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叶基底桥静脉解剖的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杨德林;顾士欣;孙兵;刘晓东;车晓明;徐启武;李文生;曲宝田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颞叶基底桥静脉, 显微解剖
摘要:目的 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结果 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足母)趾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可行性的初步探索

    目的 探索游离(足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足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可行性.方法 对18具新鲜尸体标本的右拇指建立拇指套脱伤模型,将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部分,分别测量背、掌侧创面纵长及创面近端周径,记录测量数据,然后于尸体上模拟手术:背侧创面设计同侧(足母)趾背侧趾甲皮瓣覆盖,掌侧创面设计对侧(足母)趾腓侧皮瓣覆盖,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整个套脱伤拇指创面.结果 测得的36个拇指套脱伤模型的数据中,背侧创面纵长大为6.2 cm,掌侧创面纵长大为5.9 cm,创面近端周径大为6.9 cm,均较文献报道两块皮瓣的大可切取值小.18例模拟手术中,应用同侧(足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足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右手拇指套脱伤模型,一次性修复了创面、指腹及指甲,术后拇指指腹饱满,外形美观,与对侧正常拇指外形相似.结论 (足母)趾趾背侧趾甲皮瓣与(足母)趾腓侧皮瓣均能够提供足够大皮瓣以覆盖背侧与掌侧创面,两块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手术方式具有可行性.

    作者:廖观祥;巨积辉;刘新益;周荣;张广亮;王天亮;侯瑞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疆哈萨克族、汉民族髋关节CEA值测量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测量与比较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民族髋关节中心边缘角(CEA)值,为临床髋关节疾病诊疗、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哈萨克族、汉民族成人骨盆前后位片114例、93例,在X线片上测量中心边缘角的大小.结果 哈萨克族男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5.68±3.80)°、(35.94±3.74)°;汉族男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3.76±3.93)°、(33.77±3.93)°;哈萨克族女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3.45±4.34)°、(33.41 ±4.64)°;汉族女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为(31.41±3.57)°、(31.42±3.57)°.哈萨克族男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均大于汉族男性(P<0.05);哈萨克族女性左右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均大于汉族女性(P<0.05).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男、女性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均大于汉族男、女性.

    作者:王明礼;艾力江·阿斯拉;张治龙;方锐;刘振峰;加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少年颈肋综合征1例

    颈肋是一种特殊的返祖现象.颈肋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其定义为:正常的颈椎出现肋骨或者第7颈椎横突过长,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症状[1].在人类中存在颈肋畸形者,仅占0.5%~1%[2],而颈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约10%[3].作者临床收治1例少年颈肋综合征,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报道如下:

    作者:王信;罗艳;张健;罗茜;廖文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手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技术、鼻内窥镜技术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日益完善成熟,为临床开展颅底肿瘤微侵袭外科手术提供了可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以及神经外科医生对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的手术进路及应用解剖学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1,2].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作者:冯春英;柯朝阳;刘倩;周敬淳;张博;韩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应力加载对体外培养C2C12细胞自身抗原及TLR3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机械应力加载是否干扰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自身抗原及TLR3的转录表达. 方法 对生长于BioFlex柔性基底膜表面的C2C12细胞施加不同频率的拉伸加载,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并比较分析应力加载前、后骨骼肌自身抗原(HRS、Mi-2、U1-70、DNA-PKcs)、TLR3的mRNAs表达差异. 结果 0.25 Hz、10%幅度、2 h/d的拉伸条件能加速C2C12细胞进入细胞周期.2d和4d拉伸组DPI较对照组提高(P<0.05),尤以2d拉伸组细胞增殖为显著.拉伸2d时,C2C12细胞内HRS、Mi-2、U1-70、DNA-PKcs以及TLR3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一培养时间的对照组(P<0.05).结论 机械应力刺激信号可能参与下调与骨骼肌组织炎症相关的免疫调节分子.

    作者:冯利强;陈荣;刘幸卉;黄维一;曾慧君;廖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重复髌骨1例

    重复髌骨为少见解剖学畸形,作者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53岁,主诉右膝关节疼痛3年,加重伴关节肿胀1月就诊.体格检查:脊柱四肢未见发育异常,右膝关节肿胀,髌骨上缘隆起,深部可触及约2.0 cm×2.0 cm大小,形态与髌骨相类似的骨性包块,与髌骨分离,压痛较明显,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髌骨研磨试验阳性,浮髌征阳性.

    作者:徐自强;郝沛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掌浅弓变异1例

    作者在对成年女性尸体上肢使用朱砂和牙托粉灌注制作上肢动脉铸型时发现左侧上肢的掌浅弓缺失,代之以异常的血管网,报道如下.从铸型标本上发现,桡动脉掌浅支十分细小,未端与尺动脉吻合,没有形成明显的掌浅弓.但桡动脉在距掌骨底9.40 cm处发出粗大的浅正中动脉,距分叉4.90 cm处,浅正中动脉直径为2.66 mm,与此处平行的桡动脉延伸处直径为3.54 mm,该处的尺动脉直径为3.20 mm.浅正中动脉未与尺动脉吻合,仅以直径为0.80 mm的细小动脉相连.浅正中动脉在掌部延伸为指掌侧总动脉,并发出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营养大拇指的小分支.尺动脉延伸支发出2支指掌侧总动脉和1支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桡动脉延伸支发出拇主要动脉(图1).

