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张茵;刘青青;何华英
肠瘘是肠道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传统引流方法是直接采用腹腔引流管接负压吸引装置,但是在引流管口周围有较多肠瘘液渗出,所渗出的消化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腐蚀性很强,易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糜烂甚至坏死,导致患者局部的疼痛不适,因此瘘口周围皮肤护理是重点也是护理难点。另外,由于肠瘘液不断渗湿伤口敷料,为保持伤口清洁,医护人员只能频繁地更换敷料,既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以往遇到这种情况,采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肠瘘液对皮肤的腐蚀。为此,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康维德两件式透明造口袋粘贴于肠瘘引流管口周围,两件式造口袋是由造口底盘和透明造口袋组成,康维德造口底盘粘贴性好,对皮肤无刺激,能很好地保护引流管周围的皮肤[1],通过透明造口袋可以收集引流管周围的渗出液并且能够观察到渗出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既可保护皮肤又可收集消化液,并可准确记录渗出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超;吕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全切联合前臂种植术治疗重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选取20例继发性重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采用手术方法完整摘除甲状旁腺,并将其切成大小为2mm×2mm×2mm,8~18块移植于无瘘上肢前臂肌膜下。术后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重点防止高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的发生。结果20例患者术后10min血PTH均明显下降。所有患者术后1周骨痛、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并逐渐消失,高钙高磷血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于术后3~10d均好转出院。结论对于行甲状旁腺全切联合前臂种植术治疗重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给予适当的围手术期护理,注重防止高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的发生,患者可以恢复良好。
作者:吕小林;王雪梅;朱亚梅;王红霞;邢昌赢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带教老师综合素质对护生实习效果的影响,从护生的角度了解、探寻带教老师在带教学生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及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应用自设问卷的形式对2011-2012年实习的126名临床护生进行调查,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总结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学习效果排名前5位的影响因素是严格带教、教学能力、医德医风、尊重同学、交流沟通能力,影响力评分分别为(3.74±0.87),(3.61±0.98),(3.57±0.80),(3.49±0.96),(3.43±0.85)分;不同学历的护生对严格带教、教学能力、医德医风、沟通能力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78,7.89,5.43,5.87;P<0.05),不同生源的护生对严格带教、医德医风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4,2.18;P<0.05)。结论带教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教学意识、医德医风、沟通能力及尊重爱护学生等品质,为实习护生树立强大的标榜形象,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周瑛;徐文花;王青青;孙苏颖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86名乳腺癌患者家属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并采用癌症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调查表(CQOL)评价癌症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回收有效率为100%。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及与患者关系的患者家属的C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体能状况评估(ECOG-PSR)评分、知情状况、疾病诊断的患者以及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CQOL评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5.583,3.315,9.701,11.808,3.012;P<0.05)。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疾病诊断、ECOG-PSR评分、知情状况以及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为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疾病诊断、知情状况、体能状况、家属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因素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秀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通过在心内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实率的效果评价。方法通过组建护心家园圈,发挥圈员的能力和智慧,组建圈前后分别选取60例入住心内科确诊为心脏病的住院患者,通过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确立评价责任制整体护理指标的6大项目内容,对责任制整体护理低的项目进行根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组建护心家园圈前患者病情评估、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护士掌握病情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0.15±1.56),(95.25±2.36),(92.41±2.37),(94.60±1.76),(91.71±1.53),(90.15±2.13)分,组建护心家园圈后各指标得分分别为(96.18±2.43),(97.68±0.86),(95.63±1.54),(98.75±1.56),(94.64±1.42),(97.58±2.13)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分别为16.18,7.49,8.82,13.67,10.87,19.11;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责任制整体护理合格率。
