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庆
在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所撰的<针灸大成>中收录了一本堪称中国小儿推拿独特治疗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是书为<针灸大成>第十卷,书名为<保婴神术>.杨氏为提醒读者此卷非针灸类,特标明<按摩经>.后世因是书专论小儿推拿,遂称之为<小儿按摩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同时也是现存早的推拿专著.其作者为四明陈氏.至于陈氏究竟为何人,生、卒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但是,他留给后人的这本巨著对小儿推拿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所倡导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定穴系统、复式手法、治疗方法等为后世所推崇,书中的歌诀为后世各类小儿推拿专著所转录.本文拟从下列6个方面简要探讨其学术思想,供同道参考.
作者:查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走罐疗法在治疗风寒型感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152例,随机分组,治疗组86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单纯用走罐疗法;对照组口服感冒通加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含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走罐治疗风寒型感冒疗效优于感冒通加三氮唑核苷.
作者:关文强;符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推拿学尽管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有关手法治疗的基础理论仍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不能回避手法物理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1]探讨手法种类的选取、操作的深透程度以及操作时间等因素,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疗效同时减少医生付出的手法物理量.
作者:叶伟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落枕又称失枕,是推拿按摩科常见病症.是指颈部某些肌肉的痉挛,肌张力骤然增高,造成颈部疼痛、活动牵制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急性疾患.轻者1~2日内可自行缓解;重者,拖延数日妨碍生活和工作.笔者自1996年以来用叩击法治疗了30例落枕患者,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经如下.
作者:张亚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其发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晚6年左右,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骨折是人生晚年时后1次病灾[1].由于此类型骨折愈合时间长(平均3个月左右),则卧床时间长,而且多有并发症.临床常表现为患肢髋、膝、踝关节活动度减少甚至消失,下肢肌群不同程度痿缩,便秘、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影响健肢的功能活动.综合康复疗法是将点穴、按摩、局部给药、功能锻炼、体育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法融为一体.该法运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举例如下:
作者:刁灿阳;刁本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伤筋,现代医学称之为软组织损伤,是常见的伤科疾病之一.凡是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以及软骨和周围神经等组织,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蜕变因素所引起的功能或解剖异常,且无骨折、脱位及皮肤破损者,均为伤筋.
作者:许立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将10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推拿组以震颤法为代表手法行推拿治疗;药物对照组以口服复方丹参片治疗.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电图疗效推拿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疗效无显著临床意义.
作者:张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在长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过程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以椎间盘为突为主约占总椎间盘突出症的60%,且多见于L4~5、L5~S1.我们对100例椎间盘后突的病人应用双支梁按压法为主,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燕永善;傅延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牵引下正骨推拿法是应用特别的牵引椅,当颈椎在椎间隙受牵引力作用而相应增宽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类型的错位,用轻柔的正骨推拿手法复正,解除颈椎病的骨性压迫和刺激,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痊愈或明显改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正骨推拿法,特别对伴有颈椎间盘变性、突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更加有效.
作者:沈彤;龙层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髌骨软化症全称为髌骨软骨软化症,通称髌骨软化症,髌骨软化症是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软骨软化、破裂和软骨脱落,本病的发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明显的关系,多见于篮球、排球,其次是足球、田径等项目.
作者:董峰;王艳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徐某某,男,37岁,1996年1月家属陪同来诊.患腰腿痛半年余,经CT检查,腰4~5椎间盘脱出,伴有严重耳聋、耳鸣,呼呼如刮大风,口吃,目光呆滞无神,精神萎靡不振.其家属介绍,伴有症状皆为腰痛发生后逐渐出现.
作者:马日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颈性眩晕是一种中老年疾病.经临床观察,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可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颈肩部不适及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四肢感觉减退和肌力下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瘫痪.在治疗中推拿组、推拿配合牵引组对比,显示推拿配合牵引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志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药物治疗,二组为颈部推拿结合当归针风池穴位注射治疗.结果:3天内痊愈者推拿结合当归针穴注组占40%,药物组占10%;1周后痊愈者推拿结合当归针穴注组累计82%,药物组累计60%.结论:推拿结合当归针风池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药物治疗更有效.
作者:曾顺军;袁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40~60岁为高发年龄.临床以头痛头晕、颈部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猝倒等,是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推拿治疗该病10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毕可萍;林基华;杨连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李某某,男,32岁.1996年1月4日上午6时诊.主诉:3日下午6时从手扶车上摔下,臀部先碰地,顺势后滚翻2个,当时不感异常,夜10时胸正中部闷塞疼痛难忍不能卧床,诸治无效.抱着一捆棉被坐了一夜.现疼痛不减,痛苦面容,脉涩苔薄白.笔者考虑患者很可能损伤颈胸椎而引发胸部疼痛.下午6时为酉时,为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臀部碰地损伤肾经经气,气滞血瘀胸闷疼痛.治疗:①坐位点按内关、通里、列缺、孔、天突、膻中、人中、百会、风府、身柱、至阳穴各半分钟:再行整脊手法.②仰卧位,点按偏历、大钟、太溪穴各1分钟,重复3次.疗效:治疗疗法①无效,治疗疗法②使疼痛消除.
作者:陈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笔者采用电针疗法和分筋理筋手法治疗肩周炎30例均获良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0例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大者73岁,小者40岁;病程长者5年,短者3个月.
作者:刘勇;陈剑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从1984年出土的简书<引书>中发掘出几例治疗性被动式推拿手法,有治疗颈项强痛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部后伸扳法,以及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等,对其机理和临床价值作了评述.认为上述作用于脊柱的手法是我国脊柱手法的早记载,<引书>中的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也是首次记载.导引并不仅仅是主动操作,导引如由他人操作,可称之为导引手法.
作者:赵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通督按摩法是山西省著名老中医王中衡及其弟子们综合百家之长,在几十年临床推拿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它以中医学理论为出发点,并加以总结、验证,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推拿疗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以整复脊椎关节的错动为主要手段,治疗各种病患,所以又称通督复位法.这一推拿疗法主要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脏腑和经络与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指导临床,应用推拿这一手段对脊椎错动的关节加以整复,使督脉气机条达,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确切地说,就是通过推法、按法,循督脉(主要指脊椎)辨证施治,调理其错动、歪斜的关节,甚至于鼓动或调整腹内气机,以通其经络,振奋阳气,安内攘外,恢复脏腑、经络本来机能,使其归真返朴,各司其职,属于一种正本清源的推拿方法.
作者:李建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宋·杨康候(字子建,号退修)于1098年著<十产论>,惜已佚.但是<十产论>的主要内容被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1237年)保留了下来.其中以推拿手法处理难产的记载尤其有价值,这里摘引几条,以飨读者:
作者:曾文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针刺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疗效确切,临床报道较多.多年观察发现,治愈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如人意,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63例,采用面部循经推拿手法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特报道如下.
作者:龚云秀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