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ABR阈值观察

方敏华;马钊恩;孙卫文;黄月玲;沈岩松;戴丽军;陈盛强;张建国;李敏雄

关键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家族性智力低下基因-1, FMR1基因敲除小鼠, 听性脑干反应
摘要:目的 对不同周龄的KO 与WT 小鼠听阈进行检测并对比,了解KO 小鼠的听阈变化.方法 采用PCR 法鉴定FMR1 基因敲除型(KO)纯合子(- / -)及其野生型(WT)纯合子(+ / +)FVB 近交系小鼠,实验动物150 只分两组:(1)KO 组(3、4、6、8、10 周龄,每周龄15 只,共75 只;②WT 组(3、4、6、8、10 周龄,每周龄15,共75 只,用于听性脑干反应(ABR) 测试.数据及图像的采集:以ABR 图形中Ⅱ波的阈值为小鼠的ABR 阈值.结果 ABR 阈值:3 周及4 周年龄组小鼠各基因型间KO 小鼠的ABR 阈值显著高于WT 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10 周各组中各基因型小鼠的KO 小鼠和WT 小鼠的ABR 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年期FMR-1 KO 小鼠听阈提高,成熟期FMR-1 KO 小鼠听阈无异常,KO 小鼠ABR 的结果与AGS 发生的年龄依赖性相一致.
解剖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BRUNOL4在小鼠卵巢内的定位与分布

    目的 观察BRUNOL4 在昆明(Kunming,KM)小鼠卵巢内的定位与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定位观察.结果 BRUNOL4 的免疫阳性反应见于卵巢的卵母细胞、黄体细胞和部分卵泡膜细胞的胞质.结论 在KM 小鼠的卵巢中,BRUNOL4 可能参与小鼠卵泡发育成熟和黄体形成等过程.

    作者:杨阳;林楠;张家欣;陈容容;谢美容;王世鄂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Fmr1基因敲除小鼠耳蜗GAD的表达

    目的 对4 周龄Fmr1 基因敲除小鼠的耳蜗的GAD 表达进行观察,探讨耳蜗GAD 的表达是否受FMRP 的影响.方法 使用PCR 技术对Fmr1 基因敲除小鼠鉴定后对4 周龄的Fmr1 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15 只进行耳蜗的苏木精-伊红(HE) 染色和GAD 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观察,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结果 耳蜗HE 染色结果:4 周龄组KO 鼠较WT 鼠形态学观察无差异.4 周龄KO 小鼠的耳蜗中GAD 表达的平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WT 小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AD 表达的改变可能与FMR1 基因KO 小鼠听源性惊厥发病有关.

    作者:李敏雄;杜娜;孙卫文;黄月玲;沈岩松;戴丽军;陈盛强;马钊恩;张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人体解剖学试题库建设的几点体会

    我们从2007 年起建设了多门人体解剖学试题库,本文从试题库平台、试题质量、试题数量、组卷人工干预、试题库维护和更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构建试题库的体会,特别是就如何尽可能地增加试题库的数量谈了我们的体会,后介绍了人体解剖学试题库使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杨向群;许家军;张传森;李玉泉;刘芳;熊绍虎;王栋;张炎;吴爱群;张志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TGFβ1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 年10 月至2011 年12 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产科住院的子痫前期患者30 例,其中足月妊娠9 例,未足月妊娠21 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妊娠孕妇30 例(对照组).采用HE 染色和免疫组化SP 法检测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胎盘的组织学变化和其TGFβ1 的表达.结果 子痫前期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及蜕膜细胞TGFβ1 的阳性表达率为8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36.60%,P < 0.01;TGFβ1 的表达与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结论 胎盘TGFβ1 表达异常引起滋养细胞浸润不足,可能是子痫前期的发病因素之一.

