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艳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而急诊分诊工作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所有急诊病人均要先通过分诊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诊治.如果分诊错误或不当,则会延误抢救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就急诊分诊中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探讨.
作者:易韵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进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将分为2组:干预组25例,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共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干预组有1例发生1次低血糖反应,对照组3例发生低血糖反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综合治疗,能更好地使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减少及推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武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a-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HCR和总HCR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常规、骨髓象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急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基脲联合干扰素a-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联合用药的剂量及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曾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的措施;方法: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为患者的医疗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结果:经过药学服务改革,不仅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提升了,也改善了医务人员实际工作的能力;结论:门诊药房在医院实施医疗计划时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对药房加强管理是医院需要关注的重点.
作者:王风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别采用房角分离法、隧道巩膜瓣法、常规巩膜瓣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其疗效.结果:三组术后1周、1 月、3 月的平均眼压,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手术治疗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阿不都肉苏·吐尔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我们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物质组成、新陈代谢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从而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它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因此,作为一名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可为后期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徐明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细节护理管理措施对呼吸内科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响.方法:197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性抗感染治疗,实行临床呼吸内科常规抗感染护理措施;98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细节护理管理措施.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98例观察组患者当中,显效91例,约占92.8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为96例,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7.96%.在99例对照组患者当中,显效73例,约占73.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为94例,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4.95%;在临床显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细节护理管理措施对呼吸内科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叶任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管理必须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医院的管理者既是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和完成医院任务的组织者,又是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他们在医院中居于一定的职位,负有一定的责任,行使着上级部门和医院授予的管理职权.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行政办公形象,是提高医院管理的前提和关键.
作者:刘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面临的大威胁是全身多器官发生功能衰竭.引发全身性感染的基本因素是因为患者在严重烧伤时,全身大面积的感染.因此,要很好地预防发生全身性感染的做法是及时地控制烧伤创面.本文笔者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并全身性感染的防治主要应注意进行了如下探讨.
作者:唐小珍;熊小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源性传染疾病的增多,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机会随之增加,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风险.国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的相关研究,Mishal等采用前瞻性研究医务人员暴露与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分析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1].
作者:王秀莲;杨金香;曾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柴胡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退热疗效.方法:对门诊抽取病例采用柴胡和利巴韦林分组对比症状好转情况.结果:采用柴胡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病人退热、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柴胡注射液.结论:柴胡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退热显效快,病程短.
作者:张国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妇幼保健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围产期保健是整个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围产期孕产妇保健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剖析了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
作者:叶旺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数码互动显微系统是形态教学的重大改革,具有多种功能模式适合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灵活选择应用,使组胚实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易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针刺治疗作为传统疗法,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利用针刺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对针刺时引起的疼痛感以及得气时感觉出的酸、麻、胀、痛、触电感等不适充满抵触心理而放弃针刺治疗.另外,针刺治疗需按疗程进行,患者多次接受针刺,对疼痛及针刺感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恐惧是造成部分患者对针刺所致疼痛不能耐受的主要原因.有实验证明恐惧增加了低位脊柱旁肌肉的反应性,增加了疼痛感.所以加强心理护理是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它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于针刺所致疼痛的耐受程度.
作者:邓昕伟;张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不同的老年患者选择麻醉药物、用药剂量以及麻醉部位的原则,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确定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13例,观察麻醉过程中老年患者的状态、体征以及常规生理指标的变化,麻醉后的不良反应,评定总体麻醉效果.结果:在13例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中,10例在麻醉中和麻醉后各种生理指标表现正常,3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老年患者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针对不同病例选择适宜的麻醉部位、用药种类和剂量,并做好术后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作者:彭成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破伤风抗毒素(TAT)用于破伤风的治疗和预防,它是一种异性蛋白质,使用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
作者:梁革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教育事业的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供应室带教方法已不能满足现状,提高供应室带教工作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根据多年的供应中心带教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出目前供应室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对策,供大家借鉴参考.
作者:江双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手术指征.方法:对44例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儿窘迫中比例高的为脐带因素17例(占38.6%),其次为胎盘因素、产程异常、羊水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结论:在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时,应密切监护,积极预防,及时进行干预,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
作者:陈彩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小儿静脉穿刺是护士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影响护士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有内、外界的因素,外界因素有环境因素、患儿个体差异因素、物品因素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个性特征、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职业素质等.笔者认为减少或避免静脉穿刺失败的关键在于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只有护士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张少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金银花颗粒中绿原酸、连翘苷和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A)-1%醋酸水溶液(B),;流速:0.8ml/min.结果:绿原酸、连翘苷和黄芩苷的回收率(n=6)分别为100.0%、99.6%和99.9%.
作者:宋明侠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