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牛膝菊的性状与显微鉴别

王翔飞;孙园;李鹏

关键词:牛膝菊,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摘要:目的:建立牛膝菊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研究方法.结果:描述了牛膝菊全草的性状与根、茎、叶的显微特征,显微特征中非腺毛、腺毛、分泌道、气孔、导管、石细胞、冠毛、花粉粒等特征明显,构成了牛膝菊药材重要的生药学鉴定特征.结论:该研究为牛膝菊制订质量标准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鉴别依据.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太白楤木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太白楤木总皂苷磷脂复合物(TSAT-PC)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TSAT-PC,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溶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投料比、药物浓度对复合率的影响,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形成的磷脂复合物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佳制备工艺条件:反应溶剂反应时间1h、反应温度45℃、大豆磷脂(SL)与TSAT的投料比3∶1、药物浓度16 mg/mL,复合率可达97.23%,与预测值偏差<5%;IR验证了磷脂复合物的形成,其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有了较大提高.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制备了TSAT-PC,改善了脂溶性,为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翟秉涛;李佳;柳小莉;杨伟平;郑蓓;史亚军;郭东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藏药雪山杜鹃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雪山杜鹃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雪山杜鹃的药用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雪山杜鹃叶挥发油,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油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雪山杜鹃叶中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51%.雪山杜鹃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樟醇10.66%、白菖烯4.35%、epimanoyl oxide 3.85%、α-松油醇3.46%、α-杜松醇3.27%.结论:本实验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雪山杜鹃叶挥发油进行分析,可为合理开发利用雪山杜鹃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郭肖;周绪正;朱阵;文豪;张吉丽;张继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蒙古苍耳草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蒙古苍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蒙古苍耳草中的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蒙古苍耳全草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原儿茶醛(3)、咖啡酸甲酯(4)、香草酸(5)、对羟基苯甲酸(6)、咖啡酸乙酯(7)、绿原酸(8)、咖啡酸(9)、3,4-二咖啡酰奎宁酸(10).结论:其中,化合物1~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付小梅;刘德鸿;孙艳朝;刘婧;裴建国;吴志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广西海洋中药传统应用与生物学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研究广西丰富的海洋中药资源,归纳总结其传统应用与生物学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广西有分布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的数据资料,从海洋生物学和中药学的角度对广西海洋中药生物学分布规律和药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对广西海洋中药的基本物种、传统功效分类、传统应用规律进行了阐述,有明确药用价值的计721种,归属235科390属,过半数具有补虚和清热功效.结论:该研究可为广西海洋中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侯小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土壤中矿质元素与当归NIR指纹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当归产地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与当归NIR指纹图谱光谱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载有积分球漫反射装置的近红外光谱仪测定12个产地共130批当归药材的近红外光谱,以原子吸收光谱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相应的产地土壤中15种矿质元素的质量分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多元非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当归NIR指纹图谱7 249 cm-1处大吸光度的主要土壤矿质元素及其贡献为Cu >Pb;影响6 996 cm-1处的主要为Cr >Fe >Zn> Cd >Ca,且Cr与Cd存在正交互作用,Fe与Ca存在负交互作用;影响5 900 cm-1处的主要为Cu;影响5 000 cm-1处的主要为K>Ca>Zn;影响4 762 cm-1处的主要为K>Sb;影响4 651 cm-1处的主要为Ca>K>As>Cr,且Ca与K存在正交互作用,As的平方与Cr存在正交互作用或负交互作用;影响4 545 cm-1处的主要为Ni> Cu> As;影响4 347 cm-1处的主要为Cd >Ca >As >Fe>K>Sb,且Cd与K、As与Fe均存在正交互作用.结论:土壤中多种矿质元素与当归NIR指纹图谱的关联表现出多重性及交互性.

    作者:王耀鹏;方燕;顾志荣;王亚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亚临界流体萃取樟叶精油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樟叶精油的亚临界萃取技术并考察其抑菌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樟叶精油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优选亚临界萃取条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对樟叶精油的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利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樟叶精油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在优的萃取条件(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40℃,解析温度65℃)下樟叶精油得率为3.54%,这与模型预测值3.56%相匹配.GC-MS鉴定出47个化合物,其中相对百分含量超过1%的有12种成分,主要为桉油精(24.74%)、4-亚甲基-1-(1-甲基乙基)-[3.1.0]二环乙烷(7.05%)、芳樟醇(5.82%)、石竹烯(4.75%).樟叶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该萃取工艺安全可靠,精油得率较高且具有抑菌性.