    作者:廖志琼;甘婷;陈希明;吴爱华;陈盛强;肖国宏;方朝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后面神经眼支和口支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后面神经眼支和口支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建立豚鼠右侧面神经阻断15 s、30 s 和切断的动物模型.于术后1 周和1 个月切取面神经眼支和口支,应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面神经眼支和口支的病理变化,探讨失神经支配后面神经眼支和口支病理变化过程及两者差异.结果 光镜下半薄切片测定面神经眼支和口支的直径,正常情况下,面神经眼支直径大于口支直径;当神经受损伤1 周时,面神经平均直径变小,眼支始终大于口支.当神经受损伤1 个月时,15 s 1 个月组面神经口支直径大小有所恢复,接近正常,但眼支恢复较差;30 s1 个月组,面神经眼支和口支均没有明显恢复.电镜下面神经眼支和口支不同损伤程度的超微结构比较,当神经受损伤1 周时,随着损伤程度加重,电镜下面神经眼支和口支超微结构改变加重,15 s 1 周<30 s 1 周<切断1 周.当损伤1 月时,神经功能有一定的恢复,电镜下面神经眼支和口支超微结构损伤减轻,15 s 1 周>15 s 1 个月,30 s 1 周>30 s 1 个月;眼支大于口支,面神经口支较眼支易恢复.面神经切断组,神经远端没有任何恢复,病变程度加重.结论 面神经眼支直径大于口支,面神经眼支较口支易受损伤,且较口支不易恢复,面神经受压榨时间越长,损伤越重,恢复越差.

    作者:惠莲;于刚;杨宁;任重;姜学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MP1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type 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1-MMP 或MMP1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方法 采用Multiplex SNaPshot SNP 分型技术对百色地区624 例壮族个体的MMP14 染色体基因组的3 个SNP 进行基因分型.结合HapMap4 个人群(HapMap-CEU、HapMap-YRI、HapMap-JPT 和HapMap-HCB)的SNPs 分型数据,分析这5 个人群的遗传结构.结果 壮族人群MMP14 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rs2269213 (CC 55.4%、CA 39.2%和AA 5.4%)、rs2236303 (CC 25.2%、CT50.8%和TT 24.0%) 和rs743257 (CC 37.0%、CT 48.7%和TT 14.3%).MMP14 基因SNPs 在壮族人群的分布频率与HapMap-CEU、HapMap-YRI 和HapMap-JPT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MMP14 基因多态性,且与HapMap-CEU、HapMap-YRI 和HapMap-JPT 有差异的遗传成分存在,这种差异对人类学研究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庆辉;林朝文;王金花;杨园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在人体解剖教学中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探讨与实践

    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但目前该能力的培养仍未受足够重视.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人体解剖学教学各环节中采用5 种举措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作者:赵勇;田国忠;李艳君;杨宇;李梅秀;王浩岩;钟震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广西百色壮族大学生体脂肪率及其年龄变化研究

    目的 为了解壮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壮族大学生的身体成分.方法 以在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就读的561名20~23 岁壮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 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同时测量身高和体重.结果 壮族大学生身高、体重、体脂肪率、内脏脂肪率、体水分率和基础代谢率,同一性别与前一年龄组相比较,除女生22~岁组与21~岁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前3 项及后2项男、女同一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高体脂肪率男、女生分别占男女生总数的5.06%和0.61%,低体脂肪率男、女生分别占男女生总数的20.25%和15.64%.结论 内脏脂肪率,男生中有2.95%稍微超标,女生全部在标准范围内.倡导大学生应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树立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作者:李松良;吴玉梅;唐蔗;闭丽连;黄恒艺;吴联滔;林朝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虚拟3D牙体模型在牙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

    目的 评价虚拟3D 牙体模型在牙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07 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52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 组.实验组在牙体解剖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中应用虚拟3D 牙体模型进行教学.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结果 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相比,虚拟3D 牙体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各项评价指标的赞成度均有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虚拟3D 牙体模型的应用为牙体解剖学的教学演示提供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邓敏;黎淑芳;陈海波;何钢清;黄启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右髂总动脉弯曲畸形一例报道

