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津;伍慧媚;林涌鹏;侯宇;陈博来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及青少年Salter-Harris 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的19例Salter-Harris 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本指标,随访术后患肢生长、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19例患儿手术中进针方向、长度、直径均与术前模拟过程一致.手术时间17~39 min,平均21.6 min;术中出血量0~10 ml,平均4.5 ml;术中透视次数4~6次,平均5次,17例患儿骨折达解剖复位,2例术后骨折移位≤2 mm.19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20个月,平均14.5个月.患儿患肢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采用Gartland-Wefley评分标准对腕关节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一般1例. 结论 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桡骨远端Salter-Harris Ⅱ型不稳定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景新;马雅昌;朱雅文;杨朝昕;邱宇辰;苗伟;王瑜;金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上颌窦骨分隔被认为是上颌窦内提术的相对禁忌症,文中旨在探讨上颌窦底骨分隔对内提升术后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上颌窦底骨分隔需内提升进行种植的患者7例(有分隔组),另随机选取上颌窦无分隔需进行内提升的患者8例(无分隔组),共15例,利用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和Simplant软件对植体周围骨高度及骨密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有分隔组及无分隔组的提升高度,植体根尖高度差,颊侧高度差,根尖区骨密度,颊侧骨密度的对比,P值均大于0.05,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上颌窦底骨分隔内提升术后的成骨效果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秋子;徐普;陈灼庚;陆丽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Dyna CT与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我科使用SIEMENS Artis Zeego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检查和图像采集进行前列腺动脉栓塞的38例患者,用Dyna CT技术明确前列腺癌供血动脉与其他侧支的情况,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指导进行安全性的前列腺癌供血动脉栓塞.结果 38例患者经两名高年资主任医师指导分别进行前列腺癌动脉栓塞术.Dyna CT联合DSA确认前列腺动脉65侧,比例达85.5%(65/76),其中24例患者显示双侧前列腺动脉,10例确认单侧前列腺动脉;前列腺动脉开口起源于髂内动脉38条,起源于闭孔动脉11条,起源于膀胱下动脉9条,起源于阴部内动脉5条,起源于直肠下动脉2条.利用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完成前列腺动脉栓塞89.2%(58/65),其中24例患者完成双侧栓塞,10例完成单侧栓塞,4例因血管迂曲不能进行超选择栓塞.结论 Dyna CT联合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能够准确地显示前列腺优势供血动脉,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萌;陈建;舒树苗;高炜;司同国;邢文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EphA2、上皮间质转化(EM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探讨EphA2与EMT在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过程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和110例乳腺癌中EphA2、E-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EphA2、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在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中EphA2、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90%、26.67%、13.33%,在110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1.82%、34.54%、64.54%、68.18%.EphA2的高表达、E-cadherin蛋白的低表达、β-catenin蛋白和vimentin蛋白的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EphA2的高表达与E-cadherin蛋白的低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的高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 EphA2、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与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有相关性;EphA2可能通过调控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的表达来促进EMT,进而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艳娇;张本斯;李庄;卞思源;杨桂;黄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01月~2017年06月对11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约为1.5 cmx3.0 cm~ 2.0cm×4.0 cm,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缺损.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修复手指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轻、仅遗留线状瘢痕,腕关节屈、伸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 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巫文强;郭俊光;刘世豪;王旭东;王文刚;凌素舫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 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mm为一层,逐层测量安全范围相关指标.在1/2高度层面放置中心钉,测量中心钉进钉点与髂前下棘的位置关系及螺钉方向,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上移动钉尖,测量安全倾角范围.结果 髋臼上骨通道存在前、后两狭窄点,不同层面其宽度不同,从下至上,前狭窄由窄变宽再变窄,后狭窄逐层增宽.螺钉通道中间层较宽,上下层较窄;中心通道宽度90%的男、女性分别大于7mm和6mm;进钉约50 mm至前狭窄,70 mm至坐骨大切迹顶上方,100 mm至后狭窄,全程长约130 mm;螺钉为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97%的进钉点位于髂前下棘中心外侧,其中外下方占71%.结论 髋臼上螺钉的进钉点主要位于髂前下棘外方,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
作者:谭山;高仕长;张安维;陈剑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彩色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16例彩色3D打印肾结石患者作为A组,利用逆向工程与彩色3D打印技术进行重建并备1∶1大小完整的肾脏、肾血管及肾彩色结石3D模型.选取23例传统PCNL患者作为B组,观察比较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结石清除率.手术医师填写模型评估调查问卷,患方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评分. 结果 成功打印出患者的彩色3D结石模型.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年龄、结石大小、铸型结石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预估穿刺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分别为A组:(6.5±0.8)cm vs(6.8±1.1)cm (P>0.05);B组:(6.5±1.5)cm vs (7.6±1.8)cm(P<0.05).两组医师评分分别为(8.4±0.4),(6.5±0.5)(P<0.05);患者评分分别为(9.0±0.7),(7.2±0.6)(P<0.05).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分别为:81.25% vs 73.91%(P<0.05),(52.27±9.64)min vs(67.39±10.81)min (P<0.05),(55.49±18.16)mL vs(92.92±22.17)ml(P<0.05),(6.48±1.51)dvs(7.32±1.43)d(P>0.05),1例vs3例(P<0.05).这些结果提示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预估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与实际手术基本相符,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手术医师评价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满意,患方术前谈话满意度更高. 结论 彩色3D打印技术能够使泌尿外科医生在术前精确、直观地了解肾结石情况,较传统手术获得更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对患者进行病情讲解和术前谈话可以提高其对肾结石及手术并发症的理解,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作者:郭文彬;郭晓彬;张万松;杨诚;卞军;杨建昆;刘存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时,大脑皮质区(cerebral cortex)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白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大脑缺血缺氧时能量代偿的机制.方法 静脉注射1.5%戊巴比妥钠制作AHF大鼠模型;通过记录左室内压峰值(LVSP)和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 max)变化曲线,以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应用免疫组化(IHC)和免疫印迹法(WB)检测AHF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区MCT2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区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在5 min时明显升高,到10min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JP>0.05).WB结果与IHC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在AHF状态下,大脑皮质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大脑缺血缺氧时进行自我代偿的过程.
