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 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A组76例行微创血肿碎吸术,B组 61例行穿刺引流液化术.对患者术后的残留血肿量、中线移位、再出血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血肿量及中线移位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术中再出血率和病死率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 0.05),而病死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结论:脑出血病情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血肿量,高颅内压,中线移位.微创血肿碎吸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能取得比单纯的穿刺引流术更好的效果.
作者:刘百春;李子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顽固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皮损特征是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牛皮癣患者病情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缓解.牛皮癣虽不直接影响生命,但是对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影响.故对于牛皮癣,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作者:徐淑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比较75%的酒精与生理盐水两种皮肤清洁方法对皮内试验结果的影响,浅谈用于皮内注射试验更为科学的方法.方法:将需要用到青霉素的430名1-3岁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75%的酒精清洁皮肤,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结果: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比75%的酒精清洁皮肤发生青霉素阳性反应的概率低.
作者:唐琼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各种仪器及麻醉药品不断更新,手术室护士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水平;作为手术室护士在麻醉期间要积极协助麻醉医生共同监测手术中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作者:孙春杨;韩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5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给以心理调节,保持血压稳定,开展心理、专科及饮食护理,保护肢体和皮肤,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进行科学的康复锻炼.结果:25例中15例基本痊愈,8例部分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作者:秦媛媛;白洁;陈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对2007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传染科治疗的148例淤胆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治疗,而对照组仅进行西医治疗.结果:淤胆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分别有61人和49人有效,有效率分别为82.43
作者:杨建蓉;杨红;李明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脊髓某一处受损伤后导致相应的感觉与运动平面神经功能障碍,常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代谢、体温调节等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障碍,其中常见的是膀胱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引起的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更成为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往对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是采用留置导尿的方法,不仅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而且极不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康复护理的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或少施行导尿术,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总结20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加强了泌尿系统管理,实行间断导尿,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总结78例肝脏疾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出现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为环境影响、使用免疫抑制剂、代谢紊乱、负性心理等.护理重点是术前重视评估,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精神症状,并加强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谭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营养补充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9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营养补充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FEV1、FVC等方面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封玉琴;胡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血液透析患者常伴有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且经常与血液接触,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制约肾移植手术,加重病情和增加病死率.本文着重探讨HD肝炎患者在普通病房的隔离管理对策,以预防交叉感染及职业暴漏.
作者:刘向宁;杨静毅;苏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32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环丙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对照组单用环丙沙星,疗程为1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0.3%,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分别为57.6%、80.3%,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3例,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丙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良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克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Ⅲ型患者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对5例主动脉夹层Ⅲ型的患者采取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进行严格护理:有效监护病情,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等措施.结果:病情均得到控制,恢复良好.结论: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和长期疗效的有力保障.
作者:惠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估风险因子提示卡护理的护理效果,寻找降低安全风险的方法.方法:将采用风险因子提示卡护理与常规护理的2组患者,在跌倒/坠床、严重疼痛、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医患纠纷等危险因素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比较严重疼痛、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医患纠纷几方面风险因子提示卡护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P<0.05).讨论:风险因子提示卡护理可以加强安全隐患的检测及排查,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是预防不安全因素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丽娟;常俊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避免病人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因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因其安全、方便 和易掌握,带管时间长,能避免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血管,方便各种输液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为病人提供 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它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快捷静脉通道,尤其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肿瘤患者的化疗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点.采用 PICC可保护上肢血管网,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带来的痛苦,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但 PICC置管后也有常见并发症,其中发生率高的为静脉炎.作者以康惠尔溃疡贴处理 PICC置管术后引起的静脉炎,使用简便,疗效满意.
作者:吴云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实施血液维持性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意识清晰、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并愿意参加研究的75例患者护理前后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5例患者通过护理干预自我护理能力、技能及自我责任感、自我感念、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均较护理干预前显著提升,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立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中医现代化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由中医还是西医病名统领辨证的争论也随之而来.主张由西医病名统领辨证者丢掉了中医病名的诊断过程和相应的鉴别诊断.应当明确的是,先辨西医的病,后辨中医证的作法有诸多弊端,不符合中医应有的临床思维规律.而是应先辨概念较大的中医的病,再在此病名统领下辨出中医的证,然后在证下辨出概念小的西医的病.这种过程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满足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要求.
作者:李子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损害为特点的心肌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常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本文主要探讨DCM的心电图改变和临床意义.
作者:万丹;尹兰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磨痂、异体皮覆盖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本组27例深Ⅱ度烧伤患儿分别在伤后48h内实施磨痂术,术后异体皮生物辅料覆盖创面,5~7天后更换外敷料,以后根据情况换药直至创面愈合.结果:22例创面于伤后15~19d达到一期愈合,功能和外观良好.结论:小儿深Ⅱ度烧伤实施磨痂术可减轻感染、缩短疗程、减少瘢痕增生、减轻患儿痛苦和提高愈合质量.
作者:张卫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马铃薯片治疗液体外渗所致的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均为III度的静脉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使用地塞米松联合马铃薯片湿敷,对照组使用50
作者:万晓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高血压常规药物治疗及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规范用药指导.结果:两组干预前收缩压(19.89±1.23)KpaVS(19.54±1.24)Kpa、舒张压(11.53±0.87) VS(11.49±0.91Kpa、依从性好42.00%VS40.00%无差异(P>0.05);实施综合干预观察组收缩压(17.01±0.89)Kpa、舒张压(10.12±0.76)Kpa均低于对照组的(18.32±0.95)Kpa、(11.09±0.82)Kpa(P<0.05),依从性好74.00%高于对照组的46.00%(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改善治疗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作者:王一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