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新;史增元;尹维刚;毛海蛟;左荣跃
目的:探讨微创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3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从掌侧入路实施微创技术置入锁定加压钢板。AO/ASIF分型:A2型3例,A3型5例,B1型5例,B3型6例,C1型6例,C2型5例。结果2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个月(8月~14个月)。患者当中发生腕管综合征1例,大鱼际肌麻痹1例,腕部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未见桡骨不愈合。采用改良Mcbride评分进行评定:优18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达88%。结论经掌侧入路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为较理想的固定方式。
作者:吴锋;叶劲;莫茅;邹仲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绿原酸(CHA)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激活巨噬细胞导致大脑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后0~3 d左右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出大脑皮层细胞然后做体外培养。培养8 d后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 d,再加入10μmol/L Aβ25-35制作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单独培养组、共同培养组、单独培养Aβ组、共同培养Aβ组和共同培养CHA组分别作用0.5、1、2、4、6 h后检测各组的结果。细胞损伤程度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记数判定。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有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化的蛋白激酶2(MAPKAPK-2)和热休克转录因子(HSP27)三种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由Western blot检测。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 CHA显著抑制Aβ25-35处理所致的颗粒细胞密度的减少并且改善细胞的形态。Aβ25-35可以使p38MAPK的磷酸水平明显增加,在2h的时候磷酸化水平达到高峰,4h后就逐渐下降,而使MAPKAPK-2和HSP27的磷酸化水平降低,2h降低明显。结论 CHA通过抑制Aβ25-35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激活的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可以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作者:周静;赵宏;秦书俭;姚素艳;郑德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数字化虚拟重建的技术方法及其在矫形手术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病例患侧、健侧足踝部CT扫描图像及其数据收集,应用Mimics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出三维数字化模型及相关测量基础上,进行虚拟截骨及内固定等手术设计,并将虚拟截骨后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及拟合,据此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重建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制备出相应的3D实物模型,可进行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相关解剖学参数的测量,可在个人计算机上初步实现截骨、内固定等矫形手术设计的可视化与可操作化。结论数字化虚拟重建技术能够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术前判断、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剖学及影像学依据,并可望用于跟骨畸形愈合截骨治疗手术的设计。
作者:梅刚;吴卫东;欧阳钧;金丹;付苏;邹振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材料的组织学特点,指导手术材料的选择。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重型尿道下裂患者阴茎阴囊皮肤标本共20例,每例均取包皮内板、阴茎体腹侧皮肤、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四份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Masson染色,置于高倍显微镜下由非本实验研究者利用正立显微成像系统随机拍取5个视野,由研究者观察并计算毛囊、皮脂腺、皮下血管密度以及测量皮肤厚度。结果毛囊及皮脂腺密度比较: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P<0.05),而包皮内板及阴茎体腹侧皮肤未见毛囊及皮脂腺。血管密度比较:包皮内板>阴茎体腹侧皮肤>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各组比较P<0.05)。皮肤厚度比较:包皮内板<阴囊周边皮肤<阴茎体腹侧皮肤<阴囊中隔皮肤(各组比较P<0.05)。结论包皮内板及阴茎体腹侧的皮肤是理想的尿道成形材料,材料不足时可适当使用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一般不应用于尿道成形。
