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霞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关节滑膜的常见风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6%.病因多样,发病机制至今未名.迤今为止,研究较多的是HLA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联性.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赵学刚;李丽;桑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23岁,因下颌突然不适,并歪斜来诊.患者于一天前,因胃肠不适到某门诊部就诊给予土霉素0.5g,一天三次,胃复安10mg,一天三次口服.口服四次后突然出现下颌歪斜痉挛而来诊.此期间无再服其他药物.
作者:于美珍;于麦娜;宋建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前国内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酶法测定甘油三脂,取代了过去提取,吸附、皂化、氧化还原及显色等步骤,酶法测定甘油三脂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但是甘油三脂试剂(国产或进口)常在实验前或实验中被污染,影响测定结果,现对在实验过程中污染因素和偏高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蒙丹萍;吴炜舸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梁丘穴,为足阳明胃经郄穴,<会元针灸学>:梁丘者,是膝梁上起肉如丘,故名梁丘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急性胃痛、乳痈、血尿.笔者在针灸临床从医二十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基本都是用梁丘、足三里、内关、中脘脾、胃俞穴交替运用.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章门等穴,但从没有单独用过梁丘穴,是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了此穴有独特的疗效.
作者:陈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慢性肺心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肺心病因其病程长,迁延难愈而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77例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就其疗效、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旨在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肺心病心衰治疗新方法.
作者:邓培友;高荔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在湖北、北京和辽宁三个地区农村102230名成年人调查发现,15岁以上人口COPD的发病率高达3%[1].COPD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但以往对此病重视不够,或仅限于急性加重期和疾病晚期的研究,忽视了疾病发展早期的预防和治疗.虽然国内外均制定了相应的治疗规范,但目前的措施尚不能有效阻止COPD患者肺功能的下降.所以可以说目前没有确实有效的疗法.主要原因是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将近几年COPD发病机理的某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
作者:吴兴萍;徐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本院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服用通心络胶囊及极化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冽,疗效较满意,并设立对照组60冽,其总结如下.
作者:李素金;迟孟丽;李冠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为探讨中西药合用对成人缓慢进展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本文对84例LADA患者进行了中西药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的观察研究.方法:将84例LADA患者随机分为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组(A组)、胰岛素治疗组(B组)及胰岛素与中药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组(A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受损没有得到改善,而用胰岛素治疗(B组)和胰岛素与中药联合治疗组(C组)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和改善.其中,以胰岛素与中药联合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明显.结论:本研究表明,所用中药具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血糖和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与胰岛素连用具有协同和增效作用.对于LADA患者,尽早采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与中药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效果好.
作者:李肇翚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进入临床已28年,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手段已从当初单纯的PTCA术,发展到如今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新的介入技术.冠脉内支架术是临床应用广、效果较好的一种.但高达10%~50%的支架内再窄率,严重影响了该项技术的远期疗效.本文作者复习近几年的文献,总结了近年国内对中医药防治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在成方、中药支架等都有临床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相关文献滞后,数量较少,研究规模较小,中药与西药的硬对比少.今后要在探索ISR的中医演变规律、病理机制和规范的大样木、随机、多中心的临床对照试验上加大力度.
作者:曹震;张琪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的病变,SCI多指外伤引起的脊髓损害,致伤原因国外报道依次为车祸(47.7%)、高空坠下(20.8%)、运动创伤(14.2%)暴力(14.8%),其他有挤压伤等,运动中发生的SCI约有2/3见于跳水.本文着重就外伤性SCI的康复进行讨论.
作者:靳友明;宋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是一种能量分析机体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是目前用以定量测定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HRV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冬梅;张俐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布洛芬--安定混合液(IBU-DIP)经直肠给药控制惊厥疗效.方法:对7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应用IBU-DIP混合液直肠给药,对照组36例应用肌注安定(DIP)控制惊厥,并对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IBU-DIP控制惊厥、减轻呼吸抑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IBU-DIP是控制惊厥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松丽;许秋卓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各种肺系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临床工作中不为少见.自2000年开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慢性疾患,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所上升,我国也同样,因此哮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及其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1],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为支气管哮喘(哮喘)形成和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抗炎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是基本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能消除气道炎症、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延缓气道重塑,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及肺功能.在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抗炎药物.为了探讨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应用甲泼尼龙治疗的合适剂量、剂型及合适疗程,我们对30例中重度哮喘患者行脉冲震荡进行观察,主要观测参数分别为,共振频率(Fres)、总气道阻力(R 5)、中心气道阻力(R20)、弹性阻力(X5)等.期待通过监测这些参数的变化,为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提供依据.
作者:杨秀芬;刘刚;王雅杰;王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膳食结构不能合理调节,导致过多的摄入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增高.市场的竞争,就业的竞争,使部分人不适应这一变革的现实,导致精神紧张疲劳失调,使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糖素增高引发高血压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因此应调节膳食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愉快,制怒,忌愁.
作者:于康岩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白术芍药汤对化合物48/80(C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白术芍药汤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白术芍药汤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及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和组胺释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白术芍药汤组)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为1 3%,实验组为41%,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相比,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分别为(436.16±12.30)mmol/L和(78.31±3.28)m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上清液组胺浓度分别为(98.41±7.23)nmol/L和(33.23±21.50)n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术芍药汤对C48/80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白术芍药汤是通过抑制肠道肥大细胞活化,从而减少其释放组胺等介质实现治疗作用的.
作者:刘晓辉;赵玉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本研究将2004年5月~2005年5月的100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法与穴位按摩法进行操作,常规消毒皮肤后,为患者进行手背或肘正中静脉穿刺,比较人体对疼痛的反应及一次穿刺成功率.
作者:马爱荣 刊期: 2006年第13期
高频电刀广泛应用外科手术作切割止血使用已有多年历史,方便了医生的操作,目前已成为较为理想的外科手术器械.但临床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手术中引起损伤偶有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临床护理工作也带来诸多影响.因此,综合分析并归纳了如下预防措施.
作者:鲁宏艳;卢秀丽;陈凌;张秀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综合因素引起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或坏死,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我院自2002~2004年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28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魏艳丽 刊期: 2006年第13期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分级管理的实施,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多因素中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分析,研究思考和对策是不可忽略的一项战略.
作者:赵伟青;郭俊丽;李丽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