    作者:周海旭;李忠海;付湘晋;张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荔枝皮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目的:研究荔枝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Toyopearl Butly-650C、Toyopearl WH-40F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荔枝皮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新鲜荔枝皮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柯伊利叶素(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manghaslin(4)、异鼠李素-3-O-刺槐二糖苷(5)、(+)没食子儿茶素(6)、(-)-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cinnamtannin B-1(8)、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9)、(+)-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 (10)、香草酸(11)、3,4,3',4'-四羟基联苯(12)、它乔糖苷(13)、异它乔糖(14).结论:其中,化合物1~7、9~ 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关小丽;黄永林;王亚凤;李典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新藤黄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新藤黄酸(0.00、0.63、1.25、2.50、5.00、10.00 mg/L)作用于HeLa细胞72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和DNA ladder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RT-PCR、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NF-κB及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新藤黄酸作用HeLa细胞72 h后,细胞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升高;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减少;BCL-2、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随新藤黄酸浓度升高而降低;BAX、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随新藤黄酸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新藤黄酸在一定范围内能以剂浓度依赖性抑制HeLa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抑制其迁移.

    作者:石玉荣;杨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落葵薯DNA条形码筛选及其近缘植物的分子鉴定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鉴定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28份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的核基因ITS序列和ITS2序列、叶绿体基因matK序列、psb A-trnH序列和rbcL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比较不同序列的PCR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对各序列进行种内和种间变异分析,Barcoding gap检验,以及构建NJ树聚类分析,评估不同序列对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的鉴别能力.结果:经PCR扩增、测序后发现落葵psb A-trnH序列出现碱基缺失事件,其他序列均扩增、测序成功;matK序列和rbcL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均为100%,ITS序列和ITS2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分别为78.75%和64.28%;4条序列中,ITS序列和matK序列的种内和种间距离分别在barcodinggap检验中明显分离;从NJ树来看,ITS序列、matK序列均可区分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结论:建议采用ITS序列及matK序列作为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

    作者:杨丽莹;苏荣坤;蔡宇忆;叶永浩;李书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牛膝菊的性状与显微鉴别

    目的:建立牛膝菊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研究方法.结果:描述了牛膝菊全草的性状与根、茎、叶的显微特征,显微特征中非腺毛、腺毛、分泌道、气孔、导管、石细胞、冠毛、花粉粒等特征明显,构成了牛膝菊药材重要的生药学鉴定特征.结论:该研究为牛膝菊制订质量标准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鉴别依据.

    作者:王翔飞;孙园;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象皮滑石粉烫制工艺研究及炮制前后氨基酸含量分析

    目的:筛选象皮滑石粉烫制的佳工艺,分析炮制前后象皮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方法:以粉碎率和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烫制温度、烫制时间和翻炒速度;采用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象皮中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结果:佳炮制工艺为100 kg象皮加30 kg滑石粉,烫制温度350~380℃,以15 r/min的速度翻炒3 min.炮制前后的象皮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生象皮中蛋白质含量为92.4%,氨基酸总量为62.79%;滑石粉烫制象皮中蛋白质含量为98.2%,氨基酸总量为67.03%.折算炮制得率后,炮制前后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优选出的象皮滑石粉烫制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作者:赵斌;刘敬;王琼;曹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HPLC同时测定清胃黄连丸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多波长HPLC法同时测定清胃黄连丸中栀子苷、芍药苷、盐酸小檗碱、丹皮酚和黄芩苷的含量,并测定3个厂家生产的清胃黄连丸中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s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0.1%磷酸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38 nm(栀子苷)、230 nm(芍药苷、盐酸小檗碱)和276 nm(丹皮酚、黄芩苷).结果:栀子苷、芍药苷、盐酸小檗碱、丹皮酚和黄芩苷质量浓度分别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且不同厂家的清胃黄连丸由于制剂工艺、原材料质量等不同,导致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郗洋;张熙洁;刘晓红;姜晖;付连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汉黄芩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侵袭迁移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侵袭迁移及Wnt/β-连接素(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3种常见胃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及MKN-45)至对数生长期,采用终浓度0、20、50、100、200μmol/L汉黄芩素处理24、48、72、96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分别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各浓度汉黄芩素作用24、48 h后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及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浓度汉黄芩素作用48 h后SGC7901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及下游靶分子C-myc、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的蛋白水平.结果:汉黄芩素在20 ~ 200 μmol/L范围内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GC7901、BGC-823及MKN-45细胞增殖.与汉黄芩素0μmol/L组比较,各浓度汉黄芩素作用24、48 h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均升高,迁移距离和穿膜细胞数均降低(P<0.05);除汉黄芩素20 μmol/L组的β-catenin水平外,其余浓度SGC7901细胞β-catenin、C-myc及Cyclin D1蛋白水平均低于0μmol/L(P <0.05),其作用呈量-效关系.结论:汉黄芩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同时可诱导凋亡和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有关.

