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临界流体萃取樟叶精油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周海旭;李忠海;付湘晋;张慧

关键词:樟树, 精油, 亚临界提取, 响应面试验, GC-MS, 抑菌活性
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樟叶精油的亚临界萃取技术并考察其抑菌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樟叶精油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优选亚临界萃取条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对樟叶精油的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利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樟叶精油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在优的萃取条件(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40℃,解析温度65℃)下樟叶精油得率为3.54%,这与模型预测值3.56%相匹配.GC-MS鉴定出47个化合物,其中相对百分含量超过1%的有12种成分,主要为桉油精(24.74%)、4-亚甲基-1-(1-甲基乙基)-[3.1.0]二环乙烷(7.05%)、芳樟醇(5.82%)、石竹烯(4.75%).樟叶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该萃取工艺安全可靠,精油得率较高且具有抑菌性.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关苍术氮磷钾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目的:优化关苍术氮磷钾施肥模式,为关苍术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及专用肥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一年生和两年生关苍术为试验材料,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饱和-D优设计研究氮磷钾对关苍术株高、根茎性状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1)综合考虑产量和有效成分,筛选关苍术优氮磷钾配施方案,确定N0 P2 K2(N 0 g/m2、P205 40.227 g/m2、K2O 40.227g/m2)和N1P3K3 (N 15.939 g/m2、P2O567.467g/m2、K2O 67.467g/m2)处理为优;2)求出氮磷钾配比与关苍术产量(根茎鲜重)的回归模型,发现氮、磷、钾单效应中钾肥是主要因素,其次是氮肥;3)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氮、磷、钾三因素的优组合,氮、磷、钾的施用水平分别为38.4301 kg/hm2、181.4750 kg/hm2、128.5584 kg/hm2时,关苍术单株根茎鲜重高为27.4066 g;4)模型寻优结果选定关苍术单株根茎鲜重目标26.00~ 27.41 g(目标产量1 040.0~1 096.4 kg/hm2)在95%的置信区间,优化施肥组合为:X1=-0.2912±0.0825,X2 =0.2764 ±0.1054,X3=0.1325±0.0645.结论:据关苍术产量和有效成分,建议人工种植关苍术时施肥量为:N 46.951~59.320 kg/hm2,p 131.673 ~ 155.377 kg/hm2,K 120.091~134.597 kg/hm2.

    作者:赵虹然;具红光;崔馨月;朴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广西海洋中药传统应用与生物学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研究广西丰富的海洋中药资源,归纳总结其传统应用与生物学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广西有分布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的数据资料,从海洋生物学和中药学的角度对广西海洋中药生物学分布规律和药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对广西海洋中药的基本物种、传统功效分类、传统应用规律进行了阐述,有明确药用价值的计721种,归属235科390属,过半数具有补虚和清热功效.结论:该研究可为广西海洋中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侯小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产地和生长年限对银杏叶中多糖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银杏叶中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对采集的16组银杏叶样品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HPLC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在不同产地,相同生长年限的银杏叶样品中,以安徽亳州产银杏叶中多糖含量高,山东郯城银杏叶中黄酮含量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银杏叶中的多糖和黄酮含量亦逐年增加,其中多糖含量变化于14年趋于稳定,黄酮含量于10年后即增长缓慢.结论: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银杏叶中多糖及黄酮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银杏叶的药材质量受自然环境、来源、生长年限等因素影响.

    作者:王晓红;孙延龙;李万忠;孔登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药材品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目的: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方法:在基本厘清中药材品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以中药材品质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二者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除储运方式外,中药材品质与其他因素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 <0.05,回归系数B>0).结论:中药材品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可有效应对当下中医医疗机构“用药不灵“的难题,中药材品质问题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杨毅;田侃;倪新兴;白庚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九里香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目的:分别提取九里香花、叶和果实的挥发油,通过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的九里香挥发油化学成分,为科学开发利用九里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九里香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比较九里香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结果:从三个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6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4种,花特有成分25种,叶特有成分7种,果实特有成分8种.结论:九里香三个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为九里香的进一步药用或工业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兆玉;郑家欢;林敬明;张明虹;吴观健;吴岳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肝纤维化小鼠Smad7及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肝纤维化小鼠Smad7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加味茵陈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30% CCl4(1.5 mg/kg,溶解于橄榄油)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药物灌胃处理.用药14 d后,计算肝脏指数;试剂盒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水平;各组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肝纤维化分级;RT-qPCR法检测肝组织Smad7、Collagen Ⅰ、CollagenⅢmRNA表达.结果:(1)加味茵陈四逆汤中、低剂量组肝脏指数和HA、LN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2)加味茵陈四逆汤各剂量组肝纤维化较模型组减轻(P<0.05);(3)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Collagen Ⅰ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除加味茵陈四逆汤高剂量组外,各给药组Smad7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除加味茵陈四逆汤低剂量组外,各给药组Collagen Ⅲ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加味茵陈四逆汤可上调肝纤维化小鼠Smad7表达,抑制Collagen Ⅰ、CollagenⅢ表达,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洁;邱建利;许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移栽期及移栽方法对秦艽产、质量的影响初探

