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更昔洛韦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肖立新;韩秀娟

关键词:尖锐湿疣, 更昔洛韦, 冷冻, 联合治疗, 复发率
摘要: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效果.方法 将门诊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液氮冷冻治疗后静点更昔洛韦;对照组单纯液氮冷冻治疗,疗程多3周.末次治疗后第4、8、12周观察复发率.结果 入组尖锐湿疣患者217例,19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随访,试验组138例,对照组55例.试验组复发率14.5%,对照组复发率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液氯冷冻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明显降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糠尿病低血糖症35例病人的急救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年化而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一倍[1].

    作者:潘瑞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86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奥美拉唑加两种抗生素1周三联治疗.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克拉霉素(500 mg/次)+阿莫西林1000 mg/次);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甲硝唑片(400mg/次)+阿莫西林(1 000 mg/次),均为2次/d,疗程为1周,一月后进行Hp检测.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90.7%,对照组Hp根除率86.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对照组为16.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两组方案均能有效缓解消化性溃疡症状和根除Hp,但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对Hp根除率相对较高,且不良反应相时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数字化颅骨成形钛网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以往28例采用传统手工塑形钛网(A组)和23例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B组)进行颅骨修补术病例,对比分析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修补材料耗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例住院治疗时间、钛网/骨窗面积比例和修补材料耗费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组手术时间、钛钉/骨窗面积比例、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进行颅骨修补术,能够使患者的头颅外形达到解剖复位、塑形好、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帅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应用异丙酚靶控输注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A组)38例和异丙酚组(B组)34例;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时间和镇静评分(OA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的HR、MAP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值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术中循环较稳定;B组患者清醒时间短于A组且B组OAAS评分明显高于A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可较好地抑制LC中机体的应激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海洪;肖晓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ATP7B蛋白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铜代谢缺陷病,其发病与铜转运相关的P型ATP酶(ATP7B蛋白)功能改变密切相关.ATP7B蛋白通过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用于铜的转运.ATP7B蛋白的突变会打乱铜平衡,导致铜过量并沉积于肝、脑和眼角膜,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近几年,有关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将就ATPTB蛋白在肝豆状核变性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晶贞;孟艳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奥沙利铂联合氟脲嘧啶与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用奥沙利铂(L-HOP)130 mg/m2,静脉滴注2 h;亚叶酸钙(CF)200 mg/m2,静脉滴注2 h,氟脲嘧啶(5-FU)0.5 g在CF滴完后静脉注射,然后5-FU 2.0 g/m2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48 h,每三周重复1次,治疗2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 36例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16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CR+PR)36.1%.毒副作用主要是度恶心呕吐、腹泻、末梢神经毒性、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静脉炎等.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5-FU与CF治疗晚期大肠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能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良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69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使用中的输注效率.方法 通过血小板增高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调查血小板输注前含量以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肝脾肿大、疾病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 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变异较大;血小板榆注次数、病种、脾大对血小板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结论 临床输注血小板要把握好输注时机,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在应用时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可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作者:王博达;王芳;李艳青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血液透析滤过救治39例尿毒症脑病临床分析

    尿毒症脑病是是指尿毒症患者并发神经、精神异常,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隐袭、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特点.

    作者:何保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产科护理风险与防范

    产科是高风险科室,风险无处不在,多后果严重.如何规避风险、处理好护患矛盾,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课题,而减少或预防风险发生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作者:解小静;于淑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气垫床在前列腺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气垫床在前列腺摘除术后对使用镇痛泵患者的作用.方法 通过58例前列腺术后装置镇痛泵者加用交替充气式气垫床术后的护理治疗效果与55例前列腺术后装置镇痛泵使用普通病床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使用普通病床患者相比较,加用气垫床患者术后出血明显减少,各种管道护理、预防压疮护理工作量明显减少,并无一例压疮发生,护士工作负担明显减少.结论 前列腺摘除术后装置镇痛泵患者加用气垫床是一种安全、有效、简洁的方法,既可以减轻术后并发症,又可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张祖玲;帅雪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水合氯醛麻醉大白鼠心电图的研究

    动物心电图的描记是机能实验教学和研究中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常用青蛙、大白鼠、家兔、狗等动物进行实验.在这些动物实验中,大白鼠的耐受性较强,操作较方便,也比家兔便于固定,稳定性强,准确率高,所以,我们选择大白鼠进行ECG的描记实验研究.

