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姜炭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孙萌;杨宇萍;李拥军;杜晶;陈求芳;孟江

关键词:姜炭,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姜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ODS和MCI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姜炭中分离纯化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乙酰基-β-谷甾醇(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2-(5-丁基呋喃-2-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3)、β-谷甾醇(4)、8-姜酮酚(5)、10-姜二酮(6)、6-姜烯酚(7)、6-姜酮酚(8)、3,5-二乙酰基-6-姜酚(9)、儿茶酚(10)、姜酮(11)、6-姜酚(12)、1,2,4,5-四羟基苯酚(13)、豆甾醇乙酸酯(14)、8-去氢姜辣二酮(15)、3,5-二乙酰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4,5-二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姜炭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10、11和13是姜炭炮制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白芍总苷微孔渗透泵片的研制及体外同步释放性研究

    目的:研制白芍总苷微孔渗透泵片,考察白芍总苷微孔渗透泵片主要成分体外释药的同步性.方法:以白芍总苷累积释放度为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白芍总苷微孔渗透泵片的佳处方.以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释放度为指标,考察佳处方中3个主成分的同步释放性.结果:衣膜增重、衣膜中PEG 400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用量是影响药物释放行为的主要因素.优化后的微孔渗透泵片中白芍总苷累积释放度约为90%,3个主成分呈良好的零级释放特征,同步释放性较好.结论:制备的白芍总苷微孔渗透泵片重复性较好,可以实现其多组分同步释放.

    作者:吴先闯;郝海军;宋晓勇;刘瑜新;张永州;张红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水氮耦合对滁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工栽培滁菊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水、氮二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水氮耦合对滁菊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滁菊不同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差异,以现蕾期滁菊耗水强度较大.水氮耦合对滁菊苗期、分枝期、现蕾期、采摘期耗水量和生育期总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水分因子对滁菊各生育时期耗水量及总耗水量的影响大于氮肥因子,氮肥因子对滁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水分因子,水肥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当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1.35%,施氮量0.268 N/kg,滁菊水分利用效率高,达3.435g/kg·株.结论:从滁菊水分利用效率角度考虑,滁菊水氮管理以中低水平水分管理和中高水平氮肥用量较为适宜.

    作者:李孝良;谢晓露;张健;汪建飞;谢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肘后备急方》鼻药疗法对急症治疗的探讨

    目的:对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鼻药疗法治疗急症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统计分析《肘后备急方》中使用鼻药疗法的方剂.结果:《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鼻药疗法的方剂共27首,其中用于治卒中恶死的方9首,治卒死尸厥方3首,治卒得鬼击方1首,治卒魇寐不寤方6首,治伤寒时气温病方2首,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1首,治中风诸急方4首,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1首.结论:《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急救方书,其中所载的鼻药疗法对现代急救医学有较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梅全喜;胡莹;曾聪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龙脷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龙脷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脷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二十碳烯酸(Ⅰ)、十六烷酸(Ⅱ)、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Ⅲ)、2-乙酰基吡咯(Ⅳ)、β-谷甾醇(Ⅴ)、山柰酚(Ⅵ)、leucoceramides A(Ⅶ).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Ⅳ、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丘琴;赵芯芝;甄汉深;吴滨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姜炭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姜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ODS和MCI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姜炭中分离纯化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乙酰基-β-谷甾醇(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2-(5-丁基呋喃-2-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3)、β-谷甾醇(4)、8-姜酮酚(5)、10-姜二酮(6)、6-姜烯酚(7)、6-姜酮酚(8)、3,5-二乙酰基-6-姜酚(9)、儿茶酚(10)、姜酮(11)、6-姜酚(12)、1,2,4,5-四羟基苯酚(13)、豆甾醇乙酸酯(14)、8-去氢姜辣二酮(15)、3,5-二乙酰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4,5-二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姜炭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10、11和13是姜炭炮制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作者:孙萌;杨宇萍;李拥军;杜晶;陈求芳;孟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五苓方汤、散剂低极性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目的:研究五苓方汤剂和散剂低极性成分的差异,为五苓方临床用药的剂型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Venusil MP-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进样量5μL.结果:分别建立了五苓方散剂、汤剂、药渣和5种活性成分的HPLC图谱,共标记了17个色谱峰,其中,2、4、5、8、9、10、12、14、16、17号峰为汤剂完全缺失成分峰,并结合对照品对其中2个峰进行归属,分别为桂皮醛和白术内酯Ⅰ;另外,1、3、6、7、11、13、15号峰为汤剂的部分缺失成分,并结合对照品对其中3个峰进行归属,分别为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23-乙酰泽泻醇B.结论:五苓方汤剂和散剂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差异显著,汤剂中低极性成分缺失严重.

