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平
中医学的痹证指人体肌表、经络受风寒湿邪侵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肌肉、筋骨、关节等酸楚疼痛麻木,行走不便,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分为痛痹(疼痛较剧烈)、行痹(疼痛游走)、着痹(关节酸痛重着不移)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此病好发于冬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风寒湿,痹证发病率较高.西医常予非甾体抗炎药、激素、抗风湿药等治疗,但副作用较大,患者常自行停药.
作者:邓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药酒剂又称药酒,是用酒和药材通过浸渍、渗漉、回流等方法而制得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液体制剂.现存早的药酒处方收录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包括用于治疗和滋补的药酒处方,到了唐朝,《新修本草》将药酒规定为法定制剂.当前,药酒的品种越来越多.据调查,正式生产的药酒品种达二百多种,大部分品种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主要分为治疗性与滋补性两大类.
作者:梅全喜;唐志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天气转热,夏天到来.我们都有体会,夏季天气太热,消化能力降低,却又难免贪食生冷,就容易拉稀跑肚.脾胃一旦受伤就难以完全恢复,所以老百姓特别重视保护脾胃,夏天,小孩子即使光腚也要戴肚兜,大人也要护好肚脐.有句俗语叫做“肠胃不安,一生难安”,脾胃关乎寿命,一点儿不假.
作者:张玉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养生就是养这一口生命浩然之气,如何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养生法则,人人遵守;个性则是因人而异,看人下菜.在此先讲讲养生的共性,如何养元气、谷气、清气?如何养元气?如何养元气?说实在话,有关元气的养生有点难以有为.为什么?因为元气来自父母、源于先天,一个人的元气虚实强壮与否往往和父母的身体条件及其先天子宫内的发育有关,很大程度上关乎“投胎”.
作者:傅杰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或“蜘蛛疮”.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为皮疹,出现群集的丘疹、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疱液清亮,自觉疼痛,剧烈难忍,有时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临床实践证实,如能早期应用中药外治法,对缓解疼痛、缩短疼痛周期颇为有利.笔者临床采用自制三黄膏治之,收效颇佳.
作者:郭旭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波罗芬高原一年只有旱、雨两季,没有冬季,这种特殊的气候特别适宜植物生长,高原上一年四季遍地都是一片葱绿.这是因为波罗芬高原地处北回归线之南,太阳一年在头顶上经过两次,是两个夏天,离开两次又是两个春天,所以绝无冬天,植物也就没有过冬的现象,因此也就一年到头绿油油了.
作者:姚佑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中医治疗女病的总体原则是:调气血、和脾胃、疏肝气、补肾气.艾草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能够温散寒邪、调理气血、益气举陷,而且毒副作用甚微,拥有治疗女病的良好功效.
作者:姜艳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袁枚(公元1715-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文人,长于诗、散文及文学评论,与纪昀有“北纪南袁”之称,又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他著述丰厚,给后人留下众多的诗文、尺牍、笔记、小说,有《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诗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等存世.此外,袁枚还享有“美食家”称号.又因其高寿,被人称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作者:胡正旗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运用中药透皮技术配合中药组方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验案:邸某,女,53岁,腰痛并向右下肢放射6个月,行走困难.查4、5腰椎棘突右侧有固定压痛点,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及MRI检查示腰4、5椎间盘突出.曾行牵引、烤电、封闭、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运用中药透皮制剂消肿止痛贴配合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14天痊愈.
作者:尹少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迅速升高,15岁及以上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由24.1%增加至33.1%.而慢性病在中医学看来,久病必虚,虚极则致损.体质虚损与病邪又可互为因果,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说,改善体质虚损是中医慢性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乾九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师兄:徐灵胎为苏州章倚文的夫人看病,观其神昏不言,伏卧于床,后项有一毒疮.师弟:此似为热毒伏于内,而致的神昏.师兄:徐灵胎也是这个诊断,但尚有疑惑.师弟:病症如此,有何疑惑?师兄:徐灵胎素知此夫人体质本属纤弱,平时饮食绝少,即使患有项毒,亦应平漫不肿不红,何以肿红而神昏呢?