作者:宋开琴;康承巧;孙善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结果 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结论 ①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②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③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作者:朱光琼;李寿田;何斌;杨方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和催乳素(prolactin,PRL)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BID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3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17例乳腺纤维瘤中IL-6和PRL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L-6和PRL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瘤组织(P均< 0.05);癌旁组织中IL-6和PRL的表达高于瘤旁组织(P均<0.05);IL-6、PRL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相关(P均<0.05);IL-6与PRL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5).EFS显示,IL-6、PRL高表达组患者EFS均低于低表达组患者(分别为IL-6,Log-rank=5.186,P=0.023;PRL,Log-rank=5.743,P=0.017).单因素Cox风险模型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高、IL-6阳性表达、PRL阳性表达均对患者的EFS有影响. 结论 检测乳腺癌中PRL和IL-6的表达有利于其预后诊断;通过缓解病人的紧张、促进情绪调节、改善睡眠质量等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的发生、进展及不良预后的风险.
作者:高延鑫;孙景波;邓云爻;刘立新;刘晓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HuR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4周龄SD大鼠提取骨髓,制备BMSC,取第3代BMSC,分为HuR组和NC组,分别用pAdEasy-HuR-GFP病毒液(HuR组)和pAdFasy-GFP病毒液(NC组)干预,诱导14d后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甲苯胺蓝进行染色,免疫组化、qPCR和检测XIAP、HuR、Col2a1的表达差异. 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HuR组的蛋白聚糖阳性信号比NC组多,且软骨球直径更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XIAP、HuR、Col2a1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提高逐渐上调,XIAP上调趋势比较明显,HuR和Col2a1上调不是很明显.qPCR检测到软骨HuR、XIAP明显升高,col2a1上调不明显.结论 过表达HuR有利于BMSC分化成软骨,其机制可能与HuR过表达后调控XIAP转录增加有关.
作者:李永津;伍慧媚;林涌鹏;侯宇;陈博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性观察自体颗粒植骨和髂骨块植骨在后路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颗粒组31例,髂骨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神经功能恢复,在影像学资料上记录两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改善及末次随访时的丢失、植骨融合时间.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15~38)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4.2±34.9) min、术中出血量(282.2± 130.0) ml、植骨融合时间(5.8±1.0)月均优于髂骨组(240.0±61.5 min、540.7±276.6 ml、8.3±3.6月)(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颗粒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丢失稍大于髂骨块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和髂骨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方便易行,术中出血少,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作者:李剑箫;欧云生;高永建;赵增辉;朱勇;杜兴;陈艳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s)是一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ASDs包括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及其它待分类的非特异性广泛发育障碍.其主要的行为表现有社交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兴趣或行为等.近年来,ASDs由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均有所上升,而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ASD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ASDs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一些分子通路如Notch信号通路等的调控改变可能是ASDs发病机制的潜在关键因素.Notch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而且进化上高度保守.
作者:项哲;何雪玲;崔卫刚;张应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前束在完整、断裂、重建三种状态时的肘外翻稳定性,评价锚钉联合骨道重建技术的有效性.方法 选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模型,均先后模拟成UCL前束完整、断裂及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前束3种状态,测量各状态下肘关节在屈曲0°、30°、60°、90°、12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包括外翻松弛度、肱桡关节接触面积、肱桡关节内压强;根据前束的不同状态分为完整组、断裂组、重建组,每组8具标本,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组内比较,各组在屈肘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与其余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各组在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0°以外的其余角度,完整组与断裂组、重建组与断裂组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组与重建组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L前束是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肘关节在伸直位时较屈曲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UCL前束不仅能恢复肘外翻稳定性,而且还具有与正常肘关节同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蔡慧;徐世明;邓子文;黄东;刘晓春;余超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约40岁)膝关节标本时,见其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有一腱性结构,于前交叉韧带的前内侧斜向外上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通过文献查询,该腱束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报道如下(图1).该标本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未见与胫骨髁间隆起有附着,而是通过结缔组织与胫骨平台前缘连续.异常腱束起于内侧半月板的前角,在前交叉韧带的前方(偏左)向外上斜行,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该腱束的止点与前交叉韧带的止点临近,整个行程与前交叉韧带游离,在止点处与前交叉韧带仍未融合.
