2/d,连服1~14d,每3周为一个周期,连用2~4个周期;对照组55例患者,第1~5天应用DDP 20mg/m2、5-Fu 0.5g/m2静脉注射,3周为一个周期,连用2~4个周期;治疗结束2~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试验组疗效可评价55例,对照组疗效可评价53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CR+PR)50.9%(28例)和32.1%(17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6个月和8.6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Ⅳ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8例(14.5%)、骨髓抑制2例(3.6%)和消化道毒性4例(7.3%);对照组Ⅳ反应主要为消化道毒性8例(15.1%)、骨髓抑制2例(3.8%).结论 紫杉醇联合草酸铂、卡培他滨三药方案对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较DDP+5-Fu有优势,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谭洁媚;黄河;陈丽昆;李明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接受(EN)和(PN);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补体C3, IgA, IgM, IgG, CD3+, CD4+, CD8+, CD4+/CD8+及NK细胞百分率,并观察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感染率.结果 7d后补体C3, IgA, IgG, CD4+, CD4+/CD8+和NK细胞的恢复程度EN组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住院时间缩短,感染率(14.28%)低于PN组.结论 与PN对比, EN更能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降低术后感染率.
作者:郑通标;彭海峰;唐滔;杨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盐田区2007年流感活动情况及其型别特征.方法 流感监测点定期采集流感样标本,以狗肾传代细胞(Madin-Darbycaninekidney, MDCK)分离病毒并进行型别鉴定.结果 全年共监测咽拭子245份,分离毒株22株,其中H3N2型18株, B(Yamagata)3株, B(Victoria)1株.结论 全年盐田区流感散发流行,以H3N2型为主,流行时间主要集中在3、5、6月份.
作者:侯炎昌;肖娜;杨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 结果 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 P<0.05).另外, 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R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 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作者:叶欣;肖露露;易燕;张伟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调查和评价伴有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的男科病人的心理状况.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选出20~39岁的患者236例,其中曾经或现在诊断为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者106例,阴性者130例.主要统计资料为该量表的10个症状因子分和统计指标,如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总分及均分、总分及总均分等;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统计和管理数据,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曾经或现在诊断为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组所有统计指标和因子分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有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的男科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心理方面规范的咨询和辅导,并对一些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加入适当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玺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在小鼠小肠组织、实质器官内的动态分布.方法 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8组,0d组用0.5ml PBS/只灌胃,其余组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104个灌胃感染,感染后2、4、6、8、10、12、14d处死小鼠,每次处死12只,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肝脏、脾、肾、肺、心和脑做组织印片,吉-瑞氏染色,镜检.结果 感染后2d 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肺和心,4d在脾,6d在肾和肝脏发现虫体,脑内未发现虫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内虫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第6天达高峰后稍有下降.肝内虫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第6天多;脾内虫体数量在6d达峰值后保持较高水平;实验期间肾、肺和心内虫体数量保持较低水平.结论 弓形虫经口感染小鼠后2d,小肠组织出现大量速殖子;同时肺和心内有少量速殖子;4d在脾、6d在肾和肝脏发现虫体;速殖子在上述组织内增殖,并形成假包囊,脑内未发现虫体.
作者:申金雁;杨莎莎;殷国荣;马广源;孟晓丽;刘红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在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肝损害患者血清AST和mAST的活力,计算出mAST/AST比值,观察其在人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正常人mAST/AST比值为(0.101±0.009),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等人院时的mAST/AST分别为(0.482±0.096)、(0.393±0.036)、(0.332±0.046)、(0.311±0.040)、(0.289±0.032)、(0.275±0.021)、(0.301±0.047)和(0.382±0.04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从治疗开始后的第1周起,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药物性肝炎组mAST/AST比值呈逐步持续下降趋势,治疗第4周后,其mAST/AST比值已基本恢复正常;原发性肝癌组在手术1周后,尽管其mAST/AST比值明显降低,但仍显著高于正常人,且此后几周一直维持在这一较高水平;其他组的mAST/AST比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和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对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评估和诊断治疗有指导价值.
作者:罗蓉;李卓成;陈剑雄;熊鹰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