作者:谢起根;苏诚;李作青;徐哲;孙俊杰;周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设计并制作内部管道与肝实质外形兼备的新型肝脏管道模型。方法选取一具新鲜的人体肝脏标本,肝静脉及门静脉灌注后行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实质三维模型。在Magic4.0软件中设计肝脏管道与肝实质外壳模具的装配结构。将设计好的模型通过快速成型机进行模型的三维打印,并进行组装形成管道铸模模具。将融化的透明果冻蜡注入铸模模具内,待蜡凝固后,除去肝实质壳模具,获得新型肝脏管道模型。结果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及模具技术成功地制作了内部管道与肝实质外形兼备的新型肝脏管道模型。模型清晰地显示肝内管道的分布情况,位置关系,分支关系,管道直径等,快速成型管道的小直径约为1.2 mm。由透明果冻蜡制作的肝实质外形良好,清晰透明,质地与肝实质相近。结论新型肝脏管道模型表现力丰富,容易保存。它拓展了铸型标本在医学教育,科研,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孔祥雪;聂兰英;肖菊姣;游辅宇;李鉴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细菌脂蛋白(BLP)耐受巨噬细胞感染细菌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情况及其表达是否受NF-κB信号通路调控,探讨BLP耐受巨噬细胞对细菌清除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比较BLP耐受和非耐受(Naive)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M)对大肠杆菌的吞噬及杀灭情况,评价BLP耐受巨噬细胞的细菌清除能力;用定量PCR技术检测BLP耐受的BMM内iNOS mRNA表达情况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p65从胞质向胞核的移位情况;后观察抑制NF-κB通路活化对iN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BLP耐受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杀灭细菌的能力较Naive细胞显著增强(P<0.05);iNOS mRNA表达水平较Naive细胞显著(P<0.05);如果抑制BLP耐受巨噬细胞NF-κB通路活化对iNOS mRNA表达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细菌脂蛋白耐受通过NF-κB通路活化增强细菌感染巨噬细胞iNOS表达。
作者:李雪;王义乾;罗海华;钟玙沄;雷烨铭;雷山;蔡军伟;姜勇;刘靖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Notexin是否影响C57BL/6小鼠骨骼肌引流淋巴结内的外源性CD8+T细胞(OT-I细胞)的活性和增殖。方法分别采用Notexin注射或机械挤压法制备B6小鼠的胫骨前肌(TA)急性肌损伤模型,并获得性转移(adoptive transfer, i.v.)OVA特异的OT-I细胞(CFSE标记),随后肌注可溶性OVA蛋白。收集损伤侧TA引流淋巴结(腘、腹股沟淋巴结),流式分析OT-I细胞的增殖程度。OVA静脉内注射免疫B6鼠,收集激活的脾脏树突状细胞(cDCs),与CFSE标记的OT-I细胞体外联合培养,并添加不同稀释度的Notexin,流式检测OT-I细胞的活性和增殖。结果 CFSE的荧光递减结果证实,机械挤压损伤鼠TA引流淋巴结内OT-I细胞迅速活化增殖,但Notexin诱发的肌损伤小鼠引流淋巴结内OT-I细胞在4 d时无增殖反应,7 d的增殖率与非注射组无显著差异。与活化的cDCs细胞共培养的OT-I细胞活性良好,增殖显著,但即使添加高度稀释(1:1000)的Notexin也会严重干扰OT-I细胞的活性和增殖。结论肌内注射Notexin注射将干扰CD8+T细胞的活性,这表明蛇毒血清诱导的骨骼肌损伤模型不适用于肌损伤诱发的T细胞功能改变的相关研究。
作者:马平;术蓉;刘幸卉;史丹丹;曾慧君;曹标;廖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两种肺活检方法在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严格选择我院及南方医院呼吸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经胸片或CT诊断为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192例。其中126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行活检取组织,另66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观察胸片、CT及纤支镜下肺占位病变大小形态,同时比较两种肺活检方法的确诊阳性率。结果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到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纤支镜肺活检和经皮肺穿刺活检两种方法肺部病变确诊阳性率分别为83.1%和88.7%,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纤支镜和经皮肺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12%,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均对肺占位病变有诊断价值,但纤支镜检查相对安全。
作者:崔海燕;梁振宇;张达成;全国莉;曾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航模块,实现个体化的微创下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方法建立37例正常人体腰椎(L1~5)三维模型,设计导航杆使其恰好穿过椎弓根中心。基于导航杆,通过布尔运算获得导航模块。3D打印出导航模块和腰椎标本实体,在导航模块的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观察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和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结果总共应用导航模块辅助植入椎弓根螺钉228枚,全部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都与虚拟方案相一致,螺钉在椎弓根内位置良好,无一例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结论基于数字化设计的3D打印导航模块,可以实现个体化的微创下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
作者:严斌;张国栋;吴章林;许靖;杨洋;黄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为胸腔镜下结扎胸导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观察10例成人尸体标本的乳糜池、肠干、左右腰干及胸导管在胸腔内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在T4~12各肋骨平面测量胸导管距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干的距离。结果①胸导管多起始于T12~L2椎体右前方,但其中1例起于T10。胸导管起点处距右膈脚起始端距离(74.63±38.30)mm。胸导管、各属支间及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等存在广泛交通;②胸导管到奇静脉小距离(0.94±0.62)mm和到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干大距离(34.92±0.98)mm均在T8水平,向上向下肋水平延伸距离分别逐渐增大、减小。结论胸导管在T5~10间多为单干,走行规律,电视胸腔镜胸导管结扎术经右胸入路,在脊柱前奇静脉下方,降主动脉上方仔细分离出胸导管,经左胸入路,则需在降主动脉下方、脊柱前、奇静脉上方分离出胸导管。