    作者:汪晓辉;卫莹芳;程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云南民间常用青叶胆类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目的:比较云南民间常用青叶胆类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为青叶胆基原植物药用合理性及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青叶胆类药材中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的含量.结果:9种共30批青叶胆类药材成分差异显著.结论:几种药材化学成分因种类和产地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宜作为替代药物使用,将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是鉴别和控制青叶胆类药材质量的有效手段.

    作者:方海兰;尚飞能;杨贤英;夏从龙;段宝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与姜黄粉末颜色指数L*、a*、b*值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初步探究姜黄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与测色仪所得姜黄药材粉末颜色指数L*、a*、b*间的关系,为姜黄药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中国药典方法检测姜黄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并求得总姜黄素含量.测色仪测得姜黄粉末的颜色指数L*、a*、b*.后用灰色关联度法、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回归分析探求含量与颜色间的联系.结果:通过3种统计学分析法可知,姜黄素类成分含量与a*值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性,而b*值、L*值与姜黄成分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姜黄素类成分的含量与药材粉末颜色红的程度关系密切,即含量越高,粉末颜色越红.颜色指数a*的大小可作为判别姜黄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作者:殷莉丽;夏琴;蔡晓洋;李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猫爪草总皂苷对H22肿瘤增殖及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猫爪草总皂苷对H22实体瘤的增殖及其自噬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及猫爪草总皂苷低、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小鼠腋下注射H22细胞株建立实体瘤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3 w.末次给药后记录瘤质量指数和胸腺、脾脏、肝脏、肾脏脏器系数、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中凋亡基因BAX、BCL-2和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猫爪草总皂苷可显著降低H22实体瘤质量系数,抑瘤率达38.6%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能显著促进BAX mRNA的表达,抑制BCL-2 mRNA的表达;并能上调Atg5、Beclin1 mRNA的表达.结论:猫爪草总皂苷可以抑制H22肝肿瘤的增殖,其机制与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动有关.

    作者:陈松海;陈奇;刘秋琼;林秋晓;谭淑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苗药苦竹叶本草考证

    对苗药苦竹叶的名称、基原、产地和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古今本草考证,苦竹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治热疮、除烦热、解酒毒等多种功效;其品种涉及禾本科川竹亚属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McClure)C.D.Chu et C.S.Chao以及苦竹变种垂枝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var.pendulifolius S.Y.Chen多种植物,主产于四川、贵州、江西、浙江等.该文可为苦竹叶药用资源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本草学依据.

    作者:任艳;党艺航;张志丹;万德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饼肥对裕丹参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芝麻饼肥对裕丹参药材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芝麻饼肥施用量对裕丹参地上部植株重、根重、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适量增施芝麻饼肥可以促进裕丹参地上部和根系生长,显著增加根长、根粗、根条数和根重,裕丹参产量高可增加156.5%;适量增施芝麻饼肥裕丹参药材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增加.结论:增施芝麻饼肥可以提高裕丹参产量和品质,在方城县裕丹参栽培条件下芝麻饼肥的适宜施用量为2 250 kg/hm2.

    作者:黄勇;张红瑞;王丰青;杨青华;曹金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盐荔枝核的炮制工艺

    目的:优化盐荔枝核的炮制工艺,为其规范化及工艺改革提供参考.方法:以荔枝核中总黄酮和总皂苷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恒温烘制法炮制盐荔枝核的工艺参数.结果:得到优化的烘制工艺参数为润药时间30 min,烘制温度142℃,烘制时间13 min.结论: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参数易于控制,对于盐荔枝核炮制工艺规范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刘飞;张林杰;叶燕莹;陈康;肖凤霞;陈小红;蔡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HPLC法同时检测午时茶颗粒中4种色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检测午时茶颗粒中新黄质、紫黄质、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方法:Phenomenex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相:乙腈-乙酸-水=3∶1∶96,B相:乙腈-甲醇-氯仿=75∶15:10,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450 nm;柱温:30 ℃;进样量:20 μL.检测3个厂家的午时茶颗粒中新黄质、紫黄质、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结果:该检测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较好.3个厂家的午时茶颗粒中新黄质、紫黄质、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为35.9 ~ 67.8 ng/mL、5.8 ~ 15.9 ng/mL、28.7~ 85.2 ng/mL和106.4 ~ 196.8 ng/mL.结论:该方法为午时茶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作者:吴敏;叶凤;干红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