    作者:方占荣;王炳钦;郝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中CD5+B细胞及CD4/CD8的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CD5+B细胞和CIM/CD8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对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后周围血中CD4/CD8比例和CD5+B细胞的百分率和3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周围血CD4/CD8比例显著低于病情恢复期,且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CD5+B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T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相关,而CD5+B可能在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机制中发挥作用.

    作者:瞿志军;李国航;黄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对1 139名公务员进行两对半定量检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相同的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性检测;日常门诊和住院病人3 745人用ELISA进行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 公务员TRFIA定量检测HBsAg阳性(>0.5 ng/ml)率6.4%;ELISA定性检测相同标本HBsAg阳性率6.2%;公务员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10 mIU/ml)率62.3%;日常门诊和住院病人ELISA定性检测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1.8%、44.1%.结论 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更高,临床意义更广泛,尤其是HBsAg和HBsAb.

    作者:刘云峰;刘中国;杜利容;邓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 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并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3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亚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及40例对照组患者,测量其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Tpe间期和Tpe离散度(长Tpe减短Tpe之差),计算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心率校正的Tpe 离散度(Tpe离散度/√RR),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肌梗死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均较对照组组明显延长(P<0.01),而心律失常亚组的Tpe/√RR、Tpe 离散度/√RR亦较无心律失常亚组延长(P<0.05).结论 心肌梗死组的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林茴;李松;李珍;邝碧娟;郭佳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由于高能致伤因素增多,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骨折多呈粉碎性或多段,治疗较为复杂,如处理不当往往发生骨折不愈合与感染.

    作者:张作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脑出血患者进食时间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目的 研究脑出血病人进食时间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16例.分别于入院后24 h、3 d、7 d、10 d、14 d开始自胃管内进食,观察其消化道出血的情况.结果 发病后24 h内开始进食者16例中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病3 d、7 d、10 d开始进食的患者64例中有2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病14 d后开始进食几乎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结论 发病24 h以内开始进食或发病14 d以后开始进食可明显降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王金立;徐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关于加强专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加强专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专科医院竞争能力为目的 ,对专科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专科医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前沿性和高学历人才缺乏、医师队伍不够稳定、创新意识滞后是当前专科医院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重要缺陷;就充分认识专科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论述,对加强专科医院人才建设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者:和焕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腔镜微创技术用于继发不孕患者1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诊断继发不孕的病因,评价腹腔镜对继发不孕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腹腔镜检查,对132例继发不孕妇女的不孕原因和盆腔疾病进行分析.结果 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114例,检查阳性率为86.4%.其中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慢性盆腔炎是引起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结论 女性生殖道炎症和宫腔手术操作引起盆腔感染是引起继发不孕的重要原因.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对继发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可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可在直视下通液,动态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和形态,是继发不孕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BIPAP模式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患者,出现呼吸功能不全需要机械通气时,均采用BIPAP模式,设计高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低PEEP、高PEEP持续时间、压力支持(PSV)、呼吸频率(f)、吸氧浓度(FiO2),当低 PEEP≤6 cmH2O、高PEEP≤10 cmH2O、PSV≤5 cmH2O、f≤4次/min、FiO2≤0.4时即可脱机.结果 采用BIPAP模式治疗后患者症状、氧合指数、PaO2明显改善,经机械通气3~14 d后一次性成功脱机,无一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死亡.结论 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采用BIPAP模式治疗能起到胸廓内固定,同时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共同作用,阻止ARDS的发生,是一种很好的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邵仁德;鲁厚清;吴忠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外周血管疾病低场MRA与血管造影对照研究

    目的 探索低场开放式磁共振仪外周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成像方法的改进;评价其在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患者同时接受低场MRA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1例病例共观察了148支血管,MRA发现37支血管狭窄或闭塞,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检查共发现33支血管狭窄或闭塞.与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对照,MRA检查对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3.0%.经统计学分析MRA检查与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检查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场MRA能了解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程度、位置,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作者:杨泽年;林建勤;刘勤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