作者:周爱霞;杨春玲;侯岩芳;刘云;杨春艳;冯亚新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查,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EVl、FEVl%预测值、FEVl/FV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FEVl、FEVl%预测值、FEVl/FVC值分别为(1.50±0.27),(62.30±10.20),(60.40±6.30),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32),(58.20±10.50),(57.20±5.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933,7.290,8.295;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0.2±2.1),(52.8±3.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8±1.9),(58.2±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70,9.087;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还能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
作者:陈杨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突然病情变化,需要经口放置气管插管,以维持呼吸道通畅的紧急情况。医生放置气管插管后,护士应立即用2条蝶形胶布将其妥善固定。抢救车内应备有较宽的医用橡皮膏,但是由于情况紧急,临时将其剪成合适的蝶形胶布需双人配合,这样既浪费人力,又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且有时因为慌乱容易使胶布粘在一起,造成抢救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笔者总结了抢救车内备蝶形胶布的方法,节省了抢救时间,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湘玫;刘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分析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11日至10月4日我院监测综合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原因,总结相关护理对策。结果共观察到7例痰培养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经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强,为3例;对头孢噻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例。结论针对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执行消毒及隔离措施、强化院感知识及手卫生管理,同时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及环境控制,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并发挥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中的监督作用促进科学应用抗菌药物,均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应对策略,通过院内综合管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能够取得满意的防控效果。
作者:孙维敏;祝炳方;沈波 刊期: 2013年第33期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道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安全性高及毒副作用小的优点。然而由于患儿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时期,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常遇到患儿哭闹、拒绝、不合作而无法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的情况,若强迫进行常会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不能再次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研制了一种实用新型小儿雾化口含嘴,并于2012年3-12月用于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骨五科需行雾化吸入的120例患儿,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晓玲;江雪莲;胡桂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患者女,76岁,孕6产5,均为足月顺产,14岁月经初潮,规律5~7 d/28~30 d,绝经年龄52岁。自56岁始出现咳嗽时漏尿,并进行性加重,到73岁时直立行走时即有不自觉尿液溢出,需常年佩戴尿垫,同时自觉有物体自阴道脱出。46岁诊断为高血压,予硝苯地平10 mg 3次/d,万爽力2片3次/d,血压控制在120~140/7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53岁诊断为糖尿病,予阿卡波糖50 mg 3次/d于三餐前口服,血糖控制良好。既往史:72岁诊断为腔隙性脑梗,经溶栓抗凝治疗6个月,已愈,无肢体活动障碍,生活可自理。家族史:父系亲属有3人患有糖尿病,母系亲属2人患高血压。2012年11月8日患者因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Ⅱ度,阴道前后壁膨出重度,为行手术治疗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妇科。2012年11月15日,我院妇科、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及ICU联合讨论,针对其高血压,完善超声心动检查,仍服用拜新同30 mg 1次/d、万爽力2片3次/d,控制血压在140/80 mm Hg;针对其糖尿病,通过饮食和阿卡波糖50 mg 3次/d,调节血糖:餐前4.0~5.0 mmol/L,餐后7.3~1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5.8%;针对其腔隙性脑梗,重复头颅CT,仅见轻度脑萎缩,无特殊处理,为预防术中出血,停用肠溶阿司匹林1周;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予抗栓袜外穿。于2012年11月22日在全麻下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全盆腔重建术,术中全程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保持血压平稳,手术历时80 min,出血80 ml,留置导尿管。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予抗栓袜外穿。术后采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术后第1天ICU全天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恢复口服降压药及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抗栓袜外穿,每2小时进行四肢按摩15 min,每瓶输液后测血糖,术后第2天始,及时应用镇痛药,避免疼痛对心脏的刺激,协助翻身,拍背,吸痰,起床活动,每日外阴冲洗2次,避免感染及血栓形成,测血压3次/d,恢复饮食后每餐后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用量,控制血糖波动,第2天排气,第3天拔尿管,测残余尿30 ml,第5天体温正常,平安出院。
