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彩;郑华;姜绪东
瘀血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种疾病都可由瘀血引起,或可引起瘀血,故瘀血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作者:于海涛;朱丽兵;孙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采用康妇消炎栓治疗内痔、混合痔54例,疗效满意.54例患者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大者56岁,小22岁,平均33岁,其中内痔18例,混合痔36例.
作者:柳琳;宋一新;李代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传统使用灌肠筒的肛管是硬塑料制成,即粗又硬,使用时患者常感到疼痛,易损伤直肠.由于插入直肠较浅,易出现便意,影响了治疗.我院从1998年5月开始使用一次性吸氮管代替肛管,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伟慧;任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采用B型超声仪诊断12例子宫颈机能不愈患者.12例均属育龄期妇女,年龄25~40岁,其中自然流产3次1人,自然流产2次8人,自然流产1次2人,无自然流产史1人.
作者:刘廷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16岁,学生.骑车时不慎摔倒在地,车把击中左侧腹股沟区,半小时后来院就诊.查体:左侧腹股沟区皮肤瘀血,站立时,可突出一10cm×8cm×8cm大小的圆形包块,质软,压痛明显.
作者:于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代输血已远非单纯补充全血,而是包括按需补充的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把全血或原料血浆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血液成分制品.根据病人缺什么就补充什么成分.
作者:王道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今年是我市卫生防疫事业的改变发展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将启动和实施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两项体制改革,即: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从原有的卫生防疫机构中彻底剥离出来,组建专职承担卫生监督任务和专职承担疾病控制任务的两大机构.
作者:艾宪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女,36岁,因周期性下腹痛4年于2003年11月25日就诊,腹部B超检查见盆腔内一7.5cm×6.0cm大小的混合性肿物,其外周为囊性无回声,壁略毛糙,内见5.5cm×4.2cm大小均匀致密的偏强回声团,肿物后方回声增强,疑为:畸胎瘤.
作者:李慧林;韩晓敏;李希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们自1999年10月~2002年10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108例,并同常规治疗的108例患者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栾兆芳;李俊美;刘运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婴幼儿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而引起的营养性疾病.本病现已少见,我们收集21例,就骨骼系统X线表现进行讨论,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房立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凝血指标的检测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酶类的检测,因此,它的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当其起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瀑布样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
作者:李蕾;李春伟;潘燕华;杨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98年8月~2002年8月,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132例,其中并发癫痫大发作2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赵琳;吕荣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内瘘是唯一能为患者提供长期使用的永久性通路.一个理想的动静脉内瘘,既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保证血液透析的质量,又不至于发生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具有位置表浅易穿刺的特点,利于血液透析护士穿刺操作,同时又不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安全可靠.
作者:乔静;魏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心血管药物是临床上常用药,并且许多病人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合并用药时,医生往往只注意其有益的方面,而常常忽视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李清;王海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系统常见危重症,而老年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临床叙述不准确,加之很多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尤其是早期溶栓,严重影响疗效及预后.本文结合15例患者资料作一分析.
作者:赵燕;王海安;陈桂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前,降压药种类越来越多,有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等10多大类几十种药.
作者:陈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它的调控是肝脏的一个主要功能,胆汁酸代谢和排泄的改变,可反应肝脏功能异常.本文对TBA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组讨论.
作者:王桂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落实一法两纲,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两个死亡率.全省于2002年统一开始使用新的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
作者:许小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报告40例肝癌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SRT)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讨论X-SRT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CRT-9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常规进行体模固定,以3mm或5mm层厚CT扫描,将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三维图像重建,制定治疗计划,采用多角度、非共面、单靶点或多靶点旋转照射.结果全组40例获得8~24个月的随访,中位13个月.在治疗后6个月CT或MRI复查12例病灶消失占30%,16例病灶缩小占40%,4例无变化占10%,2例出现新的转移灶占5%;18例症状消失或部分消失,14例症状减轻,2例症状加重,6例因合并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能够对肿瘤提供较高的治疗剂量,改善并提高此类病人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的机会.
作者:李春英;高丽华;刘春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加强使用血细胞分析仪细胞计数时对镜检复查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应用SF-300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500例血液标本,并对有异常警示的标本镜检复查.结果500例分析结果中162例有异常警示,而162例异常标本镜检复查后显示血细胞形态异常者149例.结论对全血细胞计数时的异常警示要加强镜检复查.
作者:柏世玉;潘燕华;马宪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