    作者:徐亚男;李坤;任军伟;王德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肌耻骨孔的活体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江鸣;汪杰;姜友;张军;鲁俊;陈宏存;姚宝忠;李文波;葛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穿支皮瓣的当前争论与共识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级源动脉.科学的概念与定义,是事物本质的浓缩反映,具有澄清混淆名称,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专家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作者:张世民;王欣;唐茂林;章伟文;梅劲;杨大平;章一新;王春梅;陈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下胸段单钉T11~12镍钛合金弹性内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 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镍钛合金弹性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弹性固定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 对一名成年男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 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镍钛合金弹性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4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单钉单棒弹性固定系统在用于侧前方固定时,其下位螺钉根部与“U”形棒中段承受应力始终较大,而螺钉的中部与“U”形棒的上部则较小.螺钉根部在4种运动状态下,旋转运动加载的应力大,而侧弯运动时小,“U”型棒中部在4种运动状态下应力均较大.但均小于镍钛合金的屈服强度.结论 T11~12运动节段前路椎间植骨单钉单棒弹性固定患者在正常运动状态下不会由于固定器械某部位应力过高而导致断钉断棒.

    作者:李筱贺;李志军;高尚;王海燕;蔡永强;徐达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体视学分析及黄芪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Narrow-alley Test检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指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并对其进行体视学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神经行为学检测,模型组大鼠的不对称分值明显升高,治疗组大鼠不对称分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神经元线粒体体视学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积和比膜面积均较模型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黄芪能够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王登科;张海宇;刘海洋;秦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 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CT扫描数据集导入相应软件,重建跟骨骨折三维可视模型.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跟骨骨折的三维数字化分型和sander分型评估,使用Kapppa值计算相关度,比较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差别.结果 重建了15个跟骨骨折的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跟骨骨折的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数字分型的可信度Kapppa值为0.795(0.691~0.874),属于可信程度,sander分型的Kapppa值为0.641(0.591~0.701),属于基本可信程度.结论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骨折的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唐三元;杨辉;李远辉;杜中立;孙放;唐天华;梅其伟;朱学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与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对照组12只.两组均穿刺L3/4~L5/6椎间隙,实验组采用消融30 s建模,对照组单纯以穿刺针穿刺建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12周行CR、MRI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DR及MR检查至术后12周均可见退变逐步加重的征象,如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及T2信号逐步降低.对照组DR及MR检查4周后无明显的退变加重迹象.两组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早期的髓核缺失,实验组12周可见髓核正常结构消失,椎间盘内结构紊乱. 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比传统单纯穿刺更易及快速建立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采用此方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是可靠可行的.

    作者:周葳;徐义春;骆众星;王其友;余冬青;韦家冬;余灏涛;赵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miRNA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并参与转录后水平基因表达调控的小分子RNA,早由Lee等[1]1993年在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细胞的分化调节异常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时发现的.此后19年随着miRNA克隆和计算机序列分析技术的应用,已知的miRNA的数量不断得到扩大,目前已探知miRNA数量在人类已达千余种.近年来关于mi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研究很多,本文主要对miRNA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申宽宏;黄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的解剖研究

    目的 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结果 耳后发际区的分离层面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胸锁乳突肌上部浅面,由后上至前下依次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颌下区的分离层面在颈阔肌深面与下颌下腺鞘膜之间.下颌缘支出腮腺后:①66.7%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上(7.21±0.50)mm;②23.3%平行下颌骨下缘;③10%行于下颌骨下缘以下(9.43±0.32)mm.在咬肌前下角处,面神经下颌缘支均与面动脉和面静脉交叉,交叉点至下颌角距离分别为(29.86±2.77)mm和(25.71±3.32)mm.舌下神经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颌下区.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10侧模拟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重要结构损伤,无需中转切口.结论 熟悉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标志及参数,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陈良嗣;黄晓明;罗小宁;张思毅;梁璐;宋新汉;卢仲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创刊30周年寄语

    春华秋实,岁月更迭,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的各届编委,广大的读者和作者及各界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颞叶基底桥静脉解剖的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 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结果 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作者:杨德林;顾士欣;孙兵;刘晓东;车晓明;徐启武;李文生;曲宝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异氟醚激活ERK和HIF-1α产生对神经元缺氧无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在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无糖损伤(OGD)模型,采用MTT法观察异氟醚对神经元OGD损伤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ERK(pERK)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 结果 异氟醚预处理显著增加OGD损伤神经元中HIF-1α的蛋白含量,ERK抑制剂PD98059可以部分阻断这种作用.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对于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OGD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增加pERK表达,进而调节HIF-1α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国斌;吉锦泉;王志鹏;孙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尺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2.0)支,外径(0.6±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r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沈忠飞;梅劲;陈加俊;徐达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