作者:白莹;杨秀慧;赵迪;崔欣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康维德可塑型造口底盘在泌尿造口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泌尿造口术后造口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可塑型底盘,对照组采用裁剪型底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发生情况、护士平均操作时间及患者造口护理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皮炎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护士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造口物品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加用防漏膏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分别为1.121,9.740,3.659,18.600;P<0.05)。结论可塑型底盘应用于泌尿造口术后比裁剪型底盘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卫平;彭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随着TOSHIBA 320排螺旋CT的引进,我院从2010年起CT增强扫描患者增至11000例次。为防止高压注射引起的渗漏,减轻患者痛苦,确保图像质量[1],2010年起我院采用林华医疗器械20 G浅静脉留置针代替贝朗钢针,渗漏率从2%下降到2‰[2-3],留置针的使用在降低渗漏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CT增强扫描材料费用;另外,未改良的留置针长导管较短,检查中容易出现留置针脱出情况。鉴于此,笔者将留置针进行改进,在降低患者的材料费的同时,也防止了留置针在检查中的脱出,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玉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患者女,18岁,发病前系当地中学一名高中生,2011年11月28日在校内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后因出现步态不稳、头晕伴言语不清及视力和智力下降等症状,在家人陪同下到当地一家医疗机构就诊,确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由于怀疑患者患病与接种疫苗有关,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该病例开展了调查诊断,结论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诊断成立,不排除接种疫苗是患者发病的诱因。当地医疗机构根据这一结论,结合其临床症状,确定该病例为流感疫苗接种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例。该患者在当地医疗机构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有视物重影,右侧鼻沟浅,购音障碍,四肢肌力Ⅳ级,步态不稳,共济运动差。出院后患者居家服药继续治疗,后主因“双手麻木4个月,双下肢进行性力弱2个月,排尿困难10 d,伴高烧,呼吸困难1 d”,于2012年5月23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9.4℃,血压110/70 mm Hg (1 mm Hg =0.133 kPa),SpO2100%,浅昏迷,强哭(脑内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束可出现强哭、强笑症状,可见于脑炎患者),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颅神经检查不配合,双肺呼吸音粗;左上肢肌张力增高,余肢体肌张力尚正常,左下肢病理征阳性、右下肢病理征未引出;颈软,克氏征、布氏征查体不合作。心率110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入院常规检查,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予以气管插管,鼻饲饮食,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0 mg静脉注射冲击治疗,同时给予抗感染、补钾、补钙及抑酸治疗。患者发热,予以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保肝、补液及对症治疗。通过积极治疗、精心护理,患者于2012年7月22日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崔利和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降低病区时间段特殊药物医嘱用药差错发生率的方法,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胸外科、脑外科和创伤外科呈报的与时间段特殊药品医嘱执行有关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关键原因,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改进信息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落实各项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和用药知识培训。结果时间段医嘱执行的主要安全问题包括:医嘱漏执行、药物错误、剂量错误、用法错误、多注射及用药时间不合理,经过工作改进后,与时间段特殊药品医嘱有关的给药错误从原来的35件降低为6件,效果显著。结论科学有效的用药安全管理,可明显降低差错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潘晓云;詹健;肖兰香;陈小华;潘丹红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患者男,76岁,因盲肠穿孔修补术后9 d,腹痛3 d 于2013年2月27日急诊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5℃,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4/60 mm Hg(1 mm Hg =0.133 kPa);专科检查: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血浆管周围溢出大便样分泌物;辅助检查:白细胞17.9×109/L,红细胞2.48×1012/L,血红蛋白80 g/L,葡萄糖9.1 mmol/L;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入院后急诊行回盲部造瘘术+清创缝合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静脉高营养治疗及输注白蛋白、输血等治疗,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定时监测血糖,血糖维持在6.0~9.5 mmol/L。术后第4天发现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范围为造口周围长的1/3,并且在造口下方约3 cm处形成一椭圆形伤口,该伤口为血浆引流管拔出后形成,大小为3 cm ×2 cm,用棉签探查无潜行,基地创面颜色为鲜红色,有淡红色液体渗出,无异味。对造口及伤口情况评估后,给予0.9%氯化钠溶液清洗伤口,在伤口床内填充多爱肤亲水性银离子敷料,用多爱肤标准型敷料作为二级敷料覆盖,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在造口周围涂抹防漏膏,保护皮肤,粘贴造口袋,收集粪便。经过17 d正确处理造口及伤口,成功治愈皮肤黏膜分离的造口,其下方的伤口未受造口排泄的影响,顺利愈合出院。
作者:王琴;王永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建立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并探讨标准作业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标准作业程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比较实施前后交接缺陷及纠纷的发生率、交接记录单书写质量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后交接缺陷与纠纷的发生率由7.01%降低至0.65%,交接记录单的书写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4.0%提高到98.2%,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从90.4%提高到9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89,96.77,59.38;P<0.01)。结论实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标准作业程序,规范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和步骤,实现了交接的过程质控。