    作者:孙彩霞;王建农;韩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帘子藤藤茎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帘子藤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从帘子藤藤茎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水杨酸(2)、间苯二酚(3)、4-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香草酸(6)、丁香酸(7)、东莨菪素(8)、臭矢菜素D(9)、(+)-lyoniresinol(10)、(-)-loliolide(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绍军;吴闯;赵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博落回果荚中生物碱的研究

    目的:研究博落回果荚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博落回果荚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6-氰基二氢血根碱(1)、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2)、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白屈菜红碱(4)、二氢白屈菜红碱(5)、13,14-去氢-N-甲基黄连碱(6)、N-甲基氢化小檗碱(7)、小檗碱(8).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为首次在博落回属植物中报道.

    作者:卿志星;徐玉琴;杨鹏;余坤;彭懿;左姿;曾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川芎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根腐病拮抗菌株的筛选

    目的:了解川芎内生放线菌群结构,筛选拮抗川芎根腐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匀浆法、划线平板法等对川芎根茎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平板对峙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各菌株抑菌活性,显微观察法结合DNA测序进行菌种物种鉴别.结果:共获得83株川芎内生放线菌,分属13个类群;其中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中的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scopuliridis(KF600747.1)、灰锈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iginosus (AB706352.1)、团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agglomeratus(LC055413.1)能同时抑制4种川芎根腐病原菌.结论:内生放线菌群中的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是抑制川芎根腐病原菌的重要生防菌,在川芎药材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作者:何冬梅;林婵春;严铸云;李佳穗;王海;刘薇;马云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蒙花散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蒙花散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SD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及蒙花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蒙花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蒙花散0.5、1、2g/kg,二甲双胍组大鼠灌胃给予二甲双胍0.15 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纯净水,各组大鼠均连续给药4 w.用肌电图仪测定右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分离坐骨神经,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TGF-β1、TGF-βR Ⅰ、TGF-βRⅡ及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蒙花散中、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MNCV和SNCV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升高,TGF-1、TGF-βR Ⅰ、TGF-βRⅡ、Smad3mRNA及蛋白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降低(P<0.01),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蒙花散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干预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柯向梅;张彦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橘核角鲨烯合成酶基因(ss)的克隆、分析及表达

    目的:从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种子的总RNA中克隆角鲨烯合成酶基因(s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基因并对其在橘核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在线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所得ss总长度为1 205 bp,编码397个氨基酸,与芸香科柑橘属Citrus L甜橙Citrus sinensis、克莱檬蒂娜橘Citrus clementina角鲨烯合成酶(SS)蛋白质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将橘核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形态建成末期、成熟期和脱水期3个阶段,其中,种子成熟期的ss表达量高.结论:首次从大红袍中成功克隆ss,可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吴沂芸;罗静;王黎;王倩;裴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从《生草药性备要》看岭南药用植物资源与特色

    《生草药性备要》为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的重要本草著作,记录了大量的岭南药用植物的应用经验.但一直以来罕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该文对《生草药性备要》中收录的309味草药进行了文献考证和野外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得出其中296味草药的植物来源,13味植物药由于书中提供的信息不足,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研究.此外,该文还对考证得出的296味草药的资源组成特点、治疗疾病类型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以完善岭南地区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作者:周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藏紫菀醇提物的抗氧化与抗缺氧作用研究

    目的:对藏紫菀乙醇提取物(EEAS)的体外抗氧化及抗缺氧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和还原力检测方法考察EEAS的抗氧化作用,并对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缺氧PC12细胞模型对其抗缺氧作用进行评价.结果:EEAS富含黄酮和多酚化合物,对3种自由基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活性,其中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优于VC,同时表现出一定的Fe3+还原能力.EEAS能显著增加缺氧PC12细胞的活力,降低缺氧PC12细胞LDH活性和MDA含量,提高SOD、CAT、GSH-Px及T-AOC活性.结论:EEAS是一种活性优异的天然抗氧化剂,同时对缺氧导致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景临林;马慧萍;蒙萍;樊鹏程;贾正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的品质研究

    目的:评价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两个品种的品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中多糖、高丽槐素、芒柄花素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块根的淀粉和纤维百分比,以比较二者的品质.结果:蔓生牛大力的多糖含量、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含量均比攀援灌木牛大力高,且纤维含量低.多糖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而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含量则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蔓生牛大力品质比攀援灌木牛大力好,同时,蔓生牛大力更适合食用.

