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敏;李进;王文娟;孙顺吉;杨春波;董鹏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上神经外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成人尸体32具(64侧),解剖观察喉上神经外支在环甲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该神经与间隙内其他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 3侧喉上神经存在袢状结构;发现所有标本中均存在环甲肌支,71.8%(46侧)存在咽支;按Friedman分型方法进行分型:Ⅰ型占28.1%(18侧)、Ⅱ型占54.7%(35侧)、Ⅲ型占17.2%(11侧).喉上神经外支入咽下缩肌点位置均位于胸骨甲状肌深面,斜线下方.喉上神经外支入咽下缩肌点至斜线的垂直距离为(3.60±0.30)mm,距胸骨甲状肌内侧缘的垂直距离(8.27±1.72)mm,距环状软骨中点的距离是(27.09±1.46)mm.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从环甲间隙入路多数情况下可以显露保护喉上神经外支环甲肌支;大于17.2%的情况下不能显露,但也不会损伤.
作者:王占龙;宋晓飞;吴干勋;赵岩;石健;刘胜辉;李双成;赵瑞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近年来国内外甲状腺癌的发病与收治人数不断攀升,其发病率为30~40/100万,占人类所有癌症的1%[1],甲状腺癌已经跨入常见恶性肿瘤行列,迅速成为专业领域的关注焦点,其相关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谭灿亮;刘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NUCB2/Nesfatin-1在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水平,为糖脂代谢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高能饲料喂养建立高血糖高血脂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丘脑NUCB2/Nesfatin-1表达水平. 结果 ①NUCB2/Nesfatin-1在实验组大鼠下丘脑表达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0%(P<0.05).②NUCB2/Nesfatin-1在实验组大鼠下丘脑的表达强度积分为2.159±0.918,对照组表达积分为3.683±1.250(P<0.01).结论 NUCB2/Nesfatin-1在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下丘脑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NUCB2/Nesfatin-1可能在糖脂代谢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秦小云;王伯钧;伍善广;张庆金;刘漫君;兰羚元;张梦雅;黄蓓;覃小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对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位固定和外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锁定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模型加载,行线性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固定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中立位载荷下两种固定模型跟骨骨折线大位移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两种固定模型跟骨大主应力峰值都主要位于跟骨结节周围皮质骨,均小于骨屈服强度95 Mpa;两种固定模型锁定钢板系统大主应力峰值主要位于钢板中间部,均小于内固定失效强度225MPa.结论 锁定钢板内置与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都令人满意,而锁定钢板外置在临床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攀;章莹;刘坚;肖进;叶林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收集4~12岁儿童颈椎MSCT扫描资料60例,按每隔3岁为一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3D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C3~7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椎弓根骨通道全长(POCL)、外偏角(e角)及尾偏角(f角)并计算PW/PH(Ⅰ值),按年龄组及节段行统计分析.结果 PW、PH、POCL及e角总体随增龄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各椎的PW、PH及POCL均与4~6岁组、7~9岁组有差异(P<0.05),e角和f角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不大.在各组中不同椎序的PW均表现为逐增趋势.PH、POCL及e角在各组中椎间差异不大.各组中椎间f角差异较大,由正值渐变为负值,C7的f角为负值中大.Ⅰ值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不同年龄组间C3~7的Ⅰ值由>1.0渐变为<1.0;各组中椎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 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发育规律性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4岁以上儿童下颈椎椎弓根形态上已具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
作者:张少杰;王星;李志军;张元智;高尚;王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对耻骨肌孔下区解剖结构进行重新认识,为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具尸体分层解剖观测耻骨肌孔下区结构,结合外科疝的理论对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原因和预防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耻骨肌孔下区为上长下短的近似梯形结构,血管鞘及其前后连接、陷窝韧带及耻骨肌筋膜等为其封闭结构,但存在多个薄弱部位,手术损伤易造成缺损导致股疝.结论 耻骨肌孔下区薄弱处均为股疝可能发生的部位,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方法时需尽量避免损伤或加强术后重建.