    笔者在解剖一具40 岁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髂总动脉有弯曲畸形,现报道如下.成尸发育正常,双下肢对称等粗.动脉弯曲畸形有一处,为右髂总动脉跨越左、右髂总静脉分叉处.左侧髂总动脉主干及左、右髂总动脉的分支无异常.畸形中点距离右髂总动脉根部约8.8 cm, 距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约15.8 cm,距离右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分叉处约6.5 cm,畸形处弯度约为88.3 度.右髂总动脉直径约3 cm, 左髂总动脉直径约2.4cm,呈现出不对称性.

    作者:宁志丰;谷菲;黄朝雁;陈拥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50例广东籍汉族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863C/A基因突变频率的检测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准确、实用的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863 C/A 基因突变频率的检测方法,并了解广东籍汉族人TNFα-863 C/A C 基因的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扩增人TNFα-863 C/A 基因序列,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以Tai I 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图谱,对150 例广东籍正常人TNFα-863 C/A 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了不同地区间的分析比较.结果 TNFα-863 C/A C/C 野生型纯合子频率为75.33%,C/A 杂合子频率为24.00%,A/A 突变型纯合子频率为0.67%;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1267.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一般实验室检测及大规模的人群调查,TNFα-863 C/A 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地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作者:冯雪梅;陈俊文;赖绮云;江惠燕;冯锦辉;杨伟珍;李琳;陈盛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干支入肌点的应用解剖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的行程和冈上肌干支入肌点,为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15具(30 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冈上肌支的走行、分段、体表定位和冈上肌支入肌点进行研究.结果 肩胛上横韧带前段的肩胛上神经主干长4.03~5.23(4.36±0.60)cm,外径2.21~4.45(4.22 ±0.63)mm;骨纤维管内肩胛上神经外径与入管前一样;出管后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冈上肌干支长1.24~0.90(3.78±0.23)cm,外径为0.54~2.01(1.82±0.20)mm.冈上肌干支入肌点距孔后为1.15~2.01(8.22±5.20)mm.结论 ①肩胛上神经行程较长,穿越骨纤维管位置恒定,易发生卡压,其体表定位位于距离肩峰外端约6 cm 处.②冈上肌干支伴血管行走,距孔后约1 cm 入肌体,位置相对恒定,其体表定位相当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方约3 cm 处,入肌内分有前、中、后三支.

    作者:李传健;刘畅;戴景兴;倪刚;黄拥军;杨庆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EDMA)在医学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Euclidean distance matrix analysis,EDMA),又称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一系列标志点间的距离组成的矩阵来比较两个(组)间物体形态差异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比较形态差异,而且可以指示差异较大的区域,并且具有精确度高、操作性强等优点,在生物形态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对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医学形态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罗凤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组织胚胎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及体会

    实验教学是组织胚胎学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分别在课前准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方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作者:吴爽;伍思琪;贾琴;张玉英;吴燕明;李艳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BALB/c小鼠肺组织不同时间炎症的变化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不同时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用PCR 的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出现时间、阳性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建立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感染的BALB/c 小鼠模型,对感染后3、7、14、21 d 的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理变化、肺湿重、PCR 检测肺炎支原体出现时间的研究.结果 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感染的BALB/c 小鼠肺组织变大重量增加,肺指数同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道感染的BALB/c 小鼠肺组织在3、7 d 时,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14 d 炎症减轻,21 d 炎症基本消退; 用PCR 的方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7 d 时全部为阳性.结论 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BALB/c 小鼠模型制作成功,感染后7 d 时肺部炎症明显.

