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公共场所空气消毒研究

魏安业

关键词:公共场所, 空气消毒, 二氯异氰尿酸钠, 过氧乙酸, 甲醛
摘要:目的探索公共场所空气有效的消毒方法和理想的空气消毒剂.方法用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过氧乙酸和甲醛进行实验室抑菌试验和8家公共场所的现场空气消毒试验.结果 2%甲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的抑菌浓度低(0.0313%);现场空气消毒试验表明:优氯净(含有效氯10%,100ml/m3呼吸带高度喷雾)、过氧乙酸(5%,0.5ml/m3地面喷洒)和甲醛(0.2%,0.5ml/m3,1.0ml/m3地面喷洒)杀菌率分别为63.18%、47.98%、34.01%和69.85%.结论在公共场所进行空气消毒,用100ml/m3优氯净(含有效氯10%)实施呼吸带高度喷雾消毒,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无刺激性.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海鞘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cDNA的克隆

    目的从海鞘体内分离可能存在的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的cDNA克隆,确定其分子特征、研究其转录产物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序列分析、3′ RACE等方法.结果得到了海鞘的一种GRKcDNA克隆,将其命名为Ci-GRK1.从序列分析及分子遗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Ci-GRK1与人类GRK5的同源性高,其次是果蝇GRK2.Ci-GRK1mRNA在海鞘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及其在幼虫体内均有表达.结论 Ci-GRK1有可能在海鞘胚胎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春艳;钟雪云;日下部岳广;津田基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吸虫肺期童虫抗原的应用前景

    候选抗原分子的筛选仍然是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血吸虫童虫抗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疫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孟玮;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巨细胞病毒与妊娠期感染

    孕妇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后,可导致宫内传播,引发早产、流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存活者会留有听力缺陷、智力发育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人口出生质量.本文对人巨细胞病毒妊娠期感染的发病情况、诊断及防治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赵杨;佘若菁;闻良珍;苏春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医学寄生虫学教研网研制经验之我谈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信息载体的网站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总结了医学寄生虫学教研网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探讨了网页制作工具的比较和选择等方面的几点经验.

    作者:陈自强;贾雍;彭鸿娟;陈晓光;华如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大鼠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

    目的本文通过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复制感染模型,研究肝片吸虫感染后组织器官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感染组(n=30)和对照组(n=30),感染组大鼠一次口服25个囊蚴,对照组不感染,于感染前(0w)和感染后(1、3、5、7、9w)宰杀采集肝、肺、心、肾和脾组织,检测感染后GSH-Px、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肝组织的GSH-Px活性变化不明显,SOD活性缓慢下降后又缓慢升高;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开始有所升高,稍后有轻微下降.肾脏的GSH-Px活性先缓慢升高,以后则低于对照组;SOD活性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CAT活性开始升高,随后降至低于对照组,MDA含量开始缓慢下降,以后则上升.心组织的GSH-Px活性开始升高,以后迅速下降;SOD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缓慢下降;CAT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有所下降;MDA含量感染后有所下降.肺组织中的GSH-Px活性逐渐升高,以后逐渐下降;SOD活性5w后开始急剧下降;CAT活性的变化在整个实验期间,除第7w外,其他各周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MDA含量在感染后开始升高,以后又缓慢下降.脾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下降;试验组CAT活性先下降,然后升高;MDA含量在前3w变化不明显,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随后缓慢下降,且在第7、9w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结论自由基参与了肝片吸虫病的发病过程,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的器官组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顾有方;毛鑫智;沈永林;J.Gonzalez-Gallego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997~2000年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HBsAg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本辖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V感染情况,为更好地制定防制对策提供参考.方法1997~2000年,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辖区内7054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结果 7054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1.06%,其中2000年的阳性率高(12.54%),1997年的低(9.22%),各年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1.29,P<0.05);不同性别、年龄HBsAg阳性率不同,男性12.78%高于女性10.25%(χ2=10.00,P<0.01),17~26岁组阳性率高为12.70%(χ2=33.86,P<0.01);HBsAg阳性者血清HBV感染标记物模式以HBsAg、HBeAg、HBcAb三项均阳性的构成比高(50.90%).结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有逐年递增趋势,主要以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的感染模式为主,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加强对饮食服务行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同时,对该行业人员的岗前卫生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及注射乙肝疫苗非常必要.