作者:徐顺利;吕翔;刘自国;王义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评价指标.方法 选择大鼠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区为目标观察区制作皮瓣模型,分时间点进行灌注、摄X线片,在Scion Image Beta 4.02中测量各时间点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的灰度值和穿支体区血管的灰度值,并计算它们的比值(“谷-峰比”),总结体区间choke血管的变化规律.结果 术后1h、1d、2d、3d、4d、6d、10d、16d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灰度值(Ⅴ-valley)和穿支体血管灰度值(Ⅴ-peak)的比分别为(0.29±0.05)、(0.67±0.10)、(0.78±0.08)、(0.85±0.06)、(0.60±0.12)、(0.56±0.10)、(0.53±0.11)和(0.41±0.07). 结论 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密度增加在第1天出现,第3天到峰值,第4天明显减小,随后逐渐消退.明胶-氧化铅灌注-X线摄片技术,结合Scion Image Beta 4.02软件,可计算出choke血管区和穿支体区的灰度值比,能定性反映微血管的相对密度.
作者:胡斯旺;毛海蛟;庄跃宏;崔怀瑞;黄美贤;唐茂林;徐达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来源于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外切体(MCSCs-exosome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体外缺氧损伤诱导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均明显升高,细胞计数下降(P<0.01),Bcl-2/bax表达下调(P<0.01),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活力,上调Bcl-2/bax的表达,降低凋亡细胞的比例(P均< 0.05).结论 MCSCs-exosomes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培养缺氧损伤诱导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凋亡途径减轻缺氧时细胞的损伤.
作者:崔晓军;张剑凯;张智;周丽娜;郭金华;王晓红;马颖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两套血供的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7月~ 2013年12月,采用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创面5例.应用高位皮支切取带蒂逆行股前外侧皮瓣,应用“外增压”原理,端侧吻合动脉增加皮瓣供血.结果 5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好,供区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两套血供的改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皮瓣血运好,存活率高.是临床修复小腿中上段创面的一个良好选择.
作者:肖春林;赵敏;史柏娜;周江军;高伟;杨俊;付美清;熊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1例55岁女性患者,右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以膝前痛、膝关节屈曲受限收入院.经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为右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入院后行右侧髌骨表面置换及髌韧带松解术,有效地解除膝前痛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的症状,术后随访HSS评分显示患者膝关节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低位髌骨并不常见,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作者:王健;郑少伟;陈国奋;李郅涵;Shaikh Atik Badshah;李敏;张洋;史占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解剖一中年男尸时,发现其左睾丸动脉起点偏低,右睾丸动脉起于副肾动脉,右睾丸静脉的1支汇入右肾静脉3处变异,此类变异较为少见[1],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淮林;马文婷;史文博;叶国治;吕露露;廖雅丽;邓会;李文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闭孔动脉、腹壁下动脉共干起于髂外动脉.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该变异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魏建仝;王克平;周海宇;王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小脑各核团(deep cerebellar nuclei,DCN)的三维空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体积进行测量,以明确各小脑核团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为小脑各核团的定位、临床功能及性别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Amira 5.4对12组小脑火棉胶切片图像数据进行小脑核团的三维重建,并对各核团体积进行测量,比较各核团左、右侧及男女性体积差异.结果 三维模型显示小脑各核团结构清楚,形态分布及其与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FV)的空间关系亦能够清晰的展示.在左、右侧体积对比,各核团均无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别对比,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的体积男性远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另外3组核团的体积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P>0.05).结论 对小脑核团的三维重建及体积测量可以明确各核团的形态、体积及其与第四脑室的空间关系,同时齿状核体积的男、女性别差异又为核团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晓阳;王单单;袁武;李云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中末节或指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部微型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腕部掌侧,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3.0 cm×2.0 cm.结果 8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3~6月,平均4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相仿,无明显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7mm,供区直接缝合,呈线型疤痕愈合,无明显增生.结论 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方便,供区损伤小,皮瓣感觉外形恢复良好,是修复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江吉勇;王海文;顾荣;江新民;梅雄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椎管内腰骶神经前后根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健侧腰骶神经根移位重建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6具,腰骶部后正中切口,显露脊髓圆锥及马尾.解剖测量L2~S1脊神经根长度、前根直径,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并模拟神经根前根移位吻合. 结果 L2~S1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自上而下逐渐变长,其长度分别为(7.57±0.82)、(9.12±1.04)、(11.56±1.27)、(12.75±1.33)和(13.87±1.56)cm.L2~S1神经根前根直径分别为(1.10±0.10)、(1.32±0.16)、(1.24±0.12)、(1.42±0.14)和(1.52±0.21)mm.L2~S1神经根前根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8051±898)、(10253±1035)、(8684± 1168)、(9638±1446)和(9347±1322)根.标本中模拟神经根移位,L2~S1双侧相同或相邻神经根前根均能达到无张力直接吻合.结论 健侧L2~S1神经根前根有望成为新的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陈汇浩;侯春林;雷德桥;尹刚;林浩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约占所有内分泌癌的95%,它是近10年发病率增长快的恶性肿瘤.有统计表明,美国于2000年~2009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年均增长约6.6%[1].尽管甲状腺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其复发率很高,几乎达到20%~30%.
