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虽然妈妈的体力恢复了不少,运动功能也逐渐恢复到了自如的程度,可是却还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她.因为左眼眶骨折挫伤了动眼神经,妈妈的左眼眼睑不能睁开,眼珠也无法正常转动.经同仁医院眼外伤科权威专家会诊,说基本没有恢复的可能.
作者:小常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夏季气候炎热,暑湿蒸腾,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汗液增多.这种天气常使人感到困倦乏力、食欲减退、烦躁易怒,甚至会出现胸闷、发热、头痛、身重、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时在家中备些有解暑化湿、清热解毒等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对养生保健、防治疾病都很有好处.
作者:林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阳虚体质的养生原则是什么呢?不伤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饮食养生:忌食生冷,多吃温热少吃或不吃生冷、冰冻之品是夏日尤需注意的.我有个阳虚体质的朋友很喜欢吃甘蔗,但是一吃就不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将甘蔗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蒸热再吃,不仅别有一番味道,还不伤阳气.
作者:傅杰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树干渗出的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的香料.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苏合香为外来药,原产小亚细亚南部,如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北部等地区.《后汉书》云:“出大秦国.”“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现我国广西等南方地区有少量引种栽培.
作者:程超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有些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偶尔会参考一些日本的汉方医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发现在汤药的处方用量上,日本的汉方所用的中药剂量明显少于中国书籍上的记载.按理说,日本的汉方来自于中国,为什么用量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有些人猜测是日本因为没有中国这么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导致开方子的时候只能照少了开;有人猜测是怕药量大了会出现不良反应,日本的医生为了防止医疗意外索性就把药量降下来;还有人猜测普遍饭量偏小的日本人吃药的量也要相应减少……
作者:容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每到炎热的夏季,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体质虚寒的人,尤其是被风、寒困扰日久的人,终于可以在这个时节稍微喘口气,大自然馈赠的阳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助这些人来抵抗阴邪.这便是时令神奇的地方.记忆中,早些时候的夏天是没有空调的,那时候陈旧的吊扇吱呀呀地转动,从上而下带来风的律动.再早些时候,那金黄的蒲扇则随着父母亲结实的臂膀有规律地呼扇着,以此带走炎热与蚊虫.这也是我认为夏天本应有的样子.
作者:半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有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心病的老年人,常感觉自己在呼吸时,呼出的气多而吸进的气少,稍加活动后特别明显.显然,这种“呼多吸少”的症状也是一种病态,长期如此会诱发头晕、胸闷、心慌、乏力、咳喘等症状.它不仅仅与肺疾有关,而且与肾的纳气功能变差也有很大关系.
作者:贾佩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结膜炎夏日炎炎,许多人喜欢去游泳池泡水消暑气,但偌大的游泳池涌入这么多泳者,若不多加注意,很容易成为传染病的感染媒介.其中,夏季常见传染病结膜炎除了接触传染外,去游泳池游泳也是一种散播途径.一般来说,游泳池感染的结膜炎主要是病毒性的,而其他常见的急性结膜炎则可以分为细菌性和过敏.
作者:吕传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人人都能感受得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日益恶化.不仅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污染严重,很多新一线或者二三线城市的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环境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篇文章想着重讲一下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作者:张雪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明朝末年,有一位病人面色红赤、烦躁闷乱不安,总想喝冷水,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些.请来的大夫看过之后,都认为是实热证,开的药物都是苦寒泻热之品.可是病人吃了不仅没效果,反而越治越重.这家人很担心,便不远万里请来了当时名震全国的大医学家李中梓为其诊治.李中梓诊过病人的脉,发现轻取浮大,重按细小,心想:“这明显是阴盛格阳和阴极似阳的表现啊!虽然表面上好像实热证,但实际上是阴证之极.”
作者:张效霞;莫芳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师兄:有位古代医家的名字起得特别好,单看他的名字,就觉得让他看病特别放心、特别省心、特别安心,可以将自己、自己的孩子、孩子他妈等一家人的性命交给他.师弟:嚯,一个名字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吗?这是哪位医家?父母这么有先见之明,从小就预备着给他做医疗广告.
作者:张大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冬病夏治是时下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词,一个中医治法术语能够如此地普及,是中医人的幸事,也是老百姓的幸事.每当盛夏时节,各大医院贴敷三伏贴的盛况真可谓门庭若市,成为中医发展大潮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把冬病夏治和三伏贴默认的等同起来,觉得冬病夏治就是三伏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盲目贴敷的弊端.为此,本文就冬病夏治的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作者:赵海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夏日炎炎,各种各样的凉茶开始充斥大家的视野.由于夏日偏热多湿的气候容易使人肠胃失调,加上有些人嗜食辛辣、昧重的食物,难免会出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食欲不佳等症状,便用形形色色的凉茶为自己降火.但一些凉茶不离口的人却逐渐出现了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这些都是“去火”不当导致的后果.
作者:高燕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别让自己“水深火热”——“湿热”并存是患病前兆“湿”,偏旁是三点水,在字典里面的意思就是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是相对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潮湿,还有湿润等都是这个意思.其实中医所说的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作者:心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失眠在中医中被称为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明星因严重失眠而出现抑郁的报道.失眠的危害是持续性的,它能使人白天疲劳或身体不适、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较大,严重者头痛、头晕等其他疾病也会相继出现,给失眠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作者:半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冬病夏治的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作为《黄帝内经》核心治则“因时制宜”的具体治法体现之一,冬病夏治在现代中医诊疗中仍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何为“冬病”“夏治”?“冬病”一词简单理解是指在冬季易发、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某些内伤咳嗽等.从“天人合一”及“象”的角度来看,“冬病”应冬季之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闭藏即阳气内藏之意.由此可见,“冬病”多为陈寒固冷积于里,阳气虚于内之病.
作者:乾九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可以有效地反映出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而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季节、气象、物候与人体生命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文津;王欣然;郑入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原文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作者:谢青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2017年5月23日、5月25日、5月27日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目前围棋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与谷歌DeepMind团队研发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举行了三番棋对决,柯洁以0∶3告负.其中第二局对局期间,DeepMind的创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萨比斯在推特上表示,AlphaGo的后台数据显示柯洁在前100手中表现完美,已经触摸到了AlphaGo的极限.
作者:李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2017年4月23日——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一直以为“读书日,贵在日日读书”,于是,又一次来到卖书的地方,选购喜欢的书.在一家大型商场楼下临时搭建的“大棚书屋”里,我看上了一部《道德经》,除了因为它具有“彩绘、全注、全译、全解”的特点外,还因为我的书架上虽然已有《中华道学百问》(上、中、下)和《老子的帮助》等几本道教书,却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喜欢研究道教养生,特别是道教饮食养生.著名道医伍国志在赠送那套《中华道学百问》时,特意对我说:“道教创造许多食疗方.”说起我和伍国志的相识,那要追溯到一年多以前的一次偶遇……
作者:单守庆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