作者:蒲勇华;奉玲;钟光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随着面部微整形术越来越受到求美人士的青睐,出血、组织坏死甚至失明等手术并发症的报道亦呈上升趋势,且鼻周注射是引起失明的第二大好发部位[1].内眦动脉是鼻周区的重要血管之一,掌握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提高鼻周注射填充操作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以内眦动脉为基础设计皮瓣是面中部皮肤缺损修复术的重要术式之一.因此,本研究将对内眦动脉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赵葳蕤;罗盛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进行解剖,探讨神经血管损伤与腕背痛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腕背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0具尸体标本20侧上肢进行了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进行大体解剖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腕背侧深层神经来源于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经过第4骨纤维管道后分布至腕关节背侧;血管来源于骨间前动脉终末支,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穿前臂骨间膜至前臂后面,终末支终分为桡侧和尺侧分支,分别经过第4和第5骨纤维管道分布至腕背侧深层,而桡侧分支在穿经第4骨纤维管道时与骨间后神经终末支伴行,尺侧分支单独穿过第5骨纤维管道.结论 明确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分布、来源及走行,对腕背痛的预防、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洪宾;孙丰刚;陈国永;王慧;安淑红;顿爱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SETD4 (SET-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AML12(小鼠肝脏细胞系)细胞IL-6的转录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SETD4表达质粒和IL-6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小鼠肝脏细胞系AML12,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LPS刺激后IL-6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单独转染SETD4表达质粒上调AML12细胞SETD4表达,检测LPS刺激后IL-6 mRNA水平变化. 结果 双酶切鉴定及核酸测序证实重组质粒pcDNA3.0/HA-SETD4、pGL3.0/IL-6 promoter的构建成功.pcDNA3.0/HA-SETD4与pGL3.0/IL-6 promoter共转染AML12细胞,LPS刺激后SETD4对IL-6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上调SETD4表达后,可以促进LPS诱导的IL-6 mRNA转录.结论 成功构建SETD4真核表达质粒和IL-6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SETD4对LPS诱导的AML12细胞IL-6的转录发挥正调控作用.
作者:孙江;李月;牛世贤;黄梦怡;钟玙沄;赵舒祺;罗海华;姜勇;刘靖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大鼠新生期内毒素血症对卵巢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用新生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于生后第4~12d期间,隔日皮下注射脂多糖(75 μg/kg),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皮下注射等容生理盐水.动态观察两组大鼠体重、阴道开口时间、第一次动情期出现时间和动情周期,并于生后14d、阴道开口日、77 d称取体重后,分批处死,取双侧卵巢,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常规石蜡制片,光镜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①处理组大鼠,体重、卵巢重量均下降,阴道开口时间和第一次动情期出现的时间均延迟;②处理组大鼠,近期可见卵巢组织中血管充血扩张、组织间隙水肿,远期可见卵巢中正常卵泡数目减少、闭锁卵泡增加、动情周期延长.结论 新生期内毒素血症,可造成雌鼠青春期延迟,性周期紊乱,卵泡储备减少.
作者:屈丽华;胡崛;杨红霞;秦佳俊;李玥;李美香;莫中成;石金凤;黄远臻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改道性结肠炎的发生情况、临床症状和肠镜特点,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对改道性结肠炎的认识.方法 将89例直肠癌保护性造瘘患者与375例直肠癌未造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造瘘组中有30例出现改道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其腹痛、肛门粘液便、粘液血便的发生率分别为14.6%、23.6%和12.4%,均高于未造瘘组的2.9%、5.1%和1.9%(均P<0.05);造瘘组内镜检出其旷置结肠黏膜出现红斑肿胀、糜烂溃疡、炎性滤泡样增生、炎性息肉以及吻合口狭窄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9.2%、15.7%、29.2%和15.7%,均高于未造瘘组的14.1%、7.5%、0.5%、6.7%、4.5%(P<0.05);造瘘组T淋巴细胞外周血绝对计数CD3+ (980-475)个/μl、CD4+ (550±243)个/μl、CD8+(342±206)个/μl和CD4+/CD8+比值1.94±1.44,与未造瘘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道性结肠炎在直肠癌造瘘术后3月左右即有较高的发生率,内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以得到及早的对症治疗.
作者:欧阳满照;廖天佑;伍锦浩;张伟杰;罗振涛;唐立;姚学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