作者:张大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脾病候”导引法原文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形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萎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作者:谢青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高血压现在已经成为为普遍的疾病之一了,尤其是在中年以后的人群中患病比例非常高.很多人都认为高血压是所谓的“富贵病”,是营养过剩、运动不足所导致的,再加上降压药的应用深入人心,人们往往容易把高血压视作实证需泻.即使是服用中药或者药膳保健,也多半是使用被认为能“降血压”的祛瘀、泻浊之品,如芹菜、决明子之类.总之,面对高血压,人们希望通过泻法直截了当地降压.
作者:赵海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经常听家长们抱怨:“我们家宝宝什么都好,吃得好,睡得好,可就是这拉粑粑,可把我给愁坏了.”“宝宝现在一排便就害怕,小脸憋得通红,不仅排得费劲,有时粑粑上还滴着几滴血.”“去医院肛肠科也看过,没什么大问题,吃了益生菌能好一段,过一阵又不行,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排便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
作者:王悦;尚可新;刘文可;郑园园;丹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天气越来越热了,好在现代社会,解暑是件容易的事.试想,天热时就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抱着冰啤酒、冰可乐开怀畅饮,谁又怕那酷暑高温呢?可是如果真有人这样消夏,那么一定很快就会感觉身体疲乏,懒散不想动了;脑子也会混混沌沌的,精神难以集中;虽然睡眠时间不短,却总好像没睡醒似的,困得很;脾胃更不好,聚个餐吃点儿水煮鱼、小龙虾就开始长痘痘,红肿热痛明显,冷饮刚喝半杯、西瓜才啃几口又拉起了肚子……
作者:朝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我们习惯仰望天空,因为有蓝天白云,还有星光闪烁,这些美景常常令我们心静如洗、心旷神怡.可是,有一天,我们发现眼前有几只蚊子飞过,挥之不去,有灰云黑线飘动,消失不了,这时,心情就不那么好了——眼睛出了什么问题?“飞蚊症”是临床常见症状,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时症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这是玻璃体混浊.
作者:张玉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进入夏季,气温较高,人体血管舒张加上出汗,血压自然会有所降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朋友可能会松一口气.但是夏季有不少值得高血压患者朋友关注的重点,万万不可因为血压看似平稳就放松警惕,被高血压“暗度陈仓”.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儿的脸”,六月份的天气说变就变,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后一刻就可能大雨倾盆.今年的台风季已经到来,通常台风来临之前气压会变得比较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就会感受到循环系统压力,觉得心慌、气闷了,此时血压可能升高,甚至带来中风危险.还有的老年人,遇上天气变化,着急把晾晒的衣物、花草等搬回家,过度劳动再加上降温,从而引发各种危象,这种情况也需要引起注意.
作者:廉庄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季节气候中的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
作者:张雪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马齿苋是田边路头随处可见的一种草本植物,江南农村管它叫“酱板豆草”.夏秋季节,马齿苋茁壮成长,茎叶繁茂,生机盎然,田野尤其是田埂和路边很容易采到.那铺地斜卧的紫红色茎杆儿上,对生着酱板豆状的肉质叶片,夹杂着淡黄色或白色的小花.它特别耐旱,有惊人的生命力,任你踩踏或将它拔起后久晒也不会枯死,见土即复活,因此民间称为“长寿菜”.
作者:谢基立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据报道,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中,我某部一战士因重伤脱队,在既无粮食又无医药的情况下,只好食用身边的一种野菜充饥.让人惊奇的是,当几天之后与大部队会合时,他的伤口竟无一点感染.原来,他吃的这种野菜就是有良好消炎、解毒等功效的鱼腥草.鱼腥草又有侧耳根、蕺菜、猪鼻孔、狗贴耳、臭菜等别名,是夏季常吃的野菜,也是一味良药和食疗佳品.
作者:廉洁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