作者:张小文;杨劼;刘文国;黄峰;王跃建;张斌;吴校连;古卫权;叶俊;王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拇指皮肤套状撕脱伤(以下简称拇指脱套伤)是较常见的严重手外伤之一。其受伤机制大多是患者在机器压伤时本能的保护性回抽拇指而形成皮肤呈套状撕脱。其伤情特点是:拇指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神经常一起撕脱离体,而骨关节、肌腱往往相对正常。目前,临床治疗拇指脱套伤的方法很多,疗效也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残修、再植、皮瓣修复和再造四大类。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作者:宋二发(综述);巨积辉;侯瑞兴(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为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Mimics10.01对选取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2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单优化,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尾骨尖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于腰骶椎体中轴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尖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101.7±9.5)mm,(100.2±9.0)mm(P>0.05);以尾骨切迹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在腰骶椎中柱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切迹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82.4±9.5)mm,(83.1±10.6)mm(P>0.05);两种不同通路的AxiaLIF手术,导针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EF和EG,男性分别为(24.4±5.3)mm和(14.5±2.8)mm(P<0.05),女性分别为(27.0±5.6)mm和(17.0±3.8)mm(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尾骨尖为手术切口的AxiaLIF的危险度较高,以尾骨切迹为切口置钉于腰骶椎中柱的手术通路符合骶前间隙安全范围,有待进一步由生物力学研究验证。
作者:李阳;刘燕;孙超;丁自海;吴立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肩胛上动脉是供应肩胛骨及其周围骨骼肌和构成肩胛动脉网的重要血管之一,正常情况下起始于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向后走行于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经肩胛上切迹行于冈上肌、冈下肌与肩胛骨之间,并与旋肩胛动脉形成吻合支,供应肩胛区的血液,同时也是供应胸锁乳突肌下1/3血液的动脉之一。在下颌骨相关手术中占有一定地位[1]。
作者:张琦;李信晓;付峰;杨鑫;肖培;代晓燕;付升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胫骨近端后侧数字化形态学测量的方法,探讨其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诊疗的意义。方法对60例健康成人胫骨干燥标本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结果后侧正中高度(8.46±1.62)mm,后内侧高度(12.27±1.93)mm,后内侧斜坡长度(14.71±2.27)mm,后内侧平台斜坡角(132.02±11.62)°,后内侧斜坡骨干角(147.28±10.72)°,后外侧高度(11.31±1.74)mm,后外侧斜坡长度(14.45±2.26)mm,后外侧平台斜坡角(124.01±9.81)°,后外侧斜坡骨干角(141.88±9.09)°,所有测量参数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正中高度、后外侧高度和后外侧斜坡长度与胫骨全长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胫骨近端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临床治疗和内固定物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熊然;张潇;李涛;王华;麦奇光;燕华;黄海;樊仕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钩突与泪囊窝的影像解剖及其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的意义。方法分析80例鼻窦薄层CT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泪囊窝骨质厚度,观察钩突与泪囊窝、泪骨的解剖关系;18例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通过钩突中、下部附着定位泪骨,行泪骨入路向上扩大开放泪囊,记录手术过程,观察其可行性。结果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厚度为(2.96±0.33)mm,(0.02±0.01)mm(P<0.05),泪囊窝前上部骨质厚度大于后下部,差异有统计意义;在泪囊窝下端,钩突往往附于泪囊窝后部,往上逐渐靠前,于中部连接于泪骨或上颌骨额突,上部连接于中鼻甲外侧或眶纸板上。1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钩突前方成功经泪骨切开向上扩大暴露泪囊,2例钩突上部附于上颌骨额突太靠前者予钩突上部切除后暴露泪囊。结论准确认识钩突与泪骨、泪囊窝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开放时定位、暴露泪囊,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陈学华;谢民强;王瑾瑜;蔡小剑;方挺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对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中的意义。