    作者:魏安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宫外孕21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出血性输卵管炎致急腹症的发病特点、规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1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输卵管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例诊断为出血性输卵管炎;13例误诊为宫外孕;5例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本病发病诱因多与近期宫腔内操作或妇科手术史有关,发病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内出血少,很少发生休克;血红蛋白下降缓慢,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作者:刘月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SAG1和IL-2基因佐剂混合免疫诱导鼠抗弓形虫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编码SAG1的重组质粒和IL-2基因佐剂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评价该疫苗对弓形虫的保护作用.方法编码SAG1的质粒和鼠源性IL-2表达载体以100μg的剂量免疫小鼠,3w后两次以相同的剂量加强免疫,分别以PBS和空质粒pcDNA3感染.采用ELISA法测定抗体水平、亚型、IFN-γ和IL-4的含量,PCR及原位杂交检测感染鼠中DNA的整合及降解.所有鼠均由强毒力RH株弓形虫感染.结果 SAG1表达质粒3次免疫后鼠体内特异IgG水平明显增高,IL-2表达质粒的联合使用导致IgG2a水平升高和IFN-γ的产生.混合质粒注射的小鼠抗弓形虫感染的存活时间延长.结论由SAG1 DNA诱导的免疫应答因IL-2表达质粒的共同注射而增强,DNA疫苗和适当细胞因子的共注射对抵抗弓形虫感染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观今;陈海峰;郭虹;郑焕钦;汪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无环鸟苷、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阴转的疗效观察

    目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阴转的疗效观察.方法用斑点杂交法评价选择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无环鸟苷、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组保肝药物对照组,以血清HBeAg抗-HBc、DNA-P和HBV-DNA四项乙肝病毒(HBV)复制标志考核疗效,治疗后经1年随访观察.结果在无环鸟苷组每项HBV复制标志阴转率与对照组各项比较其差异性显著,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组只有HBeAg阴转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1年随访4项HBV复制标志全阴转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显示3种药物都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疗效,为3药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作者:黄宏业;杨伟;黄雪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的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目的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分离和鉴定美洲大蠊若虫特异性重组变应原克隆,并测定其基因序列,从而为美洲大蠊若虫重组变应原疫苗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对美洲大蠊若虫过敏的变态反应疾病患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阳性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使用按照重组载体入ExCell NotI/EcoRI/CIP 臂插入位点邻近区域的上、下游碱基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阳性噬菌斑中插入的cDNA片段.并对cDNA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经用阳性血清对2.3×104噬菌体斑的免疫学筛选,获得了5个阳性克隆,PCR直接序列分析表明这5个阳性克隆均为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未知基因克隆.结论该研究发现了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新基因,为进一步开展美洲大蠊若虫特异性重组变应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志刚;黄炯烈;周珍文;李金生;杨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77例孕妇TORCH感染的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孕妇TORCH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对5018例不同孕周的孕妇进行TORCH IgM抗体检测,并对IgM阳性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5018例中有189例TORCH-IgM(+),TORCH感染孕妇流产、死胎、胎儿畸形、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分别为35.12%、6.67%、8%、27.05%.结论孕妇TORCH感染严重影响妊娠结局.

    作者:翁慧男;赵杨;陈敦金;闻良珍;佘若菁;于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阐述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优越性.指出在医学微生物学中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CAI能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优化医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周俊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恶性疟原虫重组HRP-Ⅱ蛋白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目的制备抗恶性疟原虫HRP-Ⅱ的多抗和单抗,为疟疾免疫诊断提供良好的材料.方法 Sephacryl-200柱层析分离纯化HRP-Ⅱ融合表达蛋白;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及BALB/c小鼠制备抗HRP-Ⅱ多克隆抗血清,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HRP-Ⅱ单抗;测定所获抗体的效价及其特异性反应.结果表达产物获得高度纯化,纯度达86.21%;制备的多克隆抗血清双扩效价为1∶4~1∶16;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HRP-Ⅱ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单抗亚型均为IgG1,各株单抗均与重组HRP-Ⅱ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但只有3A3和2E7能与天然HRP-Ⅱ反应.结论获得了敏感、特异的抗HRP-Ⅱ多克隆抗血清及稳定分泌抗HRP-Ⅱ单抗的杂交瘤细胞.