作者:辛键;金岚;黄飞鹰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可塑型底盘在提高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造口底盘,观察组使用可塑型底盘,比较观察组患者造口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发生率、更换造口袋的时间及自我护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口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发生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5);观察组更换造口袋的时间为(8.23±1.07) d,高于对照组的(4.08±0.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5.537,P <0.05);观察组出院前造口自我护理总分为(39.96±1.27)分,高于对照组的(28.19±3.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51, P<0.05)。结论可塑型底盘的简便操作,更能为患者接受和使用,降低了造口皮炎发生率,延长了造口袋的更换时间,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屈惠琴;陆云;朱勤芬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患者男,40岁,2006年6月因横结肠癌首次手术,此后患者多次出现腹腔、腹壁、肝脏、胸壁等处的肿瘤转移,共行8次手术及多次化疗和放疗,其中2011年手术后并发肠外瘘,持续4个月后治愈。2013年6月13日(末次手术后21个月)复查发现右侧腹壁肿块,穿刺提示“浸润性腺癌”而再次入院。进一步检查提示肿瘤贴近原肠瘘位置,与肠管关系密切。6月27日经右上腹横切口行右侧腹壁肿瘤广切术+右侧肋软骨部分切除术+右肝部分切除术,留置右上腹部前侧、右下侧腹引流管,切口一期减张缝合。术后第1天,右上腹部前侧引流管引出肠液300 ml,考虑肠瘘。术后1周出现高热,切口周围红肿、压痛明显,并伴脓性液流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4×109/L,中性粒细胞占88%,血液培养和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胃肠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瘘和结肠瘘并存。予抗感染、抗分泌、营养支持等治疗,将两腹部引流管自制成双套管持续冲洗,并接负压吸引。7月24日前侧引流管不通.予拔除。7月30日拔管处有肠液流出,且切口中间出现2 cm裂开,有肠液和粪便排出。采用皮肤保护贴、液体敷料、一件式造口袋等收集漏液,保护皮肤。8月8日,右下侧腹部引流管冲洗引流不.,冲洗液通过置管口外渗至周围皮肤,置管口肉芽外翻,予拔除引流管,贴造口袋。8月10日,右侧前引流管置管口闭合,胃肠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瘘已完全愈合,患者强烈要求进食,遵医嘱予半流质饮食,肛门开始排出糊状便,每日4~6次,量少。8月27日,右下侧腹引流管置管口闭合。9月1,8,15日分次切除瘘口处外翻的肉芽,瘘口周围腔隙填塞亲水性纤维银。9月28日造影提示瘘口周围腔隙粘连闭合,瘘口处排泄物减少,肛门排便每日3~4次,瘘口周围皮肤正常,继续使用皮肤保护贴和造口袋收集瘘口处排泄物,患者出院。
作者:谢玲女;蔡一波;洪小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患者男,18岁,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点头动作,在紧张、焦虑、疲劳及睡眠不足时加重,精神放松时症状减轻,睡眠后症状可消失;以后点头频率和动作幅度逐渐增大,出现耸肩及四肢抽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半年前症状加重,伴有不自主打嗝,打嗝声逐渐增高等症状;近来出现不自主发出怪声,为短促的“啊”声,频率1~6次/min。患者曾多次行系统内科治疗,但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出现且逐渐加重,于2012年2月为进一步治疗收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有轻度的抑郁及焦虑症状[1]。目前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效果差、易复发。患者术前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评估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分数,完善相关术前准备,于2012年2月9日在全麻下行脑深部电极置入术。全麻成功后,常规画线消毒,顺利安装头部定位器,3.0 T磁共振扫描行头部靶点解剖学定位,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工作站,通过手术计划系统行三维重建、靶点定位、计算出靶点坐标值;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术前应用神经导航仪设计手术入路,颅骨钻孔,骨缘涂抹骨蜡,星状切开硬膜,电灼皮层。根据术前定位,先行右侧苍白球电极植入术,同样方式置入左侧苍白球电极,连接双侧电极与临时刺激延长线,缝合切口并包扎。术后给予临时刺激观察治疗效果,肢体抽动症状及不自主发声症状明显改善,刺激效果明显。2012年2月14日在全麻下行双侧脉冲发生器置入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出院。
作者:王靖;刘润娥;田小园;杨勋乐;侯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患者女,60岁。因发热原因待查于2012年6月16日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治疗。患者于2012年5月26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常于午后2 h出现,体温逐渐升高,高达39.7℃,伴畏寒,寒战,无盗汗、咽痛、咳嗽及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等症状。自服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7.5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71%,血红蛋白111 g/L,血小板计数293×109/L;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7 U/L,白蛋白32 g/L,肌酐54μmol/L;尿常规:红细胞839.90/L,受损红细胞比率为78%,白细胞34.20/μl;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团块影。当地医院行抗炎、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体温高可到38.9℃。遂就诊于我院感染科,入院后完善检查,超声心电图:左房轻度增大,少量心包积液;复查胸部CT:双肺团块影较前明显加重。患者于2012年6月19日出现憋气症状加重,SpO278%,予储氧面罩吸氧10 L/min后SpO2100%,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回报(+),免疫科会诊诊断为:韦格纳肉芽肿性多血管炎(重症、活动期),建议行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患者病情危重,呼吸困难,半坐卧位,双肺呼吸音弱,尿量较少,400 ml/d,双下肢轻度水肿。于2012年6月20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在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时出现呼吸浅快症状,胸闷加重,超生检查提示双侧胸腔积液,左11 cm/右8.8 cm局麻后行左侧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术,并予留置引流管。分别于6月20日、6月22日和6月24日行血浆置换治疗,过程顺利,并予激素冲击+环磷酰胺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于6月26日拔除左侧胸腔积液引流,转免疫科继续治疗。
作者:周润奭;李尊柱 刊期: 201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