方法我院自2005年至2013年开展TEP手术272例,术中将腹膜外耻骨肌孔区域分为初始空间、耻骨空间、髂窝空间和髂血管空间4个空间,依次解剖分离4个空间,在空间内安全操作。结果术中寻求相应解剖标志分别界定4个空间,终融合为一个大范围空间。所有病例均应用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技术指导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8 min(28~60 min),术后住院时间5 d(3~8 d)。术后随访2~60个月,其中2例出现阴囊血肿经抽吸后治愈,无疝复发病例,无切口及补片感染,无慢性疼痛、睾丸萎缩、射精痛等并发症发生,无疝复发。结论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技术可以缩短TEP手术的学习曲线,加深对其复杂的耻骨肌孔及其后方解剖结构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华伟;梁志宏;赵象文;丁纪伟;汤治平;丁自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疼痛应激时,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疼痛调制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rn blot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模型大脑S1HL内MCT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鼠S1HL内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IOD在1 h时增加,3 d时达高峰,到7 d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2蛋白表达变化与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IOD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在疼痛应激状态下,大脑S1HL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制过程。
作者:宋开琴;康承巧;孙善全;黄娟;徐进;李文娟;蒋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关节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且软骨细胞包裹于软骨基质里,不易迁移到损伤区域参与修复,故其修复是一棘手过程[1]。传统外科方法疗效均不理想,探索软骨修复新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994年,Brittberg等[2]成功使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软骨损伤。限于软骨细胞取材困难、来源有限,且单层培养时无法保持表型或生物学功能,制约了大规模应用。
作者:方楚玲;田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RGD多肽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聚乳酸/β-磷酸三钙/神经生长因子(PRGD/PDLLA/β-TCP/NGF,PNGF)缓释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2 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左后肢制作12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行单纯PNGF导管桥接(A)、PNGF导管复合BMSCs桥接(B)、自体神经移植(C),所有大鼠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正常自身对照侧。术后3个月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检测、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新生神经及靶肌肉组织学观察等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取材时见导管管壁变薄,表面血管化良好,管内有再生神经通过,直径较正常神经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检测结果显示PNGF导管复合BMSCs高于单纯PNGF导管组(P<0.05),PNGF导管复合BMSCs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直径均优于单纯PNGF导管组(P<0.01),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似的效果。结论 PNGF缓释导管复合BMSCs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张伟才;黄继锋;严琼娇;李世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频电磁场(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LFEMF)对毛囊生长期中再生毛囊的形态学及该过程中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C57BL/6成年鼠制作毛囊生长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FEMF组。LFEMF组采用50 Hz、5 mT磁场,30 min/d,连续作用16 d。取两组小鼠脱毛处的全层皮肤,HE染色法观察毛囊生长期中毛囊形态学的改变,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KGF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3 d时,对照组中未见球状基质包绕毛乳头,LFEMF组球状基质部分包绕毛乳头,毛乳头上部有黑色素形成;9 d、16 d时, LFEMF组中毛囊的长度显著增加(P<0.05)。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LFEMF组较对照组的KGF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上调。结论 LFEMF能促进毛囊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KGF的分泌增加有关。
作者:王鑫;李新平;叶燕;白利明;白文芳;朱洪翔;许伟成;张鸣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