    目的:为探究鲁甸乡栽培秦艽传统移栽期内及不同移栽方法秦艽的产、质量差异,确定秦艽适移栽期及移栽方法.方法:分析测定了秦艽鲜重、干重、折干率、长度、直径、分支数及龙胆苦苷、马钱苷酸、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含量,采用理想灰关联距离度综合评价法对其产、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移栽期和移栽方法秦艽产、质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在3月10日以行株距25 cm×24 cm、覆土1 cm平放移栽的秦艽产、质量好.结论:综合考虑产、质量及操作性,鲁甸乡秦艽生产应在3月上旬末,在传统移栽方法的基础上减少覆土厚度进行移栽较适宜.

    作者:曾羽;陈兴福;孟杰;宋九华;杨文钰;成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制法马钱子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油马钱子、砂马钱子和醋马钱子的抗炎镇痛作用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和小鼠热水甩尾潜伏期影响法研究和比较油马钱子、砂马钱子和醋马钱子的抗炎及镇痛作用.结果:抗炎镇痛实验中,等剂量醋制马钱子抗炎镇痛效果优于油马钱子和砂马钱子.结论:该研究可为优化临床应用马钱子制剂的减毒增效炮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红梅;刘若轩;李丽明;吴菲;李常青;郭洁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落葵薯DNA条形码筛选及其近缘植物的分子鉴定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鉴定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28份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的核基因ITS序列和ITS2序列、叶绿体基因matK序列、psb A-trnH序列和rbcL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比较不同序列的PCR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对各序列进行种内和种间变异分析,Barcoding gap检验,以及构建NJ树聚类分析,评估不同序列对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的鉴别能力.结果:经PCR扩增、测序后发现落葵psb A-trnH序列出现碱基缺失事件,其他序列均扩增、测序成功;matK序列和rbcL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均为100%,ITS序列和ITS2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分别为78.75%和64.28%;4条序列中,ITS序列和matK序列的种内和种间距离分别在barcodinggap检验中明显分离;从NJ树来看,ITS序列、matK序列均可区分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结论:建议采用ITS序列及matK序列作为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

    作者:杨丽莹;苏荣坤;蔡宇忆;叶永浩;李书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牛膝菊的性状与显微鉴别

    目的:建立牛膝菊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研究方法.结果:描述了牛膝菊全草的性状与根、茎、叶的显微特征,显微特征中非腺毛、腺毛、分泌道、气孔、导管、石细胞、冠毛、花粉粒等特征明显,构成了牛膝菊药材重要的生药学鉴定特征.结论:该研究为牛膝菊制订质量标准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鉴别依据.

    作者:王翔飞;孙园;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硫肥类型与施用量对甘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硫肥及其不同用量对甘草种子发芽的肥效.方法:用已加不同水平硫磺粉、硫酸钙、硫酸钾和硫酸铵的土样滤液做甘草种子发芽试验.土样取自新疆昌吉州的草甸盐化灰漠土.每种硫肥设低水平、中水平、偏高水平和高水平处理.结果:4种硫肥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甘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胚根长及胚轴直径,不同硫肥及不同水平肥效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4种硫肥对前3个指标的肥效对比为硫酸钾>硫酸铵>硫酸钙>硫磺粉,均为偏高水平肥效为明显,发芽率达85%、发芽指数达42.50、发芽势达36.67%,分别比CK高出4.54倍、4.54倍和3.40倍;对后2个指标的肥效对比为硫磺粉>硫酸铵>硫酸钾>硫酸钙,均在中等水平肥效为明显,胚根长达2.96 cm、胚轴直径达1.56 cm,分别比CK高出4.58倍和2.32倍.结论:兼顾甘草发芽期及苗期的营养需要,在甘草种子发芽试验中建议取本研究中硫磺粉及硫酸钙的中等水平施用量,硫酸铵和硫酸钾的偏高水平施用量.

    作者:阿依夏木·沙吾尔;吐尔逊·吐尔洪;贾宏涛;祖勒胡玛尔·乌斯满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苗药苦竹叶本草考证

    对苗药苦竹叶的名称、基原、产地和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古今本草考证,苦竹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治热疮、除烦热、解酒毒等多种功效;其品种涉及禾本科川竹亚属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McClure)C.D.Chu et C.S.Chao以及苦竹变种垂枝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var.pendulifolius S.Y.Chen多种植物,主产于四川、贵州、江西、浙江等.该文可为苦竹叶药用资源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本草学依据.