    作者:张晗;尚云晓;周潇男;何梦博;焦旭勇;王莉;韩晓华;王桂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早期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

    目的 观察APP/PS1 双转基因AD 小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内质网促凋亡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12 (Caspase-12)表达的改变,探讨APP/PS1 双转基因AD 小鼠早期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方法 选取5、7 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和同月龄同背景的野生型小鼠(WT),分为5 月龄WT 组、5 月龄APP/PS1 组、7 月龄WT 组和7 月龄APP/PS1 组,每组6 只,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脑内GRP78 和Caspase-12 的表达水平.结果 TUNEL 检测凋亡率分别为7 月龄APP/PS1 鼠(35.0±6.31)%、5 月龄APP/PS1 鼠(9.0±2.78)%、7 月龄WT 鼠(4.0±1.89)%、5 月龄WT 鼠(4.0±1.83)%,其中7 月龄APP/PS1 鼠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RP78 阳性率分别为7 月龄APP/PS1 鼠(30.0±5.43)%、5 月龄APP/PS1 鼠(10.0±2.12)%、7 月龄WT 鼠(2.0±1.71)%、5 月龄WT 鼠(3.0±1.41)%,7 月龄APP/PS1 鼠GRP78 表达明显升高(P<0.0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12 阳性率分别为7 月龄APP/PS1 鼠(33.0±5.98)%、5 月龄APP/PS1 鼠(12.0±2.60)%、7 月龄WT鼠(4.0±2.56)%、5 月龄WT 鼠(2.0±1.79)%,7 月龄APP / PS1 鼠Caspase-12 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7 月龄的APP /PS1 双转基因小鼠出现了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本实验结果为临床AD 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陈静;秦红芳;朱斌;邓汝东;李伊为;黎晖;周健洪;张赛霞;宋述财;陈云波;魏刚;陈东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二甲亚砜对脊髓损伤的抗自由基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自由基含量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以改良Allen 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将3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DMSO 组、打击组和假手术组.术后分别观察24h、48 h、96 h 的BBB 评分;96 h 后采血,检测血清标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采血后取脊髓,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大鼠后肢BBB 评分术后96h DMSO 组、打击组、假手术组BBB 评分分别为(5.38 ± 0.84)、(1.80 ± 0.70)、(20.71 ± 0.24)分,提示3 个时相点均有所改善,且DMSO 组均高于打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 检测分别为(149.08±16.02)、(131.36 ±19.66)、(158.57±14.69)U /mL,MDA 检测分别为(4.85 ±0.33)、(6.36 ±0.49)、(3.683 ±0.25)nmol /mL,提示DMSO 组自由基含量低于打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显示,DMSO 组炎症反应、结构破坏明显轻于打击组.结论 DMSO 能明显促使脊髓损伤后的大鼠后肢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清除体内自由基,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脊髓继发性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卢育南;许逸洋;曾奕;洪嘉明;洪心雅;赵小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留学生局部解剖学全英教学方法探讨

    面向留学生招生及实行解剖学全英教学是各医科院校近年来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留学生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对提高留学生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留学生局部解剖学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改革教学方法以及课后和留学生交流来提高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石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目的 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制作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上臂新鲜标本,以臂内侧中下段深筋膜为基点,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每一穿支的外径、供血范围及各穿支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 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通常出现3 个较大的皮肤穿支,标本1 的3 支完全来自肱动脉直接穿支,标本2 的3 支完全来自尺侧下副动脉穿支,标本3 的3 支中来自肱动脉穿支1 支与尺侧下副动脉皮支2 支,其中肱动脉的直接穿支为主.结论 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变异较大,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 左、右、上、下10 mm 可找到一根较粗皮肤穿支动脉.建议在切取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时应注意须先在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 左右作一纵形切口,先切开一侧,找到其中一支较大皮肤穿支动脉,再以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皮瓣.

    作者:王治国;戴景兴;杨会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浅谈麻醉解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麻醉解剖学是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如何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学习,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教学改革课题.本文将近几年在麻醉解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武志兵;李建忠;刘学敏;李富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