作者:贾琴;李艳萍;伍思琪;张玉英;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脑内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的表达变化;检测CO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与脑细胞凋亡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使用腹腔注射CO的方法制备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的模型,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HO-1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凋亡细胞,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Bax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ting法HO-1蛋白表达情况:空气对照组表达较少,CO中毒组1d表达增加(1.14±0.43,P<0.01),3d达高峰(2.91±1.07,P<0.01),21d仍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情况:空气对照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百分数较少,CO中毒组12h凋亡细胞百分数数增加(21.95±24,P<0.01),5d达高峰(34.27±4.19,P<0.01),21d时(9.25±1.16)仍高于对照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Bax在中毒后表达增加,3d达高峰(34.5±0.58,P<0.01),Bcl-2在3d减少至低(12.5±3.69,P<0.01),Bax/Bcl-2的比值于3d时达大.结论 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海马区HO-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且与HO-1的表达变化一致.HO-1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CO中毒所致脑损伤的发病机制.
作者:赵林岩;李芳;王苏平;于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为以第3跖背动脉为主要供血的组织移植修复手指脱套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30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及测量,观察第3跖背动脉的来源、走行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本组30侧第3跖背动脉均分别在近、远端第3跖骨头水平通过后、前穿支与足底动脉相交通或主要来源于后、前穿支.(2)根据第3跖背动脉来源可将其分为:Ⅰ.足背侧动脉来源为主型,17%(5侧);Ⅱ.足底动脉来源为主型,70% (21侧).其中Ⅱa.后穿支为主型(含完全来自后穿支),63%(19侧);Ⅱb.前穿支为主型,7%(2侧);Ⅲ.共同来源型,13%(4侧).第3跖背动脉长度为(4.63±0.23)cm.结论 以第3跖背动脉为蒂行足部组织移植修复脱套伤在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
作者:赵亮;王斌;高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上肢标本时发现1例小指伸肌腱起自尺侧腕伸肌腱的变异,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此类变异的报道,为了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柳新平;徐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不同推拿手法对腰椎运动单元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探讨不同推拿方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患所致腰腿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腰椎标本,模拟斜扳(无纵向拔伸及压缩力,扭矩分别为0、1、2 Nm)及牵扳(纵向拔伸力=250N,扭矩分别为0、1、2Nm)手法,即六种加载方案,完全随机作用于每一具标本上,通过测量六种加载方法作用前后标本椎间盘内压力(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及椎间高度(L3/4)的变化情况,评价斜扳与牵扳手法对猪腰椎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改变情况.结果 (1)椎间盘内压力变化:加载前后椎间盘内压力的瞬时值变化:斜扳之后椎间盘内压力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牵扳之后椎间盘内压力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5).(2)椎间高度变化:斜扳组的椎间高度较之前的椎间盘高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牵扳组的椎间高度较之前的椎间高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压敏片结果:斜扳组及牵扳组都能使小关节压力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扭矩越大,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越大.牵扳组与斜扳组之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斜扳使椎间盘内压力增加,但对椎间高度的影响不明显;牵扳使椎间盘内压降低且能使椎间高度增高;无论斜扳还是牵扳,只要加扭矩就会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而且扭矩越大,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越明显.
作者:姚女兆;蒋杰;彭理良;王文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