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郑丽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指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150例临产孕妇与153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临产孕妇组的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APTT、FIB两项指标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或p<0.01).结论 产前及时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可以预测、预防产妇异常出血.
作者:杨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导尿术操作及护理是护理人员必做的临床工作之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许多技巧和护理要点.如果在实际操作和护理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和护理程序去做,不认真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相关情况,往往会造成各种失误,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甚至酿成医疗事故.本文总结我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导尿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操作及其护理中失误,以给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张桂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对化疗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根据化疗不同阶段,对我科166例住院接受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同步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对患者家属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减轻对化疗的焦虑,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多程化疗的完成,进而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率.结论 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家属照料水平和配合程度,对患者完成全疗程的化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雁;曾广平;周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脑卒中(stroke)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脑卒中的致死率在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和心理障碍的幸存者数目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发生了突发性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残疾、功能障碍及并发症,这些变化使患者的社会角色有所改变,可能导致情感和行为的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焦虑、恐惧、主观不适感增强,严重的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和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做好心理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黄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坦然面对现实,接受并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方法 对13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进行宣教,了解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健康教育后11例患者对血液透析健康知识掌握有明显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主动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结论 护理人员对所有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作者:李海灵;王敏;李志军;左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每年春冬干燥季节,气候变化大,加之流行性感冒大面积蔓延,鼻出血发生的几率增加.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鼻出血患者66例,给予及时急救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0例,女16例,年龄15~74岁,其中鼻腔后部区出血26例,鼻中隔黎特氏区8例,下鼻甲前端2例;伴有高血压或心脏病20例、慢性肝病2例、糖尿病2例、血液病及维生素缺乏6例.
作者:刘萍;李国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1月~2011年3月施行大中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6例.结果 肥胖、合并糖尿病、皮肤及皮下组织使用电刀、术后切口未给予微波理疗等因素,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较多,肥胖、合并糖尿病、术中使用电刀、术后未行微波理疗等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护理院校的毕业实习是护理教学的后阶段,也是护生将在校所学系统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1].我院是护理职业学院的教学医院,儿科担负着主要的实习任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常规带教方法已不能满足护生和护理职业需要[2].
作者:钱秀玲;崔锦美;吴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栓溶的护理要点.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护理上根据患者疾病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并实施相应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溶栓治疗护理后3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溶栓治疗中切实可行的护理对溶栓治疗疗效起着重要作用,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高春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疼痛护理对患儿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 对6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在术后分别针对麻醉过后、阴茎勃起、引流管不畅、术后伤口引起的疼痛给予相应疼痛护理与心理护理.结果 60例患儿术后一次手术成功率83.33%.结论 对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后给予疼痛护理,可以提高先天性尿道下裂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尚清秀;张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颅内血肿是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一类常见继发性病变,可发生于颅内各处,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作为脑外科中常见的急症,颅内血肿的特点是病情重,发展快,常合并其他外伤,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积极而准确的手术治疗和细心、周到、全面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及减少后遗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明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只对具有抑菌成份的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提供了常用方法,但对含有抗生素类滴眼液的细菌计数测定方法没做具体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标准规定一般滴眼剂细菌数不得过100个/ml).虽然,抗生素是一种抗菌作用较强的药物,但不可能杀灭和抑制所有种类的微生物.因此,含抗生素类药物也可能被微生物所污染,此类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主要决定于此类药物本身在试验条件下是否抑制被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作者:刘广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产地广泛,品种繁多,应用历史悠久,由于地区使用习惯不同,药材外形相似等因素,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和名实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由于有些疗效好的药材生产满足不了需求,致使伪品乘隙而入,不但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现将几种常用的中药材的简易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徐同印;赵晓红;侯家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级三年制临床专业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以考试成绩、调查问卷以及同行和督导专家授课效果评价.结果 案例式教学期中考试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P<0.05).结论 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作者:李先佳;于海英;耿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高血压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导致目前高血压病的控制率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治知识,开展高血压病的社区服务,避免这些误区,能让患者更多的获益.
作者:杨军;蒲世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循证护理,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解决病人的问题,并期望得到佳护理效果.方法 通过对3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现有及潜在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应用循证护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指导,制订护理措施.结果 3例患者经过有效的循证护理干预,降低了继发感染和其他发并发症发生,增高了生存率.结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气管切开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气管切开患者的成活率;同时能够促使护士主动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武学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年来,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检查已成为诊治不孕症的可靠方法.宫腔镜下可直视宫腔形态及输卵管开口情况,直接插管进行输卵管通液,并能避免盲目通液的弊端.腹腔镜下检查子宫、卵巢、输卵管形态,对子宫腔及盆腔病变可作出全面评价.我院采用WOLF公司生产的电视腹腔镜和宫腔镜设备和器械用于不孕症检查治疗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作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学习《护士条理》,对护理差错事故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
作者:李锐;郑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容易造成对医护人员的危害.各种开放性、创伤性治疗及不良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才能在保护自身健康的的前提下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作者:李栩;郭芳;王欣;左振芳;李书兰;尚秀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清肌钙蛋白T(cTnT)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化学免疫系统对窒息新生几64例(轻度组42例、重度组22例),检测其血清CKMB和cTnT,并与对照组36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出生1d窒息新生儿血清CKMB和cTnT水平在轻度组和重度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组血清CKMB和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治疗后7d窒息新生儿血清CKMB和cTnT水平均明显下降,轻度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窒息新生儿伴心肌损害时血清CKMB和cTnT均升高;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作者:原春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