    作者:王萍;郝文波;陈白虹;李明;董文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80例急性血吸虫病人吡喹酮疗效的追踪观察

    目的现场评价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的次年开始,采用询检、体检、肝功能检查和B超以及粪检、IHA、ELISA等诊断方法进行6年随访追踪观察.结果以粪检阳性是否转阴作为治愈与否的标准,治后4年治愈率为100%;血清免疫学实验2年内无明显转阴,自第3年起部分转阴,治后5年IHA和ELISA的阴转率分别达到93.4%和90.0%.观察期间,粪检完全转阴后,仍然有2例急血病人转化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结论吡喹酮有效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人后,辅以正常的护肝治疗仍然不能完全阻断晚期病人的发生.

    作者:廖治军;汪世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开平市1993~2000年应用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肠道线虫感染效果研究

    目的人体寄生虫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根据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要求,探索大规模集体防治肠道线虫病方法,开展本项目研究.方法第一阶段,1993~1997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中开展每年1次集体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肠道线虫感染;第二阶段,1998~2000年在全市居民中开展每年1次集体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肠道线虫感染.服食驱虫糖前后,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以改良加藤氏法等方法粪检,观察防治效果.结果 1993~2000年共有1244317人次服食,学生服食率高达94.0~96.4%,居民服食率达56.0~93.6%.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由1993年服药前的54.9%降至2000年的6.1%.其中蛔虫由32.7%降至4.6%,钩虫由11.6%降至0.4%,鞭虫由13.6%降至1.7%,蛲虫由14.5%降至2.4%,治愈了32.7万人次,防治效果显著.结论阿苯哒唑为广谱低毒的防治寄生虫病药物,药糖香甜可口,副反应轻(副反应率3.0%),适合于大规模防治肠道线虫感染.

    作者:吴松润;司徒荣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维甲酸和人参皂甙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维甲酸和人参皂甙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方法在培养的肝癌细胞中加入维甲酸和人参皂甙,利用TRAP-ELISA方法对不同时期肝癌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在加入维甲酸末期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而人参皂甙的作用没有维甲酸明显.结论维甲酸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途径实现的.

    作者:李军涛;蒋忠军;陈守义;阮承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华硬蜱叮咬105kDa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中肠组织化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中华硬蜱叮咬105kDa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其中肠组织化学变化.方法采用茚三酮法、PAS法、Feulgen法及图像分析仪,对中华硬蜱叮咬不同免疫力宿主后中肠蛋白质、糖原及多糖定位和分布以及DNA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中华硬蜱叮咬105kDa纯化抗原组宿主后,中肠上皮细胞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糖原及多糖含量与初次叮咬或佐剂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随着叮咬时间的延长,纯化抗原组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以2~4倍体为主.结论 105kDa纯化抗原组诱导的抗蜱免疫作用可干扰中肠消化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而对中肠糖代谢无明显影响.

    作者:童华章;刘志刚;朱清仙;叶炳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氮乳凝法与胶体金法、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结核病的比较

    目的评价应用重氮乳凝试验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以胶体金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对照,分别用重氮乳凝法和胶体金法检测91份临床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血清标本,以PCR法检测患者相应的痰标本.结果重氮乳凝法与胶体金法和PCR比较,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1%和89.8%;敏感性分别为96.3%和72.9%;特异性分别为97.3%和68.8%.结论重氮乳凝法可用于结核病实验室诊断,尤其适用于现场血清学初筛和基层单位使用.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李兴国;王珊珊;肖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海南省1990~1999年肝炎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海南省近十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法定传染病统计年报表、疫情汇编资料及疫情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近十年来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波动在43.41/10万~66.92/10万之间,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于1993~1994年和1998~1999年出现两个流行高峰;以乙肝病例多,占53.64%,发病逐年上升;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为2.4∶1;3~8岁组为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23.55%.全年肝炎病例分布较为均匀,而甲肝和丙肝呈现3~8月发病较多,分别占58.63%和60.55%;沿海地区发病显著高于内陆,发病率分别为63.41/10万和32.06/10万.结论海南省病毒性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未来预防工作应以沿海地区和青少年为主.

    作者:杜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后基因组时代的疟疾研究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测序有望带来疟疾研究方法的革命.除了简单的基因发现,基因组测序将便于综合鉴定寄生虫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病理,以及对药物治疗和宿主遗传背景等环境变量的反应.本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基因组测序计划的近况和为功能基因组学开发的生物信息学及其分析工具的应用,其目的是根据对疟原虫生物学的深入观察,确定合理的、基于信息的、新的防治策略和目标.

    作者:胡旭初;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