    作者:任艳;党艺航;张志丹;万德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乌饭树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乌饭树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民间长期以来采其叶片制作乌饭.乌饭树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化合物,此外还含有甾醇、萜类、有机酸、脂肪酸等次生代谢产物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乌饭树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抑菌消炎和保护视网膜等生理活性功能,保健药用价值极高,开发应用前景广阔.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乌饭树化学成分和药理功能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赵青;陈庆生;方炎明;周鹏;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桃金娘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桃金娘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药材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所得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运用MTT法评价部分化合物对黑色素瘤SK-MEI-110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从桃金娘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3个化合物,分别为: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3β,23-二羟基齐墩果烷-18-烯-28-酸(2)、羽扇豆醇(3)、白桦脂醇(4)、白桦脂酸(5)、无羁萜(6)、β-谷甾醇(7)、ther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yl)-3-methoxy-propanol(8)、evafolin B(9)、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8,8'-bis-(dihydroconiferyl)-diferuloylate(11)、没食子酸(12)、没食子酸甲酯(13).结论:化合物1、2、8 ~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6具有一定的抗黑色素瘤活性.

    作者:蔡云婷;耿华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响应面法优化降脂胶囊干法制粒工艺

    目的:研究降脂胶囊干法制粒工艺的影响因素,确定降脂胶囊干法制粒的佳工艺.方法:以颗粒一次成型率、吸湿率及流动性为指标确定了降脂胶囊辅料种类及用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颗粒一次成型率为指标,对轧轮压力、轧轮转速、送料速度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研究,从而得到佳干法制粒工艺参数.结果:降脂胶囊原料(浸膏粉+葡萄籽提取物)与辅料佳配比为原料∶微晶纤维素∶磷酸氢钙=100∶ 4∶6,干法制粒佳工艺参数为轧轮压力5.8 MPa,轧轮转速22 r/min,送料速度20 r/min.按照优选的工艺进行3批干法制粒工艺验证,制成的颗粒具有堆密度高、吸湿率低、流动性较好的优点.结论:该实验结果可靠,优选的干法制粒工艺合理、可行,为产业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曹苗苗;徐桂红;刘洪波;高如意;徐振秋;毕宇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长梗南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长梗南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长梗南五味子藤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ongipedunin D(1)、renchangianin A(2)、renchangianin B(3)、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 (4)、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5)、(-)-棓儿茶素(6)、(+)-儿茶素(7).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郭耀杰;高石曼;张本刚;刘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甘肃黄芪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目的:对甘肃省药用黄芪资源的遗传现状展开调查.方法:采集甘肃主栽地区的黄芪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9对SSR引物对甘肃6处主栽地区的57份样本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分子量在100~500 bp之间,多态性位点82个,多态性比率为97.56%,平均每条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438.在物种水平上,等位变异数为1.97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5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9,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1,居群内遗传多样度为0.248,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17,基因流系数为3.775,不同居群间遗传一致度为0.896 ~0.977.结论:甘肃主栽地区的黄芪资源种质较为纯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居群内部,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居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它们的地理距离大致相同.此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SSR引物在相似度0.46处可辨别岩黄芪属与黄芪属,黄芪属中的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及东俄洛黄芪不能区分.

    作者:厚毅清;张艳萍;石有太;刘新星;陈玉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淫羊藿苷对RANKL+M-CSF诱导脐带血单核细胞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

    目的:考察淫羊藿苷对RANKL+ M-CSF诱导脐带血单核细胞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孕妇脐带血,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连续培养14 d.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fos与NFATcl蛋白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CD44与FN蛋白表达.结果:培养14 d,各组镜下可见细胞贴壁生长,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细胞可见大量单个长梭或类圆形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体积增大.细胞作TRAP染色,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显示大量TRAP阳性细胞.模型组存在大量TRAP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各组TRAP阳性细胞逐渐减少(P<0.05);空白对照组骨片上的破骨细胞和吸收陷窝较少见,模型组骨片显示大量的破骨细胞和大面积的吸收陷窝,且凹陷数目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各组骨片显示破骨细胞和典型的吸收陷窝显著减少(P<0.05).空白对照组无c-fos与NFATcl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各组c-fos、NFATcl、CD44、F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淫羊藿苷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其机理与抑制c-fos、NFATcl等转录因子的表达有关,且与CD44、FN的表达相关.

    作者:何俊洲;赵骞;效伟;宁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与姜黄粉末颜色指数L*、a*、b*值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初步探究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与测色仪所得姜黄药材粉末颜色指数L*、a*、b*间的关系,为姜黄药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中国药典方法检测姜黄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并求得总姜黄素含量.测色仪测得姜黄粉末的颜色指数L*、a*、b*.后用灰色关联度法、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回归分析探求含量与颜色间的联系.结果:通过3种统计学分析法可知,姜黄素类成分含量与a*值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性,而b*值、L*值与姜黄成分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姜黄素类成分的含量与药材粉末颜色红的程度关系密切,即含量越高,粉末颜色越红.颜色指数a*的大小可作为判别姜黄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作者:殷莉丽;夏琴;蔡晓洋;李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茜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茜草是我国传统中药,可止血化瘀,常用于外伤出血、风湿痹痛等症.近年来随着对茜草研究的深入,其化学成分如蒽醌、萘醌、环己肽、多糖等陆续被发现,其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也在不断拓展,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感染、神经保护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茜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以期为茜草中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李海峰;肖凌云;张菊;王红雨;韩文静;黄泽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