    作者:翟勇进;黄浩;白隆华;姚绍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提取法与索氏提取法提取陈皮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分析比较

    目的:确定陈皮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适宜提取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建立并优化了超声提取工艺,分别以超声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6个不同产地陈皮中的黄酮类有效成分,并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橙皮苷和川陈皮素的含量.结果:超声法提取陈皮中橙皮苷的平均含量为2.833%,索氏提取法为2.78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超声法提取陈皮中川陈皮素的平均含量为0.458%,索氏提取法为0.200%,超声提取法明显优于索氏提取法.结论:超声提取法简单、经济、省时,且对川陈皮素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索氏提取法(药典方法),更适合作为陈皮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作者:罗琥捷;杨宜婷;黄寿根;潘华金;罗美霞;郑国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粗毛纤孔菌固体发酵菌粉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粗毛纤孔菌固体发酵菌粉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90只小鼠分为9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及粗毛纤孔菌玉米发酵菌粉高、中、低剂量组和高粱发酵菌粉高、中、低剂量组.H22荷瘤小鼠接种后,连续给予相应药物1id,然后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肝脏指数进行测定,对各组小鼠的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肝组织及血清中的MDA、SOD、CAT及GSH-Px水平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2、VEGF及IFN-γ含量.结果:粗毛纤孔菌发酵菌粉可增加小鼠体质量,提高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肝脏指数并抑制肿瘤生长;经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坏死细胞明显增加;并可升高血清及肝组织SOD、CAT及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血清IL-2和IFN-y水平,降低VEGF水平.结论:粗毛纤孔菌固体发酵菌粉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机体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王婷;包海鹰;图力古尔;李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三花莸的生药学鉴别及微性状研究

    目的:对三花莸进行系统的生药学及微性状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植物形态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对三花莸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采用微性状鉴别对三花莸叶的表面、果实、种子进行微性状特征研究.结果:植物形态以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为其主要鉴别特征;性状以茎叶的表面颜色及大小、花序和果实类型、气味为其主要鉴别特征;茎的横切面以厚角细胞、内皮层细胞、纤维束、维管束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叶以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类型,叶肉细胞的排列方式、维管束类型、腺鳞、腺毛、非腺毛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粉末以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类型、腺鳞、腺毛、非腺毛、导管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结论:本研究可为三花莸的品种鉴别、生药学研究、质量标准的制订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王红霞;王露露;郑岩;陈随清;张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石英毓麟汤辅助治疗PCOS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石英毓麟汤辅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海南省中医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4例PCO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达英-35、氯米芬、尿促性素等),观察组加用石英毓麟汤辅助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H、T、E2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卵巢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子宫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石英毓麟汤辅助治疗PCOS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降低瘦素水平、改善激素水平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艳丽;吴霍曼;胡淑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黑龙骨的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黑龙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黑龙骨根茎中分得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汉黄芩素(1)、黄芩素-7-甲醚(2)、香草醛(3)、异香草醛(4)、杠柳苷L(5) 、β-谷甾醇(6)、β-胡萝卜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嫩玲;刘香;沈祥春;蔡佳仲;胡英杰;邱声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鹅掌柴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鹅掌柴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RP-C8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利用NMR及性质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及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epi-23-羟基桦木酸(Ⅰ)、3α-羟基-羽扇-20(29)-烯-23,28-二酸(Ⅱ)、3α,11α-二羟基-羽扇-20(29)-烯-23,28-二酸(Ⅲ)、3α-乙酰基-羽扇-20 (29)-烯-23,28-二酸(Ⅳ)、3α-羟基-羽扇-20(29)-烯-23,28-二酸-3-O-β-D-葡萄糖苷(V)、3α-羟基-羽扇-20(29)-烯-23,28-二酸28-O-α-L-鼠李糖基-(1→4)-O-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Ⅵ).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庞素秋;孙爱静;王国权;许瑞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